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唐诗风云》读后感锦集

《唐诗风云》读后感锦集

《唐诗风云》是一本由公孙策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诗风云》读后感(一):《唐诗风云》唐诗中的大唐命运

《唐诗风云》是公孙策先生的一部巨作,通过将唐诗与唐朝末期的历史背景相结合,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充满诗意的时代画卷。这本书在文风上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给读者带来了愉悦的阅读体验。

这本书的最大亮点是它将唐诗中的含义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结合在一起,深入理解诗句中的内涵。公孙策通过对唐诗的解读,生动地展现了唐朝末期的历史情境,如政治动荡、社会背景、宫廷风云等等。这样的处理方式使读者更能够代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深刻感受到了唐诗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思考。 公孙策先生通过自己独到的角度和观察力,将唐诗与当时的社会现象相互对照,折射出唐朝末年的种种变迁。在书中,他例举了李白,王维,杜甫等多个诗人的诗,通过对诗中的意象分析,揭示了那个时期的残酷和无情。这种将诗歌与历史相融合的手法不仅让读者了解了唐朝历史,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代诗歌的内涵。

《唐诗风云》读后感(二):唐诗的背后……

如果你要聊唐诗,就不能只聊唐诗。要聊修辞的高超,要聊典故的广阔,要聊唐诗的创作历史背景与诗人生平的境遇品行,要聊体会过人生百种况味的我们如何将人生际遇、喜怒哀乐,安放在古人的诗句中,更要聊大唐中后期动荡的时局与诗人所展现出的风骨脊梁…… 写下“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的李白,一心要做“帝王师”,第一次被赏识居然是唐玄宗召他到长安写歌词;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除了登上幽州台痛哭抒怀什么也做不了,连写诗都不敢;再后来,因错拥永王李璘叛乱被流放,在郭子仪的劝说下终被赦免,于是才有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轻舟已过万重山”,帝师梦终其一生也未得圆。 杜甫的境遇更为悲惨,却一生保有至善、至美、至真的可爱。年少时衣食无忧,却在即将步入社会时家庭情况一落千丈,代代为官、蒙阴庇佑的家族荣光到他这却家道中落。杜甫在长安科考多年未果却从未怨天尤人。安史之乱中,幼子因营养不良夭折,于是有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己过得很惨了,却依然能够为别人考虑。“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用其一生告诉我们:可以悲惨,但不卑微;是平凡的,但不流俗;是贫穷的,但绝不低贱;要有骨气,要有脊梁。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的肩头就是一座山。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再到牛李党争,一个朝代逐渐走向衰亡,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韩愈、元稹、杜牧、刘禹锡、李商隐……一群才华横溢、怀抱理想的诗人,却被藩镇跋扈、党争相倾的动荡时代裹挟沉浮,有满腔的抱负,却终其一生不得一展抱负。 公孙策先生的《唐诗风云》,作为故事里的中国第5辑,带我们透过那些脍炙人口的唐诗了解大唐中后期的乱局,以及诗人们生平遭遇和创作动机。《唐诗风云》将大唐中后期的历史切分为30个小故事,生动有趣,短小精悍,非常适合当下碎片化阅读的习惯。 唐诗从来不是文人墨客闲来无事的消遣,更不是深闺妇人的惆怅哀怨。那是李白、杜甫等无数诗人理想的誓言和生命的写照,是让今时之人在忙碌的当下获得了温暖心灵的力量,更是我们国人融于血脉的文化基因。

《唐诗风云》读后感(三):梦回唐朝,从诗化了的瑰丽中探寻政治变幻的风云

唐朝,是一个让所有中国人都魂牵梦绕的时代。它瑰丽,盛世淀放,;它大气,长剑直驱;它祥和,四方来朝…………

这本不是一个仅让我们惦念的时代,更是全世界其它民族和地区对我们辨识的一个朝代,至今我们仍会被他们称之为“唐人”。

唐朝,让全世界人民辨识我们,是因为四方来朝、八方来贺,他们见识了我们那时的盛世繁华,而我永远梦绕唐朝,可不仅仅是因为盛世,而是因为有唐诗。

每一首唐诗,都会是每一个呀呀学语的孩童的启蒙之物,它,每一句每一字都深刻在所有中园人的文化基月上中,深深影响着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些突破时空的瑰丽想象,“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那些放荡不羁的豪情,都被一一点缀在泥泞不堪的历史长河中。

这些诗,使俗常的生活和困顿都成烟云,使飘然的灵魂都布满香气,永远都氤氲在中国人的思绪里。所以,中国人可以忘了困顿,而仍然生活在诗意中;所以,中国人可以藐视即时满足的快感,而仍然孜孜不倦地探寻人类真正的精神家园。

诗意、盛世、飘然,是一首古诗自然飘散的香气,大家一闻便知,也许被说得太多,今天,台湾专栏作家公孙策不想说这些,而是从诗人们写诗时或动荡或平静的心绪中,体会他们的生活日常随当时政治风云变幻的起伏。

是的,诗人不仅有诗意,他们还有生活,还有残酷的现实和庸碌的日常需要面对。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在军阀、朋党、宦官之间周旅。说白了,诗并不是他们的主产品,诗,只是他们用来在军阀、朋党、宦官之间周旋的副产品。

其实,在他们的生活中,诗,不过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润滑剂,把那些不便说出口的阿谀奉承说出口,以便别人不反感,把那些酸溜溜的文话说得高雅脱俗,以致别人会会心一笑,仅此而已。

然而,诗虽然是诗,是诗人非常个人化的灵魂体验形诸笔端,但它从来不是为诗而诗,更多时候,它是为歌而诗,所以,最初的诗,都称诗歌,因此,唐诗就当时而言,都是拿来就歌的。

个人身世与灵魂感受无不与当时的时代气氛息息相关,因此,每一首不包含政治色彩的古诗里,都包含着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唐朝,虽基本安定,但朝堂之间的争权夺利却最为频繁,因此,为了讨生活,终日周旋在军阀、朋党和宦官之间的诗人们,他们更能感受到政治风云带给他们的变化,细腻的内心必然在古诗间留下些许时代的印迹。

诗,是风,是雨,更是根。

《唐诗风云》读后感(四):唐朝风云录

提到大唐就不得不提到长安,提到唐诗也不得不提到长安,唐朝的繁华盛世和唐诗的登峰造极都绕不开长安这个地方。唐朝的诗人都选择来到这个地方,想在仕途之上建功立业,但是真正成功的又有几个呢?

