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夏》读后感100字

《夏》读后感100字

《夏》是一本由[英]阿莉·史密斯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夏》读后感(一):(非常个人的书评)莎士比亚让冬天染上疫病,就是为了可以创造出夏天。

一本贯穿新冠时期的书(写于暴发初期,出版于2020夏天,并于三年后夏天诞下中文译本)。读这本书需要一定体力。尤其是第二部分,看到后面几乎得看一句就缓上好一阵,像是在被记忆鞭打导致快要断气,又或是像被戴上口罩一样难以呼吸。但,它又不完全关于新冠。虽然都是拘留,但你知道这和战争完全不可类比,没有什么能等同于被关在监狱里——而且你甚至都不是个罪犯。你也没法用战时的表述和意象来形容这一场大流行,因为这一切与战争正相反,墙壁、国界、护照,这些在战争中使得一些人被拘留的词语,此时正在这场大流行中失去意义。我清楚记得,同样是二月,三年前的冬天,我拨下表格里待救助患者的号码(志愿者从网络各处搜集到的信息),依次询问细节(我很害怕打电话),电话对面一个男声告诉我说,他父亲已经去世,所以不需要了,谢谢。然后我回了一些什么话,我不记得了,记起来很残忍。挂完电话后又继续下拉表格一个一个打过去。又是一个男声,用非常温柔的语气告诉我,他父亲已经去世,所以不需要了,谢谢。反应过来自己拨重了号码。怎么能有人一遍遍残忍地问,又怎么能有人一遍遍温柔地重述。我跟ali一样感到,我们,我,亏待了那数以万计死去的人——只因为我们,我,还活着。今天出门,在地铁的扶梯上又看见了蓝色口罩的脸,在如此炎热的夏天。

《夏》读后感(二):在所有的季节里,我们对夏天赋予最过载的意义

梅雨天的杭州,雨水在书房里氤氲出一层薄薄的雾气。但夏天是惊喜的代名词,不期而遇的小确幸总会悄然而至,就像黄昏时骤然出现的落日,就像诞生于阿莉·史密斯笔下的《夏》。

这本从名字到封面赫然写满“夏”的小说,是“粉色的玫瑰种满天空”,是落日写给黄昏的一封情书,迷死人了。

《夏》是阿莉·史密斯“季节四部曲”的最后一部。这个对文学、艺术和词源学无比着迷的作家,用一场为期4年的写作马拉松叙写自己对文字的迷恋,她从“英国脱欧”写到“新冠疫情”,文字是她的思考与抵抗,是她在夏天开启的“希望的共振”。

我很喜欢的译者陈以侃老师之前有一段评价阿莉的话:“这种放得开的作者最迷人,她们把自己的感受力当成最后的王炸,赌自己不输,她们把文字抛在空中,相信它们落下来就是时代的一种样子。”

阿莉的文字,像夏天一样,热烈且绵长。

“萨沙的胸口充盈着一股温暖,她很小的时候曾问妈妈这是什么......妈妈说那是你身体里的夏天。”

“我们在所有季节里对夏天赋予最过载的意义,我们对夏天期待最高。夏,summer,指的是大梁,最重要的一根梁,也是联结本身。夏天可以承载这些的,所以它叫夏天。”

“夏”是这本书的母题,它象征着希望,也意味着联结——联系和终结。《秋》《冬》《春》中的人物,在《夏》中得以汇合,用文字织网,这是阿莉·史密斯最擅长的,她从不拘泥于线性的先后,她只需踩着她独有的文字的节奏往前走便是,就像夏一样跟随时间一直走下去,然后,以终为始。

夏天,一起看《夏》吧。

《夏》读后感(三):胸口里充盈的温暖,它叫做夏天。

在暑热与蝉鸣中读完了《夏》,一抬头窗外是蓝得要流下来的天和清冷的绿。

面对分崩离散的家庭,格蕾丝回到多年前的夏日午后,生活被人际关系搅得一团糟,那个男人请她在墓碑上喝咖啡,告诉她“夏天”的本意是联结。

罗伯特正当青春叛逆,身体里残留的爱国主义热忱以及对暴力的崇尚(在我看来爱国主义与暴力不过时一体两面)。然而他又有着无可救药的浪漫,人脸识别装置在他手中从技术变成艺术,还有爱因斯坦,圣地巡礼中他和不对付的姐姐静默地仰望宇宙。罗伯特和大部分青春期少年一样,处在人生观塑形的十字路口,他在崩坏,年少时收到的恶意转化成对世界的敌意与厌恶。但一束光拉住了他,爱因斯坦倾尽一生研究的那束光留住了他对世界投射的最后一丝期待。还有夏洛特的出现,我把它们都称作“爱”。

夏洛特也有很多面。罗伯特眼里她温柔博学,他们是并肩站在黑洞旁的伙伴。然而在切布雷斯的夏洛特仿佛让我看见了《春》里的布丽特,她们在逐渐被冷漠蚕食。夏洛特不断捶打胸口,想要唤醒曾经的自己。

但好在有艾瑞丝,她不是把“左翼”挂在嘴上的人,而是为之付出行动的人。艾瑞丝敲掉房子的锁,“我们不再锁已经被锁了很久的人。”敲掉的也是夏洛特冰封的外壳。

最喜欢的是丹尼尔和汉娜通信的篇章。和格林劳姐弟一样,他们一直争论不休。政见不同视野不同,但这些并不妨碍他们爱对方。就像萨莎被弟弟欺骗玩弄,对罗伯特的叛逆期感到烦躁,但她仍旧爱他。

贯穿全书的是爱因斯塔的量子纠缠理论——两个粒子相互作用后,它们不再是独立的个体。即使时空上分离,生命与变化仍旧纠缠在一起。在崩塌的世界中,我们获取拯救的唯一途径,就是走出去,找到其他粒子,从我和你变成我们。宇宙将我们联结在一起,用自然法则告诉我们自我解放的真理。国籍、政见、党派、警戒线与墙壁在大自然面前都不再重要。而这正是夏天承载的意义。

《夏》读后感(四):夏天的共振

“将你和我和时间和空间相加,会得到什么?”

