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哲学是什么读后感精选

哲学是什么读后感精选

《哲学是什么》是一本由胡军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4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是什么》读后感(一):哲学是基石

以前一直听人把哲学说得很玄乎,甚至有点鬼神化。最近在做毕业设计,也给自己订了一大堆目标和计划,但生活中也是懒懒散散的。突然有一天萌生了想看看哲学到底是什么的念头,于是在网上搜索了下关于哲学的书籍和文章。最终选定了这本《哲学是什么》作为入门级读物,毕竟之前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没有接触过哲学。

在亚马逊买了kindle版本的电子书,前后话了大概10天把正本术看完了。可能是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的思维习惯来看,书名虽然是哲学是什么,但从始至终作者并没有确切地给哲学下定义。以前只是从别人的口口相传来了解哲学,而且认为哲学离自己很远。但事实上,哲学在我们人类的生活中不出不在,它贯穿于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我们学习的科学技术知识,是前人在无数经验和实验中总结出来的,万事万物皆有其本质,是哲学的;我们每天做的工作,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以及采用什么来做,这些不同的顺序和方法往往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也是哲学的;生活更是门大学问,里面有各式各样的人,自然也是哲学的……也许哲学就是这些方方面放的基石,它让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却蕴藏在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哲学而言,人之所以区别与其他万事万物,在与我们人类有思想,我们会思考并渴望。如书中说说,人要保持惊讶,要有好奇心,否则他将与哲学无缘。做了这么多年的学生,深知这一点的重要性。在科学研究这条漫漫长路上,必须要有可以用不满足的好奇心,才能不断地深入研究下去,也才具备了得到科学上的道的条件。因为科学范围是在是太宽泛了,当我们在实际的工作学习中,要是仅仅是按部就班,认为什么都是理所当然,最多也就是复制别人已得得成果。没有好奇心和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不太可能会在一个点上深入下去,而这又是创新创作的必要条件。

现在的人越来越讲求实用主义,对一个东西总要问它能做什么。从表面上看,哲学不能像很多自然科学那样为人类生活才生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资料。但殊不知,最初的人类社会是没有现在细分得如此具体的自然科学的,反倒是先哲们从根本上思考,在哲学思索中创造和发展了现在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许一个人不学习哲学,生活也可以过得很好,但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却处处在运用这哲学,只是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而已。也许哲学不能给我们带来财富,但从哲学的角度出发,从哲学方向,在根本上看待和解决问题,我们的视野会更宽广和开阔。我们懂得了万物有生有灭,暂时的困难和烦恼,仅仅是我们人生道路上需要翻过的一座山,需要跨过的一条河而已……

《哲学是什么》读后感(二):哲学入门

入门级的哲学书,对于没怎么接触哲学,对哲学没有什么概念的人来说,值得一读,因为比较简单就可以读下去。读完此书,可以弄清楚几个基本的哲学概念和其理论发展过程。

哲学有什么用?哲学和其它人文学科及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其实作者从第一章开始,一直贯穿到底。这也是我刚开始接触哲学比较好奇的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不是与其他学科并列的一门学科。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哲学包括物理学、逻辑学和伦理学,可以说在当时哲学几乎涵盖了知识的所有领域。那时候的哲学家很多同时也是科学家。其实,是哲学的发问形式促进了科学的诞生,发展出了更多的确切的知识。但随着科学的成熟和各细分学科研究领域的独立,哲学在如今反而日渐式微,作者在这里把哲学比作莎士比亚的名剧《李尔王》中的国王,李尔王把自己所有的财产和权力都分给了自己的两个不孝顺的女儿,到头来却穷得一无所有。不但穷,而且接连不断地遭受女儿、下人和仆从的奚落和冷眼。生活在贫穷、孤苦、绝望和愤怒之中的老年李尔王剩下的唯一可做的事就是在旷野里发泄心头的怒火。

哲学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关于人思考自身,如何认识自我的问题,哲学也可以说是人学。苏格拉底曾指出:哲学的任务就是去指导如何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认识你自己” 。休谟也提到科学和人性的关系,他说:所有的科学知识即便是那些似乎离人相当遥远的知识,都是通过人才有可能,都是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人性科学或这种新的哲学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唯一的稳固的基地或出发点。

