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二十四史通识课读后感1000字

二十四史通识课读后感1000字

《二十四史通识课》是一本由刘凯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23-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十四史通识课》读后感(一):读二十四史,览中华全貌

鲁迅说:“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因此,即使今天的我们仍要读史,因为读史明智,学史增信。

历史书深受大家的喜爱,作家喜欢写、读者喜欢读。因此,每年出版的历史类书籍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丝毫不为过。然而,要读史还是要读“正史”,读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一部历史文献集合,几乎涵盖了清朝以前的中国史。最早是由皇家出版社兼印刷厂武英殿出版印刷、乾隆皇帝御批钦定的,被称为“殿本二十四史”。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修订了“百钠本二十四史”,被公认为最佳版本。目前通行的版本是新中国成立后编修的“点校本二十四史”。

很多吐槽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不读也罢。原本我也有这样的困惑,直到读到《二十四史通识课》。

作者刘凯说,“历史是由一个个前后连缀、环环相扣的事实环节联结成的文明链”。篡改历史中的一环会导致历史逻辑的混乱,所以尽管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是他们也是历史的选择。

二十四史讲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揭示中华文化的源流,也成为了照耀国家富强、民族进步的明灯。因此,我们要读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历史文献合集,合计4000多万字,又都是文言文书写。即使每天读一万字也要读上个十多年。

对于今人来说,通读是完全没必要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精简化阅读才是正确的“二十四史”打开方式。

虽说是精简但是也是个技术活,《二十四史通识课》中作者刘凯是这样做的:

1.针对二十四史中存在重合叙述的部分,作者在大量文献对比的基础上进行了“去重”。汉书》尽管体量较小,但是其重要程度决定了它们的篇幅不小。

2.针对二十四史中存在重合叙述的部分,作者在大量文献对比的基础上进行了“去重”。

3.编写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翻译史料,而是结合其他文献资料、最新考古、历史研究成果,摈弃了不符合史实的书写,使我们与时俱进地了解历史、认识历史。

喜欢读史的书友们千万别错过这套兼具学术性与通史性的好书呀!

《二十四史通识课》读后感(二):把握时代变迁的脉络之后,才能理性看待问题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每天被各种琐事和娱乐消遣所包围,仿佛历史已经成为遥远的记忆。

但是,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沉下心来读读历史,便会发现,我们所经历过的所有一切的困难,都曾经有人经历过,历史,不仅是已经发生过的故事,其中还蕴藏着无数宝贵经验和智慧。

许多优秀的人,一生都在研读历史,比如曾国藩、吕思勉、陈寅恪、钱穆、张舜徽等等,那么,浩瀚史学之中,我们应该读什么,才能完全了解中国上下五千年呢?答案是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涵盖了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它总共有3213卷,约4000万字,对于普通人来说,要读完读透这二十四史,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情,那这套《二十四史通识课》就可以帮助我们先理解每一册里的精华,然后再选择性进行深入研读。

《二十四史通识课》是历史研究者刘凯为读者总结的一套史学入门读物,我手里这是第一部,关于《史记》和《汉书》的精华内容,这两本既是史学文献的经典,也是古代史学两座巨大丰碑。

不过,本书作者并非只是简单地翻译了《史记》和《汉书》,而是结合最近的一些考古成果,将新的史学观点与几千年前的古人思想融合于一体,既让人涨知识,又为读者正视听。

目前,市场上有一些声音是批判旧的史学作品的,他们认为,史书是胜利者所书写,里面有许多不符合真相的内容,特别是考古研究出土了许多文物之后,这样的观点更尖锐了,甚至要把《史记》等史学家的著作完全推翻。

其实,这正是历史的魅力之所在,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看来,会产生不同的结论。如今,各个领域都存在着文化冲突,我们就不能人云亦云,而是用心去了解这个世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宇宙观、史学观。

历史学家G.M.杨曾说过:“历史真正的主题,不是已发生的事情,而是当事情发生时人们的感受。”

历史,只是前人的记录和传承,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我们不必去当审判官给每本书打分,而是通过这座桥梁,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把握时代变迁的脉络之后,学会理性看待问题。

《二十四史通识课》读后感(三):了解历史,从二十四史开始

你知道什么是二十四史吗?

