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东方守艺人》的读后感大全

《东方守艺人》的读后感大全

《东方守艺人》是一本由艾江涛 / 葛维樱 / 等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东方守艺人》读后感(一):手艺人情怀

由所从事该手艺的师傅的小故事组成,长长短短的文章由不同的记者书写。像是刊物不像是书籍,没有特别深入的,但故事也能看进去

记忆啊温度新生这些小标题分类比较抽象,不如按照地区或者种类等划分

记忆比较深刻的图片素材也很少,没能体现非遗工艺的亮点

为什么如今还这样坚持呢?和过去还有哪些链接,如今有哪些创新?

适合文艺爱好者随便翻翻

《东方守艺人》读后感(二):手艺,守艺

“书籍文本之外,恰恰是那些古老的技艺支撑着我们的文化记忆。”

皮影、木版年画、紫砂、竹刻、漆器、瓷器、木雕…在当代文化和技术的冲击下,有些手工行当技艺又能传承几何

印象最深刻的其实是修故宫那节(修故宫的人),修缮才会学到技艺,而故宫三次大修后这种留给年轻人学习的机会并不多,技艺传承也就成了镜花水月。就算参与工程培养年轻人,但缺乏编制等问题,也让下一代可能的接班人陆续离开。

前些时获得雨果奖的短篇小说《时空画师》的引子也是这个问题。时至今日,绝大多数顶级书画已经修复完毕,对于陈雯这一代新人,几乎不可能再等到这些国宝下次修复和装裱的那天了。日复一日,他们的芳华岁月一点点流逝,只为将这屠龙之术传承下去,静静等待未来需要的那天。

而另一位做瓷器的,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世家小孩对人生的困惑,以及坚定下去的勇气。“虽然家里几代人都在做瓷,可是我那个年代已经恢复了基础教育,我学习成绩还可以,但爷爷很坚持。他觉得手艺可以陪我一辈子。”

《东方守艺人》读后感(三):民艺:让行动发生

如何在当今这个快速繁忙的世界里,继续守着心中可敬珍贵的东西,是每一个手艺人都要不断面对的问题。得到大众认可且“买账”的手艺或许能换取一时的丰衣足食,但当大众的热情退却,或是机器生产的时代来临,生活问题成为手艺人的问题时,一切又变得那么艰难。正如做皮影的老师们,能在八十年代换取想要的生活,可是等时代过去,留住最质朴、最扎实的皮影,再次成为一件与时代相抗衡的事情。

手艺人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反抗”我们的时代。

无论周边的环境如何变化,他们也要用最热诚的真心去维护自己的手艺,去维护中国文化传统里最贵的那部分内容。手工艺品不仅仅是物件本身,更代表了背后的文化、背后的手工价值。家人或许认可,也许激烈反对,但这些质朴的人们依然在维护中国传统手工艺,甚至不惜花费半生积蓄去买下拆迁的古建,用自己的双手打造自己的古建桃花源。这些精神都令人钦佩。

或许当今世界都在强调创新,而民间传统手工艺,仍然注重那个传承。很多手艺人面对的困境,依然是后继无人的焦虑,要把自己的手艺传下去,一笔一划、一针一线、一刀一棒,全部都要细致的传授下去。做民间手工艺,创新固然重要,而传承才是更为可贵的。手工艺术的创新,依然是建立在传承之上。所以一些手艺人的朴素,就在他那恪守传承身上得到更好的体现。但即使这样,一个传承者,也承载着中国传统技艺的伟大脉络。

无论时代如何变,他们依然在。

《东方守艺人》读后感(四):和时间赛跑的人

关注非遗很多年,每次读非遗相关主题的人和事,我都会有这种想法,守艺人其实是和时间赛跑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其实很多手工艺或者很多技艺之所以要守,主要是因为确实要消失,这个消失总是有一个缘由,比如有的是因为没有传承人,有的是因为工艺原材料没了,比较多的情况还是说这个东西没有了市场或者说没有了田野。

在情怀面前说市场,有些残酷,可是确实是“用脚投票”的选择,很多器物成为工艺品,丧失掉实用属性,还是因为没有抵挡住工业化规模化机器大生产下便宜工具的冲击。这是一种情况。

还有就是,比如第一章说的民居,很多雕梁画栋的旧宅已经没人住了,和这个房子建筑相关的很多技艺就濒危了起来。就像说田野都越来越少了,依托于田野生活的许多比如庙会、仪式、戏曲等的形式,都消逝了。保存就是进了博物馆,但是成为一种日常,也不再现实。这也是很多非遗技艺的困境。尽管提出来生产性保护的思路,实际上生产的规模和销路,依然是很难解决的问题,很多东西正是因为被寻常百姓抛弃了,才不能走进寻常百姓家的。

所以我一直觉得守艺人是和时间赛跑的人,就是把一些会消散在时间里的东西,尽量留下更深刻的踪迹。

这还是需要克服很多困难的。

我写的这句话是非常轻飘飘的。

在他们的热忱前面,轻于鸿毛。

《东方守艺人》读后感(五):手工艺,除了“守”还得“授”

在看凤翔木板年画那篇时,我顺手拿起手机在网购平台搜了搜关键词,某宝里只有个位数的店铺还在卖传统制作的年画,大多数店铺都采用了更方便快捷的印刷年画。现在距离那篇稿子的发布时间已经过去好几年,木板年画的推陈出新,从商业上看发展仍然不那么明朗。

看书的过程是一项发现身边工匠及艺术的探索过程,我们并不缺少工匠精神与真的好东西,也有属于民间的价值评价体系,但是缺乏让手工艺增加附加值,产生经济效益;或者纯粹作为一项保护内容,由政府有效地帮扶,进而能够延续下去的能力。

老一辈的手工艺人还能够凭着纯粹的赤子之心,以及一代人愚公移山的坚韧不拔去做一份可能入不敷出但却理想主义利在后人的事。但对如今市场经济的新一代,又怎能苛责他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呢?他们也得生活下去。书里提到的同一件事的不同结果让人唏嘘,比如制作年画的邰立平,每年国家有30万资金拨付,但是,“这些钱却和邰立平没有任何关系,让他在培养下一代继承人上陷入困境”。而对于制弓的杨福喜而言,每年的项目扶助资金“无疑免却了杨福喜的后顾之忧。对如今的他来说,制作弓箭所花费的,仅仅是时间成本。”两相对比,有关部门的支持力度,以及资金去向的落实与监督实在非常重要。

除了对于手艺延续的启示,这本书里还有关于人与机器关系的讨论。当皮影戏制作者在慨叹机器制作的皮影没有灵魂时,操控机器的人在今天就快要被AI取代了。当没有人,没有那双独一无二的手,没有情绪、汗水,投入的漫长的时间,那么诞生的重复化的,每一个与另一个毫无二致的东西,你会赋予价值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