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间喜剧(第四卷)》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间喜剧(第四卷)》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间喜剧(第四卷)》是一本由巴尔扎克(法)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5,页数:6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喜剧(第四卷)》读后感(一):巴尔扎克的环境描写,及第四卷创作年表

巴尔扎克在本卷中,提出了关于环境描写的原因。也不妨看作是其喜欢花数千字在故事一开头就繁琐描绘环境的动机,他认为现实生活中的环境会对人起到塑造作用,因此在还原的时候,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体会角色,不惜同步还原出场景。

读的时候,我偶然替法国读者感到庆幸,因为在我读来十分陌生、甚至不知所云的种种广场、建筑、河流,在他们而言应当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巴尔扎克为他的研究者提供了绝好的解剖历史的素材。

而后,我又不肯定了,因为巴的环境距今200多年,不清楚法国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如何,是否早已物非人非?或者当今的法国读者是否还能理解巴尔扎克笔下的那个巴黎和那些外省?

巴尔扎克是否仅仅作为一段历史才更具价值?

而眼下的上海,五年就可以让我写过的地方从我的记忆里消失。就是这两个礼拜,徐家汇的东亚宾馆和鸭王饭店完全被夷为平地了,那片曾经熟悉的区域突然新鲜起来。

我很后悔没有留下记录。

第四卷包括二部小说:

《贝阿特丽克丝》,张裕禾译,前半部写于1838年10月-1839年1月,后半部写于1844年8月-11月

其中,有我相当喜欢的图希小姐。她真的是巴尔扎克影射乔治·桑的吗?笔法褒贬皆有啊。。。

《三十岁的女人》,沈志明译,由六个独立短篇最后整合到一起的,创作时间贯穿1828年到1844年。

这篇其实读的有点迷糊,巴尔扎克对德·哀格勒蒙夫人的悲剧写得总嫌隐晦。。。

《人间喜剧(第四卷)》读后感(二):记录下内容而已

内容太长,很难复述。

《贝阿特丽克丝》讲述贝阿特丽克丝即罗什菲德候爵夫人与卡利斯特之间的恋情。其中图希小姐更像主角,像是影射乔治.桑,但在书中又直接写出乔治.桑为其声名的竞争对手。

贝阿特丽克丝与其夫罗什菲德候爵没有爱情,先与作曲家孔蒂私奔,与孔蒂感情没落之时遇到卡利斯特,卡利斯特坠入情网,孔蒂将贝阿特丽克丝神速带走。而这期间,图希小姐一直爱着卡利斯特。卡利斯特失恋几乎至死亡,被图希设计带至巴黎,遇贵族小姐,似恋爱,结婚。图希将财产赠予此夫妇,自己绝望遁入修道院。

故事至此并没有结束。峰回路转,数年后卡利斯特再遇贝阿特丽克丝,此时她已被孔蒂抛弃,沦为高级交际花。而卡利斯特依旧沉沦对贝阿特丽克丝的爱,不可自拔。即使所有人都知道她不过是玩弄他,他也无法自知。后经巴黎浪荡子设计,罗什菲德候爵与贝阿特丽克丝复合,卡利斯特也终于醒悟,算是传统意义上的皆大欢喜。

这其中有两段让我难忘。其一, 罗什菲德候爵撞见他的情妇匈兹太太与情人睡在一起,居然说“孩子们,你们睡得好么?“,然后悄悄退出去。其二,巴黎浪荡子马克西姆即《高布塞克》中是贵妇人欠债连连的小情人,此人在《高老头》中又以此角出现,将进行更细致的描写。而在本篇中他已是年届五十,准备收心结婚的巴黎首位浪荡子。

《三十岁的女人》写尽了一个在情感和道德间徘徊的女人的一生——朱丽即哀格勒蒙侯爵夫人。她因为懵懂的爱情而坠入婚姻,婚后却发现丈夫远非当初所想。她的第一个情人葛兰维尔勋爵,深爱,隐忍而克制,始终保持着道德的无瑕。而这一点在葛兰维尔勋爵为挽救她的贞洁死后,令她痛不欲生。

与第二个情人旺德奈斯侯爵,则属于思想上想通了,痛快爱,痛快出轨,生下两个私生子。第一个私生子为大女儿年幼憎恨失手推入河中死亡。第二个私生女临到她老年对她不理不睬,还发生了与同父异母哥哥(即旺德奈斯侯爵的儿子)乱伦的虐情。中间其他三个子女,皆不幸早亡。整个情节充满宿命论,因果报应的论调。

巴尔扎克很多篇都是讨论婚姻家庭的,此两篇涉足之广,之深,是前所未见。更让我明白,在当时,在贵族,婚姻匹配的标准是财产与地位,完全没爱情什么事。而以爱情为婚姻主题的思想也不过是近代才出现的。

那么人被埋没的感情究竟将何去何从呢?像贝阿特丽克丝一样努力争取,还是像朱丽一样压抑压抑然后强烈反弹呢?其实朱丽与其做道德楷模不如做荡妇,如果她做荡妇会不会与贝阿特丽克丝一样沦落呢?其实最终她还是出轨了啊。

巴尔扎克行文有褒有贬,他想怎样?抨击当时的婚姻制度,唱婚姻爱情论么?他如果看到今天社会的婚姻,以爱情为名,以财产为实的婚姻,完全是人心的自由发展,自由选择,他会作何感想?

