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精选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精选

《孔子与论语》是一本由钱穆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一):我们都是被儒家思想浸泡过的

听其言,观其行。三人行,必有吾师。……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够将孔子、《论语》跟我们的言行紧紧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尽管我们没有刻意地关注,但儒家思想的基因已经深深浸入到我们的骨髓之中,挥之不去。既然如此,不妨走进《论语》和孔子的心灵世界中去,看看到底何为《论语》,到底孔子能够带给我们怎样的阅读体验。

钱穆先生作为儒学大师,可谓当之无愧。其《孔子与论语》一书,是其论集的汇编,聚焦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分门别类地将《论语》的方方面面进行了阐述,无论《论语》的批注,朱子的版本,自己的新解,均能够在其中找寻到答案,让读者能够清楚地看到孔子以及论语到底会呈现给我们一个怎样的思想世界。

我们都是被儒家思想浸泡过的,正如钱穆先生的解读,孔子是一个调和主义者,将不变和变调和起来。其总结出的仁的根本,就在于不变上,从“我”开始,到父母,到家庭,到国。都是不变,从而必须有一整套的维系不变的道义。这就是孔子的仁,孝悌等观念的来源。这些观念的产生,汇聚成为《论语》这部书籍,却总是有着局限性的。

这种局限性,在钱穆先生的眼中,只是无伤大雅,只是瑕不掩瑜。因为,他正是一位大力倡导人们不仅要读《论语》更是要彻底读的先行者。同时,还阐述一个道理,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虽然我们不可能抵达这种境界,但我们可以多多学习,可以向往之。这样,就可以向着孔子的境界不断前进。

当然,钱穆先生的这些论述发生的年代多少有些久远。他预测到,无论时光到哪里,孔子和论语的地位都不会降低。当下属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醉心于各种移动客户端的游戏之中,短视频风起云涌,到底还有没有人真的去读《论语》,这更像是个永恒之问。不晓得钱穆先生如果看到这样的一幕到底会不会望洋兴叹?

不过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即使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也毫无否认的接受过儒家思想的浸泡。比如人们依旧还是会将三十而立这样的句子挂在嘴边,而这样的句子正是来源于《论语》中的经典句子。从重也能够看到儒家思想对于每个人的影响至深。这种影响是深入到骨子里的,是与生俱来的。

既然如此,总还是会有人走进孔子的世界,走进《论语》的阅读体验中去。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二):假期里的阅读书《孔子与论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提到《论语》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能说出几句,有的是在课本上学到的,有的是读书在书上看到的。有时候还用论语上的话来教育孩子。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论语》仍然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去体会。

众所周知,《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既有为人之道,也蕴含着教育之道。

最近读了一本《孔子与论语》是钱穆先生关于论语的演讲稿,对于论语又有了更多的了解。作为儒学大家钱穆先生的演讲稿更深层次的阐述了为什么人们要多读论语。

比如在建议大家多读论语的这一篇当中。

孔子作为中国的圣人,2000多年来,备受国人的爱戴和崇敬,在最近的几个时期以来,欧美的学者也有很多人诵读有关于孔子的书籍。

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他曾经说过有教无类。

人类只要有教育,就不该再有其他一切类别理想的教育,超模那时,世界人类将不再有国别,有种别自然更说不上所谓的阶级的分别。

钱穆先生在他的演讲中提到,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几分钟的时间,无论怎么上,厕上,舟车上任何处可拿出《论语》读其一章或二章,整部论语共498章,但有重复的,有更多是一句一章,两句一章的。

再把读不懂的暂时跳过,至少每年可读《论语》一遍,26岁起到60岁应可读《论语》四十遍。

若其人生活和书本文字隔离不太远,能在每星期抽出一小时功夫,应可读《论语》一篇,整部论语共20篇,一年以51星期几两年已经可读《论语》五遍。20岁至60岁应可读《论语》100遍。

若使中国人只要有读中学的程度,每人到60岁都读过《论语》40遍到100遍,那都成了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

但是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如今的信息化社会,及时没有纸质的书,也可以用手机或者阅读器来看,碎片化的时间都可以用来读一读。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三):钱穆先生:孔子与《论语》

