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神话传说奇谭》读后感摘抄

《中国神话传说奇谭》读后感摘抄

《中国神话传说奇谭》是一本由白羽著作,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58.00元,页数:3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神话传说奇谭》读后感(一):思君兮在临洮

《中国神话传说奇谭》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其中《哭城记》篇最可见作者的功力。故事取材于四大传说之一的“孟姜女”故事,采用了双线叙事结构,阿昭(即孟姜女)出门寻找丈夫万喜良是一条线,秦始皇巡视长城是一条线,两条线相互缠绕,形成了一个双螺旋。在阿昭和秦始皇之间,又通过算命的术士许负这个人物横向搭建了一条线,通过这条线,使故事拥有了三层宇宙,一层是阿昭的爱情宇宙,第二层是始皇帝的权力宇宙,第三层是女术士许负超然于外物的生命宇宙。

故事中的阿昭是个超级大美人,但作者并未花太多笔墨去正面写阿昭的美,而是以故事的推进来展现阿昭的倾城倾国之貌,通过奇士“灵猊客”对阿昭一见倾心,乃至于甘愿赴死,展现了一种光风霁月的情感。另一个是关尉对阿昭的垂涎,可见阿昭自带光环。这也是秦始皇这个万乘之君见到阿昭时惊为天人的原因,最终答应了阿昭的三个非常苛刻的条件。需要一说的是,无论是灵猊客与阿昭的一路同行,还是关尉对阿昭的企图,作者并未堆砌太多细节,用了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勾勒,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故事没有深度,阿昭的寻夫之旅,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条自我完善的路,跨越生死,奔向心中所求。在阿昭的身上,作者写了一种生命体验。驿站老卒送她往鹰飞山的路上,在长城窟饮马时,她唱了一首歌:

烈风兮摧幽草,思君兮在远道。

远道兮不可及,光阴兮催人老。

梦魂依兮在身旁,忽觉醒兮泪沾袍。

满目兮见蓬蒿,思君兮在临洮。

临洮兮不可望,播尘兮一何高。

桑枝枯兮知天寒,海水冰兮风怒号。

肝肠兮空相悬,客来兮寄鱼雁。

尺素兮未尽言,嘱我兮加餐饭。

年复年兮不得见,不辞劳兮越关山。

这首歌,穷尽了人物内心深处的悲哀。在秦汉之交的历史背景下,普通人的一生,尽是徒劳。尽管阿昭才是这篇作品的主角,但秦始皇同样占据了较大篇幅。始皇帝在他的梦里,目睹了他的曾祖父秦昭襄王、祖父秦孝文王、父亲秦庄襄王和母亲赵姬被金甲神人审判,然而他自始至终没有吭一声,不曾为他们求一句情,这是因为他牢记玄灵散人的话,不能出声,一出声就不能获得永生了。然而,当他看到玉玺要被烈火吞噬时,他大叫了一声。他可以放下亲情,但却放不下权力。他永生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更加持久的坐在那个宝座上而已。

这篇作品就像一片海,有着极其辽阔的内容。

《中国神话传说奇谭》读后感(二):爱对于人的终极意义 ——《中国神话传说奇谭》浅谈

拿到《中国神话传说奇谭》后,我本以为这只是传统故事的复述,结果只看了一篇就放不下手了,当晚就把上册看完了。实在忍不住眼睛疼,才没敢拿起下册。好的故事自带一双翅膀,飞入人的内心,点燃人的血液,引人共鸣。躺下后许久,我的脑海里还翻腾着书中的句子和情节,那些故事实在是太燃了。这本书写了17个故事,其中大部分取材于流传已久的故事,表面上看是神话的演绎,内里却是我们生活的另类表达。每个故事代表着一种神话类型,也包含着一个生活的主题,有生命的一次次闯荡,有双向奔赴的亲情,有关于梦想的迷茫,有爱而不可及的恋情,有念念不忘的友谊,有对事业的寻觅,……古老的故事,披着当下的面纱。

这本书里,我最钟爱的一篇是《羽民国》,这也是篇幅最长,内容最复杂,出场人物最多,最具代表性的一篇。这虽然是一个中短篇,但却有长篇巨制的廓大气象。作者以《山海经》为故事背景,采用多头叙事结构,让出场人物以第一人称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写法,难度极大,然而作者显然对此驾轻就熟,使得故事丝丝入扣、环环相连,暗中抛索,悬念迭起。故事从羽民族的传世之宝混元镜被盗开始,从而引起了三大羽族的纷争,在诸多人物中,塑造的最生动、最令人难以释怀的是羽民公主霜月影这个角色。作者从柔利王子的视角看去,她从天而降,飘逸的衣裙如同流云,黑瀑般的秀发闪动着辉光,白皙的皮肤仿佛透明的一般,背上生着雪白的两对羽翼,通体如同一尊玉人。她相信爱,内心坚定,为荣誉而战,然而最后却发现她深爱的父亲是个篡位者,师父成了叛徒,她守护的一切只是个笑话,当龙战士们在天空凋零,她的泪水也从脸上滑落,她将长剑刺入自己的胸膛,用自己的死结束了三大羽族之间的纷争。临死前他向战场上的每一个人发出了灵魂拷问:是谁发动了战争?是谁让年轻的战士死去,是谁让女人失去丈夫,是谁让孩子失去父亲?是你们,王,掌握利剑的人。是你们,祭司,指导灵魂的人。没有一场战争是由普通人发动的,是保护者杀死了应该保护的人,是引路人让人迷失。

