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着陆何处?》的读后感大全

《着陆何处?》的读后感大全

《着陆何处?》是一本由[法] 布鲁诺·拉图尔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26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着陆何处?》读后感(一):于地看地,去全球化后的世界将如何着陆

全球化已经不再是新鲜的词汇,甚至于放在当今的全球形式中,这个词已经过时了。

地缘冲突、气候危机、阶级斗争、生产诅咒等等,都将曾经全球化美好的表象打破,留下的是真实的满目疮痍。

这本《着陆何处:地球危机下的政治宣言》所讲述的正是在全球化已经不再适用的当下,我们如何以最直接、现实的视角来看待未来,以及如何为未来做准备。

这种直接、现实的视角,又被作者戏称为在地的视角。它不同于宇宙视角或者是时间视角这样的宏观思维模式,而是以一种当下正在发生的角度,去看待这些真实的事件。

在宏大叙事中,细节总是被人们所忽略的,但正是这些细节,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也推动着人类世界的变化。这些细节,也是正在其中的人们最切实感受到的生活。

在地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视野,它在乎的是当下的命运,当下的走向,当下的所感。它也更为真实。

全球视角则显得有些狭隘了。因为全球视角下,这种细微在地的真实会被更大更宏伟的事实掩盖,被忽视。而那些在地生活的人们,也只是全球化中的一个数字,一个方块而已,他们的真实性、存在感也被忽略了。

这对集体而言或许是一个绝佳的解决方案,但对个人而言确实无声的牺牲。

作者是反对这样的视角,以及这样的态度。他认为以在地的方式去看待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在左翼和右翼间,一定会存在一个平衡点,能够解决,并且不伤害到别人。这个平衡点,正是如今我们这个失衡的世界所需要的,它将带着整个世界回到平衡中。

《着陆何处:地球危机下的政治宣言》的作者布鲁诺·拉图尔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也是法国著名哲学家、人类学家,科学社会血研究的领军人物,国际科学与技术研究的重量级学者,行动者网络理论创立者。

他用独特的专业视角,切入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大事,以及以在地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与判断。

这是本很有意思的书,作者的写作手法也非常的散文化。这本书的开本很小,封面非常精美,看起来是个漂亮的地球缩影,但又像是脆弱的泡沫。象征着我们生活的世界看似美好,实际上如泡沫般脆弱。

如果你对政治感兴趣,或者是对世界形势感兴趣的话,那么可以看看这本书,这本书将会给你带来一个不同的视角。

《着陆何处?》读后感(二):《着陆何处》——拉图尔的新生态思辨

在这本书中,拉图尔从特朗普带领美国退出巴黎气候协定,贫富不均导致的难民潮,英国脱欧等迷思开始,揭开了精英们试图掩盖的东西。地球上的资源已经担负不起所有人的共享。他们否认气候问题,就是否认资源的有限性,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溃逃,让精英们蜷缩躲避在孤煲之内自我防御,却将其他人拖入了缺乏共享世界的深渊。 他借用“泰坦尼克”号进行了特别生动比喻:精英们很清楚沉船是在所难免的,他们占用救生艇,并且要求管弦乐队演奏足够长时间的摇篮曲,这样他们就可以趁着夜色逃跑,以防过度倾斜的船体惊醒其他人。

在传统的二元对立的情况下,无论是全球化的倡导者,还是本土化的支持者,都开始全速前进,比赛谁更逃离现实,游戏规则只让少数人从中获益。泡沫对抗泡沫,封闭社区对抗封闭社区,没有缓冲地带,导致人类生态处于巨大危险之中。二者不论对错,在如今的新生态气候下,都已经不合时宜了,解决不了每个人都面临着失去共享空间和宜居土地的问题,我们的唯一出路就是需要找到新的安身立命之所着陆。 我们发现自己就像在一架飞往“全球”的飞机上,飞到一半,机长广播说,“全球”无法降落,必须返航。可回过头发现“本土”也无法降落了。乘客们带着慌张,匆匆忙忙地试图通过窗户辨别哪里能够让这架有坠落风险的飞机着陆。 传统的左右,开放封闭,合作对抗,全球化本土化,人类中心自然中心等二元对立无法解决当前的问题,人类应该超越摆脱两极化的束缚,在自由贸易和地方保护之间,开放边界和关闭边界之间,发现第三条路。但拉图尔强调,这绝不是意味着,让自己处于旧的轴线的中点,而是超越轴线,引入新的吸引子——“在地”,重新绘制一个新的坐标,找到一个新的地点着陆。