而中国哲学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禅宗,都是人本哲学。儒家思想强调“仁”,认为人是一种道德性的存在,有能力进行自由的道德选择;道家思想则绝圣去智,清净无为。在内心世界的拓展中去获取精神的自由和人格的圆满;禅宗则说“人性即佛性”,指出人性就是佛性,“佛”不是别的,就是自己的本性。“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在第三章中,作者进一步对哲学是什么,哲学在研究什么问题进行了梳理。作者在这里多次提到罗素的观点: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一片“无人知域”便是哲学。罗素的哲学探讨表明哲学问题本身是不可能得到解答的,哲学家们就犹如人世间的往山顶推巨石西西弗,周而复始耗尽心血追求那个无法达到的目标。因为从哲学问题的特征来说:1.哲学问题是最基本的问题,是最普遍的问题。2.哲学问题由于具有基本性和普遍性,所以不是经验性的。 哲学问题本身具有先验性。另外,人类本身就是语言造就的,摆脱不了语言的束缚。哲学问题很难准确的用语言来表述。

在哲学的方法上,中国传统哲学是落后的,这个落后便直接的体现在了其它学科尤其是实验科学的发展上,因此有说法近代中国无科学,便在于中国没有发展出归纳方法。无归纳,不科学。哲学就是论证的艺术,罗素认为:”逻辑是哲学的本质“。逻辑是哲学的入门。而培根发展的归纳方法,极大的推进了西方实验科学的发展。作者又提出,如果只注重逻辑分析方法,也是有很大局限的。在方法之外,“智的直觉”也非常重要。直接即生活,即境界。禅宗南派六能慧祖提出的“顿悟”成佛,不立文字,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都是从智的直觉的角度来说的。

人生有四种境界,从低到高: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学就是帮助我们在茫茫尘世间,宇宙中通过对自我的反思,提升境界的境界之学。等修到了最高级的天地境界,或许还能脱凡入圣呢。

读完此书,再来读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还有王维的一些诗,好似有了别样韵味。

不过,此书总归是作者对哲学知识的反刍,可以经过他人之口粗觅哲学之味,但总归还是需要自己去读更多的原著和书,进行消化。

《哲学是什么》读后感(三):读《哲学是什么》有感

序言

一向对于哲学,也有一定的兴趣,特别是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辨理学。只中学政治课学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历史课上提及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及其思想也占了不少篇章。可以说,中学阶段对西方哲学历史知之甚少,除了古希腊的有名的几个思想家外,就是康德,费尔巴哈,笛卡尔等等几乎只知道鼎鼎大名,而不知道其思想的具体内容的人物了。对整一个西方哲学史缺乏一个理性的认识,是以一直为憾也。上了大学,似乎亦无颇大进展。课业繁忙,社团工作及活动亦占据不少时间,这似乎已经成了一个习惯的借口。重拾自己内心深处的对于哲学的一点兴趣,似乎任重而道远。

这个学期,选修了哲学经典导读,却对堂上的内容不甚明了。可能由于自己的水平与能力有限,还是先寻一本较简单的介绍哲学是什么的册子看看吧。在购书中心一楼寻着了这本《哲学是什么》,便决意要把它买下来好好看看。

还是断断续续的看。至今尚未完卷。因为每看一章节,便要思考很久,时而做些笔记在旁边。之后停下几天,再读。整本书大约300页,差不多看到一半,时间已经过去了大约2个月。对于一本尚未看完的书做一个整体的感想,本来并不大合适。但是,由于这书的条例清晰,而且每一章节的内容基本是不一样的,我对于我认真看过的章节分开做一些感想,主要都是搬自写在书的扉页的一些字句,再加整合。我相信,这样比起匆匆看完一本书再胡乱从网上,书上摘抄一些内容相对要好些,。

一 关于哲学为何物(上)

开始便看到了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他深知人类在大自然中的渺小,有时候甚至比起春风吹又生的野草的生命顽强程度更加不如,但是人类又和其他的动物不同,人是有理性的动物,他能够思想。人类有目的地思考,渐渐获取了很多知识,两者结合使人类获得了巨大的力量。,最终成为万物之灵。他规劝人们要努力地好好思想。究竟什么方法可以使人类保持思考呢?如何努力地好好思想呢?带着疑问,我看到了关于哲学是什么的命题,,对于哲学究竟为何物,确实是没有思考过。书上说思想是人的本质属性,本质规定和存在方式。这点我十分赞同,也暗合了帕斯卡的看法。人同时也是哲学的主体,人的存在就是哲学性的。哲学思考源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人类不断思考,不断规划自己美好的将来,而在这个此时我已经开始明白使努力好好思想的方法,这就是哲学的力量。而且哲学起的就是一个指导的作用,有了它指导人们生活的艺术或智慧,人们美好的生活才可以真正很好的实现。这就是哲学的最主要的作用,也是即使在这个主流实用主义的社会也是十分必要的原因。