很多年之后,那个在广场上玩耍的小孩,柔利王子登上了王位,他依旧心心念念这个死在战场上的姑娘。她碧绿的眸子映照着天空的云,雪白的羽翼上沾染殷红的血迹,一阵风从战场上吹过,吹动她的秀发,她化为一只白色凤凰,消失在了天际。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毁给人看。作为羽族的公主,她身兼王族的崇高身份和祭司的神通,永远在云端,折翼陨落其实是一个隐喻。只有落入尘埃,才能见众生,才能涅槃。

除了霜月影这个“高大上”的人物外,还塑造了一些“小人物”,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流亡在外的羽民王子霜月清逃到了蛮荒的不灭岛,在这里遇到了容貌丑陋的少女梦姑。尽管她的样子丑陋,但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霜月清与她举行婚礼的那个晚上,她黝黑如漆的皮肤刹那间脱落,变得白如脂膏,两道修长的黛眉如同春山,眸子清澈的像秋水一般。原来,她是讙头国人,遇到真心相爱的人,就会变成美人;如果遇人不淑或遭到背叛,就会变成恶女,生出尖牙和利爪。

这不就是一出关于婚姻和家庭的寓言吗?爱让人变得美好,伤害则令人疯狂。

把爱视为生命全部的人,才懂得生活的意义。作者在《鹊桥会》一篇中借织女之口说:“在这条(流放)路上,在对你的思念里,我获得了一个人的全部。”离恨狱,四百苦,都抵不过人世之爱。

爱对于人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书写者在构建故事的时候,会不经意的下场子,跑到自己的故事里喃喃自语。在《哭城记》中,作者似乎附体于角色:

从台地上望下去,在这看似废墟般的世界里,每一种存在都自带巨大的能量,从残缺的陵墓、倒塌的碑碣、烧毁的庙堂、干枯的水井,几乎连痕迹都消失的宫阙,还有那些颤抖的、飞舞的、奔跑的、进食的,以各种方式存在的生灵,都有能量。正是因为这些能量的聚集,无量的时间与空间里,故事才得以诞生与延续,你与我才不是孤独的存在。……在更大的时空背景下,命运的悲剧性只是符号的一种,它甚至不会被记住,也不会阻拦任何东西。在不同人的生命里,世界正以不同方式跃进。理解生命的方式,正是其命运轨道的运行方式。

爱,就是理解,是不断的生命回应。

中国神话传说,就像一座钻石富矿,为创作提供了星斗般的光芒。作者虽取材古老的神话传说,但却不露痕迹,展现了极高的语言功力。有些片段实在写的太精彩了,禁不住抄录一段:

丁约坐在鸣沙山下,隐隐约约还记得那种撕心裂肺般的疼痛,那是疼痛的记忆,并非疼痛本身。他的思虑渐入空境,听觉变得极度灵敏,他听到沙子和沙子之间在摩擦,仿佛在交谈。沙子的上面,一只沙漠蜥蜴快速奔跑,小小的足蹬飞了一枚沙粒,在空中画了漂亮的弧,又重新落在了沙子上,就好像一滴水又重新回到了大海。在两棵折断的芨芨草之间,一只沙蝇子栖息了下来,搓着两只脚,匝着嘴,仿佛对这夜色发出一声叹息。

这是非常文学化的语言,用现代汉语将人物的内心描摹的无比细腻。可以作为对比的是《化蝶》中梁山伯写给祝英台的小笺:

昔与贤妹初识于草桥,冰雪之怀,成金兰之交。又同窗于镜湖先生门下,诗书砥砺,辞章并进,如是三载,情契魂交。吴山别时,有结缡之约;楼台相会,遂订终身。玉窗之下,挑灯看剑;花厅筵上,吹箫闻琴;百年生世之好未成,奈何见欺于马氏,至获小恙,洵成遗恨。洛川波隔,银汉离首。楚营绡帐,不得联袂;杏帘桃溪,何以牵手。幽思一点,千里神合;此情所钟,识于梦魂。天人永诀,后会无期。愿言珍重,勤加餐饭,勿以兄为念。切切。

一现代,一古典。我在这封短笺里,看到了《红楼梦》的影子。《化蝶》这一篇,某种意义上,就是缩微版《红楼》啊。这篇故事里梁祝用百年前王献之和郗道茂的遗杯饮茶,以王郗不能永好来暗示二人的悲剧,梁山伯赠予祝英台楚霸王传世之剑这一段,又以霸王别姬再一次暗喻梁祝永诀,犹如从一重幻境进入另一重幻境,将梁祝化蝶这个故事写的极具迷离气息。然而,这还不够,作者又借祝英台的口说出了这段话:时间过去了那么久,大部分拥有过这把剑的人,包括梁哥哥都已经归于尘土,但这些留在世间的痕迹,并未消散,那好像是一些神秘的符号,是留给能读懂的人的密码。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在《牡丹亭》里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化蝶》这一篇,就是对汤氏这句话最好的注脚啊。

爱对于人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是对抗时间的力量。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故事,无不以爱为核心。

《中国神话传说奇谭》读后感(三):熟悉的中国神话传说还可以这样来讲?

