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骑兵》读后感100字

《骑兵》读后感100字

《骑兵》是一本由苏童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2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骑兵》读后感(一):短评

随意性很大,明显顺着感觉写的。我想有的地方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那样写,比如《水鬼》,看的有点昏。

明显苏童描绘的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明显他自己发觉了自己的这个优点。于是他用那种明亮的技法不停刻画,倪香红、萧珠珠~但是看多了就腻歪了,摸清了刻画的方式,没有惊喜和期待。

但是平静也是好事。

叙述性不行啊。很多故事有点莽撞,觉得苏童特享受利用写作技法弄实验性创作,比如<犯罪现场>,启东和莫医生之间多次角度转换,起初让读者有一种快感。可是后来就明白过来了。

也就没什么了。

这好歹是我慕名而阅读的第一本苏童。

弄得我有点失望了。

《骑兵》读后感(二):分段式碎片化xjb评

这本也在一如既往的注重描写女人和小孩。印象很深的是《白雪猪头》,结局干净得不太像发生在香椿树街宇宙里的故事。苏童很喜欢写小孩,也很擅长,写的大多数小孩都有一种没被社会削磨过的狂热,各自偏激得奇形怪状。大部分故事都是小男孩的故事,我觉得真正写小女孩的只有一篇《像天使一样美丽》。苏童写的小女孩和女人差别很模糊(小男孩的幼稚倒是一眼能看得出来),也许因为香椿树街的女孩子生来就是要帮忙干活的,缺失在街上疯跑的童年,本身已经在帮忙承担家庭的生活,有什么矛盾冲突也都只是在为琐碎的鸡毛蒜皮争吵,没什么机会去干点什么偏激的事了。所以这是小媛和珠珠能够在一众香椿树街女孩里脱颖而出拥有单独故事的原因,她们是学生而非谁的女儿或姐妹,她们也各自拥有小团体和冲突,一样能够互相构陷吵嘴,去偏远的地方上山下乡。这个故事并不是把主角换成男性也行,恰恰相反它全篇都充满女性特质(和偏见)的色彩,美丽在同伴的孤立中变成了罪,遭受来自男性的打量更是大逆不道。吕疯子是疯子,所以被他赞美的罪稍微轻一些。但悲哀的是正因为吕疯子是疯子,才可能纯粹地欣赏女孩子们的美丽。 其实最喜欢的是《纸》和《伞》。连名字都没有的少年只因为几句话爱上已经死掉的少女青青。名字很好听,是我也喜欢。青青是做纸扎的老人的女儿,所以会且只能做纸扎。纸扎虽然是祭品,和死人联系在一起不太吉利,但新时代的少年在乎什么,他们都不懂也不相信,最自我中心,以在学校接受的无神论者教育为一切的基准,把破除封建迷信当成去看纸马去了解青青的借口。人是很复杂的,小孩子做事不太思考所以更复杂,他们本能的反应最能让应当思考的人思考。把他的无敬畏当做无产者的大无畏显然是不太合适的,他去找老人的私心昭然若揭且甚至比起好奇青青更喜欢那匹很好看的纸马。年轻人在这个混乱的世界只能混乱地生长,夹在传统的老一辈人和学校的新式教育(我不愿评判这两者孰优孰劣)之间,新生的大脑注定会在更深更高的哲学领域陷入迷茫的混沌,即使他们本身并没主动踏入这个领域。但还有一条路更适合这些小孩,所谓信则有不信则无,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道路才是正经,需要一个去纸扎店的借口就说避讳祭品都是封建迷信,需要一个带走纸马的借口也说这是封建迷信,然而在梦见青青和纸马,看两场火烧掉他珍视的出演李玉和的机会和纸扎,他未必仍然觉得这些事是缥缈虚无的,只是他自己都未必清楚。《伞》就是更令人叹息的一篇,锦红是个很好很懂事的女孩,甚至有对美丽的追求(这在香椿树街的女孩子里是很罕有的,男孩中倒是不缺这种表现,只不过更多是虚荣),春耕强奸了她并不是她的错,在婚后对性的抗拒也非常能够理解。然而在离婚以后她竟然为自己打算的出路是嫁给春耕,且在聊天中她明显没有对性的抗拒,甚至想要在店里和春耕来一发。我大为不解(无穷小亮.jpg)思来想去也只能觉得这是什么思想钢印贞洁牌坊,锦红你看看前一篇那个连名字都没有的少年,他多自由。