二十四史是个集合的概念,是一套史书的合成,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几乎涵盖了清朝以前历朝历代的中华历史。

二十四史是集大成的结果,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三史"的说法,当时人们把《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合称为"三史",南朝刘宋时期,范晔《后汉书》问世,取代了《东观汉记》,合称"三史",同时,又有人把《三国志》加了进去,便有了“四史”的说法,也就是我们今人所说的"前四史”,“前四史”的说法,也是流传最广的。时间越往后推移,史书便不断累计,到了唐代,出现了"十史"和"十三史"的合称,宋代又有"十七史”,明代又有"二十一史",到了清朝乾隆时期,随着《明史》的编修完成,乾隆皇帝正式钦定了"二十四史",相当于得到了官方认可,"二十四史"的概念也最终敲定了下来,并一直流传至今。

然而"二十四史"的历史并未就此结束,后来随着清朝覆灭以及民国政府建立,又出现了"二十五史"(加入《清史稿》)和"二十六史”(加入《新元史》)之称,只是就影响力而言,"二十四史"仍然是流传最广的,也是最深入人心的。

当然,武英殿版本的"二十四史",后世之人一般称之为"殿本二十四史",且对其评价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汇编的过程中所采取的版本并不都是善本,有些都存在不少字句错漏问题,严重者甚至出现了段落间的前后颠倒现象。到了民国时期,当时的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深感"殿本二十四史"版本不佳,故而决定重新编修"二十四史",已恢复中华全貌,进而成立了"二十四史"编校中心,广泛搜集各史善本,历时十八载,全新的"二十四史"终于出炉,也就是如今的"百衲本二十四史",也是后人认为的最佳版本的"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记录了历朝历代的历史,凝集了诸多先代文人的心血,有的人皓首穷经、一生钻研学问,花费数十年的心血著书立说,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而这厚厚的史书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一个历史疑问,无数古人用毕生心血凝结成一卷卷史册,对历史的传承的执着和热忱,已经融于中华民族的骨髓中,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浩瀚典籍成了支撑我们民族前进的脊梁。

二十四史篇幅累计3213卷,合计4000多万字,如果每天读1万字,一年可读365万字,那么需要花费11年的时间才能通读完,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人会花费这么长的时间去阅读一本书,而且"二十四史"晦涩枯燥,而且卷帙浩繁,完全通读是非常不现实的,那么《二十四史通识课》就很有必要了。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从来都是前车之鉴,后世之师。了解历史,会让我们看待问题的时候更加豁达,增长眼界,知往事,方通今事。譬如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称的《史记》,司马迁的生平,几乎没人不知,为了完成这本著作,他几乎耗费了一生的心血,也为之付出不小的代价,《报任安书》里便可窥见一二,如此珍贵的著作,不该蒙尘,束之高阁,那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宝物,是先人想告诉我们的深刻道理。

我们就是这样踏着先人的经验,一路向前,我们的民族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深厚的历史底蕴,得以传承发展。

《二十四史通识课》读后感(四):《史记》《汉书》的解读很好读

读历史一直是我想读,迟迟不敢开始,上学的时候学历史的枯燥还记忆犹新,那个时候连朝代顺序都记不清。现在有很多优秀的学者,把枯燥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书籍编著的通俗易懂,各种版本络绎不绝,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去了解历史,真的是非常幸运。

作者刘凯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和探索,已创作了数百万作品,《二十四通识课》包含了五部作品。在删繁就简的同时保留了历史的精华部分。今天看的这一本是《史记》和《汉书》。总共480页的。主要讲述了史记和汉书的内容,概括了从黄帝时代到王莽改制近三千年的历史。但是作者解读并不枯燥,一套书可以了解中国通史,又通俗易懂,真是非常适合历史小白翻看。

