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旧戏新文读后感摘抄

旧戏新文读后感摘抄

《旧戏新文》是一本由陈平原 / 王鸿莉著作,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旧戏新文》读后感(一):戏台小天地,人生大舞台。看戏谈人

拿到书翻翻作者列表:荀慧生 王传淞 新凤霞 李玉茹 张伯驹 张允和 黄宗江 汪曾祺 吴小如 朱家溍 黄裳 高马得 韩羽 叶广苓等40多位戏曲名家及文章名家如雷贯耳。看看主编:陈平原,王鸿莉。漫说文化丛书•续编的一种。原来啊,名不虚传的著名丛书。

我姥爷是戏迷,会去剧院听戏的那种;我爸妈电视的主频道是央视11台戏曲频道,各戏曲名家如数家珍。耳闻目染之下我也跟着了解一点,看到戏曲有关的书会买上几本,本地剧院有戏剧也会去捧场,于魁智李胜素京剧《龙凤呈祥》《凤还巢》越剧小百花《何文秀》《陆游与唐婉》都曾呼朋引伴地去欣赏。 所以读到这本《旧戏新文》时非常兴奋的,汇萃名家名文,老鼠砸进米缸,幸福呵。 《旧戏新文》漫说文化丛书•续编的一种,漫说文化丛书是陈平原钱理群黄子平30年前编过的丛书,我记得开本比这个小,曾经有过几本,不过只找到一本《乡风市声》,装帧好看,文章好读。 这次续编我先入了两本,这本和《君子博物》,读陈平原君的总序中说“最别出心裁的,当数《旧戏新文》与《君子博物》…有惊艳的感觉。”暗喜暗喜,同道同道,我读这本就是感觉内容很丰富很惊艳。 本书分四部分: 一、唱戏有什么不好。艺人献身说法,谈自己谈成长,都是自己亲身体验,朴素直白,大俗乃大雅,无雕饰无套话无空话。荀慧生《半生艺事》读之心酸,学艺的艰苦时有耳闻,如此真切如此艰辛还是感慨,戏子戏子,命如草芥,荀慧生以跷工见长,练成这成名绝技他真吃了太多苦,太摧残人了,所以现在不见跷工戏也是好事一件。当年他师傅那么刁难他,最终还对簿公堂,他提起师傅还带“师“字,老艺术家宅心仁厚。王传淞先生《丑中笑一一王传淞谈艺录》很见风骨。不要粉饰“不要强加于我”。语言风趣诙谐又坚定。很想找到他这本书回来收藏。 二、京剧是我的乡音。各戏迷名家回忆与各京剧名家的交往。13篇。都是各位亲自经历,读来羡慕不止。

汪曾祺先生《马•谭•张•裘•赵一漫谈他们的演唱艺术》汪先生在北京京剧团工作,是《沙家浜》编剧,他与几位京剧大师是同事,接触很多,点评得很到位。吴小如先生那个巧克力段子就是很好笑了,张伯驹孙犁华君武叶广芩张立宪等诸位戏迷心声。我还买了读库那本不惜血本的《张火丁》 三、一方水土一方戏。京剧之外其他剧种15篇,张允和之昆曲魏明伦之川剧,以及秦腔越剧粤剧等,还有一篇忆苏青的文章,原来苏青还做过越剧编剧,为尹桂芳编剧本《黛玉与宝玉》《屈原》。还珠楼主还编过京剧(冷知识,冷知识)。 四、戏台•天地。15篇。戏曲周边,戏台剧场票房戏诗戏画脑谱唱片电影等。很多难得一见的文章,高马得韩羽的画看过,文章还第一次读。黄裳是著名的文化大家,戏曲评论家,戏迷,我还有本他的《彩色的花雨》。 戏台小天地,人生大舞台。一本书承载多少人的记忆。戏中人看戏的人,皆是匆匆过客。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旧戏新文》读后感(二):美好生活,戏曲相伴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不仅是对戏曲表演者台前幕后艺术人生的褒奖,也是对戏曲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的深切肯定。

