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秋空爽朗》读后感摘抄

《秋空爽朗》读后感摘抄

《秋空爽朗》是一本由艾伦.奇南(美)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页数:205 页,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秋空爽朗》读后感(一):无题

“老人”模式,不仅仅适用于告别青春的老人,而是普适于所有成熟智慧的处事方式。第一步是接受,接纳青春的逝去,美好的缺失,自身和环境的不完美。第二步是认识分析,用理性和智慧重新发现。第三步,行动,打破常规,突破过去的自我。第四步,反省,返回自身,返朴归真。

《秋空爽朗》读后感(二):“从此以后,秋空爽朗”

“从此以后,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青年童话”。那么青年老了,英雄迟暮了怎么办?“老人童话”为人的后半生提供的新境界是:秋空爽朗,一轮自性的明月缓缓升起,照天照地。

挺有趣的一本小书,着眼于“老人童话”这样一个特别的视角。书中每一节都有一则童话以及随后对它的(主要是心理分析方面的)详尽解读, 并与“青年童话”相较, 提炼和总结了“老人童话”中常见的一些主题,令人不由生出类似“童话还可以这样读”或“原来童话寓意这么深”的感概(同时也勾起了我对容格相关著作的兴趣)。以后再读童话时要多留心了。

这里的“青年”和“老年”,大致相当于“青少年”和“中年”,与我们现在的概念不尽相同,因为以前的人寿命较短。另外,作者还区分了“童话故事”和“文学故事”,前者是指集体创作、代代相传的民间故事,它们表现的是“人类普遍的心理”,而“由作家单独写出的故事通常表现的是那位作家的心理”。

遗憾的是这本书的翻译不尽人意(如把众所周知的“特蕾莎嬷嬷”译作了“特丽莎妈妈”),导致有些地方读来令人似懂非懂,有雾里看花之感。期待有更好的译本问世。

《秋空爽朗》读后感(三):很好的人生指导书:《秋空爽朗——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

但是人生更多的内容存在于“从此之后”,或许其中最重要的是:恢复被世界遗忘了的天真无邪和奇迹。那是老人故事对他们最终的承诺和挑战——将神话和童年的魔力注入到现实生活中去。那样,人生的终结就会成为人生的开始,成为变形了的而又光彩照人的开始,为了高尚的自我,为了社会,为了上帝。

这是《秋空爽朗: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的结尾,让人心潮澎湃。

这不是一本纯粹的研究性质的书,它是一本高级的精神励志读物,一本回答该怎样过完一生的指南。书中对世界范围内不同类型童话的心理分析,揭示了“人”这个物种具有普遍性的精神心理问题模式,以及解决与启示。该怎样面对自我,面对社会,面对理想和现实,面对命运?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诸多问题,都可通过读这本书获得启发,获得参考系。

感觉这本书不仅对中老年人有帮助,对年轻人(18岁以上)也有帮助。

对我来说,有多个层面收获: 1.知道怎么叫读懂童话。不考虑精神心理的成长,无法真正搞懂童话这种艺术形式,这是文学系的弊端。学文学的人不见得真能把文学意义价值搞清楚,文学艺术是精神活动,不懂精神的发生和运转,怎么能把文学讲透彻呢?从小学到大学,文学艺术教育问题不少。 2.明白一些道理,关于生活的一些困扰得到解答。 3.作者有信仰,充满激情。他对个体、对人类整体未来抱有信心,这种理想主义不是夸夸其谈和虚张声势,而是基于分析和考察。 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流传下来的童话,反映的是行为和心理,形成了属于人的过程和走向。作者分析、考察童话,和在现实社会中人物命运的案例,想要告诉人们:我们为什么活,该怎样更好地活下去。并明确了层级式的人生境界,即依次上升的七大任务,七大任务构成了后半生的主题:自我分析,自我超越,返璞归真,人的完整,解放社会。

