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夜读后感锦集

夜读后感锦集

《夜》是一本由【英】杰森·巴克·莫哈格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165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2023-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夜》读后感(一):美丽而神秘的夜晚

刚看完引言,我就被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部分当然不能忘记译者的功劳)和扎实的学术功底深深吸引,并且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迎接一场文字的盛宴。 人类对夜晚,或者说黑暗似乎有与生俱来的恐惧,不知道是刻在基因中的本能还是文化建构的结果。其实在如今过分重视理性、规则的社会,夜晚所代表的无序和混乱所蕴含的力量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在被文明过度浸染的社会中,夜晚象征的原始生命力中隐藏着更大的自由,挣脱文明束缚的自由。 就像不同文明对混沌的描述,黑暗、无序,却充满力量。文明的含义是有文化的光明,如今已经占据了人类社会的大部分领地,而所剩无几的混沌力量则留存在夜晚,成为午夜梦回时似真似幻的传说。 虽然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但是并不好读。因为是偏学术的文章,所以并不是太读者友好,需要费一番功夫去理解作者的文字,而且需要有拓展阅读。 比如第一部分的两个案例,一个是建筑B018,书里只有两张模糊的黑白照片 不过可以在网上找到图片和介绍。比较麻烦的是另一个案例,《在未来 他们曾以最上等的瓷器就餐》,我查了一下,应该是蓬巴杜双年展上在一副雕塑作品旁播放的短篇,没有在网上找到视频资源。缺少资料就很难理解书中的部分描述,确实是有些遗憾。 第二部分就要友好很多,因为作者用了很容易找到的资料,川端康成的小说《睡美人》。然后深度剖析了三个人物在黑夜中扮演的角色,老人、睡美人以及老板娘。因为我是学日本文学的,非常喜欢文本细读,这种抽丝剥茧式的分析深得我意。我很认可作者已死的说法,只要对作品的解读能够自圆其说,让人感叹一句“原来如此”,那么就是成功的。所以这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第三、四部分进入到了宗教领域,又是一个我不熟悉的领域,而且用的文本是《伊尔哈尼德升天书》,一本我搜不到的书,好在作者这一次引用了需要分析的内容。相对来说,我比较喜欢第四部分的内容,更像是在讲述神话故事。 附录 关于夜的增补文字里列出了一些关于夜的作品,我就像在课堂上听了一节高深的课,然后教授留下了拓展阅读作业,有兴趣的时候我也许会挑一些来看看,毕竟夜是充满魅力的。

《夜》读后感(二):夜是一种状态,一种陷入灵魂的沉思

日与夜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在很多种文化中,它们相当于一种柔和版的生与死,繁荣与消亡。

在这本《夜 黄昏后的哲学》中,就以这样的哲学模式进行思考,带读者进入一个有关夜的意境。

在这些意境中,有些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体验到的,也有些是来自于文艺作品中有关夜晚的变形与想象。

这本书根据悖论、时空、人物、物体、概念、思想,这六个方面刨析夜的哲学意义。

有关夜的恐惧是刻在基因中的,因为在远古时期,夜与死的距离并不远。人们辛劳了一天后聚集在一起,周围是一片黑暗,黑暗中隐藏着大型夜行动物。而此时的人类已经处于疲惫期,在黑暗中他们跑不过这些大型动物,也有可能掉入悬崖或者是看不到的危险中。

夜在这里是掠夺者,也是恐惧的根源。

在书中,作者总结了一些有关夜的意象与具体的文学形象。

例如梦魇的回归,代表的是恐惧,体现在做梦者身上。亡灵的回归代表的是消失,体现在幽灵身上等等。

这些意象虽然看起来有些模糊,但当它们融入文学作品后,就能体会到作者在讲怪奇故事后的另一个逻辑。

这本书的第二章非实存之夜(暗夜的人物),就以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睡美人》作为场景案例,逐步分析这本完全描写夜晚的故事中,每个人物象征着夜的哪一面。由做梦者到侵入者,由破坏者到操纵者。