“我和你就不再只是我和你。我们会得到我们。”

这是作者阿莉写的一个盛大而闪光的夏天。一个相互联结的夏天。一个严肃和浪漫并存的夏天。我很爱这场在夏日里奔赴的阅读体验。

“季节四部曲”从《秋》开始,经历寒《冬》,迎来暖《春》,在盛《夏》落幕。在合上书的那一刻,我很庆幸,我还没读过《秋》,这意味着这场文学之旅还没结束。我很舍不得它结束。

每一本的开头都是风驰电掣般的凌厉,初读会让人吓一跳。而越往下读,就越能感受到阿莉文字里的绵密深厚,她对时代的关注和警醒,对苦难的感同身受。我能感受到,她是想用手中的笔去记录,去改变些什么,哪怕改变微不足道。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她被称为“我们时代的弗吉尼亚•伍尔夫”。

《夏》写于三年之前,众所周知的危机波及全人类,管控,居家,人与人被割裂。阿莉作为其中的一员,是敏锐的见证者。

她观察,思考,力图打破沉寂,缝合裂缝。

她让词语铿锵有力地出击,碰撞,产生热量。

她让夏日之光照亮黑暗,让崎岖小路得以延展。

而在凌厉尖锐之外,她又把浪漫和纯真织进情节中。浪漫是《冬》中,莎士比亚的玫瑰;是《春》中,苏格拉底式的女孩的勇敢。

到了《夏》,浪漫就更多了。格蕾丝去寻找几十年前的一个夏天,在某个鲜活的午后,她遇见一个工匠。他们在墓地里喝着咖啡,聊剧本、诗歌、花朵、树木,斑鸠在头顶飞翔鸣叫,他们还一起修了一把木椅。

还有十三岁的男孩罗伯特,喜欢爱因斯坦,因为他觉得爱因斯坦是真的热爱这个宇宙,并且倾尽一生理解一束日光的结构。

夏天残酷有时,璀璨有时。它敞开明亮的大门,等我们奔赴梦想之地。

可夏天又转瞬即逝,因而在盛夏里,我已开始怀念夏天。

《夏》读后感(五):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与纠缠

阿莉·史密斯的《夏》是其《季节四部曲》的完结之篇。小说讲述一个非常普通的故事,故事开始与母女之间关于女儿作业的普通交流。像所有母亲一样,试图想用自己的看法,观点影响女儿。但女儿固执坚持自己的看法。从母女两的一问一答之间,我们慢慢知道了这个家庭的情况:离异的父亲和新的小女友就住在隔壁;叛逆又崇尚暴力的弟弟时刻对家人做恶作剧。一天,陌生访客的造访影响了这一家人。

阿莉·史密斯的小说一般没有完整的叙事结构,没有明确的开始、没有其他小说中的冲突和高潮,也没有所谓的大结局。即使章节和段落的划分,也处处显示着作者的随意为之。在史密斯的笔下,生活是随意发生的,也是随意结束的。一切都是开放的,随意变化的。这就造成一个后果,读者不是很容易进入她的小说,但是一旦读进去,就能一口气读完,不会半途而废。以上这些特点我们都能从《夏》这部小说中看出。阿莉·史密斯的这部小说有很强的意识流的特点。这本书视角多变,结构开放,充满了各种声音和表情,让读者深入故事其中。这本书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对情感细腻的描写以及主题的沉重。而作者恰恰是想通过情感的描写来表达她的主题。

在这部小说里,史密斯的笔触虽然涉及到很多大事件:英国脱欧,COVID-19大流行,一战,二战。但史密斯想表达的主题却是始终如一的:人与人之间联结的纽带靠的是人类最朴实的情感。推动人与人之间交流,人类文明进步的力量也是人类的情感力量。这一点可以从小说第一部分中,罗伯特对爱因斯坦的理解可以看出:爱因斯坦对宇宙的热爱,推动了他一生对光的探索。在这本书中,史密斯也用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理论来表达她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同样在书的第一部分,史密斯写道:当两个粒子纠缠在一起,且其中之一发生改变时候,无论另一个粒子在宇宙的哪个角落,它都会发生改变。但是粒子们又怎么会知道呢?它们怎么会知道彼此是否纠缠在一起?书的第二部分,史密斯用丹尼尔和汉娜兄妹的故事来回答了这个问题。虽然丹尼尔进入集中营,但他写给汉娜那封饱含热情的信告诉读者,相互有了联系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千万里,但仍然会相互影响。

《夏》是今年夏天非常值得大家阅读的一本小说,阿莉·史密斯也是一位值得我们期待的作家,我们期待着她能创作出更多像《夏》这样优秀的小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