但“在地”究竟是什么,拉图尔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我总结着拉图尔主要表达了以下几点来解释“在地”:(1)“在地”更关注的是临界区,维系人类生命的生态,都在地表附近薄薄的这一层。(2)“在地”还不是一个制度,它是一个行动者的组合,这个组合不是人类中心,也不是自然中心,它是去中心化的,相互重叠的;(3)“在地”是一个生成系统,与传统的生产系统不同,它的焦点不在于以资源为基础生产商品服务于人,而在于培养依附关系。(4)“在地”不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它不消灭旧的冲突,只是以另一种方式让冲突显现出来,清晰可变,从而唤醒潜在的“在地者”们,让他们清楚需要依赖多少其他存在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并去捍卫“在地”。 然而就像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中的经典台词说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争斗,寻找着陆点,践行“在地”,何其难也。 最后关于着陆点,拉图尔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虽然再伟大的哲学家也免不了自己的片面,但是这无疑很勇敢。我们也应该不停地思考自己想和谁一起共同生活,不停地探索在哪里着陆,只是,我们不应该对即将到来的事态抱有任何幻想。 这本书虽然是本小书,却有许多洞见,我觉得各种背景的读者都能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获益。

着陆何处?

7.0

[法] 布鲁诺·拉图尔 / 2023 / 上海书店出版社

《着陆何处?》读后感(三):唐兴华x胡翌霖|在“人类世”中重建环境伦理何以可能?——从拉图尔的盖娅思想看

拉图尔认为,缓解环境危机的根本方式不在于将自然纳入思考的范围,而在于重新考察人与自然的含义,探究人与自然关系合理性问题。“人类世”概念的出现意味着人类与自然界限的打破与重新调整。传统环境伦理学建立在人类与自然主客二分的框架下,无法展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循环关系,这亦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拉图尔意义上的盖娅可以看成是人与自然辩证共生关系的集中体现,在打破二元对立模式的基础上探究人发挥主动性的方式。盖娅既允诺多元价值,又从具体的人出发带动共同行动。拉图尔的盖娅思想为理解不同行动者活动状态和组合模式提供新思路,为新时代应对环境问题提供新方案。

以下内容为唐兴华、胡翌霖在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上发表的文章选摘。

拉图尔并未对盖娅进行明确的定义,而是保留了其中的含混性和模糊性,从而更好地呈现盖娅。目前存在的任何一个集体都无法独自应对环境危机,必须联结所有的行动者来共同解决。不过,这种联结并非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而是在承认地方多元的前提下趋向共同繁荣、无目的的稳定状态。换言之,盖娅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叙事方式和重新组合不同行动者的方式,是一种将所有行动者及其关系都呈现出来的新尝试。

在拉图尔的描绘中,盖娅具有两个重 要 的 特征:一是盖娅由既具活力但并不过度活跃的行动者组成;二是盖娅虽然由行动者组成,但它没有过早地被统一于单一行为主体中。无论人还是非人行动者,都同时具有这两种属性,非人行动者也有行动性和生机活力,人也不是纯粹精神和自由的存在。盖娅由不同行动者组成,但盖娅并非提前预设了统一性,因而不能通过统一概念而联结不同行动者。拉图尔指出:“有一个盖娅,但盖娅不是一。”具体而言,盖娅的特征体现如下。

