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书评·书缘·书话》读后感精选

《书评·书缘·书话》读后感精选

《书评·书缘·书话》是一本由萧乾 / 文洁若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5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书评·书缘·书话》读后感(一):书评的世界

今读萧乾先生的《书评书缘书话》,第一部分的书评研究是其1935年从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的论文,一方面我惊讶于其阅读量的巨大,真正的做到了融汇中外,贯通古今,如果要细说的话,融汇中外多一些,出现了太多我没有见过的作家、作品,这也是我这个70多年后的门外汉所望尘不及的。在这篇论文似的文章里,我也读到了关乎哲学、道德和艺术的种种见解,真有种醍醐灌顶,开心地好像满地洒满了珍珠,我大把大把地囊括到怀里,现在我就手里拿着这些珍珠,在想,要怎么能消化它们,让我也变得如此丰富璀璨。

首先我是喜欢这本书的构造,书评研究首先讲了书评的地位和现状(1935年的状况)以及作者对书评未来发展的预测,算是作为背景介绍;其次,讲书评家应该具备的心理和品位;然后到读者阅读的艺术;再讲批评的标准;升华到批评的艺术;再然后是书评的创作过程;最后是书评和整个读书界的关系。从结构上来讲循序渐进,有着缜密的逻辑,有立场也有方法论,然后讲每一个点的时候又有三到四个分论点,这样的结构就是拿到今天跨国的大咨询公司来说也先进和严密的。

其次,至于内容,那你要准备一个清晰的头脑了,因为他会不停地扔出一个个观点,没有华丽辞藻,但是就观点本身足够让人印象深刻。他说书评家不应该是一个为图工资而服务的乳母,他应是爱护孩子的姨姑。他说,好的书评家如好的政府一样,缺了真诚与理想是不会成功的。这两点其实不论是书评家还是其他什么家都应该谨记的吧,做自己的职业,需要首先爱上它。我们常常会说,不要生活在别人的眼里,要活出真实的自己。但是,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真正的践行了自己的口号,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业呢。

这本书,还提到一个观点是我十分赞成,同时也是发现自己今后读书的一个方向的。那就是,他将作者的创造和读者的感受分割开来看,一个良好的阅读体验,不光是作者创作单方面能形成的,同时读者本身的阅读、阅历的经验库也起着莫大的作用,靠着作者使用的文字,一一折射出来。要成为一个好的书评家,就需要建立一个巨大的知识库作为基础,而且也尽量去尝试不同的艺术形式,因为艺术本身也是想通的,在不同的艺术领域里,可以去发现艺术的共性的东西,领悟得也就更快。

萧乾先生最后也将书评和读书界的关系作了陈述,印象最深的是书评和作家、以及书评和读者的关系,一篇书评,跟作者的关系往往会十分微妙,一方面为体现存在感,大多的书评家会倾向于大肆棒喝创作者,但是这往往又会招致出版社的封杀,而如果奉承吹捧书籍,则又会丢失了读者,被人看作是宣传,读到这我突然笑了,这个关系,像不像我们里外不是人的银行客户经理们呢?但是到现在这个时代,有了网络,出版社的淫威应该不会像70年前那样大了吧,但是作为一个将书评当做糊口的职业书评家来说,恐怕还是会有这样的两难吧,真正有良知的书评家,估计也不会过得有比写软文类书评的好吧?

呵呵。

《书评·书缘·书话》读后感(二):书评家的自我修养

萧乾与夫人文洁若都是著名的翻译家,特别是他俩在晚年译出爱尔兰小说家乔尹斯的《尤利西斯》,绝对的牛逼闪闪。在翻译之外,萧乾也是国内重要的记者,1939年受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邀请赴伦敦任教,同时兼《大公报》驻英记者,二战期间随军采访,是当时战场唯一的中国记者。

说了这几件牛逼事迹,今天我要介绍的既不是萧乾先生的译作,也非他的新闻作品,而是早在1934年至1935年,萧乾24岁还是燕京大学新闻专业本科生时所写的毕业论文《书评研究》。这篇论文和萧乾及文洁若的部分书评合集于2010年出版,题名《书评·书缘·书话》。

书评很难独立存在,必须依附于它所评论的书。我看书评有两种动因,一是看书之前,读评论以作参考;一是看完书,回头参考评论。因为我对于本书所谈到的大部分书都没有读过也没有多大兴趣,所以其中书评部分我基本略过了。从我的行为就可以看出来,书评真是短命,也真是可怜,才不过几十年,那些被谈论的书死了,这些书评的价值也就消散的差不多,写的再好,也难有人问津,写书评岂不是太划不来?