《骑兵》读后感(三):意象与苦难

这是一本苏童的短篇集,或者说,我们可以将这本短篇小说视为苏童对人生苦难描写的意象集。同样,如苏童很多小说一样,其主要的发生地仍然属于“香椿树街”,以及以香椿树街为代表的南方街道。

我觉得,苏童最大的特点可能是对人性最偏执和最隐秘部分的把握。这些隐秘,可能是人性中的偏执和偏见、可能是人性中深藏的欲望(性的、食物的、物品的),这些隐秘的欲望和偏见,可能因为一些渗透着必然的经历,主宰着他笔下的每一个小人物的命运。

对于这些东西的描述,构建了苏童对于他小说“小格局”和“小结构”的把握。这些小格局和小结构,主要是通过一些最为常见的意象串联起来,从而构成了很多相对精致的短篇小说。

此时,时代背景更多是虚置性的背景。这与很多小说作者存在差异,例如,余华。但是,这些时代背景总会与这些意象联系在一起,将整个环境的扭曲感和宿命感表现出来。最终,这些要素纠缠在特定的意象之中,来建构一系列的小故事。

例如,《骑兵》中,“骑兵”这个意象因为小拐之腿瘸,以及由腿瘸而生的偏见,构成了整个故事的基础;在《古巴刀》中,借由切·格瓦拉揶揄“宏大话语”;《回力牌球鞋》中,借由“回力球鞋”这一意象,将时代的匮乏,以及由此引发的精神性偏执描述得淋漓尽致;《沿铁路行走一公里》,将火车和火车票,以及“扳道工”的命运联系起来……

所以,苏童的这一系列的短篇小说,透露着非常强的对于命运的无力感,也透露着对于人性和时代的批判性色彩。在苏童的笔下,激昂的时代背景似乎被消解在了南方城市的日常之中。那些似乎应该有的脉脉温情,也被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欲望、隔膜以及卑劣所充斥。看到的,尽是人们对于自己、对于人生、对于未来以及对于时代的手足无措。

于是,基于人性的扭曲以及时代背景的无奈,命运的无常,以及生命本质上的苦难,几乎成为了苏童短篇小说的标志。《骑兵》中,小拐最终成为“被骑”的对象;《西窗》中,红朵就这样消失了;《回力牌球鞋》中,球鞋是当垃圾一样被收走了,而陶的视线再也离不开别人脚上的球鞋;《沿铁路行走一公里》 “扳道工”似乎注定了会扳错道次;《伞》中,对于锦红的人生之悲剧性的描绘……或者说,对于苏童眼中的真实,就是那些人性和命运中最为苦难的部分。从这点上看,也许,苏童一样充满着悲悯。

《骑兵》读后感(四):倾听另一种声音

大二课堂的时候,我在座位上读《米》、《妻妾成群》,老师在课堂上讲伤痕文学、先锋文学和新写实主义。有几个关键词记住了:控诉、遗忘、批评和教育。

最近几日对《米》恋恋不忘,就想起这位作家了,订阅了《骑马》这本短篇小说集,共有20个小故事,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主题,我就带有自己的理解整理了一下,以供个人回忆。

《骑马》:儿童教育问题?罗圈腿左林是一个有想象力而自私的人,如理想和现实,现实是非常残酷的,成长需要付出代价,而家长需要学会保护孩子的梦想。

《白雪猪头》:计划经济下凭票证供应商品,不公平的事情常有发生,立场在哪儿?张云兰管卖猪头,因有利益交换,八个被变成四个,我的母亲未买到与之吵架,后来目前替她做了五条裤子来调和矛盾,春节时调离原岗位的张云兰送来猪头,原来人心是可以互相温暖的。

