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红色少女日记读后感1000字

红色少女日记读后感1000字

《红色少女日记》是一本由张新蚕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35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色少女日记》读后感(一):看之前的印象

对这个角色,我抱有天然的反感,总觉得那是一群少有独立意志的疯狂的人。这本书有那么多大咖为她作序,引起我的兴趣,老师们作序都很客气,却也不难看出:日记,多少有点价值,但有限。碍于面子,以及对过往经历的后怕,还是给予支持的态度。侧面反映出,或许这本书可读性没那么强。

不过里面已经有删减痕迹,就不能作为史实了,仅有的那点意义更所剩无几。加上作者好像生活事业风生水起,就更让人有吃了苍蝇的感觉。

《红色少女日记》读后感(二):文本分析的不同视角

这本书本身当然没什么意思

对于部分有些右的青年来讲 说不定还会笑出来

所以 我能坚持读完

大概有两个原因

1、我读之前的刻板印象就是时期人们的行为必然有其合理的原因。

2、张颐武给这本书的一些地方做文本分析,但是视角同我自己做差异很大,他发现了那个时代同这个时代各种差异,而我发现的却是相似度。

3、作者在少年时期的所有情绪波动同我们小时候的日记何其相似,所幸,我们没有自身在那样的一个大年代里,不必被卷入一个大事件中,但另一个角度讲,那也未必不是好事。

《红色少女日记》读后感(三):那种红色教育下的孩子

日记在于它的真实性,能够了解到当时的"时代青年"受怎样的教育,如何成长.

作品记述了1966-1971生活在东北四平的一位女学生的生活.那个年代我没有经历过,只是看过一些影视作品,但也许有些虚构,有些夸大.都不如这日记来得真实,记实性强.

初初看了前几篇就发现那孩子当时接受极"左"思潮残害的痕迹太深刻了.无论是对人对已,批评与自我批评都极端.

不过不知为什么要把张颐武老师的评论放在这里.真是有点老师点评作文的效果.每个看书的人都有自己的感觉,平白地多了一个人在别人指手划脚,感觉不那么舒服.

《红色少女日记》读后感(四):红色少女日记的评论

书的内容颇具历史感,但对全书的点评有点感想。《红色少女日记》的作者自序中有这样的说明:“考虑到我当时年龄尚小,且所获信息大部分来自于、广播、报纸、战报、宣传单等,有的甚至来自于道听途说,况有一部分内容直接涉及到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因此,若原原本本照日记的原文发表,有可能会导致某些意想不到的社会效果,故日记中有一部分内容(作者注:量很少),我做了必要的删除和添补,希望读者能予以理解和谅解。”看了这段话觉得很倒胃口,翻了翻内容发现没有任何作者删改的标注,觉得不爽,虽然在当下的出版环境下确实有可理解之处,但做史料就得有个史料的样子么!这本书有诸多专家鼎立相助,有考证人、有注释人、有校正人,我就是没弄明白还要有个点评人做什么,看看张颐武先生对一段14岁的作者给小鸡起名字文字的点评:“名字生动,只有孩子想得出来。”(P32)这叫什么点评,跟批改小学生作文似的,不要说我以偏盖全,读读后面的评论,“‘我’由这件小事而更加热爱解放军。类似的小故事在今天充满‘小资’情调的杂志中就有不少,但那是用‘人性’和‘爱心’来解释的。”(P150)“1968年7月1 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47周年的纪念日。本篇日记的写作方法极有特色,她将这个光辉的节日和当时的形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摆事实讲道理’,大发感慨,读后使人产生深深的震撼。”(P247)“这篇日记非常生动有趣地讲述了女生集体出动去偷男生尿罐子的故事,读来让人忍俊不禁。通过张新蚕的生动描写,花季年龄的女中学生们天真可爱和团结一致的协作精神跃然纸上。”(P306)……不用再举例了,张颐武先生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方式来煞风景,赶巧又被我遇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