我们可以从这个问题入手,去专读本书的第一部分,那篇30年代的本科毕业论文。在论文的开始部分,年轻的萧乾即对书评的产生,书评与批评的区别做了论述,同时也部分的回答了我前面的问题。书评就是为大众而作,在以前,就是刊登在报纸之上的(现在网上发表更方便),“批评家多往深处走一些,但书评家还须在广遍上着力”。书评家面对的是新书,是流行,听起来不甚高档,却是大众所需。似乎,打定心思做书评家,就不要指望青史留名这回事了,它只是消费文化中的一部分,仅此而已。

话虽这么说,要站好这班岗也不是容易的事,因为,相较于批评家,书评家不但要有正确的议论,并必须能以活泼明显的语言传达给大众,他不但注意作品的技巧和思想,同时也不漠视书的编排装帧的美观。除了要顾及物质的功利的部分,还要用忍耐和机智管住自己,解释而不是命令,陈述而不是说教。既要保持自己主观的见解,又要时刻顾到客观的需要。

在形式上,它比较浅白,但同批评家一样,做书评的人应有清晰的历史的概念,对于作家有应有亲切的认识,对于文章有透彻的见解。

在《书评研究》中,萧乾分析了书评家所必须要具备的素质。第一条是热爱,你要评书,首先当然要爱看书,否则发言不能真心,所写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但是,仅仅是热爱也不够,还需要平衡,“做批评的人在看戏时应比一般观众的情感更丰富。而看完了戏又要比一般观众多些理性来评价。”

之前也有朋友问我如何写书评,这我当然答不上来,自己也在学习之中,或许萧乾的话可以做为回答,他说:书评的格式是不必学的,那只是书店广告部应该具备的知识,书评家所要的是如何分出正误美丑来。而这根分辨美丑的尺子人人都不一样,但有一点是必须的,制造这尺子必须要有知识和品位。这一切的前提,必然是多读。甚至不仅是多读,还要去亲近其他的艺术门类。

一个理想的书评家要具有足用的知识和品位的背景,对实际生活有莫大兴趣。历史沿革对他不生疏,而拾起每本书来,他仍能持涉猎的好奇心,发现它自身的价值。

在这篇论文的其他部分,萧乾甚至分析了书评的写作和模式,对书评写作有兴趣的朋友或可一看。相对的,如果对书评写作和对书评研究没啥兴趣,对以前的那些书也不觉热爱,这本书完全不用翻。

在如今互联网时代,写书评写影评的普及意义已经下降,分享的功能上升,一方面是声音的多元化,一方面也是介质的基因决定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看书评不过是因为你比我看得多看的早,那么我来听听你的说法给我自己来做个参考,如是而已。它的意义不大,但有时候,这种持续的文类写作很容易和读者形成一种默契,待当默契形成,写和读便是朋友之间的一种交流,如果读者能把你当做一个信得过的朋友,这个书评作者就是合格了。

《书评·书缘·书话》读后感(三):书评人的梦想

书评人的梦想

文/周猫又

爱好读书的年轻人总幻想书评家是他最理想的职业:既可以看许多书,又可以把个人的品位写成文章,获得大众的倾听。可悲的是,等他实际入了书评写作这圈子,他才黯然地发现现实的残酷。首先是稿酬的微薄令人沮丧,若非名家,单靠卖文,根本不足以养家糊口;其次是出版社、书商与媒体的经济勾连,导致市面上充斥着媚俗恭维的书评,意见独立,忠实的批评却无处发表,书评家沦为软文写手,遭人唾弃。

书评界这可悲的境况,其实早有老前辈总结梳理了。《尤利西斯》的翻译者,萧乾与文洁若夫妻两人合著的《书评•书缘•书话》收录了萧乾1935年在燕京大学新闻系的毕业论文《书评研究》,末尾便概括了当时书评人四面楚歌的窘况:

书评家肩上的担负真不轻:出版家要他把书当做新闻代替广告;图书馆员逼着他说一句“值不值买”的负责话;刚开口要估价,作者气了,要他欣赏的批评,要他鼓励;书评家正皱眉呢,读者——他的真实听众,却掉转身去,离开他了。

除此之外,萧乾还指出当时书评界的“结构性问题”:批评学者热衷于介绍学术理论,批评家研究细枝末节的问题,双方高深却不能屈尊将那知识服务于普通读者;面向大众的书评家则过分媚俗,囿于介绍而忽视批评,忠实而优秀的书评家太少。他说:“我们需两个批评学者,六个批评家,五十个书评家。”

