绿林网

《老舍幽默诗文集》读后感精选

《老舍幽默诗文集》读后感精选

《老舍幽默诗文集》是一本由老舍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5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舍幽默诗文集》读后感(一):有书有盈|读老舍《救国难歌》

本书收录了老舍先生的一篇重要作品《救国难歌》。老舍《救国难歌》,发表于《论语》半月刊1932年第6期(1932年12月出版)。在这篇诗中,老舍先生写道:“我也曾赞助以梅为国花,好去踏雪寻梅在沙漠大戈壁。我也曾提倡东封泰岳为国山,‘泰山石敢当’,妈的,姜太公在这里!可是望梅止渴总成空,南天门上新鲜的不过是空气。”这是目前笔者发现的明确披露“泰山国山论”的最早文本。 2006年,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布了这一信息。当时认为,老舍先生是“国山倡议”第一人。2007年3月,住泰安的全国人大代表向当年召开的人大会议提出国山建议案。会前,《泰山画刊》主编徐伟先生因组织编辑《国山专刊》而向我约稿。我撰写了《泰山国山论的缘起》,刊登在专刊第1期上。其中,对于老舍提出泰山国山论,仍然沿用了原来的观点。 重读《救国难歌》,至今仍然可以说:老舍先生的作品,仍然是现代“泰山国山论”的最早文本。学界同行也无更早的发现披露。然而,细绎老舍先生的文意,我们可以做更为深入的解读。 首先,《救国难歌》本身是讽刺诗,那么其中的“我”,还可视为一个虚拟的形象,即作者是借“我”(非作者)而对作者(非“我”)看来没有实际意义的种种“救国”言论和行为进行的讽刺。其次,“泰山国山论”的提出者如果不是作者本人由初始的提倡到后来的放弃(从这个意义上说,老舍提议泰山为国山,应有更早的言论在前。只是目前笔者尚未见到。),就是首倡者另有其人,且其言论已经公开刊布(很遗憾的是,笔者同样没有检索到相关文献),而老舍之诗正是批判这种言论。由此,老舍先生并不支持泰山国山论。 《江苏教育》1933年第1-2期合刊发表了易君左、王德林的《定泰山为国山刍议》一文,该文是继老舍先生《救国难歌》之后又一篇“泰山国山论”的现代文本。本期《江苏教育》是所谓“新年特大号”,有《挽救国难复兴民族》的大字标题揭示主题诉求,正说明老舍《救国难歌》创作之所以提到泰岳国山,委实是因为当时救国思潮中有定泰山为国山的说法,且有一定影响,而这也为后来出现较为系统地论述泰山国山的《定泰山为国山刍议》这一长文提供了基矗本期《江苏教育》是所谓“新年特大号”,有《挽救国难复兴民族》的大字标题揭示主题诉求,而首篇文章就是蒋介石的《如何救中国》一文。由此,蒋介石看过《定泰山为国山刍议》一文,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老舍幽默诗文集》读后感(二):话剧观众须知二十则z