首先,盖娅具有地方性、有限性的特征。盖娅虽然 是 所 有 行 动 者 的 联 结,但 却 不 是 一 个 整 体。盖娅是高度异质化且具有地方性特征的。盖娅不允诺和平与平衡,也不用统一的范式将所有行动者纳入体系中。相反,盖娅引起争论,从而在行动者争论的交互中达成共识。“大量的实践者对行动者是什么以及它们有何表现有不同的看法。农民有对农业/农学的认识,亚马逊印第安人有对现代农林业的看法,石油公司的主管也可以发表对气候科学的 见 解,银 行 下 岗 职 工 也 有 对‘经 济 规律’的认识。”没有任何统一的权威可以取消这些看法,在盖娅中必须对这些看法进行充分考察。拉图尔指出盖娅是在地方性的基础上强调共同行动和共识性。盖娅立足地方,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行动,又在具体行动中阐发了带动全球共同行动的可能性。“尽管每个‘关键带’都是局部的,回答了局部问题,但每个‘关键带’都有助于地球化学循环的连续部分,这些部分应该在某个时候被插入到共同行动框架中。”此外,盖娅也不蕴含等级的意义,所有行动者没有等级序列,不存在更高层级的整体统一性。

其次,盖娅在不预设统一整体的过程中又如何保证不同行动者的联结呢?在拉图尔看来,只有通过循环过程,才能避免用整体的概念将行动者联结起来。即“某种以循环的方式不断返回自身的运 动”。通过循环,行动者随时可以以一种有争议的方式参与进去,并在更大范围、更多机制下调动不同行动者共同参与。这个共生循环没有明确的起始点和终点,以至于行动者可以随时做好准备滑进大量的环路中,以便逐步地了解人类生活场所以及大气条件的要求,进而扩展行动范围。这个循环并非是意识控制的结果,而是由参与循环的行动者自身的循环过程驱动。正如拉图尔强调,这个循环“使个人进入积极的参与和对话,不是由意识形态驱动,而是由互动行动和参与本身驱动”。

首先,盖娅具有大地(earth)的 含 义,能够容纳所有行动者及事件。不同的行动者在盖娅中交换属性和特征。所有的行动者都是生活在充满活性的盖娅中,在大地上构建自己的生活空间,并通过和其他行动者的联系拓展空间。需要指出的是,盖娅不是一个神学概念,也不是可以通过第三视角观看的地球(globe)。盖娅就是大地,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存在。因此,拉图尔经常说盖娅是个世俗的概念,是因为盖娅是所有行动者共同生活和赖以存在的空间。拉图尔一直强调我们必须回到大地(downtoearth),意思是我们必须脚踏实地,与我们周围的行动者相联系,在我们真实生活中采取行动,建立方案,减缓生态变异,而非像上帝那样高高在上地俯瞰万物。盖娅为不同行动者之间的结合和事件的动态变化提供可能性。“我把盖娅当成一个神秘事物的名字或者说一个难题来使用,它围绕着关于所有以某种方式联系在一起的行动者(agents)如何组成的问题。”在大地上,行动者要去适应环境,环境的意义也在不断地被行动者所阐释,并与行动者在相互适应中共同进化。每个行动者都在按照自己的目的改变周围的环境,周围环境的变化也体现行动者的“目的”,因此,一定意义上环境就是行动者本身。“盖娅思想旨在与进化生物学相一致,并且认为生物体及其物质环境的进化是如此紧密地耦合,以至于它们形成了一个单一的、不可分割的过程。”盖娅允诺动者以“是其所是”的状态存在。

其次,拉图尔借助地质学概念,将盖娅视作为遍布全球的“关键带”(criticalzone)。“关键带”具有褶皱、分层,是绵延千里的生物薄膜,具有三维动态空间特征,并不断接纳处在共生循环的行动者。“盖娅是一个活跃的生命形式的环,它以这样的方式塑造了许多重叠的褶皱,它们相互提供了一系列的薄膜……对大地上所有的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而言,都在不断地嵌入这个多层的大地中。”盖娅是一个不断回溯的循环,这 个 循 环 没有终点,所有事物都以一种有争议的方式进入到循环中。盖娅在空间和时间上形成了自己的(不断变化的)边 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 动 态 过程。“盖娅通过信息和进化,也就是某种学习,不断地创 建 自 己 的 领 域 和 行 为。”在 这 个 “关键带”,所有行动者之间的联系大大增强,其中人的力量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并呈现出人类和非人类行动者高度融合的状态,将行动者活动的动态变化呈现出来。

