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完美罪行之友》读后感锦集

《完美罪行之友》读后感锦集

《完美罪行之友》是一本由(西班牙)安德烈斯・特拉别略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35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完美罪行之友》读后感(一):存在完美罪行吗

很久以前看的这本书,刚开始是觉得自己深深的陷入里面,可看到后面的时候,或许有些失望。。。。。。

书的开始确实很吸引人,一群人聚在一起,去寻找完美罪行,我不敢说最后他们自己遇见了,但我总觉得这结局不是我想要的。。。。。。。

真的存在完美罪行吗,我知道。。。。。。。

《完美罪行之友》读后感(二):读这个要有耐心来坚持。

这本小说看了一个月多,今天上午还书的时候已经超期6天了,中间有多次放下,捡起来又很困难。这几天一鼓作气把剩的两百多页看完。前面的背景介绍的太多,也许是西班牙独特的文化原因吧,开始读的很吃力,甚至怀疑是译者的问题,后来去查,才发现应该不是译者的问题,译者翻译过很多精品。最后把原因归结于文化差异上。对一部侦探小说而言,过半还没有案件出现确实是铺垫过长,但是之前确实对西班牙的文化作了很详细的介绍,也是比较有必要。总之耐着性子读下去,还是有收获的。

《完美罪行之友》读后感(三):小说的社会性超越了一切

这是一部以西班牙特定历史时期为背景的小说,虽然是以推理小说的形式展开的,但是其中的社会意义却是一般推理小说无法企及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与其说这是一部推理小说,不如说这是一本描写人性与情感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来得更为恰当。

小说中描写了一群热爱侦探推理小说的人们自发成立了一个“完美罪行之友”的俱乐部,定期举行聚会,探讨完美罪行是否真的成立?如何成立?在这些人中间,人到中年的侦探小说作家帕科和年轻的大学生波埃无疑是最主要的两个人物,围绕他们的生活和情感,作家展开了细腻而又充满情感的描写。

小说的叙述很流畅,情节的展开不疾不徐,人物的心理描写非常动人,看的过程中我多次体会到了阅读的那种快乐和满足,虽然西班牙的人名比较难记,但是作家很照顾读者的感受,每个人物的出场都会让读者一下子就牢牢记住,而且每个人物的性格都是那么鲜明,形象丰满,栩栩如生。

关于最后小说家帕科遇到的这桩在他的小说中没有出现,而在他的生活中却出现了的所谓“完美罪行”是否真的那么完美?探讨这个问题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小说不是生活,生活也不是小说。

我们最终还是需要生活下去的,不是吗?

《完美罪行之友》读后感(四):惨案每天发生,我们如何诗意地复仇

1复仇

复仇,更像是社会意义上的而不是侦探小说意义上的元素:一个年轻人为了父亲,宣判了一个恶人的罪行。这一切不过是老生常谈,但最怕的不是老生常谈,而是健忘。

就像堂路易斯的健忘,他问你父亲是不是死在1940年,波埃说不是,是1960年。其实对于一个法西斯,混淆了两个年份,就像混淆了自己犯过的两种罪,没什么区别。罪行的年份,对于罪行本身来说,并不存在价值,就好像罪行的价值,只存在于罪行的宣判。

有些完美罪行无法被揭露,那是因为——作者说——会有20万人因此而丧命。从深度和广度来说,记忆力是如此强大,他时刻提醒着历史:惨案每天发生,我们该如何诗意地复仇。

波埃没见过自己的父亲,他是遗腹子。历史的孩子。历史因此没有死,通过波埃的基因把复仇传递下去。

俱乐部每个人都有一个小说里侦探的名字,但只有波埃叫做“坡”——那个完美罪行的真正书写者。

当正义无法被伸张,它只好自己行动。

2生活

不得志的帕科科尔特斯总是混淆自己的小说和生活,仿佛小说和生活一样无力。但生活比小说坚硬得多,以至于面对前妻的诘问:你们完美罪行之友俱乐部的人都是一群失败者时,竟无语凝噎。

他的失败,不在于把小说当做生活,而在于把生活当做小说。两者之间,最多只是互为映照,从来不可相互逆转。

《完美罪行之友》是一针毒剂,也是一剂解针,对所有自沉其中,甘愿溺水的侦探小说迷们来说,有了一次喘息的机会:在实实在在地对伟大的探长们致敬一番之后,告诉我们生活在哪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