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日出东南隅》读后感1000字

《日出东南隅》读后感1000字

《日出东南隅》是一本由王运熙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3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出东南隅》读后感(一):于于乐府诗的学术理乐府诗的学术理论

这个书前面非常学术的讲了一些关于乐府诗的理论内容,比如乐府诗有哪些调,然后取名怎么起取名的还有一些时代的关系,作者对于乐府诗的了解非常的深刻,我有一张是同音字和双关语列出了非常多的同样的意向可以说对诗的思想内容理解非常深刻,在后面会附赠一些那个赏析的内容,然后可以单纯的看赏析,但是如果说是为了赏析的话就不建议了,因为学术的内容不太能读得懂非常的专业

《日出东南隅》读后感(二):适合研究和感兴趣的专业书

中了奖,这估计是我读的最快的书,因为太过专业,所以大致浏览。对于我来说比较专业,我对古诗词没有太多太细的研究,所以他对我来说略显专业,但是从小白的角度,又是一本不错的乐府诗的科普书,确实能够跟着读者的思路去观察诗在时代中的变化。从作者剖析乐府诗,即便是我匆匆浏览,也能感受到那时候社会的开放程度比明清要好得多,看来战乱混乱,宽松的社会管理才是文化繁荣的基本条件。本书比较适合研究相关内容的人,或者对乐府诗,对魏晋南北朝感兴趣的人,对于一般人,估计也就最后一章赏析篇有用。我没那个本事和能力全面吸收作者的思想精华。

《日出东南隅》读后感(三):《日出东南隅:王运熙讲乐府诗》

看书名以为是科普读物,但并不是。第一辑是乐府诗相关的论文集,学术性很强,看起来也乏味一点,讲和送声、双关语的文章比较有趣;第二辑是从《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等书里抽选出的几篇赏析,说是赏析,考据的部分还是占了很多。

《论吴声西曲与谐音双关语》,摘一点常见双关:

莲→怜,藕→偶,丝→思,棋→期,题/蹄/堤→啼,油→由,箭→见,梳→疏,梧子→吾子

匹(布匹)→(匹偶),关(关闭)→(关念),粗疏/厚薄(材质)→(性情),缠绵(蚕丝)→(情爱),华/实(植物)→(性情)

书里给的谐音双关的例子大多是以物谐人,以具体谐抽象,本质上是比兴,有的也可以称之为比喻,但考虑到谐音双关是语音游戏而非文字游戏,意义上的连结不是必须,还是比兴更合适。

王运熙提出的同音同义类双关语(上面摘的第二类),感觉可以当作同一个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来考察,此类乐府也可以当作词义变化过程的佐证?

《日出东南隅》读后感(四):《日出东南隅》读后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文系学生,对于乐府诗的了解仅限于古代文学史的讲解,认知非常片面。以至于拿到这本书时,第一印象是,这是乐府诗整体性的科普读物吗?那肯定很无趣吧。

但实则不然。翻到主编弁语,说“带着它们,当可认识林,认识既显且隐的林中路。”我才了解,乐府诗这一概念对以前的我而言就是一片整体性的山林,但却从未深入地走入这片林子。因此,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学术化深入了解乐府诗的道路。

郭茂倩所编乐府诗内容宽泛,要是逐一细讲,一本小书无法承载。因此书名虽为《王运熙讲乐府诗》,但并没有系统讲解,而是收录了作者11篇论文,大部分都在谈乐府诗中的清商曲辞,论述它的背景,发展,以及其与其他曲辞的区分。又有关于送和声,谐音双关语的拓展。学术性论述与拓展结合,加上详实的引证例子,读起来流畅自然,并不会觉得枯燥。

于私人(代号鸢玩家)而言,也时时出现一些有趣三国上的介绍,比如五斗米教的天师张修等等,更让人觉得有趣味了。

不过,本书也让我有一些疑惑的地方。如p006处“高適”是高适么?为何只这里用繁体字呢?p152,闭地户为职务的话,掌关是否应为“掌管”呢?

总体而言,这本书是一本有益的书籍

《日出东南隅》读后感(五):研究的一个面向

给一个“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的题解。这本小书一窥乐府诗。

研究到底从何入手?其实无处不在,光是曲名就能有很多说头,让我想起之前明清小说的老师讲《西游记》里小妖怪的命名。第一感觉,这也能说得头头是道,也挺有意思的。

所选的论文也是相互关联,不同考量的论述引用相同的乐府诗,虽然说没有赏析,但是很多乐府诗前因后果也能了解个大概。

魏晋南北朝,老庄玄学之风逐渐抬头,在口口相传的歌曲中也能找到影子,不仅仅是内容上没有那么严肃,形式上也爱用隐语。不受孔孟的约束,只是大胆诉说爱意而已,但是并不认同是以女性为主体的挣脱束缚,丝竹音乐,除了情爱还能唱什么呢,更何况是在那个时代,也许允许女性能说爱就是一种很大的叛逆,可更像是包裹着蜜糖的毒药。至于隐语,可能不只是避讳,谐音梗永不过时。

其实很难想象读的诗是如何配以音乐和声甚至舞蹈的,兴衰有时,很难说可惜,如果只是止步于曲的形式,而不带半点音律相关的,总感觉缺少什么。

清商曲流行于江陵与建业之间,靠着长江水系之间的贸易连结,让我想起最近常见的地域争吵,南京到底算不算江南,地域上的很多划分除了地理因素商贸大概是很重的考量之一,全球化的时代,商贸不止于两河流域,更是由港口拓展到世界,也难怪有些不那么临海的会有脱离之感。

清商曲流行于市井之间最初为庙堂所鄙,在之后朝代更迭,因为上位者出身更为青睐这些开始流行,再到之后形式僵化,少了民间的活泼,逐渐式微,文化总是随着政治经济走,我实在想不出现在我们又是和世界相连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