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读后感100字

《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读后感100字

《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是一本由曹旭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读后感(一):十五从军征

漫长的六十五年,终于能够回家了。六十五年,岂敢还奢望家人无恙、亲人健在?当那一句“家中还有谁”问出来的时候,心中该是颤颤巍巍的吧?当他得知亲人无一幸存,数十年来内心积压的痛苦与思念又该向谁诉说呢?向那松柏与坟冢吗?

站在曾经烟火温馨、整洁有致的故园前面,触目所见却是野鸡野兔已经做窝,一片荒芜杂乱的景象时,那渴盼了那么那么久的“家”呢?

勉力收拾庭院,破败的院落终于有了一丝烟火气息。羹饭做熟,却不知道能够与谁一起享用。“饭时了,我的亲人是不是就回来了吃饭了?”老人忍不住幻想,出门东望,唯有四野茫茫……怎能不悲从中来,泪落沾衣!

是怎样的时代,到了八十岁高龄才能结束兵役?

是怎样的时代,守在家园的人竟然比征战在外的人更先死去?

但战火连绵而起时,受苦的岂止是参军的战士?

还有他们日日夜夜思念的亲人、故乡……

这是个人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是一个普通百姓对战争的控诉!

《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读后感(二):“一字千金”“惊心动魄”

大一上为了准备考试把古诗十九首都背了一遍。大一下写汉代文学专题的论文把古诗十九首的几乎所有重要的注本都看了一遍。大一在图书馆的楼道背书,轻声念着古诗十九首,有一种“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的感觉,从高考思维跳脱出来重新认识到这种写绝望和无奈的真正的人之文与人之学。

今天重新读过古诗十九首,听到其它同学的解读。其实,在专业课的文学学习中,我往往会进入一种很理性的状态。所以,听到其它非学科专业的同学读诗觉得既熟悉又陌生。同时,因为生命情感体验的积累,竟然有了被言说的局促?“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那么近又那么远,有一种悲伤的美感。“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这是去年最让我心动的诗了,现在好像距离这种感觉越来越远了?fine 时间果然是最好的东西。“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以及后世的“衣带渐宽终不悔”。前天还在和同学讨论,为什么人那么容易变瘦(好奇怪的关注点)。总结讨论成果就是,“日”和“渐”表示一种时间的漫长。变瘦也不是一天变瘦的。思念影响人的心理和生理状况,加上古人可能饮食相对单一?

最后就是想到唐诗宋词课上,一起读朱淑真的词:“和衣睡倒人怀,娇痴不怕人猜。”有学长从词学的角度解词,现在不太记得了。倒是一位同学的解读一直记到现在。她说“你都没有经历过,你当然不懂。”里尔克说:“诗是经验。”

体验过的事情都会变成生命的积淀,变成读得懂的诗。

《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读后感(三):不是要死很久,而是只能活很短

这一周的晨诵,是三首思乡诗。

第一首,《去者日以疏》。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这首诗紧承《驱车上东门》而来,又与《驱车上东门》显著不同。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驱》诗“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去》诗“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前者似乎是主动的寻求——去看看那些死去的人,后者却是无可逃避的揭示——极目所见,除了坟墓还是坟墓。

《驱》诗“白杨何萧萧”,《去》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后者比前者要更沉重一些。这是有缘由的。

《驱》诗作者由坟而联想到的是“下有陈死人”,是人最终都要进入“长暮”(永夜,即死亡),将在“黄泉下”“潜寐”,“千载永不寤”。

大概,《驱》诗的作者是想到了生死的问题,想要去坟墓之间静静地坐坐,再想想。就如同当下,要想思考生死,最好的去处是医院、殡仪馆和墓园。

而《去》诗的作者出门更有可能是想去散心的,想去散心自然是心情不好。遗憾的是,心情不好的他“但见丘与坟”。不同的景象自然是有的,那就是坟头之间茂盛的庄稼。

他的发现让他更为忧伤。焉知这些生长庄稼的地方,曾经不是某人的坟墓?

《驱》诗还能感叹“金石”的永恒,“人生”的短暂,《去》诗却无暇作如此感叹。在《驱》诗作者看来,死亡似乎是永恒的。《去》诗却说,死后也不能永恒,你以为死了就能够安安生生“潜寐黄泉下”?君不见“古墓犁为田”?你以为你坟头上的、“夹广路”的松柏能够一直指示你的归宿?君不见曾经的松柏已经被“摧为薪”?

对于人生而言,没有什么是永恒的。连人生的归宿坟墓也是无常的。

人,是脆弱的,渺小的,短暂的。脆弱无助的人会更加渴望港湾与怀抱。

于是想家。故乡是人生之初最温暖的怀抱,是许多人追寻一生的归宿。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从现实的角度而言,可能是因为家中无人、功业未成,也可能是在他乡有无法言明的羁绊。而一切未能实现心中所愿的人,势必将在他认定的道路上继续奔波下去。在更大更长的尺度上看,不管是功成名就还是一事无成,最终都必将迎来死亡,一事无成的,必将在人世间彻底泯灭。

彻底泯灭,是绝大多数人的宿命,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死亡。

宿命的悲剧不在于你将要死很久,而是你只能“活”很短很短的时间。(活,指生在世以及被世间记忆)

如此,又哪儿有什么“故乡”或者归宿可言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