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爸爸50万岁》读后感锦集

《爸爸50万岁》读后感锦集

《爸爸50万岁》是一本由[英] 安娜·梅钦 / Anna Machin著作,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爸爸50万岁》读后感(一):父亲也很需要我们去了解和关爱

说实话,在读到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坚定的认为“父亲”这个角色,通常来说,比“母亲”更冷酷无情。这大概是因为中国社会中随处可见的“丧偶式育儿”,社交媒体上各种心酸无助的不是单亲胜似单亲的妈妈们,以及自己作为准二胎妈妈的无可奈何的亲身体验吧。

以我自己为例,我的老公总是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忙于爱好或是各种各样他“自己的事情”,等他终于过完了属于他自己的一天,回到家后,女儿兴高采烈蹦蹦跳跳拿出一本故事书跑到他面前说:爸爸给我讲个故事吧!这时他给出的回应只是:爸爸不想讲,爸爸累了。

作为母亲的我,内心是失望的。我当然体谅他工作辛苦,应酬累心,但这不能成为一个父亲怠于陪伴子女的理由。作为母亲的我也要上班,也要操持家务,但我选择暂时牺牲自己的爱好和休息时间来陪伴孩子,那为什么父亲就做不到呢?

这些疑问始终没有被解答,我也选择了适应这种大部分家庭所面临的现状,甚至有时候,会用“没事,大家都是这样的”这种自言自语来麻痹自己。

针对上述情况,《爸爸50万岁》这本书其实并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但作者在序中直接表明:她想要从积极而非消极的角度来研究他们,讲述他们的故事;并且想通过传递“坚守在孩子身边的父亲”的积极信息来抵消“失职父亲”的消极信息。

这一点很吸引我。因为周围关于“失职父亲”的信息太多,多到偶尔出现的“称职父亲”都像是故意演戏失去了真实性。而我也确实从来没有想过,要用中立客观的角度,主动去了解“父亲”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角色,以及成为父亲后,男性的生理、心理、情感方面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变化。

作者在《爸爸50万岁》这本书中,提到了父亲的心理健康也需要得到我们关注的观点;阐述了父亲独有的两个主要职责——保护与教导;说明了父亲与子女之间最基本且延续终生的依恋;肯定了父亲在鼓励孩子独立、培养孩子社会自主性以及尽力防止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等方面做出的不可替代的贡献。作者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把她所了解的情况整理成一个系统的分析体系,带领我们一起来思考:当代社会中“父亲”的处境。

虽然大概率来讲,父亲们都不会有耐心或者说是有意识来读到这本书,也几乎没有父亲(个人观点)会因为读过这本书而改变他们“甩手掌柜式”的育儿方式。但是作为母亲的我们,却一定能通过系统的输入,更加了解自己的另一半,更加坚信无论是对于家庭还是社会,父亲都至关重要;而母亲们,可以力所能及去创造一个环境,一个能让父亲可以去保护孩子教导孩子,能让父亲增加日常参与感的、良好而温馨的育儿氛围。

《爸爸50万岁》读后感(二):这里有一份新手爸爸手册,请查收

这里有一份新手爸爸手册,请查收

“丧偶式育儿”“父爱缺失”等等,现在社会对“父亲”这一角色好像充斥了太多的不满,新闻中也总是看到妈妈半夜带着三岁的女儿和一岁大的儿子去医院看病,而另一边,父亲却在酒吧和朋友彻夜未归。

某某的童年阴影里,也总是会有从小父亲就不在身边,没有享受过父爱的宽大和温暖,所以长大后择偶标准就变成了爹系男友,希望在伴侣身上找到缺失的父爱。

但是我们忘记了,一味地指责父亲的失职,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观现代社会,有好多指导新手妈妈的视频、书籍,却没有一本书、一个机构告诉新手爸爸、准爸爸们如何做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父亲?

每一个爸爸都是在自我摸索中,在模仿自己的父亲、邻居或是社会上比较成功的人士来开展自己作为“爸爸”这个身份的。

幸运的是,现在终于出了一本新手爸爸指南——《爸爸50万岁》,这本书,从前沿科学入手,告诉准爸爸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又应该如何与子女建立情感的纽带。

封面

作者安娜·梅钦是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系的演化人类学家,主要研究父职的科学、人类家庭的多样性、社交网络、恋爱关系以及技术创新对人类行为与健康的影响。

一、新手爸爸如何与子女建立情感的纽带

和妈妈不同,新手爸爸没有像妈妈那样经历怀孕和分娩相关的极端生理变化,所以在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时,爸爸晚了妈妈一步。这也是大多数爸爸对新生儿感到陌生、束手无策的原因。那么作为新手爸爸,怎样追上晚的这一步呢?