戏曲艺术的源起自然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其发展兴盛的时期也伴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革的过程,有些戏曲种类因为和地域文化关联甚深,能够一直传唱至今,有些则在历史的洪流里载浮载沉,但不管命运如何,这门艺术的根基始终是扎根在群众的土壤里。可以说是深厚的生活基础滋养了众多戏曲创作者的艺术灵感,他们孜孜不断的创作使戏曲艺术能够紧随时代前进的脚步一直延续至今。

记得我这边子牙河旁边有个小戏园子,有名字后来忘了,室内场的,每天人来人往的很热闹,里面的戏迷也很热情,你坐在那里不用提前做功课,甚至不需要知道唱的什么戏,只要你说没看过,这些可爱的大爷们会从头到尾给你详细的解说加点评,然后你就通透了,也明白了它们为什么会执着于一遍又一遍的聆听同一段唱腔很久很久,后来盖楼征地,小戏园子消失了,也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

一直有一种论调,传统戏曲将会被现代艺术淘汰,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很多人似乎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能从春节晚会上才能看到京剧和一些地方戏曲的折子戏,但这里就要讲一讲圈子文化了,戏迷圈一直是存在的,我加过几个戏剧群,里面年轻人居多,每天讨论名家场次,曲风唱腔,也挺热闹,其实对于艺术种类众多,人们欣赏层次多元化的今天,没有必要强求戏曲要被所有人重新接受和喜爱,只要有人愿意唱,一直有人听,也就足够了。

这本《旧戏新文》是“漫说文化”续编的一本,也是在上一套漫说文化初编里面没有涉及到的话题,很欣喜能够看到这一本,看一看文化名人和戏迷票友们对于戏曲的感受和想法,虽然不能当面交流,但每看一篇就已经对他们执着于戏曲艺术的精神和与戏曲相伴的悠然自得的生活暗自点了几个赞。

《旧戏新文》读后感(三):我们这一代人看戏已经很少了

我们这一代人看戏已经很少了,对传统戏剧的了解要么是央视戏曲频道,要么是如《霸王别姬》这样以戏班为背景的电影和小说,戏剧本身离我们已经有一些距离了。 这本《旧戏新文》是漫说文化丛书•续编里的一本,讲的基本都是我不了解的事,但是因为编者的水平很高,选的文章没有看不懂的问题。 辑一收录的是关于唱戏的理由,作者里面有新凤霞、苟慧生这样的名家,文字也近似口述史,讲个人关于最初上台演戏的一些琐事。 辑二收录的是京剧相关,作为国粹京剧有单独的一章,前面几篇光是把相关人的名字或者相关的戏名罗列一下,好几页就没有了。后面几篇单独写一个角儿,写他最出名的戏怎么好怎么好,搞得我觉得应该去搜一下他们的视频,嗯,还是看不进去。这一辑最出名的作者可能是华君武,但写的最好的可能还是汪曾祺那篇。 辑三收录的是其他地方戏,涉及昆曲、秦腔、川剧、晋剧、越剧、粤剧、潮剧等,还包括了傩戏、庙戏这些特殊演出。除了演员的自述,还有一些是看戏的人写的散文。这部分的文比较平,就是正常的看戏体验。 辑四收录的是和戏曲相关的文字,比如介绍戏台、剧场、票房、戏诗、戏画、脸谱、唱片、戏曲电影等。天南地北的戏院上演的都是戏,大幕落下都是人,那些人虽然从来没有登过台,但看他们的故事很多都不胜唏嘘。 编者在最前面的序言里面还讲了旧戏和新戏,那个年代的人可能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什么样的戏才符合时代,才更先进,是所有文艺工作者都必须关注的。

