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宋元戏曲史读后感锦集

宋元戏曲史读后感锦集

《宋元戏曲史》是一本由王国维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16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宋元戏曲史》读后感(一):近代学术第一人

这是我的同姓,不知道是不是本家,很希望能和他扯上一些关系,荣幸荣幸,呵呵,这似乎是作者三十左右时写的,当然,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一样,也是第一本。还看过作者论红楼梦的论文,论才力是近代第一了,但是,感觉不如李吉(力)。

《宋元戏曲史》读后感(二):读后感

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学术上取得了多方面成就,而以文学尤甚。在《宋元戏曲史》这本书中,王国维先生不仅看到了元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探讨了戏曲史研究中的根本性问题。 将美学延伸到戏曲理论范围中,提出戏曲意境理论,指出“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戏曲意境的具体内涵。戏曲在外在形态上应做到情景交融,主客观融为一体,内在叙事做到“治语明白如话,而言外有无穷之意”,令读者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同时,王国维融合了东西方的美学思想,吸收西方的“悲剧理论”,王国维指出,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剧中反面人物是陪衬,主人公敢于抗争的精神是悲剧的精髓。 综上,《宋元戏曲史》为戏曲研究开创了新的思路,激发了读者对戏曲美学的深入思考。构建了全面而系统的新兴戏曲学,确立了其本体观念和学科品味。

《宋元戏曲史》读后感(三):为元明一代艺术瑰宝正名

特别是这段关于元曲文学的论述论述最是敬佩:

“元曲之佳处何在? 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盖元剧之作者,其人均非有名位学问也; 其作剧也, 非有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之意也。彼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关目之拙劣,所不问也;思想之鄙陋,所不讳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顾也。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

故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无不可也."

----------------------

大师对元曲特别推崇, 可知元曲 之 与唐诗宋词比肩,难得”自然“二字,真性情的传统文学艺术.

元曲作为代表朝代最高艺术境界的形式,与唐诗宋词比肩。

而元曲因其起源于民间市井, 更加贴近人民大众,更因纯娱乐

属相,而变得题材丰富,内容精彩, 同时,表达自由豪放,在

封建社会是难得的人性主义表现,这是他超越骚,风,诗词的地方。

难能可贵.

此书可以作为史书看,可以作为戏曲介绍看,也可以作为我国传统戏曲文学的导读来看.

《宋元戏曲史》读后感(四):胡言乱语罢了

两天的时间读完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相比较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这本更容易阅读,没有太艰涩,读起来很顺利。对于学术研究我是在不能说出一二,只是对于我这样的愚笨学生,读完此书,可以说对宋元以来戏曲的变化稍有认识,尤其是之前一直稀里糊涂的几个概念有了点明了。

在曲录自序里先生说:因思古人所作戏曲,何虑万本,而传世者寥寥。的确让人唏嘘不已。古往今来的创作者文人骚客芸芸,都是苦读诗书,依旧前人所作,在做着模仿或是体例变动,很多只是变相说前人之事,联想当今社会电影里玩不坏的西游记题材,可见创作何等艰难。而像关汉卿马致远这样的才华横溢者,太少了太少了,青史留名的天赋异禀者啊,到底是何样的人才有这般的运气呢。

戏曲发展之变化,与小说以及歌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一种文学活动和市民活动相结合的典型,戏曲用以娱乐,给大众以审美体验,描述社会百态,从滑稽戏的插科打诨到后来形式丰富多样的各种人物故事。明以前要有悲剧故事,这点也着实不容易,可以说非常不迎合大众审美了。但就是那样恣意表达的年代吧,才有这些剧本流传下来,至今都是艺术的瑰宝。

先生写元剧最佳之处,让我读起来酣畅淋漓,大声称快:

看到一个兴奋不已的先生在为元杂居喝彩,让人忍不住动容。

最后读到梁启超祭奠先生的序,方知先生投湖自杀。去了解一番,竟是前天写好遗书,参加了会议,与平日无异,从容自杀。内心震撼,方五十有一,不知先生所想,学术界定是惋惜。

