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秋》读后感摘抄

《秋》读后感摘抄

《秋》是一本由[英]阿莉·史密斯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秋》读后感(一):秋意浓~

夏天哥哥秋天妹妹……

这本书开始看着没头没脑的,却不忍卒读。慢慢的,倒是看出点端倪来了,感觉我的思维仍然停留在故事情结上,情结摸的有点清楚了,才去体会到故事里这个忘年交的情感。

我很喜欢这种情感,成年人把孩子当成成年人一样对待。儿童期快要消逝,少女时间未满,她对许多事情似懂非懂,正在小心翼翼的构建自己的价值观,这时候的尊重,等于最大的承认。

所以她很在意这个邻居,是她放在心上呵护的朋友。

这本书果然需要细细品咂,这时候,我才感受到秋的意味,透着纸张慢慢的渗透出来。

是这样,生活仍有希望。

《秋》读后感(二):迷雾中秋叶依旧绚烂

再次回头精读了《秋》这本意识流小说。喜欢此书最初源于它的封面装帧,绚烂而有层次的色彩,仿佛可以融合,却又各有边界。看得久了,眼睛迷蒙之时,竟然将少女与男子的头平移重叠在一起了。秋就在这样的色彩指引下,让我走近了它。小说开头,反复默哀“这是最糟糕的时代”。糟糕得就像梦境里得那个破皮球似的丹尼尔。小说不是情节派的作品。如果想要寻求跌宕起伏的刺激情节来满足自己生活平庸之下的对比快感,这本书估计满足不了读者。但它令人着迷之处就在于作者已经完全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自由地进行时空的转换,来虚幻地表现不虚幻的存在。小说有三个重复出现多次的空间——伊丽莎白的家、邮局、老年疗养院。伊丽莎白的家——大约想极力暗示小人物民众的普遍意义,邮局——个人身份的确认之艰难,老年疗养院——时代变迁的沙漏与过滤器。虽然这里有三个封闭地空间,但作家却以开放的视角从三个地点向外辐射,收回更多的信息。如何表现时代?作者设置的人物关系很大手笔——13岁小女孩与八十多岁的老人之间的忘年友情,八十多岁的老人缘何可以与13岁小女孩谈绘画、艺术、历史?大概也见出一个时代在抛弃另一个时代,丹尼尔就是那个不再有话语权的时代寄生物。好在,这不是匆匆过客般的友谊,它延续并深深地影响着了少女伊丽莎白的心理成长历程直到成年之后。大概时代之间也如此,永远不会完全断裂,一定是套叠又分离。对于英国脱欧这个创作的背景,小说没有很直接的正面回应或者影射,但隐约可见,借主要人物与路人甲们的行为来看出这个“美丽新世界”的艰难与不可把握。再回到前边开头,“这是最糟糕的时代”,我好奇这里的“是”字,在原著里是“is”还是“was”?是丹尼尔的视角,还是伊丽莎白这个时代里的特殊个体的视角,抑或是伊丽莎白母亲这个普遍气质的视角,是二战或者之后基勒与政客的政治性丑闻的时代背景,是对于移民的排斥(小说里所提及的疗养院工作人员的身份属性)这个“时代”的概念各不同,人们总是存着对“改变”的敌意。在不可理喻的动荡的世界里,丹尼尔与伊丽莎白的真挚而自由洒脱的友谊也被周围的人看得不可理喻。然而幸而,这条灿烂的情感线条穿梭在整本书生死、过去、未来的迷雾里,依然不失去它的色彩,就如封面的秋叶之绚烂。

《秋》读后感(三):落叶的凋零,生命的重生

春是生命的初始,秋是落叶的凋零,是硕果的成熟。在看内容之前,看到这个名字,比较疑惑,简介中,这是讲述的艺术与人生,而这本书的标题《秋》,让我感觉这是本乡村小说,关于生命、关于丰收、关于苦难。然,看了内容之后,并非如此,它表达了生命与心灵的一个轮回,这也是成长过程中,必经历的一个过程。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思想,每一段的新思想,都是历经了一些人或事,经过时间的沉淀,升华出来的,就如经过风吹雨打,折断的树枝,萌发出的新芽。

