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禅宗与精神分析》的读后感大全

《禅宗与精神分析》的读后感大全

《禅宗与精神分析》是一本由铃木大拙 / 弗洛姆 / 马蒂诺著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页数:20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禅宗与精神分析》读后感(一):本来无一物

铃木大拙与弗洛姆写的一本可以看很多变得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视角,让我们换一角度去看问题,改变了一个人的心灵。难忘的一句话: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看似无欲无求,空空然,实则是一种广阔的胸怀,超然的人生态度。人生的平淡,内心的平淡,面对各种起起落落,只留下淡淡的一笑,此时我感觉到的是一颗柔软的心,一颗包容了万物的有弹性的心

《禅宗与精神分析》读后感(二):开悟,以及开悟之后

本书最后马蒂诺对自我的主体-客体二元矛盾描述的十分具体,把未悟的小禅僧的痛苦写的非常生动,让具有同样痛苦的我感同身受(类似穆齐尔《没有个性的人》里的乌尔里希一样,最自由的主体无法做出选择,只会反讽,否定一个个具体的客体,道可道非常道,无法把无形的主体投射到任何一个有形的客体上。)但后来直接就开悟了,矛盾直接就解决了,变成了元我,元我爽翻了。这怎么做到的,穆齐尔一辈子也没搞清楚,小说都写不下去了。饱受自我矛盾之苦的凡夫俗子如我怎么开悟呀。

开悟之后会体验到我是花,花是我,花是花,我是我。但开悟只是一种静止的状态,类似海德格尔的存在,尽管海德格尔的存在名义上是动态的,是所有这些静态体验的连续。在人的生命中静止的状态只占很小比例,绝大部分时间面临着采取选择的行动。禅师只讲了如何开悟,以及说明了开悟之后做什么都是自然的,能在存在过程与行动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静态的禅心。但并没有提供建设性的行动方向,

开悟之后,生活方式就是生活。一动不动在禅境里观花观竹观草观人观一切做木偶人吗?吃饭睡觉坐禅熬磨时光吗?设坛授徒启发他者开悟吗?耕作田地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吗?下山下海赚钱吗?娶妻生子投入城市化建设吗?去自杀吗?去杀人放火吗?这些条件下我都能做到物我两忘,我都能保持禅心,做什么我都很自然,都是出于本真。那我做什么都行吗

《禅宗与精神分析》读后感(三):千年暗室,一灯即明

《禅宗与精神分析》这本书早在98年就已经汉译出版了,发行量不大,已经绝版,毕竟在那个年代甚至说到如今也属于冷门。禅宗是冷门,精神分析也离大众生活比较远,两个冷门放在一起更不会引起人多大的兴趣。而这本书很早就入手了,但是一直不敢开启,而随着对于禅宗和精神分析的了解程度逐步加深,趁着疫情封闭把这本书看完了,果然干货满满,看完之后心满意足,并为自己的决定感觉明智。在看这本书前,需要对禅宗和精神分析有足够的了解,才能体会到这本书的三位作者,三个天才的良苦用心,不然各种专业术语都足够让初学者摸不到头脑,完全不知所云。而我作为一个心理学和宗教爱好者,把二者进行对比也是常有的事情,每当自己浅薄的认知和这些天才有共通之处时,就会有无比的满足感,当自身的实践与理论相互照应时,也会对自己充满信心,咱这普通人没有办法和这些天才相比,但是能通过他们的眼睛来看看这两者的关系,也是难得的精神体验。我无法用语言描述从中获得了什么,但是我确实获得了足够多的东西,就像禅的“觉悟”,精神分析的“高峰体验”或者说“无意识意识化”,这种体验无法形容,只是纯粹的体验,不是知性和逻辑。禅和精神分析都致力于让人获得平静祥和内心的平稳,二者方法不同,目的相同,同时了解就能从二者之间汲取灵感,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进入了专注状态,文字和内心体验相互转化,达到一种“静”的精神状态,和最深层阿赖耶识建立通道的感觉,和人类最底层共通经验链接,小我逐渐瓦解,大我逐渐被感知到,“千年暗室,一灯即明”此种觉悟溢满胸膛。