夜总是能给人带来无尽的想象。这或许就是很多作家喜欢在深夜写作的缘故吧。白日里纷杂的情绪逐渐平复后,夜所带来的寂静与安宁,让人可以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远古时基因带来的警惕感,又能激发新的灵感。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作品是在夜晚完成,讲述的也是有关夜的故事。例如这本书中的第四章,神化之夜(暗夜的概念),就分析不同文明间有关夜的传说与意象。

例如,在巴比伦文化中,夜是沉默、不公正的,它有着神秘色彩。巴比伦人会向夜神祈祷,祈求夜晚不要那么残酷。

在古埃及文化中,夜象征着审判、枷锁与破碎。这里的夜主要是来自于《埃及亡灵之书》中的描述。

在阿拉伯文化中,夜是暴力苦行主义。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在广阔的沙漠中,夜晚是最为危险的。

在西梅里亚文明中,夜是催眠的语言。在萨拜因文化中,夜是一种谜语,是心灵的弯曲。

不同的地域造就的不同文化背景下,夜拥有了不同的意象,不同的模样。但相同的是,它是一种让人陷入灵魂深处的状态。

如果你也很喜欢的夜晚的话,那么这本《夜 黄昏后的哲学》一定可以满足你的沉思。

《夜》读后感(三):欢迎进入哲学之夜

进入本书之前,我首先想到的是“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这句话。黑格尔曾用这句话来比喻哲学,意指哲学是一门沉思的学科,而《夜:黄昏后的哲学》毫无疑问是一部沉思的著作。阅读这部书籍,是对思维的重塑和智识的训练,我们也感受着浩瀚思想的巨大撞击力。

关于黑夜,有太多的意涵可供解读,它看似虚空,却又蕴藏着一切,看似混沌,却又充满神秘与广袤。杰森·巴克·莫哈格则展示了夜的更多丰富莫测的面向,从比较文学和哲学的角度进行了有趣的解读和挖掘。

具体而言,作者从暗夜的悖论、时空、人物、物体、概念、思想等入手,剖析了暗夜的多重意涵,带来了一场脑洞大开的暗夜风暴,正如译者所言,作者通过“夜行”这个本身就蕴含着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行为线索,把不同文化中关于夜的错综复杂的经验连接了起来,在夜之中,时间和空间不再是分散的点和部分,而是在运转中纵横交错的结构。在这种新的时空之中,不断孕育出形态各异的意义表达,可以说夜恰恰是这些意义生成的土壤和源泉。

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很难被归类的书,也是我今年读过的一本奇异之书,作者像是磕了药一般,在致幻和发疯状态下恣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天马行空,信马由缰,写下了这些怪力乱神般的文字。我很佩服作者跳脱的思维和脱线的逻辑,“天上一脚,地下一脚”,“有一着,没一调”。这并非贬义,毕竟,这样的书堪称不遵守基本叙事法的cult电影,给人带来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

而这种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犹如穿越一场智慧的风暴,遭受着高密度的智识疯狂而暴烈的冲击。“痛并快乐着”,这是这部著作给我带来的最为深刻的感受,大概正如李安导演的那句流行梗——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我也喜欢读这类哲学著作。哲学的力量不在于恍然大悟的透彻,也不在于醍醐灌顶的通达,它只是如阵阵微风吹拂着,荡漾起心中一圈又一圈的涟漪,绵绵之力却源源不断,耳濡目染中升腾了一股力量,潜移默化下打开了一扇洞天。《夜:黄昏后的哲学》正是这样一本可以打开视野、开阔眼界的佳作,尽管黑夜漆黑一片,但我们仍能从中看见广阔的世界。

