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书架的故事读后感摘抄

书架的故事读后感摘抄

《书架的故事》是一本由[美] 亨利·彼得洛斯基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0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架的故事》读后感(一):买书架

从来没为书架的样式操心过,反正搬家后都已经做好放在那里了,只要考虑怎么塞满就可以了。可最近为了将来的新家买家具,书架倒成了问题。要容积大还是外观俏,要厚重耐久还是轻便易搬呢……

恰在这时读到此书,恍如历史回转,与许多古人近人今人一起为了书的放置快乐的发愁。似乎也是种简单的光荣,呵呵。

文字倒没什么,可所配的那些古老的插图,还有书前名家们书房照片的插页实在很值得一看。

《书架的故事》读后感(二):很独特的一本书

昨晚凉风习习,和老妹说出去逛一圈吧,结果走到民族学院的图书馆去了。一进那狭小的藏书间,便发现这一本了。很独特的书,诚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穿梭在书的世界里,有一天发现书架也是一种艺术。我想即使是再普通的钢架或木架结构,无论是嵌入式还是落地式,因了使用的人的气质和风格,都会让书架增添无穷的魅力。而我们呢,那么多年书不释手,是否也曾经有那么一个时刻,像作者一样,用好奇而温馨的眼光,打量那一直被忽略的存在?

《书架的故事》读后感(三):爱书人的钱很好骗

最近市面出了不少与书有关的图书,感觉身边喜欢买书的朋友都会去买,然后大呼好看。我没有买书的嗜好,最多就是有看书与借书的癖好,所以大概不能理解他们的心理。我猜他们可能是因为爱书,所以也顺带爱上那些聊书的图书了吧!

这本书虽然名叫“书架的故事”,其实说白了还是一本介绍图书历史、文化等等的图书。一打开书能看到很多国内名人的书房,很多读者对此表示喜欢,我却有些不爽,这不是“自说自话”吗?明明就没中国什么事,硬拉些文化人的书架来瞎掺和,这算个什么东西啊?

9.5.29下写于甘韦肆

《书架的故事》读后感(四):有趣的视角

因为老板的力荐而随便买的书,搁置了几天,随意翻开便搁不下,一口气读了一半。(为啥没读完?因为我整理书架去了^^)

就好像作者说的,装着书的书架几乎是永远不会被人注意到的,我们看到的只有书而已,但是书架本身,以及书排列在书架上的方式,都有很多的学问,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理所当然像现在这样。

作者似乎是一个建筑还是什么的专家,对书架感兴趣,就做了很多功课,不摆专家的谱,倒是有几分近似妹尾河童的那种可爱的好奇心。

像这样的比较通俗且有趣味的文化史类作品,闲来无事读读,既有营养又不会有压力^^

《书架的故事》读后感(五):一本生动有趣的书的附属物史

——读亨利•彼得洛斯基《书架的故事》

作为一个图书馆的从业者,《书架的故事》和我可谓门当户对。从纸莎草纸时代卷轴式的手抄本到数字化时代的新千年的数字图书,从存书的笨重书箱到各种形式各种材质的书架,从教会藏书到规模宏大的图书馆,从自然光照明到人工光源照明,从沉重的锁链防盗到高科技的仪器防盗……这本书对于西方书的附属物发展(并非仅仅是书架)的历史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图景。

总的来说,书的附属物是有很多的,除了书架、书箱、书柜这些直接放书的装置,还有书写材料和装帧材料、书的防盗装置、书的存放建筑(图书馆、书店、书房)等,书中都有涉及,所以我说这本书是书的附属物的发展史——当然涉及书架的部分还是最多的,这也切合本书的题目。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面对书架上那整齐排放的一排排书脊早就习以为常,然而有很多事情也许是很难想象的。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惊奇。比如最早的书对于书脊是很不重视的,认为它是又不美观又没用的地方,所以最早书的摆放都是书的切口朝外摆放的,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了17、18世纪,作者似乎对这个问题也很有兴趣,在很多章节中着重对书在书架上的摆放方式都作了考察;又比如,在手抄本时代最早的图书馆的书的数量很少,很珍贵,为了防盗,书都是用锁链锁连在铁柱子上的,直到印刷术的发明,书籍可以普遍得到,这样的做法才逐渐停止;还比如,印刷时代最早出版社是不会去装订图书的,书店里出售的都是印刷好的散页,读者可以根据其喜好和经济能力装订成任何形式,而最早的书名页只是提示这本书的内容,在装订的时候会被拿掉……诸如此类。

作者在思考书的附属物变迁的时候,把各种技术系统、社会因素放在一个系统内考虑,不仅仅是单独考察书架这些人工制品本身的变迁,而是放在大的社会环境的变迁中,这不仅仅能读到和书、书架相关的历史,从中还有可以读到关于社会和生活图景的更丰富的内容。

作为图书馆的从业者,看到其中的一些情节的描写,感到很亲切。比如图书馆中的小书房,其实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在图书馆里有这样的小书房实在可能性不大,不过,我在清华读书的时候,在清华图书馆有幸用到这个,很舒服很小资,也很是怀念。还有移动式书架,也叫密闭书架,最早在图书馆地库看到这样的书架时,在想为什么不能把所有的书架都设置成此呢,岂不大大节省空间——读到本书我才明白的了,这种书架的重量太重,考虑的到建筑的负载能力,只能在地库使用。

读这本书之前看了豆瓣上的点评,有人说枯燥,也有人说翻译的不好,我没有觉得有这样的问题。我猜想也许很多人对图书馆和藏书不太了解才产生了这样的问题,毕竟图书馆界还是有一些专用的术语,而有些装置,没有见过的话可能确实难以理解。由此我想,读书还是读自己的书,不要被一些先入为主的东西所左右,像小马过河一样,不合适别人的并不一定不合适自己。同时,其实我想,在豆瓣上写书评也应该对所有的人负责,毕竟每个人的言语都很可能影响到别人。

另,书前的插页倒真实可有可无,和书的内容没有关系,且破坏了书的整体感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