在本书中,作者提到,作为新手爸爸,在孩子刚出生的那段日子里,要试着找到只适合爸爸来做的育儿工作。比如说,每天给孩子抚触按摩,给孩子讲睡前故事,让孩子渐渐熟悉爸爸的声音,或者给孩子洗澡,把他塞进你的衬衫或睡袍里,与你的皮肤紧紧贴在一起,让孩子熟悉爸爸的味道和体温。

等孩子稍大一点,可以和孩子进行游戏玩耍,陪孩子唱歌、做游戏。这种互动,往往能让孩子对父亲建立起充满安全感的依恋。这种安全感会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勇敢地走下去。

二、父亲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研究表明,父亲对孩子青春期后期的学业成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且这种影响与母亲的参与度无关。积极育儿的父亲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维护他们的身心健康,并帮助他们培养对生活和学习的积极态度。所以,作为父亲,要尽量地多花时间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参与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告诉孩子,有正确学习心态的重要性。

比如,在孩子小的时候,花时间倾听他们的诉求,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通过玩闹来促进和孩子的情感,一旦发生越矩行为,就要设定清晰的边界,告诉孩子怎样做才是对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需要避免的。

总之,作为父亲,你始终要相信,你给孩子上的课,教授他们的技能,花在陪他们玩耍上的时间和传授的经验,都会为他们未来拥有成功而健康的生活打下重要的神经、心理和行为基础。并持续影响孩子终生。

《爸爸50万岁》读后感(三):谁也不是一开始就会做父亲,但谁都有做好父亲的天性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有"养不教,父之过 "的教育理念,但是一提到父亲,总是威严、不苟言笑、疏离、甩手掌柜等词汇相链接。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父母地位的平等,开始有越来越多的父亲参与到育儿当中,甚至还能承担主要的养育作用。

你在一些社交媒体上搜寻“爸爸和宝宝跳舞”,就会看到一群30多岁的父亲把宝宝背在胸前,伴着音乐在礼堂起舞的视频,并和世界各地的热情观众一起给他们点赞。也还可以搜寻到大量的父亲照顾女儿,给女儿编发型的视频,这些视频的高点击量都在说明,大家都渴望成为一位全心全意、亲力亲为的父亲。

那么到底应该做什么样的父亲?父亲身份会改变性格吗?养父和生父对子女成长的影响有区别吗?与从孕期开始和胎儿建立情感纽带的母亲相比,父亲要如何弥补这一点?怎样才能让父亲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发挥最大作用?《爸爸50万岁》总结了父职这个新兴研究领域内的重要成果,为上述问题提供了答案。

父亲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血缘

纵观历史长河,父亲这一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发生着些微变化,从最初作为一家之主的“严父”,到权威逐步瓦解的“慈父”,亲子之间由“上下级的权威”关系慢慢走向“民主平等”的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对父亲这一角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父亲的职能也由单纯的“精神领袖”或者“养家糊口”走向了全方位、多功能的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的角色。

研究表明:在人类父职行为演化的数千年里,我们的祖先被迫忍受着一度危及其生存的环境变化和命运起伏。这些困境给他们之中那些做父母的带去了巨大压力,因为他们要保护孩子在气候变化、野兽和环境的威胁下存活。我们的祖先最终得以幸存,人类繁荣兴盛,是因为我们能够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文化以及改变环境的手段来应对这些威胁,而改变环境的能力是人类独有的。

母亲忙于怀孕和分娩,耗费大量精力,因此父亲必须迅速改变行为模式以应对这些挑战,这样才能确保家人的生存。也就是说,父亲是站出来履行父职的人,他们和孩子是否有血缘关系其实无关紧要。

只要你履行父职,你就会被称作“父亲”,就能得到宝贵的社会认可。父子关系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双方都在不知不觉地朝某个相同的目标努力。父亲希望孩子能够汲取自己的优点,这样他就能变得“不朽”;而孩子则希望他的个性融入父亲的个性。这两种愿望都源于所固有的骄傲。而当一名男性关注的焦点从“我”变成“我们”,其生活的全部样貌都会发生彻底、永久性改变。

父亲对儿童成长发育的作用

2015年的男性关怀组织发表的《全球父亲状况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无论他们的身份是生父、继父、养夫还是法定监护人,是兄弟、叔伯还是祖父或外祖父,无论他们是否与孩子同住,男人和男孩们只要日常参与到这种照料他人的活动,都会对孩子、母亲和父亲的生活以及他们周边的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国外研究也显示,“缺乏父爱综合征”的孩子与那充分获得父爱的孩子相比,中学辍学率及成年后犯罪率均高出2倍;假如是女孩,长大后成为单身母亲的几率则高出3倍;缺乏父爱的孩子年龄愈小,患综合症的危险愈大。而父亲角色的实现,是在自身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完成的。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种种同性别角色相符合的行为,是他们在婴幼儿时期同父亲的教养分不开的。幼儿期是孩子形成正确性别角色的关键时期,男孩从父亲那里观察、模仿男性的语言和行为,逐步树立起“男子汉”的气概;女孩则从父亲那里接纳、学习同异性接触和交往的经验。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力远不止智力,还涉及体格、情感、性格、品德等多方面。

汪曾祺先生有句形容他和父亲关系的话:多年父子成兄弟,堪称亲子教育的典范。

无论你是已经成为父亲,还是你即将成为父亲,都希望你能作为一名合格的父亲。如同《爸爸50万岁》书中所说的:“要有信心,你会发挥重要的作用。不要妄自菲薄,做爸爸是个了不起的机会,是个了不起的责任。去抓住它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