《史记》作者司马迁,涵盖的年代是黄帝时代到西汉汉武帝年间。作者从“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体对历史脉络进行了解读。

本纪:主要是帝王的传记和朝代的大事记。

世家:主要记录了诸侯以及诸侯国的传记

列传:是非王侯的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譬如:文臣、儒生等

表 :主要说的是年代大事件和人物

书 :介绍了历史时期的典章制度。

在整个解读的过程中,也对《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的写作志向和背景,以及司马迁的家族和学识进行了分析。对司马迁的深入了解,让我们在读懂史记有很大的帮助。

《汉书》的作者班固,记录了整个西汉时代的历史。从汉高祖刘邦到王莽改制。这是一部断代史,就是以一个王朝为写作对象。主要阐述了西汉这一朝代的历史发展。书中也用很大篇幅来阐述班固的家族史和班氏编著汉书的事迹,从中我们看到一部历史著作编撰成册并且传承下来,用了他们毕生心血潜精研思。

《二十四史通识课》读后感(五):史记是怎么来的?

《史记》是正史之中的必读书目,位列“二十四史”之 首,深受历代学者的推崇。不过,《史记》并不好读,在读《史记》之前,不妨读一读刘凯的这本《二十四史通识课》。一来可以从竖向的时间线上了解历史,二来可以对《史记》的内容有一个整体把握。

《二十四史通识课》讲得是二十四部史书,以《史记》为首,涵盖了清朝以前历代的中华历史,包含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

读完这24本合计4000多万字

的二十四史,少则十年,多则数十年,绝大多数人,一生都不会去读。此时,通俗易懂的《二十四史通识课》,可以作为了解这24本史书的首 选。

对于《史记》来说,读它之前,先要了解一下司马迁的家族与家学。因为编著《史记》,不仅是司马迁的人生理想,更是他父亲的毕生所愿。《史记》中至少有十二篇是出自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之手,还有其他的几篇是司马迁父子合著。

在《史记》的开篇,司马迁花了大量的笔墨记述自己的家族史,强烈的家族荣誉感给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足够的自信。《史记》中的一些史实,也是源自于司马迁的家族记忆,来自祖先留下的文字或口述材料。司马迁的家人先后担任过各种国家要职,这些都为《史记》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在小的时候,父亲就把他当成下一任太史令来培养。从10岁起,司马迁就开始通读史典籍,把晦涩难懂的史书读的滚瓜烂熟,在17岁的时候,完成了“学室”为期三年的学习。20岁时,司马迁开始游历大千世界,对山川地理有了清晰的把握。

司马谈去世后,司马迁担任了太史令,并从父亲手中接下了撰写《史记》的接力棒,在生命终结之前,完成了这部闪耀了两千多年的《史记》。

读《史记》前,了解一下这部书的创作过程,会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多一份敬畏之心。

《二十四史通识课》对二十四史中的《史记》和《汉书》进行了解读,这里面有作者的个人见解,也有他独具匠 心的编排。

首先,作者将二十四史中重合的内容进行了结合讲述。比如,《史记》和《汉书》中关于西汉前中期的历史叙事,存在着一些差异。作者根据文献,分析出了差异的原因,来自于司马迁和班固史学观念的差异。他相互参照着进行讲述,让读者清晰把握其中要点。

另外,《二十四史通识课》很注重对读者历史观的培育。比如,对于读者熟知的“烽火戏诸侯”“赵氏孤儿”等历史故事,进行了辟谣,把其中不符合史实的部分进行了解读。作者通过抽丝剥茧的方式,结合了其他文献和历史研究成果,让《二十四史通识课》成为了一部颠覆传统历史观的作品。

无论是历史小白,还是历史爱好者,都会从这本《二十四史通识课》中有所收获。希望每个人都可以读一读,对历史有一份了解,借古鉴今,一如作者在前言中写的:“如果这套书能让你对古代的史书产生兴趣,能引导你继续深入地探究历史和思考历史,那么我写作这套书的目也就达到了,作为一名历史写作者的‘虚荣心’也就得以满足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