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果麦经典:诺奖大师短经典》读后感100字

《果麦经典:诺奖大师短经典》读后感100字

《果麦经典:诺奖大师短经典》是一本由果麦文化 出品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页数:4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果麦经典:诺奖大师短经典》读后感(一):不愧是经典!诺奖大师笔下不一样的爱与美

静谧的夏日午后,清爽的雨后时光,一盏清茶,一本好书,便开启了一场文学盛宴之旅。

由果麦文化出品的《诺奖大师短经典》汇集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缪、海明威、黑塞、川端康成、福克纳、蒲宁、托马斯·曼等文坛巨匠具有代表性的中短篇佳作20篇,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犹如一道道可口又可心的美食,给我们献上了一场盛大的精神盛宴。

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一篇中写下了与舞女熏的美妙邂逅。

一个是颇具才华的20岁大学生,一个是多才多艺的妙龄少女,想靠近又怕唐突,想远离又有诸多不舍,藏于心的美好期待和不知名情愫在两人之间缠绕、蔓延……

旅途结束,曾经悄然发生的一切又好似什么都没有发生,唯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温柔了他们的岁月,美妙了他们的人生。

赫尔曼·黑塞的《婚约》,呈现的是另一种朴素的爱情。这种爱情没有那么浪漫唯美,却足够真诚,打动人心。

年轻的安德雷斯矮小腼腆,不善言辞,他行事非常小心和拘谨,对每个人都很谦逊和礼让,可唯独爱情让他变得大胆。

眼看年龄渐长,为了追求心仪的漂亮姑娘,他克服了对社交活动的讨厌,勇敢参加了教堂的合唱队,尽管他一当众唱歌就紧张,但如果能跟美丽活泼的姑娘站在一起,那还有什么是不能克服的呢。

个子矮小又唱功不佳的他逐渐沦为队员的笑柄,他们表面上对他不错,背地里却嘲笑他、议论他,甚至捉弄他。

唯独有一个姑娘波拉对他有点不一样。她不算漂亮,可以说很不起眼,还比他年长几岁,但却是一个勤劳忠厚的姑娘。

她来他的布店采购时,总是和气、朴实、客客气气的,他看她只觉得不讨厌,可以信赖而已。

在她面前,他没有在其他漂亮女孩面前的紧张无措,她属于那少数不在他心上的未婚少女之一,也是唯一一个让他感到安心和信赖的姑娘。

在合唱队里,他费尽心机不惹人讨厌,对每个人都尽量讨好,但依然沦为其他人的笑柄和背后捉弄的对象。

波拉不喜欢他费力讨好的样子,还把其他人背后取笑他的事情直言以告。尽管他对谈话内容感觉屈辱,同样也能感知到波拉的好心和友善,并对此次友好、坦诚的谈话颇感欣慰。

在演出结束后的旅行中,一个高个子男人为了挽回面子把矮小的安德雷斯抱起挂在了树枝上。安德雷斯可怜地尖叫、蹬腿,他们却哈哈大笑,还要他吊在树上唱歌,连他喜欢的女孩也推波助澜,全然不顾他的恐惧和尴尬。

好不容易脱离险境的他终于认清了真相,他躲在密林深处,绝望、痛苦、无助。

只有那个不漂亮却真诚待他的波拉来找他,关切地询问他发生了什么事,还温柔地劝慰他,不愿意看到他自暴自弃。

她的真心、委屈和付出也终于在这一刻被他看见。原来,他所追求的尊重和真心一直都在,只不过原先的他过于沉迷虚幻罢了。

乱花渐欲迷人眼,爱情远不是浮华、虚伪的表象,真诚、付出才是它的内核。

经典不愧是经典,大师笔下的爱与美真实、深刻,精彩的故事也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

《果麦经典:诺奖大师短经典》读后感(二):20篇诺贝尔文学奖大师作品,你必须翻开的经典之作

说起诺贝尔文学奖,我想,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莫言先生。

其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些作品离我们太遥远,读起来一定特别费劲。

比如,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加缪的《西西弗神话》,川端康成的《雪国》等等。

但,还有一种能让我们更加接近这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大师——那就是阅读他们的短篇经典小说。

而果麦文化出品的《诺奖大师短经典》就是这样一本书。

这是一本中短篇小说集,由二十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中短篇小说作品汇编而成。汇集了如加缪、福克纳、海明威、黑塞、蒲宁、托马斯·曼、罗曼·罗兰等文坛巨匠。

如果你觉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高不可攀,那么这些文学巨匠的短经典则是你一定不能错过的好书。