生命在时光的推动下,不断的前进,有人改变,有人沉沦。没有什么事情会是一层不变的,不顺从历史者,必将被现实所抛弃,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现实是个很艰难的词,毛姆的小说,一步步的揭开现实社会的黑暗,与此相对的,也展现出生活的阳光与梦想的闪光,关于月亮与六便世的争论恒古不变,但唯有兼得者,才会在命运的压迫下生存下来,抬头仰望月亮时,也不能忘记脚下的六便世。

这是本关于忘年交的故事,也是本关于艺术与人生的命题小说,与《苏菲》相似,但内容、轨迹与所要表达的不同,他关于生存,关于艺术,关于当下英国社会的现实。《秋》的创作背景是2015年英国脱欧公投和移民政策的争议,这是一本诉说群众心声的一本书,全书在丹尼尔的梦境和伊丽莎白的现实中来回的穿梭。述说了从相遇到成为朋友的一段因果,美好的讲述了这段友谊的美好,全文没有直达的去表达英国的政治,小说先从一件真实的政治丑闻开始讲述,抽丝剥茧的慢慢投身英国脱欧的整体状况。探讨女性艺术家在时代背景的问题,探讨生存的问题。阿莉的笔锋下,简单的述说友谊的美好,把这些复杂的问题撕碎了隐藏在全文中,让读者慢慢的品味这些。夏天的炎热,过后便是秋天的炫目,叶片的告别,生命的新生。

《秋》是阿莉史密斯最新的作品,是季节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她的作品具有极强实验性,因其意识流的写法,她也被称为弗吉尼亚的继承则之一。他的小说引人入胜,充满巧合和意外的情节,多变的视角、开放的结构、还有丰富的声音,她对文字的掌控,十分巧妙用生活引入政治、引入生存的话题。这本小说所要表达的,就如阿莉所说:“我们生活在一种一直说谎的文化中,这种文化让我们疑惑,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小说与谎言是相反的,谎言让你远离真想,但小说是我们说出真想的方式之一。”

《秋》读后感(四):奇妙、混乱、现实和爱

如果不去提前了解作者和本书,阿莉·史密斯的《秋》一开头会给人奇妙的阅读体验。

《秋》的一开头,一名老人死去了,在彼岸重生。此刻的我以为它要熬出一罐心灵鸡汤,类似《你在天堂遇到的五个人》。

可紧接着第二章,年轻的伊丽莎白去镇邮局上重新申领护照,其间的荒谬又让我觉得这是部类似《1984》的小说,人们处在平静又诡谲的环境里。

可随着阅读的继续,更多的事实浮现了出来,英国脱欧作为一个重要的事件,把我的想象拉到了地面。它不是心灵鸡汤,不是反乌托邦,它着眼于距离我们如此之近、身处其中的事件。

它是阿莉·史密斯。

对于习惯了追逐情节的我来说,《秋》并不是一本特别容易读的书,它的视角在不停地转换跳动,时间不是线性的,书中两名主角的时间穿插跳动,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同时发生着。可要是你把它归类在实验性质的写作里,《秋》又明白易懂。伊丽莎白和丹尼尔,一对年纪相差悬殊的好友,他们各自又一起,度过了属于自己、陪伴彼此的人生。

阿莉·史密斯把作品的时间选在了当下,作为一名英国公民,当下可能不是最好的时代。但作为一名英国作家,当下可能是最好的时代。英国脱欧这一事件的波澜至今并未完全掀起,但如果你关注这一事件,难免会产生错觉:洪流已经夹裹了巨量的人生。阿莉·史密斯把小说的背景设定在此刻,勇敢又充满了野心,但她又写得举重若轻。大时代里的小人物经历是我喜欢的题材,也是常见的题材,但《秋》这样古怪趣味的角度让人惊喜,小女孩和老头超越了年龄的友情甚至爱,在一个混乱的时代,像是两人生活中的锚。小女孩的人生没有光明的未来——她是大学里的艺术史教师,还不是终身制的;老人在书中的最新年纪是 101 岁,几无知觉地躺在病床上,每天死掉一点。但他们拥有彼此,在这个混乱又疯狂的时代里,算是幸运吧。