原是不喜欢读学问学说一类,尤其今人读三五经典就为自己镀金的作品,更是厌倦。然而拿过《孔子与<论语>》这本书,却让我颠覆认知,句句精粹,字字珠玑。偏见,会让自己失去很多认知的机会。记得一位57岁的老教师对读孔子成见颇深:孔子就是为封建统治者服务的,他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为封建统治者建立秩序。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孔子生活的时代并不是封建社会,其次我们今天的社会也不是封建社会,我们为什么抱着对孔子的偏见,而认知不到他的博大精深呢?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但这并不代表孔子思想只能是“封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放在今天来解读,君臣父子各行其职,做好分内的事,社会必然和谐有序,这句话又有何不好呢。之所以会有偏见,是读书不够,思考不够,偏偏喜欢卖弄,最终把自己困进了死局。钱穆先生从“弱冠从小学师”,即读孔孟书,到1974年八十岁依然在研读,六十年读一书,还能有有什么读不好读不精的书?钻之弥深,悟道愈深。正是这种治学精神,让我们对孔子有了新的认知。作为世界四大人物之一的孔子与穆罕默德、耶稣、释迦牟尼,最大的不同:后三者都讲来世,忍现世之苦得来世之福报;而孔子讲现世得现世,如何做事做人,活好当下。 这一思想,在《论语》中得以传承。北宋初,赵普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的中的任何一句话,单独拿出来用心解读,都足以影响终生。比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直译过来的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其实还有更多平凡朴素的道理:自己做不到的、不能做的,不要强求别人。生活中随处可见却是“双标”,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对自我进行开脱,这样的人,谁又愿意接近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这八字箴言,相信他一定是走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做到“温良俭恭让”简直可以君子温润如玉了;“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哪里还有什么怨声载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做人做事做学问,思考的人生早晚会开挂……为什么这么多经典不被看见,反而是网络心灵鸡汤大行其道?一面喝着毒鸡汤,一面又在寻着破绽想突围,精力与时间都被内耗掉了。如果我们把喝鸡汤的时间精力来研读经典,获取的将是巨大的人生财富。我们看看钱穆先生是建议怎样读《论语》的:要有信心:读论语并不难,一个高级中文中学的学生平直读其大意应可通4/10乃至5/10。要有方法:读《论语》可分章读,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遇到不懂处暂时跳过,俟读了一遍再读第二遍,从前不懂的逐渐可懂,如是反复读十遍八遍以上,一个普通人应该通其十分六七。时间保障: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不论枕上、厕上、舟车上,任何处,可拿出《论语》读一章或二章。整部论语共四百九十八章;但有重复的。有甚多是一句一章,两句一章的。再把读不懂的暂时跳过,至少每年可读《论语》一遍,自20岁起到60岁应可读论语40遍。条件具备,读百遍也不在话下。问题是我们缺乏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试想有几人能几十年如一日反复一遍又一遍乃至几十遍上百遍读一本书?近几年,国学正日渐重视,国学经典《论语》应该成为首选,钱穆先生说:“当今中国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人人读得其中奥妙,自会爱不释手。以上只是钱穆先生《孔子与〈论语〉》中之冰山之一角,若是亲读,更会收获多多。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四):《孔子与论语》

钱穆先生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一直很尊敬钱穆先生,他的这本《孔子与论语》令我受益匪浅,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像一位听客,静静地听钱穆先生讲解,时而思考,时而评判,这本书,细细读,很有味道。

全世界有四大人物得人信仰,释迦摩尼,孔子,耶稣,穆罕默德,他们的思想文化都促进了历史发展,而前三人归属宗教,讲的是“出世”之理,讲的是未来的美满,可孔子讲的是现世的道理,是当下的要面对人与物之理,更具有现实性。与只讲知识的哲学家、科学家相比,孔子重情,孔子讲的知识不同西洋人,昏昏冷冷硬邦邦,而是将知识化为生活中 的一言一行,可得易得,且因材施教。与只讲情的宗教家相比,孔子又重知,“仁智”二字便可知。

在第六篇中,钱穆先生为了劝后代读论语,煞费苦心,详参书54页,他不仅给你列出了计划表,还提供了阅读方法,“读论语,考据,义理,辞章不可偏颇。”其实,读任何一本书都是这样,要遵从时代、事件背景,要了解当时人的惯用语言方式,也要认真细读书中义理。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义理、考据、辞章皆有之,他的初稿、再稿,反反复复修订,依照《论语》原文,少浮辞。在第八、九篇中,他提到朱熹先生也为《论语》做注,但因朱子时代,理学盛行,朱子著书难免也发挥一些理论,虽朱子师承“二程”学流,但有取有舍,治学严谨,反复修订,正可谓“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这是大家风范。

再说一点, 钱穆先生对“圣”的定义,我颇为认同,他主张人格修养第一,确实,“专业”精熟,只能称为“才”。从前中国人,言“德”不言力,现代国人言“权利”,讲究事业,讲究智识,讲究力量,却不再讲性情,品格,德行。人以权利分高低,人人“个人主义至上,甚至不惜牺牲集体利益,若人人如此,社会将走向怎样的境地?可如果人人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同社会又怎会远矣? 他洞悉问题之精准,概括的语言又精炼至极,我想,若不是博览群书,生活阅历丰富的人,则无此境界吧。确实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思想也受到影响,“个人主义”渐渐兴起,我们只顾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这与孔夫子的天下大同思想相去甚远啊,着实应该深深反省。

这部书,篇篇独立,每一篇,钱穆先生在讲解孔子文化之时,都煞费苦心劝导年轻一辈要读《论语》。从前,我畏难,不感兴趣,可自从读完这本书,便有了要去品一品《论语》的兴趣,钱穆先生的这本书可以算作《论语》的导读了,要读,必读,细细读。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五):在2500年后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孔子?

