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书缘·情缘》经典读后感有感

《书缘·情缘》经典读后感有感

《书缘·情缘》是一本由恺蒂著作,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缘·情缘》读后感(一):小小的很温情的故事

万象的专业户作家,这本书小小的很温情的故事,告诉你世界的情景。这个世界存在的的理由是什么,道德应该是很温暖的东西, 而不是让听起来头疼不已。学了那么多东西,你还不能提出你的观点吗?也许不能,因为你对世界还是了解的不够深入。

《书缘·情缘》读后感(二):渐渐

偶然听到恺蒂的名字,好像是很受欢迎的专栏作家。上本她的书找来没细读,也没品出什么味道,这本拿在手里,正合适的开本,真精致的书页,这回是渐渐读出了味道——看来书的印刷也很影响阅读质量的,而且判断一个人的文章总鲁莽不得。

书的内容真正是篇篇可读,没什么好介绍的。倒是感觉十年的伦敦生活集成的这十五篇文字真能把那个城市的灰暗腐朽冲淡一些,这些文字不虚伪也不假装有力量,不回避生死信仰和政治却深得读书之趣,记住了。

《书缘·情缘》读后感(三):影评真是份好职业之二

和一群文艺女青年为伍,难免不会在文艺熏陶的日积月累下,变得文艺.为此,伪文艺青年近日读了不少影评.啃完迈克的存货和恺蒂的<书缘,情缘>,<楼上楼下,屋里屋外>。

后面2本,完全是冲着对“万象”旧情。

只是读完才发觉,原来写影评是一项很有“钱”途的工作。因为仅复述电影内容,那是电影简介,不是影评。所以影评必然会东拉西扯,借一部影片当引子来说事。这类口水泛滥的谈古说今叫个人感言,有感而发,而读者读来也不觉枯燥。对著者而言,字数多了,收入自然也水涨船高。真是一举二得的好事。

<楼上楼下>是众人影评的合集…………………………(内容见影评真是个好职业之一)

我喜欢<书缘>,文章题材涵盖政治,文学,艺术,宗教,经济.有些话题引经据点,有些故事传奇范特西取得奇巧.我读得津津有味,权当看名人名胜八卦.却又不得不感叹恺蒂涉略广博,有些旁引佐证,滔滔不绝,看似驾轻就熟,顺手拈来,其实全是十年功。

《书缘·情缘》读后感(四):作家梦

小时候总是在床头放上一本作文书。然后每晚临睡前,都会随手翻开感兴趣的篇章读。遇到喜欢的篇章还会再看几遍。每晚翻每晚翻。一天天过去后。一天天过去后,发现一本的内容也竟读完。对喜欢的还是会格外熟悉也深刻。那时也没说一定要从这本书中看出个什么,或是得到些什么。但日后的作文课上成绩却一天比一天好。现在再回想起来,也许是每日读作文书的缘故。甜甜的感觉如同涂抹蜂蜜一日又一日的也忘不掉更欢喜。到现在也发展成了丢不开的读书习惯。

可现在读书远没有小时候的轻松和愉悦。更了解书后,心中有了大大小小的分类与标准。总是希望书本能像电脑软件一样,读过后再自己的脑子里留下许许多多的信息。它本身带给我的愉悦变得少了... ...

爸爸,是我读书入门时的好老师。很小时和爸爸一同去米酒馆吃完早饭后,我们上天桥,过马路。我扶着扶手,转过身来对爸爸说:“爸爸,我以后想做一名作家。”爸爸说:“你要是想做一名作家就等着被饿死吧!”然后这一个小小的心愿就在没过完马路后就扼杀在摇篮中了。没有了梦想却也不知该去梦什么。兜兜转转十几年过去后,在今天如小时候一般跳着篇章看《书缘•情缘》时又忆起了读书的愉悦和这个小小的作家梦。

2011年4月10日于珞珈山大厦

《书缘·情缘》读后感(五):读《书缘,情缘》

万象的意思应该是世间万象,于是《万象》出的小册子也是包罗了世间万象,像这本,《书缘,情缘》,作者:恺蒂,恺蒂是万象读者熟悉的名字了,这次专门把她的文字挑出成集,也是给喜欢她的读者一份礼物,也是给像我这样不怎么读《万象》的人的一把很好的钥匙。

恺蒂并不是专栏作家,同《万象》的其他作家一样,没有圈定谁该写哪个专栏,或者说该写什么样的题材,所以我们才会在《书缘,情缘》这本书里看到作者涉猎的各个领域,游记、书评、影评、书话、翻译、流行节目、趣味政治、人生情感、名人轶事……,也许正是因为不界定,所以恺蒂写的很恣意,很放,有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且让我们就把话题转过去,看书的时候,不必费神,就让恺蒂的字带你来段倘佯吧,她说什么,就听什么吧!

这一篇篇看似随笔信手拈来的话题,其实作者也是用心去考究过一番的,像《别与童话较真》里说到《Notting Hill》这部电影,恺蒂用自己在伦敦十年的生活经历,说伦敦像说自己掌纹般的流畅,道出了伦敦城西的这方小地Notting Hill的真实面貌,以及电影之后,这个小区的变化,读来真是津津有味。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每个人都读过的一本可爱童话,可是你知道她的作者,卡洛尔是个数学家吗,甚至卡洛尔分离了自己数学家和童话作家的身份,以及他奇异的情结,还有爱丽丝的这个童话是怎样产生的,都是一个午后……

吕贝卡是恺蒂的室友,也是好朋友,在《吕贝卡和她的朋友们》中,可以了解到当代欧洲青年们都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对世界的认识,是否和我们认同。

后记里,恺蒂说,这是对她十年伦敦生活的一个小小的总结,虽然说的并不一定都是伦敦,但,我想,这些写作的情绪,至少都是在伦敦那一方阳光不多的天空下产生的。

http://www.blogcn.com/User4/mayjoy/index.html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