多说无益。大家还是读这本书吧。

《秋空爽朗》读后感(四):老年生活的七项挑战

首要挑战是对付衰退的幽灵,以及人到晚年综合性的丧失:健康、朋友、??以及权力的丧失。这些丧失尽管是令人痛苦的,但却为新的发展清除了道路——它们打破了旧的常规,为意想不到的发展让出空位。在这一过程中,个人必须愿意探索无意识,再次抓住那些在青年时期不能容忍的心理问题。年龄和经验使人产生新的力量去面对过去的恐惧,对中老年人的挑战是去运用这些有利条件去发展自己,而存在的危险是在绝望和苦恼中逃避现实。

最终,这种对新体验的开启状态依靠对人类本性的阴暗面以及人自身内的阴影的正视:对老年人受到轻视的忿怒,对弥补所失去的一切的绝望,对年轻一代仍然占有一切的妒忌,以及对生活更多的渴望。自我分析和自我改造构成了第二项任务,这项任务的失败会导致精神的卑劣和灵魂的可怜。

由自我分析产生了对邪恶的了解,反过来,又产生出人世间的智慧:为了他人的利益,建立在心理理解基础上的创造令人信服的幻想的能力。这是人世间的智慧帮助了人去保护自己免受更强大敌手的伤害,并适应以后生活的压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智慧是对诚实的自我分析的奖赏。然而,生存和适应不是生活的最终目标,而人不久就会面临新的、更困难的挑战——自我超越的挑战。

第四项任务是挣脱支配青年的个人雄心和梦想。带有讽刺意味的是,倘若人的前半生的着眼点在于树立自我,对中老年人的挑战是将这来之不易的自我抛之脑后。埃里克森的生成概念是自我超越的一个例子。但是还有许多心理方面或宗教方面的其他形式的例子。理想的做法是,中老年人回到他们青年时期超验的灵感中,但是是以更深刻的方式,以更充分的理解和使某些梦想成真的方法。这些超验的灵感会是强烈而势不可挡的,因而,力量、耐心和老年智慧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令人振奋、令人惊叹的崇高的信念现在已凌驾于单纯的个人愿望之上。高级的自性、社会或是上帝替代了自我,成为生活的指导力量。

具备了超越纯粹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的能力,老人现在能抛弃社会惯例,而这就是成为人的后半生的第五项任务:从支配中年时期的实用主义的理性中突破出来,把自己从社会惯例中解放出来。返璞归真——重返孩子的自然——是最理想的结果。然而,成人的理性和社会惯例没有被牺牲掉,天真与精明必须相结合,孩子天生的创造力必须与成熟的判断力相结合。这里的挑战是留心心灵自然的口述,经过一个长期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超越的过程使心灵得到净化。然后每个人才能照原样肯定他自己的生活。这就是埃里克森称之为整合的态度。离开了这样的肯定,绝望和停滞多疑症及慢性抑郁症就会等候着老年人。返璞归真不仅是人后半生的美德,而且是一种需要。

在被理解和抚育下,返璞归真发展成为一种重新开始的神话式的体验。而这就是老人故事所描绘的第六项任务:对生活中奇迹和快乐的开拓。世界于是不再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了,每件物品都成为使人快乐的理由。成人回到了泛灵论和神话经验的成熟形式,几乎是神秘不可测的。这种奇迹的回归与许多宗教传统所称的启蒙(开悟)多少有些相似,它是魔力回归到人的后半生的最高级的形式之一。

然而,对个人的启示不是最后的目标。真正的挑战还是在后面:用人后半生的超验的灵感去帮助下一代。这是老人作为中介人所起的作用,将这个世界与下一个世界联系在了一起。第七项也是最后一项任务是,为青年人提供实际的质询和高尚的灵感,帮助他们平衡超自然的启示与人类社会实用主义需要之间的关系。

