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回首锦城一茫茫》读后感锦集

《回首锦城一茫茫》读后感锦集

《回首锦城一茫茫》是一本由阿来著作,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回首锦城一茫茫》读后感(一):夜晚诗词掌灯人

小时候,去杜甫草堂玩,只知道跟一个诗人有关,后来长大后才知道原来这里是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的故居。他在这里创造了240多首诗歌,歌颂了成都的美景美色和他的心路历程。 而这本书用杜甫的诗歌串联了他在成都生活的方方面面,非常接地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立体的诗人。 为了生存,他可以放下文人的面子,同样为了生活,他也有坚持的远方,一口气看完,让我沉浸在他的世界中。 书名:回首锦城一茫茫 杜甫成都诗传 作者:阿来 出版:成都时代出版社 这些诗词,如璀璨之星,照耀杜甫的天空。

《回首锦城一茫茫》读后感(二):杜甫与成都的诗书千年

没有杜诗,我们几乎无法描摹成都;

没有杜甫,我们也几乎无法歌颂成都。

——阿来

1

惜哉形胜地,回首一茫茫。

公元765年秋,杜甫离开成都后回望故地,忆昔思今依依惜别。

之前他寓居成都达三年九个月,在此建构草堂,游历四方,度过了难得的一段安逸时光。

期间杜甫从战乱和流徙的煎熬中挣扎出来,思想上也从心许社稷、经世匡国的儒家向淡泊明志、隐逸超然的道家转变,创作激情高涨,写下了240余首诗歌。

他流传至今的诗歌共1400余首,这三年多写的就占了五分之一,包括《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春夜喜雨》《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2

《尘埃落定》作者、矛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立足成都历史,深耕杜甫生平与著作,以诗为索引,精读150余首杜甫成都诗;以书为诗圣立传,深度还原杜甫成都生活;并化用杜甫“回首一茫茫”诗句为书名,创作了新书

《回首锦城一茫茫》读后感(三):不管怎样,杜甫还是建造了草堂

在我们印象中,杜甫总是与劳苦联系在一起的,一点没有诗圣的派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还以为他仅仅是为劳苦大众,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感叹,哪想到他自己也没有个安定的住处。

这本书将杜甫的诗连同他的经历串联起来,让我们仿佛看到那个风雨飘摇、携家带子一路漂泊、投靠亲友的杜甫。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杜甫抑郁不得志,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难怪他的诗中总有一种浓浓的疾苦。 作者阿来的文笔很流畅,对杜甫的诗也是信手拈来,又能挖掘出杜甫心中的那种愁苦与志向,把那个才华横溢又难于施展,靠一己之力苦苦支撑一家人生活的杜甫勾勒得活灵活现。 无疑,成都对于杜甫还是比较友好的,至少他能让杜甫一家安顿下来,虽然是在一座寺庙里。当年,落魄的苏轼。也曾经在寺庙中住过一段时间。杜甫住草堂寺,苏轼住定惠院,两人似乎与佛家都有不解之缘。 一座城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它的文化底蕴,虽然很多诗人都在成都留下了诗作,但杜甫的诗为成都的美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杜甫眼里,成都真的美啊。一到成都,他就他写道: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杜甫一直有一个愿望,他不敢奢望为家人买一幢豪宅,在那个动荡的乱世中,他只希望能够建造一所让自己的家人安住的草堂,这个愿望真不算奢侈,但在当时看来又那么遥远,毕竟杜甫很长时间都没有一官半职,主要靠别人救济,好朋友高适就帮了他不少。 不管怎样,杜甫还是开始着手开干了。从选址到准备材料,到向别人讨要竹子、松树,再到栽种李树、黄梅树,杜甫终于建成了自己梦想中的草堂。 虽然了解了一个心愿,但是杜甫的生活还是没有得到很好地保障,一家人依旧过着缺吃少穿的生活。靠他人接济生活,杜甫的辛酸可想而知。 屋漏偏逢连夜雨,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仅描述了真实的天气状况,更是透露了作者心中的担忧。 想想真是凄凉,一代古诗大咖,却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谁懂啊。 读完整本书非常感慨,不管怎样,杜甫还是建造了属于一家人的草堂。