《人间喜剧(第四卷)》读后感(三):人间喜剧(第四卷)

《贝阿特丽克丝》:此书虽然讲述的也是婚姻的问题,但深度与广度远远超过前几卷。此书讲述了贝阿特丽克丝即罗什菲德候爵夫人与盖尼克男爵之间的情感故事。用时髦一点的话来说,即贝阿特丽克与卡利斯特之间的年下之恋。不过由于情感时间之长以及牵涉东西之广此书意义相当深远。

首先是婚姻制度本身。封建贵族们的婚姻讲究门地与财产相符合。当然也就没办法兼顾情感,性格,观念等个人因素。婚姻是延续家族与门地的工具。也就只好牺牲个人了。那在不能离婚的时代怎么面对婚姻的不幸呢?于是各自出去找情人。贝阿特丽克丝在书中算是个“坏”女人,可是从当今的观点来看却是一个敢于追求自身幸福的女人,她和情人私奔了。可是社会是虚伪的,你只能做而不能公开。于是她被上流社会所排斥,书中最后一章中,当她在戏院被人发现而人人都远远离开她的场景真是入木三分。而当情人们的感情改变后,鉴于女性地位的低下,痛苦的前路便出现在前。其实这也就埋下了本书的引子。

其次是关于男女情感问题。按说女性地位相对较低,哪怕是当今,多数人也觉得在男女情感方面男性更强。巴尔扎克则反其道行之,描写了一个女强男弱的情境。可以这样说,这是一个中年女子“玩弄”纯情男子的情感故事。其实虽然男子在体力以及社会、政治等方面也许强过女子,可是也正因为此女子反而在情感方面更花头脑,这也就是所谓“化百炼钢为绕指柔”,只可惜男性不自知,常常被玩弄于指掌之上还自鸣得意。看着书中的盖尼克男爵真让人失望甚至讨厌。我甚至想,如果其妻不是特别贞洁的话,要让他“头上长角”而不被其发现真是轻而易举。

最后一点,此书也反应出封建贵族的落幕以及新兴阶级的兴起。虽然是通过情感方面表现出的。盖尼克男爵可以说是传统佩剑贵族的代表。可是从其行为来看,除了年轻有激情以及勇敢外,其实一无是处。甚至其婚姻以及家产的复兴都依靠德·图希小姐(海外来的舅舅)。而葛朗利厄公爵夫人想用一些手段拯救女儿的婚姻时,也显然束手束脚,不仅左思右想还要去问神甫。过去贵族们的果敢英勇之气都没有了。罗什菲德候爵看见情妇与别人在一起睡觉(为了故意激怒他),则轻轻离开。这几个贵族的表现可真是让人感叹呀!而反观匈兹太太不仅主动追求情感(这点与罗什菲德候爵夫人类似),甚至要掌控男人,结果是她拥有了一百万法郎以及成为了男爵夫人。而马克西姆伯爵虽然是贵族但其手段与资产阶级无异,在帮助了葛朗利厄公爵夫人后,顺利地让其妻(出身商人)进入了上流社会。两相对比之下,古老的贵族们无能保守而且懦弱。而新兴阶级们则勇敢机智,不择手段。可想而知,不远的将要翻天覆地,1830年的号角已经吹响了。

《三十岁的女人》:此书由六个短篇组成,讲述了朱丽即哀格勒蒙侯爵夫人的一生情感纠葛。此书可以算是前书的弥补以及续篇。她与葛兰维尔勋爵的故事可以看成罗什菲德候爵夫人与作曲家孔蒂的情节。而其与旺德奈斯侯爵则可以说是生下了私生子的罗什菲德候爵夫人。

朱丽可以说是一个悲观的人物。她与丈夫的结合还不完全是没有感情的。只不过丈夫算是一个丘八,一点都不理解妻子与家庭生活所需要的感情投入(其实从另一点来看,这是另一个盖尼克男爵)。而朱丽又没有贝阿特丽克丝的勇气去公然追求爱情。只能在婚姻的制度下过着众所周知而又无人提起的双重生活。而她还生下了几个私生子。那时还没有心理学描写这个概念,不过在最后一个故事中已经隐隐有着这样的描写。这种双重生活对朱丽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可以说她要真是一个放荡的女人倒还好些。加上巴尔扎克用了宿命论的笔调,让其几个孩子都死于非命,最后一个女儿还兄妹乱伦。可以看出朱丽身为一个女人的一生是多么的悲剧性。看到这里我也不由地想到一个讽刺:贵族们总是为血统出身而骄傲,但往往不知道爸爸是谁。

书中还着重描写了她的大女儿的人生,可以算是续编的续编。大女儿不耻母亲的生活,犯下了杀害弟弟的罪恶,然后背负着这种罪恶离家与陌生人生活(也算是没有结婚的贝阿特丽克丝),虽然过了几个的好生活,但最后依旧逃不脱宿命,悲惨的死去。

从两本书的角色命运来看。巴尔扎克可真是天才横溢。他是怀着对贵族制度无比赞美的心情,可是却写出了贵族制度本身的没落,不管出场的是男是女,几乎没有一个有着那传说中的贵族的良好品德,有的只是背负着沉重包袱的生活,反观那平民以及资产阶级倒是生机勃勃。历史的更替也许不在战争与革命中,而是在那平常的婚姻生活中完成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