《旧戏新文》读后感(四):我们这一代人看戏已经很少了

我们这一代人看戏已经很少了,对传统戏剧的了解要么是央视戏曲频道,要么是如《霸王别姬》这样以戏班为背景的电影和小说,戏剧本身离我们已经有一些距离了。 这本《旧戏新文》是漫说文化丛书•续编里的一本,讲的基本都是我不了解的事,但是因为编者的水平很高,选的文章没有看不懂的问题。 辑一收录的是关于唱戏的理由,作者里面有新凤霞、苟慧生这样的名家,文字也近似口述史,讲个人关于最初上台演戏的一些琐事。 辑二收录的是京剧相关,作为国粹京剧有单独的一章,前面几篇光是把相关人的名字或者相关的戏名罗列一下,好几页就没有了。后面几篇单独写一个角儿,写他最出名的戏怎么好怎么好,搞得我觉得应该去搜一下他们的视频,嗯,还是看不进去。这一辑最出名的作者可能是华君武,但写的最好的可能还是汪曾祺那篇。 辑三收录的是其他地方戏,涉及昆曲、秦腔、川剧、晋剧、越剧、粤剧、潮剧等,还包括了傩戏、庙戏这些特殊演出。除了演员的自述,还有一些是看戏的人写的散文。这部分的文比较平,就是正常的看戏体验。 辑四收录的是和戏曲相关的文字,比如介绍戏台、剧场、票房、戏诗、戏画、脸谱、唱片、戏曲电影等。天南地北的戏院上演的都是戏,大幕落下都是人,那些人虽然从来没有登过台,但看他们的故事很多都不胜唏嘘。 编者在最前面的序言里面还讲了旧戏和新戏,那个年代的人可能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什么样的戏才符合时代,才更先进,是所有文艺工作者都必须关注的。

《旧戏新文》读后感(五):旧戏不旧,新文不新

我是个“编外”的戏迷。

具体的原因很难说清,大约我天生就对所谓的旧诗,旧戏,旧事这些感兴趣吧,加上受家里老人的影响——爷爷年轻时就爱唱戏,爱串戏,据说《霸王别姬》唱得颇佳。反正从小我就喜欢听戏。

而之所以自认“编外”,是因为我不追”角儿“,也不参加什么”组织“和集体活动,更对当前饭圈化的看戏与追星(戏曲演员)的行为敬而远之,游离于所谓的”圈子“之外,故以此自嘲。

当然,这不耽误我看戏的热情。

同时,平时看到一些和戏曲相关的书,我也会翻翻看看。

这本《旧戏新文》,是陈平原老师主编的“漫说文化丛书·续编”中的一本。

“漫说文化丛书”第一辑10部,多年前我还在求学中读到,就曾被“迷住”,尤其极爱《读书读书》《闲情乐事》与《男男女女》三编,甚至至今仍能找到当初的读书笔记。

续编在第一辑的基础上,有继承,亦有发扬,汇集关于读书、戏曲、博物、边境、家庭等社会、文化的多个领域的12部小书,仍采取“以小见大”的原则,从个体的、具体的方面,来记录和呈现世间百态与人文情思。

这本《旧戏新文》收录和戏曲相关的文章50篇。作者既有戏曲大师及从业者如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评剧大家新凤霞,昆曲名家蔡正仁等等,也有张伯驹、孙犁、汪曾祺、吴小如、吴祖光、叶广芩、张立宪等文坛名家、文化界名人,以及各行各业的戏迷爱好者如张允和、贾植芳、叶辛、任溶溶等。

这些文章涵盖广泛:有作为亲历者回忆旧社会学戏的艰苦,身在梨园的遭际,戏曲演出的感悟;有从不同的视角和身份谈论戏剧文学、戏曲表演,戏曲演员、以及戏曲舞美、舞台等的杂谈。

文章的写作时间跨度也有数十年。从中不仅可以看见戏曲艺术本身的发展变化,亦可借以管窥数十年间社会风气、文化思想等的嬗变。

不管是对于爱戏人来说,还是人文艺术爱好者来说,这本小书都有着很强的可读性——文化的底蕴、内容的新奇,阅读的趣味,皆有可观。

也难怪主编陈平原先生认为,这本《旧戏新文》,在全套”漫说文化丛书·续编“12册中,堪称惊艳之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