《夜》读后感(四):不要温和的走入良夜

“太阳底下无鲜事。”但太阳落山以后呢? 黄昏后的夜色迷人,温柔?抑或邪恶?吸血鬼总是在夜间出没。 夜到底代表了什么?光明的反面?暗夜中的人与事总是最吸引,夜掩盖恐惧,掩盖罪恶,麦克白也只敢在夜里杀害国王。 莫里斯 梅洛一庞蒂在他的著作《知觉现象学》这样刻画夜“夜并不是我面前的一个对象,它包裹着我,通过我所有的感官渗透着我,它遏制着我的回忆,并且它几乎抹去了我的个人同一性。”作为哲学中现象学大师,他说的这句话让人参不透,法国人呐。 而这本有关夜的专著作者是英国人杰森 巴克 莫哈格,他在美国巴布森这所顶尖商学院教授比较文学,主要追踪中东和西方的实验性思想潮流。 [红书R] 我关注到这本书还是因为它是“鼓楼新阅”的人文科普书系,探询思想的边界。之前读过它家两本书《惊奇之旅》和《雪的50种表达》,都新颖有趣,书读起来很过瘾,打开新的视野,所以遇到它家的书就想看一下。 本书共分为七章,从夜的理论到时空、人物、物体以及概念思想出发,从几个方面天马行空地从古老仪式,中世纪故事以及中东的颂歌和图画等各方面探讨夜晚以及体验,很着夜行者走入暗夜,不要温柔的走进如此良夜。 他对川端康成《睡美人》的解读让人耳目一新,这部短篇我一直读之厌恶,连带不忍直视川端康成另外的作品,看他从哲学层面解读这篇名作,到底是学者,也庆幸自己只是一个读者,不想读的不用读,也不用去解析。“黑夜给我准备的,是蟾蜍,黑犬和溺死者。” 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对我来说很陌生,伊斯兰信仰以新月为象征,这并非巧合。从《一千零一夜》故事到无数的叙事、诗歌、宗教文本,他指出了一个夜行和升天之书,“这种上升发生在夜间,因为服务的命令也是在夜间。“在夜间站立(祈祷)…… 山之老人(中世纪波斯刺客的首领)说,“一切都是幻觉,因此一切都被允许。”他在庭院和堡垒的屋顶散步,呼吸着夜晚的新鲜空气的时候,发表了这番激进的言论。这并非巧合,这是群星在他的舌头上刻下,黑暗把他的话语分成了烟与镜。 每一章都是很详细的文本解读,有关暗夜,一场丰饶的文化盛宴,扑面而来的新鲜冲击,如暗夜的魅力一般如醇酒般吸引。

《夜》读后感(五):夜幕降临,适合读一读关于夜晚的书

提起夜晚,你会想到什么呢?

黑暗?灯火酒绿?还是万物都开始放下一天的疲惫开始休息,一片宁静祥和?

鼓楼新悦最近新出了一本书:《夜,黄昏后的哲学》。从哲学角度和大家探讨了夜晚。

本书共提出了7个关于暗夜的悖论;把夜晚分为“反未来之夜”“非实存之夜”“升天之夜”和“神话之夜”,并得出了“殉道者之夜”的结论。逻辑清晰,环环相扣。

也许看题目会觉得有点抽象,但其实,作者勾勒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破裂宇宙,使得读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追随情感的痕迹。

书里很多关于夜的描述,我都非常认同。

夜晚从来不全是安宁祥和的,在黑暗的掩盖下,很多罪恶也在悄悄滋生。任何事情都是对立统一的,“夜”也不例外。

书里用哲学的语言说道:“睡眠也并不是安全的赌注,它二元对立地将美梦和噩梦、有意义和无意义带给无意识的心灵。”

再如,夜晚会让人产生很多悖论悖论。悖论之一就是:对外部世界的凝视就像哈哈镜,在内心世界激起令人不安的形状,将观察者眼皮之外和眼皮之下发生的一切,以一种荒谬的奇迹之舞的形式组合在一起。

这就很像我们探索外部世界、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一样,其实照的是哈哈镜。要想客观真实,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书里还有一些名人对夜晚的描述。我特别喜欢的一句是莱孔特说的:

如果我在夜晚之前倒在公路上

脸贴着地面,两只手伸出来

在我体内任何沉默的力量涌动的底部

我将为迷茫的夜晚重新梳理。

读完以后,我最大的一个感受是感到哲学家能坦诚面对自己内心的勇气,独自前往问题的细微幽深之处。他们很擅长把握抽象或者笼统情绪或者事物的细节,并用哲学的语言描述出来。

“夜”如此笼统的概念,他们可以写出170多页的内容。想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必然要面对内心深处的痛苦、愉悦、孤独或者矛盾等细微心理,再用理性和科学去剖析,真的是太厉害了。

这样的书,大概只有同频的人看才能懂得其中的浪漫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