在看这本书时,我对第一篇《灯塔看守》的印象尤为深刻。

《灯塔看守》的作者是波兰作家亨利克·显克维支,是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出身于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进入华沙高等学校语文系学习,后因不满沙俄政府对学校的钳制愤然离校。

显克维支在大学时期就开始写作,是具有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的现实主义作家,素有“波兰语言大师”之称。

1896年,显克维支又完成了反映古罗马暴君尼禄的覆灭和早期基督教兴起的长篇历史小说《你往何处去》,1905年他因这部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这篇《灯塔看守》就是亨利克·显克维支发表的众多优秀短篇小说之一。

这部作品用简洁优美的笔触,讲述了一位流亡者心中熄灭不了的乡愁之火。

其创作背景设定在波罗的海岸边。在当时的波兰,灯塔看守职业被视为颇为神圣且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面对严酷的环境,确保船只在危险的海域里行驶安全。

故事的主人公斯卡文斯基,曾是波兰的一位起义士兵,但在起义失败后被迫流亡国外。在经历种种艰辛后,老去的他最终在美国找到了一份灯塔看守的工作。

尽管生活变得安稳,然而思念故土的情感仍深深印刻在他的心中。

小说通过斯卡文斯基在孤独的灯塔岗位上回忆往事、思考信仰和归属感的过程,展现了主人公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忠诚。

这部作品同样强调了个人身份的重要性,鼓励人们珍视文化根源,不论身处何地。

显克维支以其细腻的文字展现了人类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无助与渺小,同时通过勇敢的灯塔看守这一角色,向读者传递了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看完《灯塔看守》,我看到的是孤独,随之而来的是乡愁。

当我们背井离乡离开故土,这个故土也许是祖国,也许是家乡,尽管在外打拼,但我们总会有一根线牵着远方,牵着自己的至亲。

那股心中的小火苗,总会在适当的时候燃起熊熊大火。

马頔的《南山南》能很好地传递这种情绪:

最后,在这本《诺奖大师短经典》中,还有很多名家好文,比如《杀手》《伊豆舞女》,都值得我们翻开好好欣赏欣赏。

《果麦经典:诺奖大师短经典》读后感(三):《诺奖大师短经典》:触动你灵魂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能触动读者灵魂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并与之产生共鸣的作品,只有在这样的作品里,读者才能感同身受,体味作者所描写的场景、人物,追逐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与主人公一起品尝世间的酸甜苦辣。 《诺奖大师短经典》正是这样的作品集,这二十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有加缪、福克纳、海明威、泰戈尔、黑塞等,集聚了他们具有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可以说是一场文学的盛宴。 01年轻人的灵魂深处是远方 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的《浪子归来》,讲述了一位浪子离家出走、颠沛流离,一路挨冻受饿、朝不保夕,最后实在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回归家庭。当他回来后,发现弟弟和他当年一样也要离家出走,他最后的选择是支持弟弟。 他自己离家出走吃了那么多的苦,为什么还要支持弟弟离家出走呢?因为人在年轻的时候,叛逆性比较强,总是想要打破旧的束缚、规矩,总是想要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远方总有很多未知吸引着他。也只有在年轻的时候,人才有勇气摆脱一切潇洒出走,增加自己的阅历、见识、充实自己的人生,因为家不是整个世界,年轻人应该去走一走还没有人走过的路。 这篇小说使我想起了一个小学同学,当时我上了高中,她没考上呆在家里务农,有次遇见说了会话,她说她想去城里打工,家里人不让去,我鼓励她,如果真的想去可以留下一张纸条离家出走,后来她果然实施了,结果在村里引起了轩然大波。多年后见到她,她竟然精神不正常了,目光呆滞,答非所问。村里人都说她亲妈有精神病遗传给了她,加之结婚后丈夫经常打她,就成这样了。 但我经常想起那次相遇,那次谈话,想起她对远方的渴望······ 02中老年人的灵魂深处是故乡 八月,跟随伊凡·蒲宁的脚步去他的故乡维谢尔基村的果园,一起去摘《安东诺夫卡苹果》,刚下过雨的空气洁净得如同不复存在一般,果园里到处是人声和大车的声音,果园主雇佣了农夫来摘苹果,以便在晚上将苹果运往城里。 九月,骑马去离村子12俄里姑母家的庄园,行走在朝霞绚烂、凉风习习的原野上,是何等的心旷神怡,更不必说姑母对他的招待,通常都是一边和他说着闲话,一边让人端出来各种各种样的苹果,午餐更是丰盛得令人张口结舌:火腿拼青豆、八宝鸡、火鸡,以及各色醋渍菜和红格瓦斯。 冬天的时候,去表哥的庄园和他及他的朋友们去打猎,在茂密的森林里纵马驰骋,追赶猎物,打完猎在附近的庄园借宿、饮酒吃饭,何等的逍遥快活。 看这篇小说,我想起了我的家乡,在冬天雪后的早晨,四周一片白茫茫,一个人走在茫茫旷野,只有脚踩在雪上的咯吱声,泾河水缓慢的流动,河对面塬上的雪若有若无,仿佛一幅巨型的水墨山水画。 当我们老了,故乡才是灵魂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日日夜夜、魂牵梦绕······ 03知识女性的灵魂深处是理解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的《黛莱丝·戴克茹》是什么样的一个女人?就像大家说的那样,是一个相貌平平,但笑起来很媚的女人,她有良好的家世,喜欢读书,喜欢理财,自愿嫁给了与她家世、相貌相当的贝尔纳,并育有一女,但是在这种衣食无忧的庸俗生活中,她孤苦寂寞,因为她的想法无人理解。 在一次相邻庄园的火灾中,她亲眼看见丈夫喝了平时2倍的药量(药里含有砒霜)而没有提醒他,眼见他晚上胃疼呕吐、折腾的半死不活。她厌恶丈夫的庸俗,为了验证药的效力,提前给他的杯子里滴了几滴药水,这次的效果是贝尔纳差点死于非命。 为了家庭的面子和利益,两亲家再次联合救她出囹圉,直至后来送她去巴黎,给她自由。当她给贝尔纳说,一个喜欢财富荣誉的自己,和另一个自己,是同样真实的。贝尔纳说:哪来的另一个? 她只是一个有点精神追求的知识女性,有点穷根究底,有点叛逆,有点自我,有点向往自由而已。 在沉闷的婚姻家庭生活中,我们是不是也对于这样的生活心怀怨恨,因为那人的不关心不理解而恨不得让他立刻消失,因为看了影视剧里的生活而满心向往。 黛莱丝其实就是知识女性对自我精神的追求,她其实就是你、我、她,我们大家。 04写在最后 当然,这本书里的小说都很好,比如泰戈尔的《喀布尔人》、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的《白海豹》,阿纳托尔·法郎士的《克兰科比尔》、约翰·高尔斯华绥的《品质》等等,这些小说虽然故事各异,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能触动读者灵魂深处最柔软的地方。