《回首锦城一茫茫》读后感(四):看阿来是怎么书写一位直面惨淡人生、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智者

杜甫的传记很多,这本《回首锦城一茫茫——杜甫成都诗传》从杜甫的诗歌为叙述角度,并限定了地域,主要在成都。这也是一本充满温暖的杜甫诗传。 作者阿来以一个创作者独有的人文关怀精神,贴近杜甫的心灵,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全书以杜诗为主线,通过解析杜甫的诗歌,还原了杜甫在成都的生活经历,“以生动的笔触书写了一位深陷黑暗,手持微光的掌灯人,书写了一位直面惨淡的人生,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英雄。” 本书设计独特,封面由四层鱼鳞状的纸组成,一层一层的翻开,逐渐展现出《蜀川胜概图》,也就像慢慢打开杜甫的心路历程,薄而坚韧的纸张像极了的杜甫的一生。 “越过秦岭后,山色苍翠了些,风还冷,空气中却多了些滋润的水汽,脸上干燥皲裂的皮肤也没有那么绷了。”作者从细微处着手刻画,那形色憔悴行走在古蜀道上的杜甫。这些生动文字的描述,仿佛杜甫就在眼前。杜甫也许是看到美丽的自然风景,脚步也轻快了许多,心情肯定也好了些许,出口吟诵道:“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 杜甫年轻时就有着辅佐君王,改变社会的远大理想,在后来的战乱中都化为乌有,连筑一座让家人安居的草堂也成为奢想。在成都他的这个梦想得以实现,《构筑草堂》就是讲了建草堂的过程,几乎每一个过程在诗中都有记载。 草堂的建立也是相当的不容易,当时的节度使给杜甫了一块地方,接着的所需材料几乎都是一步步,一出出讨要来的。“奉乞桃栽一百根”找某县的萧县令讨要了一百桃树;找绵竹韦县令讨要了竹子;找何县尉要了一些树木;还贱男兵马使讨要了盆景;又招为少府讨要了瓷器;还松树、李树、腊梅等等。 通过作者对相关诗歌的详细解读,杜甫那可爱又让人可怜的想象,出现在眼前,不是生活所迫也不会这样放下身段四处求人。让人感到欣慰的是,草堂的建成,给了杜甫一个宁静的安身之所,“杜甫将在这里用一首首诗为成都留下一幅幅生动画像,为世界留下永恒的美丽诗章。”

《回首锦城一茫茫》读后感(五):文化是最深刻的记忆

“诗圣”杜甫曾在成都定居,并终老于此。他在成都的经历、所见所闻,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灵感,成为他创作诗歌的重要素材。他的诗作在成都时期也呈现出了更加沉稳、深刻的风格。

本书从杜甫生命中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759年,开始讲述杜甫与成都这座城之间的故事。当时,大唐盛世面临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杜甫也经历着他一生中最为颠沛的一个阶段,而成都美丽的自然风景能给他带来巨大的慰籍。

初到成都,杜甫流离不定、无处安身。而在杜甫终老之时,他用两百多首诗为成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个优美风雅的永恒形象。

文中,作者凭借自己对杜甫生平经历及其诗歌的理解,借助后世文人对这些诗歌的评价,加以自己合理的想象,解读杜甫“成都诗”中元素在当时情境之下的现实意义和各种元素在中国文化中的精神意义,分析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艺术感染力,并对当时并对中国人的知识结构和世界观一探究竟。

真正胸怀诗意者,是在亲身经历与日常生活钟开掘,杜甫正是此类人物的典型代表。一座城市,只有经过书写与描绘,才能被人真正拥有。成都给了杜甫一个安身之所,杜甫也在成都用一首首优美的诗篇为这座城留下一幅幅生动画像,也为世界留下永恒的美丽诗章。从某个层面来说,杜甫与成都互相成就了彼此。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