《唐朝风云》这本书就好像史文字版的《长安三万里》,只不过串联所有故事的人不是高适,在这本书中郭子仪才是那个关键人物。书中描写了几个印象唐朝历史的人物,那些在关键时间节点做出重要选择的人。 《唐诗风云》目光所及,从开元盛世到牛李党争,大唐政坛风起云涌,无数才华横溢的诗人,不得不周旋于军阀、权臣、朋党、宦官之间,他们写下诗篇,也记录下大唐历史的多重面向。

这本书通过描写大唐诗人一生的起起伏伏,侧面反应大唐盛世的由盛转衰的整个过程。又多少诗人得以如愿,又有多少诗人失望秃顶,在这个是非之地,上演着大大小小的人生故事。 李白的一生放荡不羁,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上错了车,搭上了永王这条线,在这期间写了很多赞美永王的诗歌,终因站错队而被流放,写了一首《上三峡》。在流放的途中天下大赦,又因为郭子仪的说清,李白也被赦免了,而此时又创作了千古名诗《早发白帝城》。 杜甫的一生也是郁郁不得志,颠沛流离。他又没有李白的洒脱,又没有走上仕途,在李林甫的黑幕下,一场可笑的考试结束了,杜甫看清了官场的腐败黑暗,遂离京出游并创作了《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也是家道中落的典型,他不写现实主义,谁来写。 其实唐朝诗人的故事大家都了解,结合历史的大走向,大环境,给我们一个以微观人物的跌宕一生去映射宏观社会的兴亡。书中内容并不枯燥,人物形象鲜明,事件有理有据,边看故事边跟心中所了解的那个诗人做对比,或者能完善记忆中的知识体系,或者颠覆你的认知。 作者创作这本书,历史和古文并重,引用了《资治通鉴》和《唐书》中的段落,既能了解历史又能学习古文。作为一本知识体系的补充或者当成一种谈资,都是不错的阅读题材。 整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契合主题,既有古朴的气质又典雅大方。薄薄的一本,读起来非常轻松。

《唐诗风云》读后感(五):唐诗风卷浪头高,统领文骚至今潮

唐诗永远是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耀眼星系,璀璨夺目、数不胜数的诗人、诗作。

唐朝人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应该是中肯的、客观的。离着最近、感受最深、感情最切。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 白居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

宋朝人虽然有小曲演变为词的壮丽词篇,同样在文化星河里自成一系,但他们同样仰望前世的诗的星系。 苏轼:“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书黄子思诗集后》) 再有后世之人,望尘莫及的崇拜,更少不了评价和感叹。

傅若金:太白天才放逸,故其诗自为一体。子美学优才赡,故其诗兼备众体,而植纲常系风化为多,三百篇以后之诗,子美其集大成也。(《清江集》) 王世贞:五七言绝句,李青莲、王龙标最称擅场,为有唐绝唱。少陵虽工力悉敌,风韵殊不逮也。(《艺苑卮言》) 。 时至今日,国潮一词成为热搜之一。“国内潮流”是中国本土文化的潮流趋势和现象。很高兴的是它代表了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回归,是一种自豪感和身份认同的表达方式。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家形象的提升,国潮现象逐渐兴起,并成为了社会热议的话题。其中,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成为唐诗强力复活的人气最强档。在国潮中独立鳌头,吸睛无数。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安排在新春钜献,接档春晚,成为过年赏析的文化饕餮大餐。

唐诗如此风云,历尽千年不褪色。不只是经历文化自身的洗礼和固化,而且是经历了历史大浪淘沙后积淀的珍贵历史遗产。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才产生了大量的名篇佳作。 《唐诗风云》作者公孙策,本名陈哲明,台湾专栏作家,喜欢以史为鉴。曾任“中时报系”记者、主任、副总编辑,台湾《新新闻周刊》总经理、副总编辑。已出版作品《公孙策说名句故事》《公孙策说唐诗故事》《史记经典100句》《战国策经典100句》及“公孙策说历史故事”系列等。

《唐诗风云》解析了“帝国巨变中的诗人心境”(序名),分为三篇,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牛李党争,共30章。 开篇中的知识点就很多,能够增加对大唐社会背景的理解和记忆。如,武则天的“周”是在大唐帝国两个盛世之间,即贞观之治和开元之治之间,此段时间不是“黑暗时代”,而是持续繁荣强大,其实是夹在两个时期的同样的盛世期。

李白、杜甫都是在开元盛世中长大。当时,物价平稳、经济繁荣、社会治安良好,正是老百姓想要的好日子。唐玄宗改年号为“天宝”,大致上这就是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开始。包括李白、杜甫在内,大唐老百姓的好日子就要结束了。

《唐诗风云》很接地气,也能读出风云际会中的山雨欲来、点滴、淅沥、倾盆的浓厚氛围。要想了解更多唐诗背后的故事,不妨用此书填补一下知识行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