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论语读后感100字

论语读后感100字

《论语》是一本由蔡志忠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页数:8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语》读后感(一):我们过道德的生活究竟是为了甚么?

孔子的教训很对,但人们会问:我们过道德的生活究竟是为了甚么?为甚么我们要成为讲道德和生活平衡的人?有许多圣人都说我们要有道德,要保持中正平衡,这是为了甚么呢?这个平衡为的是达到最后的升进。除非你们得到升进,否则没有任何事物可满足你们。无论你在世界哪一个地方,那根本的问题都是一样的:我们为了甚么活在世上?是不是生下来,然后死去,这样而已?又或者去挣扎,去担忧,过着一种痛苦的生活。

......

通常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的世界,不能活在绝对的世界,因此我们有很多问题。一个人认为这样是好的,有他固定的想法,另一个人则认为那样才是好的,也有他固定的想法。但他们都得不到满足,他们还要去找那绝对的真理。在我们被创造和进化的过程中,我们内在经已有一种机制,就是老子所讲的道。我想老子当时很难公开说出这奥秘,所以他才把道比喻作扬子江。

现在适当的时机来临了,这是一个很特别的时代,我称之为开花结果的时代。在许多古代经典上都曾经预言过,会有这样的一个时代来临。对我来说这是很明显的,现在世界上有数以万计的真理追求者。他们也许还不知道要追求些甚么。当一个人感到内在那种不安时,便开始去追寻,而且会发生许多机缘巧合的事情,连他自己也不能解释。

——著名的当代灵性大师锡玛塔吉 北京公开讲座 1995年9月13日

《论语》读后感(二):《论语》笔记

《论语》是一本关于政治哲学的书。主要论述三方面的问题:1、为人。2、为学。3、为政。贯穿其中的是“仁”的思想——通德。仁的境界要表现为内在主体和外在体现两个方面。

孔子弟子有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一、为人:

1、修己—修身—理想人格

1-1“质胜文则野(粗野),文胜质则史(轻浮),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2三人格:

1-2-1:君子人格:“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团结;比:结党营私。

1-2-2:中和人格(中庸);不得中行、狂狷。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1-2-3:独立人格(特立独行):

1-2-3-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不可被夺取志向)

1-2-3-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杀生以成仁。”(先天下之忧而忧;人生自古谁无死;天下兴亡;苟利国家生死已)

1-2-3-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3:人格三要素:知(智) 仁 勇——通德(司马迁)

1-3-1:知(智);知识和智慧;认识和判断事物的能力;

1-3-2:仁(情):热情,仁爱之心;

1-3-3:勇(意);意志力,勇敢的心。

知情意的平衡才能带来健全的人格。

“修己以敬,以安人,以安百姓。”(治国平天下)

2、孝弟

2-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弟子:学生,小辈。

尽孝父母,尊敬长辈。谨慎说话讲信用,广泛的爱他人。

2-2:仁的基础:

2-2-1:“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人学)小孝:善事父母;大孝:寓孝于忠。

2-2-1-1:善事父母:

2-2-1-1-1:赡养父母:“事父母竭其力”、“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方位;方法)”、“父母,唯其疾是忧(忧心子女)”

2-2-1-1-2:礼待父母(无违:礼仪礼节)

2-2-1-1-3:色敬(好脸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2-1-1-4:劝诫:“事父母几谏(小心地劝)”

2-2-2:“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也”

3、处世

3-1:处世原则:“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双向交往)

3-2:五大准则:“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3-3:爱憎分明(仁义公正)“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3-4:义利之辨:“富与贵,人之欲,贫与贱,人之恶”;“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且乐,富而好礼者也”

4、交友

4-1:目的:“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4-2:标准:“优质友谅友多闻,益也,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也”

4-3:方法:

4-3-1:知人(观人术)

4-3-1-1:听其言观其行

4-3-1-2:“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综合考察)

4-3-1-3:“众恶众好必察”“乡愿,德之贼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争议人物)

4-3-2: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夫大丈夫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仁义哉”;“君子贞而不谅”贞:忠于大道,不谅:不拘泥于小信。

4-3-3:忠告:“忠告山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朋友数斯疏矣”

《论语》读后感(三):《论语》的主要思想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处世方法等。孔子的思想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心是讲做人的道理。孔子思想的主要精华有:“仁”的思想;“礼”的思想;中庸思想;教育思想;“孝”的思想;天命思想。

1“仁”的思想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的主张是“仁者爱人”,仁包括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孔子认为,要实现“爱人”,还要遵循“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2"礼”的思想

“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等方面。“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

在孔子的观念中,“正”就是合礼,“割不正,不食”,没有礼就无以立身成人。

孔子主张以礼义来规范人欲,他一方面承认人欲的存在和满足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强调以礼节欲,克制欲望的膨胀,达到“仁”的道德境界,他主张是“克己复礼”,就是说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符合“礼”要求。

3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在实际运用中:时常变通,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但都要遵循认同最高标准——“中”。变通是手段,稳定是目的。注意避免“过”与“不及”,认为“过犹不及”。如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强调不可则止。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不要使行动突破质的规定。倡导无可无不可。同时也反对不讲原则,“同乎流俗,合乎污世。中庸不是指中间道路,老好人,泥守居中。

4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的教育家。

教育对象:他主张“有教无类”。

教育目的:孔子把培养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知识分子作为目的,认为“学而优则仕”。

教育内容:“六经”(或“六艺”),以“文行忠信”作为施教的主要内容,排斥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体育教育,讲美育。

学习规律:要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学”与“思”的关系。

教育方法:注重启发、诱导,强调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注意切磋讨论,教学相长。“当仁,不让于师”。

5“孝”的思想

“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孝”指尊敬顺从父母,“悌”指尊重兄长,是中国古代处理家族内部两大关系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孝是仁之本。做到“孝”一要合礼,二要真情实感。不孝就是不仁。

孔子对其学生所讲的孝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无违,即绝对地服从父母的意志,即使知道父母错了,也要好言相劝,劝告而父母不理,仍然要和颜悦色的顺从父母。其二是“敬而能养”。孔子认为只是在生活上赡养父母并不是孝,敬才是孝的本质。其三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孔子的孝体现着仁,贯穿着礼,他要求人们对待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其孝道有局限性。

6天命思想

“天命”即尊天信命。强调天人合一,主张畏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居于首位。重要的一点: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乐观,将天道运用于人道,承担起社会责任。赞成敬鬼神,对鬼神既不盲目肯定,也不盲目否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