《孔子与论语》收录的是钱穆先生数十年来研孔治孔的思想精华,在本书中,钱穆先生谈及“孔子与论语”时,旁征博引,不仅将目光聚焦在孔子以及《论语》自身,还将后世汉唐以及宋明时期学者们对于“孔子与论语”的理解纳入其中,以期从高屋建瓴的角度来阐述孔子以及论语对于中国文化乃至于现代世界有什么意义。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另一个问题:在21世纪,在距孔子2500年之后,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孔子?

为什么我们今天仍旧需要读《论语》呢?钱穆先生在书中讲的一个故事足以发人深省。

在美国有一位怪癖的将军,家中仆人皆遭其谩骂而去。有中国山东籍华工丁龙投身到将军家为仆,也被将军骂走。

后来将军家遭了火灾,丁龙闻讯,自来相助。告将军:我原籍中国山东省,古圣人孔子乃我同乡,教人忠恕之道,己所勿欲勿施于人。今将军遭难,余特来相助。

将军闻言大惊,谓不知君乃能读古圣人书。

丁龙言:余不识字,不能读书,乃幼时闻父训知此。将军谓汝父能读圣人书,亦大佳。丁龙又言:余父亦不识字,乃闻之祖父、曾祖父以上;亦皆不能识字,不能读书,乃上代家传知有此。后将军与丁龙相交如朋友。

钱穆先生在讲完这个真实故事后,说“而岂必以专门读书,成一学者乃为贵!”意思是说,读孔子之道,未必非得成为一名专门的学者,能像丁龙一样,“斯亦可矣”。

丁龙不识字,但却深明孔子之道。原因在于,“孔子之遗教”经过上千年的传承,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丁龙父辈的传承就是明证。丁龙践行的“忠恕之道”就是中华传统的表现之一。

钱穆先生在书中还引用孟子的一句话“人皆可以为尧舜”来说明“孔子和论语”给后世带来的影响。

孟子上面那句话,并不是说人人能富且贵,而是说人人都能做个好人,这正是孔子留给我们的教诲之一,即便是不识字不读书的人,仍能做一个高品格的人,可以为圣人。

钱穆先生在论述“孔子和论语”时,多次强调“孔子思想俨然成为中国此下思想史上一会合的中心”,“孔子所开示者,乃属一种通义,不受时限,通于古今,而义无不然。”

这正是我们必须读孔子的一大原因。

在《孔子思想与现实世界问题》一问中,钱穆先生将孔子思想与我们当下的世界联系了起来。

钱穆先生认为,在当下“人类最需要的,还该有一个更综合、更普遍、更恒久的指导原则,来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共同基准。若没有了这个更高原则与共同基准,人类社会,将终不免于治丝益棼,欲解还结的”。

那到底什么可以成为全人类的“更高原则与共同基准”呢?是哲学?是科学?是宗教? 钱穆先生在书中对上述答案都予以否定,最后指出:孔子思想之重点与价值,正在要替人类提出一个解决种种问题之共同原则。

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今的西方世界,越来越多学者注意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这正是孔子思想可以成为人类“共同基准”的一个证明。

但与西方发掘孔子思想潮流相反的是,作为孔子思想的正统继承,在我们国内却一度掀起过反孔的潮流。

如果我们自身都误解、忽视孔子思想的话,那在与西方文化相接触时无疑会相形见绌。

因此钱穆先生认为,当下的我们有必要“从事对中国民族历史文化的本质和价值从头做研究”,这当然是一项艰辛工作。

钱穆先生在书中也指出了一个方向:孔子是中国人具体一缩影。懂得了孔子,自会懂得中国人,以及中国民族,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

由此来看,我们又发掘出一个读孔子的重要理由。

说了这么多,钱穆先生无疑是在告诉我们,我们需要,甚至我们必须阅读“孔子与论语”。那到底我们该如何阅读呢?打开“孔子与论语”的正确方式是什么呢?

书中钱穆先生给出了这样的观点:要真了解《论语》各章之真意义,贵在能从《论语》各章逐字逐句,在考据、训诂、文理、辞章各方面去仔细推求,不要忽略了一字,不要抛弃了一句。至于把《论语》原文逐字逐句反到自己身心方面来真实践履,亲切体会,那自不待再说了。

毫无疑问,这又是一个艰辛的工作。钱穆先生用一生的研究写下了《论语文解》、《论语新解》、《孔子传》等相关著作,借此来崇扬孔学。

我们绝大多数人当然很难付出如钱穆先生钻研的心血了,当然也就无法达到先生那般对“孔子和论语”的透彻理解了。

然而我们终究是站在无数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让我们离孔子、离《论语》更近一些。恰如开头所说的丁龙的例子。即便不识字,也可以做一个好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是孔子和论语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