《秋空爽朗》读后感(五):老人童话笔记:一句话的启示

1、命运与伐木工人

与年轻人毫不费力得来的魔力帮助不同,老人的好运更像是一种投资的偿还,而不是神奇的礼物。

2、麻雀的礼物

终止过错投射,正视心灵深处的恶魔是老年成熟期成功的前提;自我改造是人后半生的重要任务之一。

3、魔巾

如果青年人一定要掌握带面具的艺术,则成年人一定要学会摘掉面具,致力于内心而不是外在容貌。

4、年老的炼金师

智慧并不是超群出众、深奥的学问,而是能够帮助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如果说对物质的关注和聪颖是青年人的美德,那么对智慧和人性的深入考察和了解就是中老年人的任务。

5、聪明的商人

智慧,包含着对人类邪恶(外界与自身)的认知,它产生并发展于自我分析与自我克制,同时也有助于年长者通过聪明的诡计对付青年人的竞争。

6、魔林

从“我想要”到“我应该”。人后半生的发展任务是无私的关怀他人,特别是下一代,即 “生成”(generativity)。如果一个人没有发展好生成,那么他在未来生活中就会停滞不前,陷入困境。自我超越在人的后半生远不止是一种美德,而是一种需要。老年人的利他主义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7、一位老母亲的忧伤

宗教转向与自我超越。只有发展自我之后,自我超越才成为可能。这也是为什么自我超越是人后半生而不是前半生的任务。

8、海龙王

能够区分开社会职责与内在自我的人,才能在后半生有较好的发展。成熟过程就是开拓个性中的遗失,走向心理平衡与内在完整的旅程。

9、失去瘤子的老人

将自然与天真无邪添加到成人的判断力和技巧之上,“返璞归真”是人后半生的任务。

10、淳朴的割草人

生成以后,与它同样重要的一样任务:自我整合。即,对自己目前生活的肯定(无论好坏),“我就是我,我该怎么样生活,还怎样生活。”

11、六尊雕像

奇迹重现(对泛灵论和神话认识的开拓)是自我整合的延续和深化。惊异的态度(宁静、喜悦的神奇力量)和返璞归真是一种类似传统宗教所称的“启蒙”状态,虽然这种启蒙由于发展阶段更高,而更不普遍。

12、寡妇与青蛙

老年人的一个重要任务:为青年人的利益调节超然的理想与宇宙现实之间的关系。

13、渔夫与神怪

成熟与经验使人坚强得足以承受超验令人心醉神秘和担惊受怕的两方面。老人对寓言与隐喻有着更深刻理解。

14、使枯树开花的老人

终结即开始。人在后半生的心理发展向后逆行,返回到它的最初阶段。然而这却是一个升华,它不是回归,而是照亮全部生命。

15、闪闪发光的鱼

在老人的故事中,魔力不是体力的物质的,而是心理的精神的。魔力是自我改造、自我超越、返璞归真与社会解放。智慧与天真结合,实用与魔力结合,于是,生命的尽头亦成为生命的开始。

当青年需要出外“寻求自我”时,好运则自行找上老人的门来;

青年人的敌人来自外部,老人的敌手潜藏于内心;

青年人斗争着改变世界,老人则斗争着改变自己;

自我树立是青年人的任务,老人则需要自我超越;

青年人的目标终结于胜利,老人的目标则完成于解放。

然而他们都在延伸着意识的极限。只是,

青年人将意识引向制高,老人将意识深入根基。

老人故事的美德不再是英雄主义,而是智慧;

老人的作用是搭桥,而不是交战。

但,英雄与老人各自有着强大的潜能,

社会需要英雄与智者,个人则需二者的平衡。

在为崇高目标斗争时,我们需要英雄主义的勇气;

而在胜利之后,我们更需要精神的启示与超越。

毕竟,人生中更多的内容存在于“从此以后”,

新的开始,启程于上一个终结。

后半生的成熟过程与模式:

自我改造(自我分析与自我克制)——生成(从自私到利他)——自我超越(社会、宗教及内在自性)——自我整合(对自我的认知与肯定)——奇迹重现(惊异与返璞归真的态度)——中介(启蒙下一代,即社会解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