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个模范丈夫的自白》的读后感大全

《一个模范丈夫的自白》的读后感大全

《一个模范丈夫的自白》是一本由(以色列)基雄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30元,页数:28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模范丈夫的自白》读后感(一):到上海买上海的书

我总想着去文庙,可惜周六旧书摊不开张,周日我又没空。丁慈矿说:“文庙别去,没什么好书,卖书的人还当个宝,卖的死贵。还是去福州路特价书店吧!”

于是我便去了福州路,像猪悟能一样,“一家家吃过来”。

在今声图书公司买了本《图像与溶解》,在一家忘了名字的特价书店,买了雅卡尔《“有限世界”时代的来临》,美国中小学生科学教育普及读本《神奇的魔方——令你惊奇的300个科学小实验》上下册,也配到了《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中册,我一直只有上下册。

在商务印书馆专卖店逗留很久,倒不是因为书好(商务的书就像多年的亲戚,尽是老面孔),而是为了躲雨,待要出门时,才发现有两格书架上是台湾商务印书馆的书,直排的《未央歌》淡绿封面,翻开后全书柔软打开,装帧考究,手感极好,新台币200元,折合人民币80元,稍微贵了一点,想想还是算了。

来到上海古籍书店三楼,小狗落粅坑——几乎全是上海译文的书!

黑色精装的《海明威文集》一直没买,耿耿于怀,尤其是那两本短篇小说全集,一套十六册,全部三折,厚厚上下册《短篇小说全集》,15.5元,《永别了,武器》7元,《不固定的圣节》5.50元,另外几本,实在太重,抱在手上好一会,最后还是放了回去。

昆德拉文集也差不多,补买了一本《身份》;还有澳大利亚胡安博士的《奇特的人体》;以及以色列基雄的《一个模范丈夫的自白》——每一篇都把我笑翻,01年8月出的书,印数7000册,我闻所未闻,却在这里三折出售。书中序言中提到还有还有一本姊妹本叫《一个模范家庭的趣事》,我回来后在孔网上订购了。

另外选了三本上海人民的书:《尴尬的气味》几年前原价买的,后来不知下落,这次补上,因为“屁”属于现代话题,对折;同一套的《厕神》,封面上把一个小便器印得花团锦簇,也顺手买下,当晚与我同室的那位兄弟,爱不释手,一直捧读到深夜;还有本《小王子的爱与死——圣埃克苏佩里传》,三折。

另外见到精装棕色的契诃夫全集,淡蓝色的雨果文集,土黄色的狄更斯文集……知识需要力量啊,拿不动,再便宜也不能买。

结论是,上海出的书,应当在上海买。

《一个模范丈夫的自白》读后感(二):幽默文学、游戏及其他

这本书和《一个模范家庭的趣事》一样,都属于幽默作品;而幽默文学,在我们的文化传统里,是一片几近于空白的沃土。我们有针砭时事的杂文, 有笑话大全,有讽刺文学,但是,我们的文学传统中缺乏幽默。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人不幽默,只不过我们的幽默往往通过日常对话或者行动,而非文学来体现。

以此开头,是为了解释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我们的读者不能够用欣赏幽默作品的方式来欣赏这本书。幽默文学的目的是在比笑话更高一点的精神层次上博君一笑;那些经过高度提炼的生活琐事,经过想象力的放大达到荒谬的程度,这种放大令我们发现自己行为的可笑与荒谬之处,我们因此而笑--有时会反思。幽默作品可以以各种方式读,可以在各种场合读,但是,只有一种解读方式是绝对错误的:就是把它当真,以严肃的较真心态去解读故事甚至结构,并且死乞白赖地非要从中读出深邃的意义。

比如就有人一定要从这本书里看电影的故事去解构基雄的道德观、从养鱼的故事看虚荣心、从《等待奈本查恩》中看基雄贫乏的叙事结构。。。甚至连出版者都在内容提要里写:“这些人和事看似平凡、琐碎,但充满了人情味,充满了乐趣,也包含了深邃的人生哲理。”拜托!有没有必要把一本用于怡情,用来让你快乐的书,读得像莎翁的悲剧一样啊?被你们这么一形容,这本书一点都不好看,一点都不好玩了好吗?

