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高老头》读后感摘抄

《高老头》读后感摘抄

《高老头》是一本由(法)巴尔扎克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页数:24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老头》读后感(一):高里奥的畸形的父爱

高里奥是巴尔扎克笔下的一个人物,在大革命时期依靠大饥荒成为暴发户的精明商人,爱妻早逝,他把自己的爱全都给了两个女儿,从小用金钱满足她们的一切要求,满足她们的愿望,让她们成为了银行家和贵族的妻子,自己却住在破败公寓的破败房间里,最后去世后事料理女儿都没有出现。看过这么书的人都在同情高里奥,指责他的两个女儿无情无义,但是造成这样后果的的原因,不正是高里奥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吗?这样的爱难道是正常的吗?时代在变化,但是人间的种种却并没有改变,任何事情都可能是过犹不及,爱适度,情才能长久。

《高老头》读后感(二):“断奶”

《高老头》2021.4.3 及时断奶很重要。 高老头溺爱女儿们,牺牲自己满足她们的奢欲,不愿意摆脱这份亲情的枷锁,迟迟不肯实现“断奶”的行为,即便被抛弃,没有钱,也宁愿“作奸犯科”想让女儿们幸福。 女儿们不肯从他那里断奶。在她们眼里,父亲像提款机,总能满足她们的虚荣;父亲的爱是理所应当的,出现婚姻危机指责父亲,入了上流社会指责父亲不懂规矩,将他抛弃……她们就像喂不大的白眼狼,始终如一地爱着金钱,并把亲情建立在金钱之上。没有金钱,就不愿意到伏盖公寓探望父亲。 有点和现实中挂钩,父母的养老金,子女的赡养…… 高老头的命运怪悲剧,但值得思考为什么。

《高老头》读后感(三):最凉不过人心

可怜的高里奥,就那样凄惨地死去,然而到死,他依然只爱着他的女儿,那两个受着高等教育的强盗~当高老头说出女儿从不爱自己时,我是那么舒畅,我以为他彻悟,一秒之后,他又恢复了“慈父”模样,我丝毫不觉得伟大悲壮,顶多说是凄凉,那两个强盗我不愿评论。

其实我对那个时代的巴黎有点不敢恭维,醒世的词句在那样的年代显得极不搭调,或许那个年代利益至上,人的情感与欲望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你不贪婪就会被贪婪淹没,你不残忍就会被残忍吞噬,这就可以理解鬼上当能被人崇拜了~第一次见识巴尔扎克的作品,颇喜欢。

欧也那是有良知的,然而终会被邪恶蹂躏同化,他的未来也许就是那些伯爵的未来,也许就那样凄惨,但归根结底都是悲凉的,只不比高老头罢了。

《高老头》读后感(四):我的初步心得

同样是关注现实生活,张爱玲亦是关注生活,只是更琐碎一些,而巴尔扎克的书,更多的是着眼于整个社会,渗透了各个阶层,都是写现实,也各有优点。

波旁王朝时,法国社会物欲横流,形形色色的人,为了钱财可以做出一切事情,可以穿着西装革履,装作一个上流社会的人;可以勾引一个早年丧妻的面粉商;可以辜负一个爱了自己很久的女人去娶一个拿出巨额陪嫁的公主;甚至也可以对自己的父亲不管不顾……

一部书,有爱情,有亲情,有友情,还有一些道不明的情感。只是这些情感在钱财面前,什么也不是了,被迫低头了。

虽然我们已经离那个时代很远,然而从巴尔扎克的文字,好像将我们带回到那个时代。巴尔扎克不愧是大师,没有愧对于他那番蜡烛的言论?

《高老头》读后感(五):译本质量不好,降低了审美趣味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在结构上很严谨,以一个聚焦中心逐渐展开,其主次人物拥熙登场,从而借助这样一个巧合将人物命运巧妙交织构成全书主要情节结构,巧合设计精妙,人物故事紧凑,但为免忽略了一些主要人物的性格刻画,其线索人物高老头和大女儿公爵夫人等人物形象不够饱满,为免不受“单纯的充当历史传声筒”的诟病质疑,就连相对饱满的人物拉斯蒂涅也塑造的不够酣畅,当然这受制于文本容量和人物安排的局限,能够理解。

不得不强调译本问题,不容置疑,这个本子翻译水平比较烂,大段的语言重复散落于文本字里行间,千篇一律的效果当然影响表现效果和艺术感染力。但巴尔扎克的文笔并不以文采取胜,我们应该以宽容的态度重新审视这部作品的艺术性和文学历史价值。推荐傅雷的译本,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