先生遗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致饿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只欠一死,说了很多不必,亦无留他物给子女,坦荡而来,坦荡而归。却是一座丰碑。

此生,半百,半个世纪,似乎一句轻描淡写的道别,人世这一遭,也就这般了。

《宋元戏曲史》读后感(五):戏曲的魅力

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楚之骚,梦幻而又浪漫。汉之赋,大赋恢宏磅礴,小赋短小清新。六代骈文,铿锵骈俪。而唐宋诗词,人尽皆知。故王国维认为“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为此学者,大率不学之徒,即有一二学子,以余力及此,亦未有能观其者,窥其奥窔者”,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学观念对戏曲往往缺乏重视,因而造成“一代文献,郁湮沉晦者且数百年,愚甚惑焉”的局面。因而王国维决心从哲学和美学的研究转向词曲和戏曲史的研究。并先后发表了许多著作,如《曲录》《戏曲考原》《唐宋大曲考》《古剧脚色考》等,而他的这本《宋元戏曲史》是他在戏曲研究上的带有总结性的著作。

个人觉得他的这本书虽名为宋元戏曲史,但作品内除了少部分探讨戏曲的渊源,形成和发展外,重点却是对戏曲材料的考证和考察,如第二章《宋之滑稽戏》,第三章《宋之小说杂戏》,第四章《宋之乐曲》等,作者并没有说明其形成和发展的情况,大量的篇幅都是关于搜集的材料。而在第五章和第六章中,王国维也是重点是考证了宋官本杂剧段数和金院本的名目。将宋金杂剧、院本统称为“古剧”,以与后世杂剧想区分。古剧的结构是:正杂剧两段,前有艳段,后散段。其剧中脚色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四人,或加一名“装孤”以扮官吏。古剧剧目十分丰富,而且肯定已有了“戏曲本子”,但因剧本无存,不知是否已是代言体的戏曲。基于此,王国维作了这样的概括:“唐代仅有歌舞剧及滑稽剧,至宋金二代而始有纯粹演故事之剧,故虽谓真正之戏剧始于宋代,无不可也。然宋金演剧之结构,虽略如上,而其本则无一存,故当日已有代言体之戏曲否,无不可知”。之后的许多章节也是如此。由此可见,作者本书着重在戏曲的考据而不是戏曲史,后来查阅资料才知道,这本书原名应该是《宋元戏曲考》,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时才更名为《宋元戏曲史》,从书的目录中也可以看出,这本书明显不同我们平时看到的史书的体制。

戏曲对于我来说,似乎非常陌生却又有点熟悉,有点喜欢却也有点排斥。小的时候在电视中或者公园里经常会看到一些戏曲的说唱,偶尔也会有一些戏班的演出,但是从来没去看过。在我的意识中,戏曲给我的印象是:穿着奇装异服,做古怪夸张的动作,用超高的分贝唱着莫名其妙的的东西。在我们所处的那个时代里,小说,音乐,游戏,动漫,电影也许就是我们的生活主题,对其他的东西似乎都不太感兴趣。然而渐渐地才发现,戏曲原来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斥着戏曲的影子。

我们天天所看的电影,其实只是用荧幕记录下来的一部戏曲。我们唱的歌,就如李玉刚的那句“爱恨就在一瞬间~”一唱出来,我们才恍然大悟,哦,这也是戏曲。所以说,什么是戏曲,我想这个定义太过宽泛,已经超出王国维所说下的定义的“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甚至戏曲可以涵盖小说,音乐,游戏,舞蹈,杂技,电影等等这些艺术形式。所以我终于明白,作为戏曲的一种-----京剧,为什么会成为我们的国粹,因为它涵盖了太多的艺术形式,而这些艺术形式正能够表现出我们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成为介绍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