话剧观众须知二十则

老舍

(一)在观剧之前,务须伤风,以便在剧院内高声咳嗽,且随地吐痰。

(二)入剧场务须携带甘蔗,桔柑,瓜子,花生,……以便弃皮满地,而重清洁。最好携火锅一个,随时“毛肚开堂”。

(三)单号戏票宜入双号门,双号戏票宜入单号门。楼上票宜坐楼下,楼下票宜坐楼上。最好无票入场,有位即坐,以重秩序。

(四)未开幕,宜拚命鼓掌。

(五)家事,官司,世界大战,均宜于开幕后开始谈论,且务须声震屋瓦。

(六)演员出场应报以“好”声,鼓掌副之。

(七)每次台上一人跌倒,或二人打架,均须笑一刻钟,至半点钟,以便天亮以前散戏。

(八)演员吸香烟,口中真吐出烟来,或吸水烟,居然吹着了火纸捻,必须报以掌声。

(九)入场就座,切勿脱帽,以便见了朋友,好脱帽行礼。

(十)观剧时务须打架一场。

(十一)出入厕所务须猛力开闭其门。开而不关亦佳,以便臭味散出,有益大家。

(十二)演员每说一“妈的”,或开一小玩笑,必赞以“深刻”,以示有批评能力。

(十三)入场务须至少携带幼童五个,且务使同时哭闹,以壮声势。最好能开一个临时的幼稚园。

(十四)幕闭,务须掀开看看,以穷其究竟。

(十五)换景,幕暂闭时,务须以手电筒探照,使布景人手足失措,功德无量。

(十六)鼓掌应继续不停,以免寂寞。

(十七)观剧宜带勤务兵或仆人数位,侍立于侧。

(十八)七时半开戏,须于九时半入场,入场时且应携煤气灯一个,以免暗中摸索。

(十九)入场切勿携带火柴,以便吸烟时四处去借火。

(二十)末一幕刚开,即须退出,且宜猛摔椅板,高射手电。若于走道中停立五六分钟,遮住后面观众,尤为得礼。

=====================================================

爱老舍先生,但其实没有什么阅读的习惯,并没有仔细看过这书,也只是随手翻翻(不是在马桶上,我保证)。只是每每看演出之后,总想起这篇。蛮好笑的,毕竟这些年来,我们还是有进步的嘛。

《老舍幽默诗文集》读后感(三):从《抱孙》看中国妇女的悲剧

近日看了老舍先生的《猫城记》,突然对老舍先生的作品有了极大的兴趣,便去翻看了部分老舍先生的小说。突然发现有一篇短篇小说,名为《抱孙》,其篇幅虽然不大,但对我的影响力却极为绵长,到现在仍然意味十足。

小说主要就讲了三个女人之间的故事,其中部分穿插了娘家爹和医生护士的部分,他们出现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而主要的情节就在于王老太,儿媳与娘家妈之间的对话与描写,其中的儿媳又只是王老太与娘家妈之间的纽带,儿媳在书中没有一句语言,但却是最为深刻的被压迫者,仿佛生来就是为了王老太心中的香烟大计。生产时的痛苦仿佛同时体验过的母亲与婆婆完全不能体会,他们关注的,只是腹中的孙子。“不为抱孙子,娶儿媳妇干嘛呀?”“保小的,不保大人。媳妇死了,再娶一个;孩子更要紧。”此时的儿媳,不就是一个能生小孩的容器罢了吗?倘若此时的儿媳能听得见两位母系长辈们的对话,恐怕此生都会留下深深的阴影了吧。

娘家妈的描写又是对王老太的衬托。以娘家妈不服输不断给女儿送食盒来衬托婆家对儿媳的吃食是如何的加紧,仿佛食物之战就是两亲家对这个小孩重视程度的比照。生产时娘家妈请来的各路神仙就是对王老太封建迷信的一个巨大补充,可是这么多神仙还是不行呐,女儿生不出孩子就是对娘家妈的一记耳光,没办法,两个女人争执不休,最后还是娘家爹出面要上医院。故事接近结尾时,我想,如果是王老太一个人在医院看着小孩,定然不会生出闹着要马上把儿媳与孙子带回家洗三请客的事端,因为那时的妇女毕竟是封建保守的,一个人绝无如此大的胆子。然而,王老太旁边还有一个娘家妈。这两个女人在一起就不得了了,你一句我一句的闹,终究是封建迷信害死了人。

书中的王老太是这部小说最为主要的角色。作为这本书中地位最高的人,王老太有着如《红楼梦》中贾母的威严,她有的是钱,唯一缺的就是一个延续香烟的孙子,其他的什么比如儿媳,都可以再“买”嘛!反正她有的是钱。我不信她没有切身体会过生孩子的痛苦,但为什么她一旦变为长辈,就会反过来摧残当初和她极为相似的儿媳呢?中国的妇女大概就是这样,自己痛苦过,所以自私到要让别人也感受痛苦,不威严一把不罢休,谁曾想,这就造就了中国的女性之路布满了血和泪。曾经有一部古装剧中的台词让我记忆犹新:“一个女人,一旦熬到了自己的名字中带有了丈夫的谥号,那她就从此出头了。”可是,从没有一个女人想过自己承受的苦痛决不能再让下一代承受。她们想的只是要努力为丈夫传宗接代,生不出儿子就是自己没用。所有这些交杂在一起,才会酿成孕妇跳楼的惨状……

话到此时,已欲说还休,希望如今的女性能善待自己,善待未来的女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