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无尽沧桑的读后感大全

无尽沧桑的读后感大全

《无尽沧桑》是一本由[英]艾玛·罗斯柴尔德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8.00元,页数:5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无尽沧桑》读后感(一):故事之为故事的故事

由一份婚前协议结尾的83人,扩展至与之相关的4089人,个体扩展至网络,时间的延续与空间的邻近相交汇,社会空间因此呈现为点-线-面-体的四维图景。

之前读过的微观历史,通常有更为详尽与翔实的事件感、临场感,而在本书中,更为详尽的是数字和它们形成的纽带,个体经历中的细节通常是模糊的,他们本人的真实声音也通常是不留痕迹的。而如果没有作者从浩瀚史料、档案、文献、脚注中的挖掘,这些个体故事将必然只是继续停留在各自孤独的历史之中。

这样想来,这种信息转写和视觉化甚至于有些动人。

另外触动我的几个地方:

①即使他们掌握当下的生活,却与后世的历史学者甚至读者间有着不可避免的信息不对称,且个人身份在历史中可以如此渺小(我们亦同);

②与整个时代背景相映衬,网络中各人的生活轨迹自然深受扰动与考验,然而他们又铮铮有力地讲述了并不与主旋律完全匹配的普通人的历史,他们同样在场,却不以时代之音为度量;

③与上述相关的,他们极少有人走出街区、社区,却与外部世界、贸易等相互发生影响,彼此渗透的进程中,微观的故事消失在宏观的理解之中。

另外,书中多次提及并对比到的《幻灭》,充分种草。

《无尽沧桑》读后感(二):一部涟漪波动的法国女性社会史

-

在《乡土中国》里,费孝通把西方的社会结构比作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中国的社会结构就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但是,这个说法并不全然准确。

-

《无尽沧桑:一纸婚约与一个普通法国家族的浮沉,1700-1900》,展示了一部圈子化的近代法国历史。

-

1764年12月的一天,小镇昂古莱姆,一场婚礼正在举办。镇民们共同见证玛丽•艾马尔的女儿与女婿的结合。这场婚礼留下了一份签有83个人名的婚前协议。

-

围绕着这纸婚约,该书描述了玛丽及其后五代人的故事,从83个签名引出玛丽的关系网,接着是所涉人物各自的关系网。就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它延伸构成了一场大型探索、一部跨越两百年的法国近代社会史。

-

该书涉及的地方志很多,附录180多页,涉及的人物也很多,但是写得清晰不杂乱。作者的历史观明确地贯串始终。那就是:以微观-中观-宏观历史的研究角度,获取个体人生证据,以此为起点进行追踪,不论证据导向何处。这是一把衡量历史的思考尺度,她撷取所需史料并且织就成网。

-

1700-1900,跌宕起伏、波澜壮阔,普通的农民家族不可能与罗伯斯庇尔、拿破仑等大人物拉上关系,但是,启蒙运动、大革.命、对美洲的战争、全球贸易等大事件却难以避免地将他们卷入其中,个人的命运改变与身份跃迁的故事有点“巴尔扎克”,作者用叙事手法还原了场景里的人物活动,由于他们从事的职业不同,故事演变成了一系列关于公共管理、部队、银行业和教会的微观历史。

-

作者没有面面俱到地讲述这两百年的历史,她侧重于普通人经济生活中的事件,她参考的大多是社会史的传统资料——经济生活的资料,关于各种雇佣关系、税收和财产的档案文件,她的理论分析基于托克维尔的“社会经济”因果历史论,强调的是法国人(经济和社会的)生活境况和(公共或私人的)事件之间的关系。该书探索关注的是多样境况下的各种经济活动,追随个人脚步走进更大或更重要事件的路径。

-

另外,作者艾玛•罗斯柴尔德是位女性,她采用了母氏的谱系考察人物事迹,并且强调了女性的经济活动、职业规划和对社会的影响力。

-

《无尽沧桑》读后感(三):起落人生

ING书局

作为普通人,当我们说到历史的时候,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想象呢?在我们想象的历史之中,很可能并没有自己的影子。我们从既有的认知经验中获得的关于历史的想象,往往都是极其宏大而遥远的,一个人要进入历史似乎是需要资格的,比如经常被说到的那句话“要么流芳百世,要么遗臭万年”,流芳与遗臭之间的世界,是不可见的,是真正恐怖的,而这样的黑漆漆一般的恐怖,恰恰就属于普通人。在这样的历史观念中,善恶不过是一种选择,无关正义,只有被历史的探照灯照到才是唯一的真理。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生成者和构建者,哪怕渺小一生,生命与时间、与世界共同纠缠出来的关系网络都注定是历史的坚实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以往那种宏大叙事的历史观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带来了某种对历史的恐惧,对时间的恐惧——历史终将淹没那些籍籍无名之人,时间必定将凡庸的生命冲刷殆尽。于是,人就被放置在了历史的外部,时间的对立面。历史和时间都成为了某种需要倾其一生去抵抗的存在。每个人的一生就只有一个名为成功的方向,不择手段地抢夺拼杀,只为了被历史的聚光灯照见,却忘记了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发光体,本身就是历史的生成者,是与时间同在的。

1980年代以来,微观史学的出现对当代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历史中的小人物开始一点一点地进入到历史学家的视野,常年尘封的档案开始被慢慢挖掘出来。尽管这样的历史叙事也是一种聚光灯式的探照,但是这样的探照随着关注对象的不同也带来了更为深远的象征意义——只能拥有渺小一生的凡夫俗子不再只是宏大叙事中的一个数字,而是充盈鲜活的、值得关注的生命。这样的微观历史叙事,或许可以理解为一种召唤,召唤人对时间的自我觉醒。这意味着我们的生命无需对抗时间,而是可以坦然地、安心地接收时间、承载时间。

《无尽沧桑:一纸婚约与一个普通法国家族的浮沉,1700—1900》是一本微观历史学著作,作者艾玛·罗斯柴尔德从1764年的两份普通的文件档案出发,在大量的档案中抽丝剥茧地梳理出玛丽·艾马尔与昂贵莱姆小镇相关的一段长达两百多年的历史。其目的并不是要探讨“某人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也就是说,作者并不打算通过梳理一段个人的垂直历史来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打入一根标注着某个人名的纪念碑,这种对纪念碑性的追求,恰恰隐含着一种为了对抗时间而扭曲、淹没本身充沛丰满的个体生命的意识。正如作者所言,本书关注的是“事实究竟如何”,也就是说,个体生命究竟能够在时间中生成什么样的关系网络,构建出什么样的历史。可以说,这是对个体本身的发光性的探索和确认。从这一点来理解的话,这本书所带给我们的并不只是单纯的历史故事的串联和叙述,而是要将普通变成一种等价性的存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新理解个体生命、重新描述历史、重新把握时间的途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