萧乾认为书评首先应该面向大众,他认为书评是“一种为一般读者所写的一般书籍的批评”。他尤其重视书评的积极作用,认为书评“是读者的顾问,出版界的御史,是好书的宣传员解说员,是坏书的闸门”。书评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向读者评价推荐(“立”)好书,还在于指出不足,批评(“破”)坏书。

此篇《书评研究》,先概述了书评界的现状,然后从书评家的个人修养论起,探讨了阅读的艺术以及批评的基准和艺术,也总结了书评写作中常用的格式,最后讨论了书评与读书界各主体的关系。文中所用的文艺理论大多取自西方学者,如贝内迭托•克罗契(Bendetto Croce)、艾佛•阿姆斯特丹•理查兹(Ivor Armstrong Richards)等。

萧乾提出了一个合格的书评家需满足的三个要求:一是他必须是爱书的人,能体会作者的热情;二是他在热情中又能维持公正的理性,做出冷静的批评;最后,书评家要有深厚的人生经验和文化品位,才能恰如其分地安排作品于历史上的位置——“批评的工作一部分即在安排”,当今见诸畅销书封面上的夸张文案,什么“史上最好”,“超越韩寒”,本质上是对读者们经典读得不够,品位不高的一种嘲讽。他还提到,书评家最该坚持的态度是诚恳、不势利、不偏见——正如我们对一个正直的人的要求一般。

《书评研究》是萧乾先生的第一部著作,现在看来,其观点虽不新奇,但在当时国内学界,此文已经可以算是我国书评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萧乾在文中自信地预言道:随着读者曾层的扩大,报刊销路的飞增,职业化的书评家终将诞生,“终有一天,书评将像赛克斯机一样在这古国国土上飞翔起来。”

半个世纪后,萧乾却不得不失落地宣判自己的预言是“多么乐观,又多么天真”。在一九八七年为《书评面面观》作序时,他悲哀地写道:“半个多世纪后,书评并没在读书界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依然以‘聊备一格’偶尔出现在报刊上。”

他谈到了中国国情,指出旨在为读者指导的书评之所以树立不起来,就是因为“中国写书的人大多只允许你褒,容不得你贬,即便你贬得有道理。”

尽管如此,此文与其他书评作品在2010年的结集出版,依然是读书人值得欢欣的喜事。萧乾的文笔柔顺而端正,与今日流窜于大众报刊的,粗俗的俏皮话相比起来,实乃一阵久违的清风。

2011-5-13于暨南园

附:《书评研究》中书评写作格式的部分整理

阅读的全过程是:认识→整理→诠释→评价

1】认识:《意义学》的作者理查兹(Ivor Armstrong Richards)提出的“四种意义”理论。

①“物”(sense)作者所说的事实

②情感(emotiona)作者对“物”的态度

③语气(tone)作者对读者的态度

④意向(intention)写作的目的。

2】整理:对文章结构的梳理。掌握全书的统一性。

3】诠释:用主观的语言说明作者的意向。

书评写作:

【标题】:

①表现原书题材——“中国公路惘然记”(《寻路中国》)

②表现原书作者的观点——“一本温和的革命论”(《叛革的美国》)

④表现评者感想——“笑吧,吮血者,笑吧!”(《美国国际公债论》)

③指明人物——“拉毕德成了英雄”(《艺术作品》)

⑤评者的讽谏——“斯拉夫民族的乌托邦”(《俄国的悲剧》)

【格式】:书评无固定格式,但一般包含以下内容

一、 解题格

1) 本书之重要性(与时代衔接)

2) 本书内容梗概(应稍引证)

3) 作者主要观点(或新创的见解)

4) 本书之特色(索引、提纲或附录)

二、 批评格

1) 书名或标题恰当与否

2) 形式与文笔(文艺作品中这部分很重要)

3) 内容适宜性(立论是否正确,事实之诠解及材料之运用如何)

4) 全书组织

5) 对读者之适宜性

6) 同类著作之比较的考察

7) 引据他人评语

8) 评者由书中所得暗示

9) 主要功过——概评

10) 献意或展望

【开端】:

一、 引人入胜的

1) 由身边问题暗示原书的重要性

2) 引用名人名言

3) 引用著者在他处之言论

4) 时间的投合(契合流行潮流,推出本书)

二、 历史的追溯

1) 原书出版过程

2) 原书所论问题之史的追溯

三、 推崇的

1) 推荐著作之适当

2) 以寡少暗示可贵

3) 鹤立鸡群,难能取贵

4) 借过去之联想推崇著者

5) 借他种名著暗示其崇高性

6) 直接道出全书特色

四、 诠释的

1) 陈述作者立场及方法

2) 指明本书之重要性(如何能解答我们的时代疑问等等)

3) 介绍主题(“行政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4) 指明用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