非要寻找出严肃的目的和深邃的意义的这种心态,其实不仅体现在读幽默文学中。最明显的例子出现在对游戏,特别是电脑游戏的积极解读中。最近Jane McGonigal的书大热,于是大家都开始把游戏的积极影响理解成对严肃游戏和教育游戏的鼓吹。这么一来,游戏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就只能通过教育来体现;因为只有教育能让游戏变得“有用”,而这种有用性带来了意义,带来了更深层次的认同。但是这种做法,其实就像用较真的方式来解读基雄的幽默随笔一样荒谬可笑。

游戏也好,幽默文学也好,最吸引人的关键都是它们能为人带来的乐趣。你会自发地,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基雄,主动地一遍又一遍地打DOTA,玩WOW,就是因为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开心,因为你从娱乐当中得到了最单纯的乐趣。你没有打算让基雄给你讲清楚宇宙旅行或者弦理论,也没打算通过玩魔兽变成一个四化新人--即使从长远的角度,你有这些想法,当你在阅读在玩的时候,你的第一重点永远是得到乐趣本身。以是否有用、是否有意义来评价乐趣是荒谬的。

然而,以有用性和意义价值来作为衡量标准,正是幽默作品的现在(正如开篇讨论过的)和游戏的未来。严肃游戏、GWP(Game With a Purpose)、那些不好玩的教育游戏、甚至现在很热的游戏化的概念,都是将乐趣功利化的体现。为游戏寻找意义的行为是值得提倡的,让游戏在游戏之外的现实世界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也是值得为之努力的,但是在推行这些目的的同时,我们必须停止用理解传统严肃作品的思路来理解幽默作品,停止用读书的态度来解读游戏,以避免创造出千篇一律名为游戏,实为电子小说的各种四不像产品,或者比那更糟,通过将游戏的皮赋予教育项目,创造出弗兰根斯坦的怪物。

【本文修改版发表于虚拟世界研究。】

《一个模范丈夫的自白》读后感(三):简短说说《一个模范丈夫的自白》

这本书我只看了小半本,但鉴于它是一本短篇故事集,所以现在胡说几句也不算太不负责任。

跟基雄另一本翻成中文的作品《一个模范家庭的趣事》一样,这本书的唯一题材也是(极端琐碎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其中的小挫折,所以它不能不让我想起卡尔维诺的《马可瓦多》。但是基雄仅仅是就生活谈生活,用讽刺的笔法——用基雄本人的话来说就是“埋几颗地雷”——描写生活和人们的可笑之处,他笔下的生活和人都受到种种限制,这些限制或者是外来的——比如说遇到奸商苦不堪言,或者是内在的——比如说虚荣心勃发,处处要跟人攀比。而卡尔维诺则是以描写日常生活为基础刻画超越了日常生活的生活,人的纯粹的精神生活,这样的生活恰恰是没有限制、没有边际的。所以,这两本书涉及的生活其实不在一个层面上,不具备可比性。

《一个模范丈夫的自白》的第一个单元《手艺是金饭碗》的开篇故事《等待奈本查恩》很有意思,讲了一群被诓骗的消费者如何团结起来维护自己的权利,顺便自娱自乐。但是很快我就发现这个单元里这类故事太多了:结构和内容都基本和《等待奈本查恩》一样的就有《回来吧,戈尔德施泰因,一切都是可以原谅的》,其他的故事也是大同小异,反正看了几篇我就摸清了基雄的创作套路:不论他购买什么家用电器、家具,还是搞装修,最后都会遇到奸商,然后灾难就会发生——订购的货物永远也不会被送来,阳台里水漫金山等等,他和“最佳夫人”(书中对他妻子的称呼)就不得不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大怒—无可奈何—用阿Q精神自娱(也就是开始逆来顺受,逐渐适应了挫折,慢慢转变成受虐狂)的过程。我承认这样的构思很有意思,但是反复出现就有点让我厌烦。这个单元的其他一些故事还给我一种“为赋新辞强说愁”的感觉,因为其中的幽默过于勉强、太不自然,还有一些是老生常谈式的故事,比如《只是不能枉法》就是一篇构思不太新颖的讽刺法律从业人员的文章。