《禅宗与精神分析》读后感(四):著名的霎哈嘉瑜伽创始人锡 玛塔吉谈禅宗修练

现在我们要超越思维(mind)。我已说过,思维只是个神话;而我们却总是常常活在思维层面,因此才有这么多问题出现。它们都是来自思维的。假如你己超越思维,就不会有问题要问,因为你己到达那境界。你就是不在那境界才会发问。你总是到达那境界一段短暂时间,就再掉下来。因此,我要告诉你怎去停留在那境界久一点。我没有那问题。我时常都超越思维。对你们来说,我要找个方法让你们维持着超越思维的状态。我时常告诉人们的,且效果极佳的方法是:无时无刻,正在入静与否也好,起立也好──去看看你的思维正在想什么。你是己得到自觉的灵。你必須先达到「连接」的状态。若你不是「有连接的」, 你就是做不成这功课。但若你看着思维正在想什么,静观着思维,且向思维发问:「呀!你想要什么啊?」 「你想思考什么啊?」 你会很惊讶,看着看着便会突然到达一点,变成无思虑。因此,要时刻静观着思维,它在做什么?它在想什么?思维自会停止思想。因为它不能回答,不能向一个己得自觉的灵回答。不过,你得先要超越思维。你要把自己与思维分开。你向思维发问:「思维先生,你在想要什么呢?」 「你在哪?」对着镜子也可以,你不必患自恋狂。当然不会。不过,要做的就是这样发问。......要进入无思虑,最好是看着某物,例如花朵。你的思维会立刻有反应。你就看看它在说什么。「不!我不想听!我不想听!」 只要说:「不,我什么也不想听,只想观看!」就这样,它自会渐渐消失。这原本就是禅宗想修练的功课。

——国际著名灵性大师锡 玛塔吉

《禅宗与精神分析》读后感(五):生命的旅程在于将我们缺失的灵魂补全

怀着很激动地心情来写这本书评,因为这可能是我2022年读过的最重要的一本书,也是我接触禅宗以来最受影响的一本书。

首先是谈一下我对禅最为浅薄的一些认知。最开始接触禅是因为当时的自己遭受了很大的困惑,内在的自我预期与实际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分裂,这种分裂使我对自己进行了很彻底的否定。在痛苦中寻求解脱的时候,我尝试了很多办法,也就接触到了冥想。冥想让我内心得以平静,使焦虑不安的心能够逐渐稳定下来,逐渐能够观察自己的情绪,掌控自己的情绪。由于西方的正念冥想多源于禅宗,这也就使我接触到了一些禅宗的内容。但当时的我也仅认为禅宗就是正念,就是能够体验到当时新的状态的一种手段。

断断续续练习冥想已经10多年,冥想对我的改变是极为极为深远的。它让我看透了很多表象,而逐渐能够思考很多问题的本质,但其实在我练习冥想的时候我依旧能感受到问题,那个问题就是内在自我的分裂,是我的感受和思维的分裂,是自我察觉意识和思绪的分裂,是那体感与自我察觉意识的分裂。而且,在越来越多的运用头脑思考以后,我陷入了很深的自我,这个自我是一种由自我意识不断强化的概念,是内在我在外在世界的一种投影,是我对我自己一种不清晰的认识。很多时候我觉得我是活在思维里的人,不论什么时候,大脑都不停歇的一直在想,不论是思考问题或者只是思维漫无目的的发散引起的思想涟漪。

很累,且很不真实。读完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能更清晰的认识到上述的那种矛盾,从而实现心灵的补全。其实我一直有一种感觉,感觉人生的过程就是心灵的一场旅行,这场旅行的意义就在于将投射到现实世界的灵魂碎片经过游历与体验后重新回归到本体。什么时候能意识到自己的想法不是自己的那一刻,意识到只有当下心所在的地方才是本体的那一刻,也就是逐渐开悟的那一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