阿莉·史密斯的野心不仅仅在于讲述两人的爱,她还要记录这个时代,用闲散流畅的笔调记录一个国家的“诞生”。《纽约时报》将本书称为第一步关于英国脱欧的伟大小说。但政治在书中不过石头扔进水中掀起的波纹中的一条,阿莉·史密斯还讨论了艺术、女性等议题,思绪流淌看似无头绪,但阅读过后却又被作者的技巧拢在了一起,至于你看的是脱欧后的英国众生像,还是少女和老人的爱,或者单单是作者流淌的思路,都取决于你自己。正如书名的《秋》一样,每个人对秋天的体会,都是不一样的吧。

在阿莉·史密斯的《秋》里,我经历了奇妙、混乱、现实和爱。

《秋》读后感(五):和那些条件say NO

文:薇子

友谊可以跨越年龄的界限吗? 可以。

13岁的伊丽莎白要完成一项学校布置的作业, 是有关于邻居的, 他们家的隔壁新搬来了一个邻居, 这位邻居已经80多岁,对于这位新邻居,伊丽莎白是好奇的。 两个年龄差距如此大的人成为了朋友,像丹尼尔说的一样, 是一生的朋友, 她和自己的姐姐同名, 而且有的特点也很像, 朋友有时候是在人生不同阶段遇到的, 跟年龄和经历都没有关系。

《秋》时空又切换到了伊丽莎白成人之后,她在邮局提交新的护照申请资料的时候遭遇了小小的麻烦, 先是提交的时候,被要求重新提交照片里有是头的比例在照片上显示是不合规的, 审核文件的人要求她去快照快照重新拍照, 他们对于比例的调整是有要求和规范的。

一段日子里伊丽莎白从邮局出来就去了疗养院,这里躺着她的朋友丹尼尔,他看起来就像睡着了一样, 每次伊丽莎白都拿着一本书, 她在那里读书, 然后回忆和丹尼尔相处的时光。

重新提交的照片依然被认为是不合规的, 她的头发挡住了脸, 但其实伊丽莎白认为那是头发挡住的额头,正常情况下的拍照就是那个样子, 不然实际审核的时候还是会认为和本人是不同的。 这样的她仍然不能通过审核。 生活中充满了各种规矩, 有的时候不免令人恼火。

生活中的条条框框太多,有的时候我们也会困惑, 《重返20岁》里面的一家人里只有奶奶支持前进的乐队的爱好,其他人都认为是不务正业。 年迈的奶奶,被家里人认为需要去住养老院。当奶奶突然变成了20岁的样子, 年轻的时候需要照顾孩子没有时间去实现自己的梦想。等到自己重返20岁了, 她和年轻人们一起组织了乐队, 而且还参加的音乐节。

老人不一定非要去住老人院,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 年轻人也不是只有在学校里学习就是好学生,自己组建乐队就是不务正业。中规中矩自然是一种生活方式, 而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 也是一种方式。 从来就没有必须要这样或者那样的条件是能束缚住人的。

故事的结尾,丹尼尔醒来了, 像他说的那样, 他的年龄还没有让他觉得足够的老。 两个老朋友又见面了。 年龄从来都不是交朋友需要有的限制性条件, 而好的朋友是可以用一辈子来等待的。 不论是伊丽莎白年纪小的时候,丹尼尔给予她的教导, 还是伊丽莎白长大之后,经常去疗养院探望丹尼尔,这些都是朋友之间的互动, 无关年龄。

我们生活中给自己设置的无数的限制性的条件,有时候其实是给自己垒起来一道道的门槛, 其实本来不存在那么多的问题, 只是想得太多了, 也就成了条件和问题了。 衰老是人生的必然经历, 但却不是一个人需要被限制的条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