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林家次女》读后感100字

《林家次女》读后感100字

《林家次女》是一本由林太乙著作,学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00元,页数:22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家次女》读后感(一):这才是真正的小清新好么

清新童真又精练动人

文艺青年真该读一读这本书消消毒

去一去那种自怜自伤自赏的文艺腔

每一次打开豆瓣读书,推荐的书单,扫一眼,大都是那种文艺清新调。豆瓣不要再推广这种腔调了好么!

林太乙中文版读者文摘首任主编的功力绝对不是盖的

《林家次女》读后感(二):那个时代才有的传奇

林语堂那样骨头硬又自尊的中国人现在难找了。不过话说回来,有这样的本事,哪个国家都会留他。

高中毕业就去耶鲁教书,不是有这样的老爸,怎么可能呢?

所以投胎是技术活!

文字朴实,胜在经历非凡,贫瘠的年代生在显赫的家庭,云游四海,经历中国在外交上最弱的时代,战乱,慈爱的父母,是不幸的年代最幸运的那小群人。

《林家次女》读后感(三):清新喜人

听说这本书很久了,最近才在一个朋友家看到,借来看。竖版繁体字的,我发现但凡这样的书,都起来都比简体字的更有味道。不知为何,可能是自己读得慢(毕竟对繁体字比较生疏),所以读得用心。

It is a light book. 小品文风格。可惜的是作者六甲年纪回忆小时候的事情,有细节,有心情,而且都是出自一个聪慧,又有几分憨厚的小姑娘的眼睛。有些情节让人会心而笑。

从书中也能看出林语堂是一个比较散淡的人,比如他主张自学,主张凭兴趣看书。他不让女儿读大学,反而觉得社会这所大学更值得去闯荡。另外个人以为林语堂挺浪得虚名的,其实他对中国文化造诣很一般。不过是在他那个年龄领风气之先,学了英文,用英文写作来藏拙。

《林家次女》读后感(四):林家长女

以前读过林太乙写的《林语堂传》,字里行间都能感觉到林二小姐对父亲满满的的崇拜。

前几日恰好找到她的自传《林家次女》,夹带一丝八卦心里,两天内迅速解决掉了此书。

林语堂的书读过不少,可我不是十分刻意的去找,只是碰到就读。我很喜欢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以及悠然自得的态度。苏东坡说陶渊明是他的前世,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他的前世,very interesting !!以前我不明白,为什么林语堂在建国后不回大陆,因为在我看过的著作中他对共产主义并没有太大的敌意。我亦没有专门查询过,在《林家次女》里竟然找到答案。哈哈,我喜欢水到渠成的东西。我觉得,历史就像是沙漠里的沙子,缠住了前人的脚步,迷住了今人的眼睛。或许,N年后的人会用更加宽容的心态看待这个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制造分裂,或被分裂。

不废话了,先来谈谈《林家次女》。

《林家次女》,如作者序言所说,“我在这本书里描述我充满快乐,又好玩又好笑的童年和成长的过程,以及父亲给我的不平凡的教育。”读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觉得这真是一本很有“林氏”文风的作品。 细腻的笔触,对童年经历的回忆,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天真与欢喜,有着林家特有的“不着实际”的浪漫气息。读后半部分,关于慢慢长成的林太乙,发现她其实更像《京华烟云》里的莫愁,虽然继承了林语堂的衣钵,但似乎并没有继承他的精髓,简单的安静,而不是充满灵气。全文,除了自身经历,写的最多的家人便是父亲,其他都不是主角。(不明白为什么对姐姐妹妹都很少提及,还不如写同学的笔墨多,当然这是人家的自传。)读罢,可我却对文中很少提及的林家长女林如斯颇感兴趣。

据说,林语堂的三个女儿:如斯,太乙,相如,与林语堂创作的小说《京华烟云》中的木兰,莫愁,目莲对应。《京华烟云》中我最喜欢木兰,所以现实中的木兰,林如斯会是什么样子?我很是好奇。

可能时代久远,又或者林家比较注重隐私,网络上关于她的资料很少,甚至都很难找到她成年后的照片。下面一段话是从网络上找到的,我觉得比较全面便摘来引用了:

“ 林如斯,人如其名,美丽如斯,聪慧如斯,也注定了是“斯人独憔悴”的薄命红颜。

据说,如斯因为生下时是难产,林语堂夫妇对其宠爱有加,如斯七岁左右,就有写文字的愿望,其父欣然鼓励她投稿。显然,她从小开始,就传承了父亲的才华,其旷世的才情,从她写他父亲的著作《京华烟云》书评的那段,就可以窥豹一斑。

年轻美丽的如斯在适婚年龄时,林语堂在上流社会为她物色了一位才貌具佳的男子作女婿,然而,订婚前夕,如斯竟然与一个美国男友私奔,众亲友哗然。阅历浅薄的如斯,偏偏遇人不淑,她以为神圣自由的爱情最终不过是噩梦一场,她毅然选择的那位夫君,竟然是个不务正业的混混。懊恼、自责、伤心、遗憾,百般情绪不得解脱。几年后,如斯终于走出了那段绝望的婚姻,心碎神伤,然后,她生病了。她几度进出精神病院,病好的时候,她依然是个聪慧美丽的女子,依然有作品问世。然而,有一天,她还是自尽了,别人发现她自缢身亡时,她桌上的茶杯还是温热的。这种默默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对如斯来说,也许是一种彻底的解脱,对林语堂夫妇和所有爱她的人们而言,是无可挽回的痛失。”

想起她给《京华烟云》做的序:

“当他写完红玉之死,父亲取出手帕擦擦眼睛而笑道:“‘古今至文皆血泪所写成’,今流泪,必至文也。”有情感又何妨。”还有那句“人生人生我也其中之一小丑否?”

世事无常,转眼,“木兰”成了“红玉”。

(时间仓促,匆忙写成,待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