《手》:工作是连接尊严、面子和钱的桥梁,三者关系的失衡就会出现公平与不公平的现象,附带歧视。小武汉因受到不公平待遇自暴自弃,走私冰毒入狱。

《水鬼》:生态环境建设?垃圾污染。

《古巴刀》:外来文化流入造成的悲剧?陈辉由软弱到糊涂砍人,是什么引起的?

《独立纵队》:中立角色的处境,在两方眼中就是“叛徒”,出现了通行证、公审大会、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时代标语,奇怪的是从小孩子延伸出来的可悲。

《西窗》:谎言的主题,谣言的真伪,西窗看着一切,对这一切做着客观的评价。

《回力牌球鞋》:嫉妒的心态发酵,让人疑神疑鬼,也让人自以为高人一等,慢慢生了间隙,关系也就淡了远了。

《沿铁路行走一公里》:死亡多次出现,是说安全问题吗?桥东、轨道建设没有护栏,扳道工人仅有一人并没有机械化,人们对死亡司空见惯了,是不是成了机械化的机器了?

《像天使一样美丽》十六岁的小媛和珠珠是闺蜜,因为一点小事生分了距离,用最熟悉的痛楚揭露伤痕,原来友情真的经不住考验啊。

《犯罪现场》:熊孩子是如何炼成的?家长“他毕竟是个孩子”姑息养奸,终于出了一个大乱子,启动失聪成了铁匠,莫医生死了,帮凶(居民)却一直活着。

《木壳收音机》:中医与西医的对比么?中医忌盐,西医忌疑,主要看患者心态,医生被吓死了。

《灰呢绒鸭舌帽》:脱发问题,戴帽子久了就如狐假虎威了,满足了虚假的自信心,不能坦然接受缺点,就只能被服从、被安排。

《狐狸》:假面生活,无法与过去割舍,未来又难融入。倪老师是妓女又是教师的双重身份,遭到质疑却紧锁内心,落得孤独无助,为什么成为妓女?为什么又去做教师?

《一个礼拜的早晨》:消解教师的崇高形象,被生活打压得教师也会斤斤计较,之前的理想化做人也变得自私自利了,反弄得李先生除了车祸。

《小莫》:医患关系?患者病急乱投医,不懂医术的医生弄巧成拙医好病人,小莫幸得殉情者诗凤的爱,却毫不珍惜。

《纸》:标语似魔鬼,迷信与理智的较量,少年成长时常遇的困惑,用感知在成长。

《伞》:关于原谅的讨论,吃瓜群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处事原则,受害者解铃还须系铃人的脑回路,却造成了悲剧(原文这点描写和我小时候很相似:雨伞归了锦红,从那天起锦红天天听有线广播里的天气预报。天天是多云转晴,锦红气坏了,她冲着广播骂,讨厌讨厌,为什么不下雨?去年没有伞,你天天下雨,等我有了伞,你偏偏不下了,气死我啦!)。

《人民的鱼》:变革的态度讨论,主要是主流文化吧,从众心理研究,用“鱼头”指明潮流发展方向。

《哭泣的耳朵》:特定时期的回忆(原文:往事都一样蒙着岁月的灰尘,有的部分清晰,有的部分模糊,就看风吹过后灰尘是越积越后还是悄然消失了),四类分子、这把年纪活成狗了。

香椿树街是生活的一处缩影,有人的地方就有故事,故事是平凡的,仿佛就发生在我们周围,就好像有时上班和某一个同事在说一件事一样。字里行间有生命的无助感,有报复和反报复的意味,把生活的格局定在了“小”身上,而这“小”又带有时代烙印。通过看这烙印,我们也就知道原来发生了什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