这本书的第二个单元的名字很有意思《从理论上的一夫一妻制到实际中的一夫多妻制或一妻多夫制》,但实际上它涉及的内容主要不是婚姻问题,而是对性的看法。其中谈到了准色情行业(《有力的按摩》),还谈到了色情电影,但是基雄作为一个想成为“模范丈夫”的人当然不会着重说自己是多么热衷于看色情电影,而是写到了自己在影院中遇到了熟人多么的尴尬,这反映了本书比较传统的道德观。但是基雄不是伪君子,所以他坦陈上次看色情电影导致他得了神经性阳萎,但是再次看到色情电影的广告他还是抵挡不住诱惑,进了影院,对此,他“充满英雄气概”地说:为了不让这些电影对我们的青年一代产生恶劣的影响,“我决定让整部电影的恶劣影响冲着我一个人来。”(p. 68)真是个可爱的男人。这个单元里有一篇格外有趣的文章《圣·保利的外来客》,讲的是正派(倒不是假正经)的市民也对红灯区怀着极大的憧憬,想方设法要找个合理的借口到那里参观(尚不敢寻欢作乐),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第三个单元《业余爱好之竞争》现在只读了一半,但是已经读到了两篇比较欣赏的文章《鱼从头臭起》和《“沙姆辛”及银色的陶醉》。后一篇非常超现实,表现了一种艺术家式的可爱的偏执和奇思妙想,很像《马可瓦多》系列的作品。前一篇则很沉重。

《鱼从头臭起》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讲“模范丈夫”看到朋友居然能把娇贵的名种热带鱼养得很好不胜羡慕,自己也搞了鱼缸开始养鱼,一开始一养就死,后在折腾了若干次后终于养活了,但是问题又来了:他的鱼不繁殖。于是他改善养殖环境,遍求良方,开始抓狂。最后,他的朋友告诉他一个“秘方”。刚想拿这个秘方尝试的“模范丈夫”却在无意中窥破了他朋友养鱼的秘密:原来他的朋友养鱼技术同样拙劣,新生的小鱼不过是他买来的……在这里故事发生了转折。按照我的思路,故事可以在这里结束,这样它也算拥有一个欧·亨利式的结尾。但是基雄还是写了下去:“模范丈夫”当然没有去找坑骗他的朋友大吵一架,而是准备用更特别的办法报复他的朋友,“模范丈夫”也买了很多小鱼放在自己的鱼缸里,请这个友人来看,还告诉友人,他的秘方很灵验,还对这个朋友表示了“深深的感激之情”。这下,轮到他的朋友目瞪口呆,开始抓狂……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的是虚荣心,其实养鱼对于“模范丈夫”不过是意在“鱼”外;直到最后他还是在为了“向自己的朋友证明自己的能力”而打肿脸充胖子。这样的胜利又有什么意思呢?他费心费力的行动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他又获得了什么乐趣呢?和朋友在养鱼方面开展的竞争催促着他不断改善养鱼设备、引进更多鱼苗,但是,一旦他的朋友在故事的最终被他彻底击败、乃至退出这场竞争之后,他又该拿这些他并不怎么喜欢的鱼和鱼缸怎么办呢?自欺欺人背后是空虚。我们追着追着就忘记了自己在追求什么,只是盲目地奔跑;或者,更悲观地说,我们不是忘了目标,而是根本没有目标。

摘句:

我这个善于自我分析的丈夫又发现,在履行婚约和交纳所得税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两个制度都激励着人们出于生存的本能而玩弄两面三刀的手法。(p. 3)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