任何一个观察地球的经典模式都不能对盖娅进行动态的追踪,需要重建新的方式对盖娅进行追踪和观察。“尽管‘关键带’是所有人类和非人类生命形式都活跃的地方,但实际上没有空间能够追随它 们 从 低 层 大 气 到 深 层 岩 石 的 分 布 和 纠缠。”拉图尔认为,传统的基于点和面的视图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行动者在“关键带”中的动态变化和相互作用。盖娅中的行动者之间联系紧密、数量多,传统的框图无法完整描绘出行动者的数量和关系,难以凸显人的活动和作用。想要动态地把握行动者的变化和关系,必须为其重新设计一个视图,力求在动态描述中为应对生态危机提供思路。 因 此,拉 图 尔 采 用 “盖 娅 视 图 ”(Gaia-graphy)对盖娅及行动者进行描述和追踪,通过新的呈 现 方 式,动 态 展 开 人 类 和 非 人 类 生 命 形式。不过,这个“盖娅视图”只是拉图尔提供的一种观察盖娅的前瞻性推测方式,是一次练习,而非量化模型。

在盖娅中,可以依据科技建立空间区域观测站,每个空间观测站对局部的区域进行观测和追踪。虽然人这一行动者只能借助观测站进行局部的观察,但并不影响形成共同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路径。同时,“盖娅视图”以圆圈分层的形式颠倒不同层的顺序,力求符合“人类世”的特点,反转地核和大气层位置,将对生命真正重要的大气层置于中心位置,以表达对行动者生命形式最重要而又最容易受到威胁的大气层的重视。整个盖娅是一系列螺旋、漩涡和圆圈的交叠,在这个圆圈中,不同行动者以不同速度旋转重构,进行不断的循环。圆圈的厚度可以表示异质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保障任何一种动态变化都能够被追踪描述。“通过改变圆的厚度、它们的方向和它们最终的颜色,我们可以开始记录形成‘关键带’的不同过程,如侵蚀和岩石向土壤的转化,以及由向图的周边更远的循环 表 示 较 慢 的 地 球 物 理 现 象。”拉图尔通过富有生命形式的“盖娅视图”对盖娅行动者进行追踪,为刻画和追踪“人类世”中不同行动者的丰富联系提供途径。

“盖娅2.0”是 拉 图 尔 盖 娅 的“升 级”版 本,它更加强调盖娅的科学特征,是盖娅与“人类世”相适应的结果,意味着人借助日益强大的科技力量实现了对盖娅有意识的监管检测。

在拉图尔看来,随着人力量的增强,盖娅从一种无目的、无目标的状态转向一种预设目的和计划的状态。在盖娅内部,从个人到全球工程的主体性自觉正在发生,人们开始意识到他们行为的全球后果。在盖娅内部作出如此有意识的选择,以促进盖娅的运作并由此构成盖娅的一个基本新状态,这就是 被 莱 顿(Leiden)和拉图尔所指称的“盖娅2.0”。具有自觉意识的“盖娅2.0”能够科学地设定目标和实现目标。“盖娅2.0”具有自养性 (autotrophy),网 络 性 (networks)和 层 级 性(heterarchy)的 特 征。在“人 类 世”时 代,人 有意识地促进这三个特征的实现。因为随着人的力量的扩展,人的含义早已发生变化,人已不能独善其身,而是与自然共同“卷入”循环之中。

以上内容来自:

唐兴华,胡翌霖.在“人类世”中重建环境伦理何以可能?——从拉图尔的盖娅思想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2):7-14.DOI:10.15936/j.cnki.1008-3758.2022.02.002.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