《果麦经典:诺奖大师短经典》读后感(四):婚约:年轻时爱错过人,受了点伤后,才能遇到对的爱情

他费尽心机不惹人讨厌,对每一个人都尽量讨好,可是所有人都拿他当笑料。他讨好每一个女人,渴望得到爱情,却从来没发现,最美好的爱情其实就在身边。

这个男人就是赫尔曼·黑塞《婚约》中的矮小商人安德雷斯·翁格尔特,它出自果麦主编的《诺奖大师短经典》中等20篇短篇小说中其中一篇。翁格尔特是一个其貌不扬,身材矮小的男人,姑娘都喜欢叫他“矮子翁格尔特”,他在年轻时很没有存在感,而且极度自卑。

《果麦经典:诺奖大师短经典》读后感(五):《诺奖大师短经典》:敢于离开男人的女人,都幸福了吗?

01人生百年,追求无非两种,即对物质的追求与精神的追求

女主人公黛莱丝的家庭条件不需要她再为衣食住行而奔波,所以她一直行进在探索精神追求和灵魂追求的路上。在外人看来她的前半生不可谓不幸福:良好的家世为她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保证,热爱读书的性格拓展了她的精神世界,丈夫也与她的家境、相貌相当。可是生活的衣食无忧并不能代替灵魂的共振。嫁人后她不得不囿于外省闭塞与保守的生活,忍耐着夫家沉闷阴霾的气氛与猥琐庸俗的关系。为了摆脱这种窒息的生活方式,她甚至寄希望于丈夫的死,以至想对丈夫进行慢性下毒。事情败露后,全家不得不面对法庭,为了家族的面子和利益,夫家把此事遮掩过去,使她免于被刑事起诉。但她从此被当作怪物和疯子,将在孤苦和冷漠中度过一生。对世俗叛逆的黛莱丝虽然不被世人理解,但此时她的灵魂是自由的。从前黛莱丝曾向丈夫贝尔纳说,一个喜欢财富荣誉的自己,和另一个自己,是同样真实的。贝尔纳却问她:哪来的另一个?就如伊能静《生死遗言》里所写:“你不读我的字,不看我的表演。你只是爱我,却不理会我灵魂的出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