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书架》读后感1000字

《书架》读后感1000字

《书架》是一本由[美] 莉迪亚·派恩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页数:1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架》读后感(一):一边编书,一边见识了一堆奇奇怪怪的书架

潜水一万年的本书编辑被炸出来了……

虽然这里只看得到封面,但其实这本书的封底更有趣。

《书架》读后感(二):慢下来,好好看看这个世界

说的是书架,讲了很多感悟。

时间最昂贵,在当今这个效率和产出当先的年代,对书架这样一个被忽视的东西,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进行细致严谨的研究,这不能不说是这个忙忙碌碌的世界带来了一股清流。

在现代社会,我们习惯了以各种各样的物质指标作为衡量的标准,比如GDP,比如金钱,比如房子,比如美貌,催着人们不断的往前走,至于往前走是为了什么,前方到底是不是前方,却无暇探究了。

读这本书,给自己提了个醒,生活的本质还是生活,我们虽然需要为未来的生活而努力,但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却是当下,当下是由各个细节组成,而这些细节需要用去除浮躁的眼睛和心灵来发现。

《书架》读后感(三):没有书的屋子就像是没有灵魂的躯体。

没有书的屋子就像是没有灵魂的躯体。

这本书是《读库》附赠的小册子,说的是书架的故事。每一座书架都有其独一无二的历史,每一座书架都反映了其所处的文化语境。

书不仅是充满抽象观念的实体文本,更是一种赋予周围环境形而上的物品。而书架是书赋予它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书籍是书架的生命,重要的不是这个形体,是它们背后的故事。没有任何理由认为纸书已死,书架正在消亡。书架正在适应不同的制书技术并做出改变,正如它们几千年以来那样。我们在小说中描述书架的方式,实际上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我们赋予它的文化价值。即使面临文化上的消亡,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想象中的消亡,书架仍然为人类文化的走向提供了诠释与论据。

《书架》读后感(四):书间灵韵

《读库1704》随赠的一本小册子,内容简略,装帧朴素,选题独特。

作者以西塞罗的话开篇,在西氏看来,书不仅是充满抽象观念的实体文本,更是一种赋予周围环境形而上意义的物品。什么地方摆什么书、摆在哪个架子上,反映的是一种特定的世界观。作者认为,每个书架都反映了这种世界观和秩序,无论它采用的是杜威十进制图书分类法,还是根据书籍颜色排序法,甚至是幼童按照形状对图画书的随意摆放。

本书对书架的产生与演变进行了系统地描述,从中世纪教堂里带锁链的书架开始,到纽约公共图书馆巨无霸式的斯德尼书架,再到宜家30年不衰的比利书架,还有当下各种电子书中的虚拟书架,书与书架一直相伴相生。尽管有人认为,未来可能会出现没有书架的书和没有书的图书馆,但书与书架的灵韵自西塞罗的时代开始,便延续至今从未变化。

《书架》读后感(五):电子书的时代,我们为什么需要书架?

电子书的时代,我们为什么需要书架?那是因为书架不仅仅关乎图书的摆放、知识的排列、文明的秩序,它本身就是一道独立的文化景观、一种独特的物质文化。《书架》的作者莉迪亚·派恩拥有历史和人类学的学位,且是亚利桑那州州立大学的历史与科学哲学博士。 本书从历史变迁角度描述书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书。书中指出,不同的书架显示出对文化的适应性,也彰显出了书架的可塑性。斯尼德书架彰显了稳固性,汽车图书馆呈现出书架的流动性,而颇具北欧风情的宜家书架则是将书架完全私人化,为书友提供了构造的积木,根据不同的用途进行组装。书架让那些坐拥书城,买书如山倒的书友们享受到的满足感是电子书爱好者所体会不到的。正因为书架被赋予了文化的属性,每一种书架都各不相同,反映了各自的生命史与文化特征,所以书架并不会以一种形势存在。对于热爱读书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