然后作者便具体分析了哲学究竟是什么。总结了一下,哲学和其他的人文社会科学是有区别的,与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区别则更为显著,但是,哲学与他们之间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密切联系。但是对于这个密切联系,在当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社会,已经被人不屑一顾了。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作者从哲学是什么这个基本的切入点开始阐述。他认为,在人们对哲学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的时候,已经是哲学的表现了。而正是这种哲学的发问形式,促成了科学的诞生。可以想象,人们就是抱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然后不断思考,对很多东西进行改进,这就是科学的诞生过程。哲学家的发问方式对于科学家来说是很必要的,很多西方的科学家同时是哲学家的不在少数。

在认清楚这个问题后,对于哲学的理解更加深了。但是对于哲学这个科学的来源的来源,就更感兴趣了。哲学源于惊诧,这句话很有道理。如果一个人对一切熟视无睹,毫无兴趣,可以说他就和哲学绝缘了。因为惊异是哲学活动的引线或动因,更加是哲学活动决定性的开端。然后我们才会去探讨,去研究。但是,从问题到实践的过程,可能会漫长而且持久,所以除了惊诧之后,书的作者认为对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精神力量的信仰是研究哲学的第一个条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哲学的道途就是这样在志与力的共同作用下展开。

二 哲学为何物(下)

卡西尔的名言放在开头: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人是思想的存在,哲学思考的焦点就应该是人本身。既然聚焦点在人本身,认识自我便成了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作者提出了对自我的认识可以有两条途径:一为直接地面对自我,一为间接地面对自我。人的自我乃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的实现。人是社会中的人,本来就不是一个孤立存在的个体,生存的环境与人被看不见的手联系在一起。要全方面的认识一个人,单是直接面对自我是不足够的,对自然,对宗教的认识,可以探究人本身的秘密。向内、向外和向上的探索和寻找,是找到真正自我的方法。

人类认识自我有一个过程,在西方,苏格拉底喊出了“认识你自己”这一响亮的思想口号。他的人学思想开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先河。人文主义运动的高潮为西方近代以来的理性主义哲学兴起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背景。从笛卡尔到以看到、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无一不是以认识自我为主题的。人的价值的理性的自我发现促使哲学家们有可能从认识人这一个主体去着手解决哲学的各种重大问题。自然科学与人的脱节得到了很好的修正。书的作者认为人的自我的完全觉醒,是近代知识论能够成立的绝对的先决条件。自我或自我意识是笛卡尔、洛克、莱布尼茨、休谟、康德、费希特、黑格尔以来的西方哲学发展史的真正的基础。可以看出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是西方哲学传统的一个永恒主题。

而中国传统哲学,对于人的本质的思考始终是主题。儒释道三家思想在这里十分一致。围绕这人这一主题展开,甚至比西方的更为典型。儒家从孔孟到陆九渊,王守仁,一向如是。到家的老庄也不例外。中国的禅宗,也讲求佛性与人性的紧紧融合。

但是。哲学的主题是人并不意味着哲学研究的范围仅限于人,而不重视其它方面的研究。在我们研究人的同时,必定要研究与人有关的所有知识。而关于人性的科学恰好是哲学,但是与人有关的知识并不仅限于哲学,但只要我们抓住哲学的本性,那么对于其他科学也可以有了终南捷径。哲学是其他学科的出发点或基地,这是休谟的观点,而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发展,就这样沿着它的路子走下去,进行了认识自我的一系列活动。

三 关于爱智慧

在《哲学是什么》这本书里面,它是放在哲学是何物这章里面的。但只这一小节,就有必要拿出来好好的分析。爱智慧这个词,源于希腊,在希腊,哲学就是爱智慧,智慧就是关于生活的艺术。人一开始虽然并不具有智慧,但他们却具有追求智慧的本性、渴求和激情。人就是这样从无知走向有知。而智慧,至今我们至少认识两种,一种是神的智慧,一种是人的智慧。而哲学所说的智慧是神的智慧,并非人的智慧。而这个在中国,则成为庄子口中的道。如何得到智慧,这个比较实质的问题,也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在我们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在为目标的奋斗中,只要我们不断思考,不断学习哲学,那么我们就能最大限度的接触智慧。而学习哲学的最好的路就是了解哲学史上的哲学问题。

结束语

接下来的第三章就是探讨了各种不同的哲学问题。但鉴于看前面的两章着力太多,第三章尚未看完。关于哲学的问题,很多哲学家讨论和探索过,但真正正确的答案是没有的。通过看这本书,对以往不明白的地方明了很多,对于哲学的作用也有了深刻的体会。哲学于本人,再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跟随着一生的学问。在这门看似无用实为大用的境界之学上,不断思考,才是最重要的。对平常事有惊诧,要善于思考,利用各种方法得出结论。这是很重要的。有了这种过程,在以后的日子,才能更有效的学习。这是看完半本书后给我最大的震动,我不仅要把剩余的一半看仔细,以后还要多些接触大师们的作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