神话传说应该怎么讲?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比较具有开放性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道理。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似乎相对比较集中些,想听神话,中国的外国的都可以,但一定要神乎其神最好——当然家长们知道神话再怎么也不至于神得无边无际,但孩子们的世界里有时候确实没有什么边际,只要他愿意。

相对来说,现在中国的孩子们显然更自由自在也更多元一些,他们不会无条件相信旧的说法,而是一头扎进了他们自己的世界,那里的一切可以且应该由他们自己来定义——

就比如“大禹治水”。同样是讲这样一个故事,传统的中国神话大概率会这样来讲:三皇五帝时期,洪水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先后受命治水,治水的方法不一样,命运也大不一样。鲧采用“堵”的办法,而且还犯了偷窃“帝之息壤”来治理洪水的办法,最终“尧令祝融杀鲧于羽山”,还是很悲惨的。禹从父亲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堵”为“疏”,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13年,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最后还担任了部落联盟的首领,事实上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这个故事在孩子们看来,大概会觉得,似乎也没有什么了不起。鲧治水犯了错,禹知错能改,而且得道多助,笑到了最后——仅仅如此吗?

包括“大禹治水”在内的中国神话的来源,其实是中国古代的人们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在劳动生活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学样式,也就是说它其实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是人类“幼年”时期通过幻想对天地宇宙、人类起源、自然万物、生命探索、部族战争、劳动生活一种解说,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们的形成都经过了各种演化,最终基本固定下来。家长们会觉得这样的解释很常规也很合理。

但孩子们肯定会觉得不过瘾。他们大概会提出疑问。比如,为什么非得这样呢?或者说,为什么不能那样呢?或者干脆说,你讲的不对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把那个孩子的家长或者老师换成是白羽,就是那个写了《中国神话传说奇谭》、试图用一种不走寻常路的方式来讲中国神话故事的作家白羽,“大禹治水”的故事顿时就会变得“生龙活虎”起来。

尧帝想让鲧来治水,得先找到他,所以这就有故事了。使者遇到了一个“NPC”,然后经由指点和带路,才找到了鲧来治水。之后的故事有点传统,直到大禹开始治水。大禹善于思考,而且得到了羽民族的王——霜月——的支持和帮助,送给了他一幅《天下河岳图》。接下来,却不说大禹治水了,而是说他成家立业,然后才是受命治水,治水却还需要除妖,还有天帝的女儿派遣应龙帮他的忙。最终的结果大家也就都知道了。

同样都是“大禹治水”,传统的故事讲来比较简洁明了,白羽却喜欢“一波三折”,一点儿都不着急——却又让孩子们觉得就应该这样。孩子们喜欢想象,喜欢英雄,白羽笔下的大禹,大概会让孩子们觉得,这样的英雄才是真的英雄,“三过家门而不入”也太不近情理了,暂且隐去不说,就说怎么治水就行,反正时间还是十多年,辛苦也还是辛苦,但是富于传奇色彩——神话当有神话的样子嘛!而且没想到他的儿子启居然是自他的妻子化成的石人中“生”出来的……

这个故事讲得很长,相比较《山海经·海内经》中同样的故事,长度拉长了百倍之多。但孩子们不会觉得繁琐,他们喜欢有波折,喜欢最后美好的结局。白羽满足了他们这个愿望,所以《中国神话传说奇谭》中的这个故事一定会得到他们的喜欢。

然后,除了用好玩有趣但又非常克制的方式来发挥,讲述牛郎织女、孟姜女、白蛇传,以及雷锋塔、沉香劈山救母等等似乎非常“熟悉”的中国神话传说,白羽还紧扣一个词,“奇谭”,充分发挥想象力,不过这种想象力确实也有一定的依据——他还是下意识地站在大人或者家长的角度来讲这些中国神话传说故事的。如果换成是真正的孩子的视角来讲,恐怕“大禹治水”的故事就不是现在《中国神话传说奇谭》中这个样子了,它还会像继续演绎和变形,或许会更加奇形怪状。

所以家长们给孩子们讲《中国神话传说奇谭》中的故事,一定要有耐心,准备随时应付自己家孩子的那些“奇怪的问题”。之所以会有这些“奇怪的问题”,大概是因为孩子们也想要参与进来,想进入故事中的角色,或者以一种不太讲理的方式来“干涉”神话传说的枝枝蔓蔓,从而让它们变得更加神奇有趣。

其实这样来讲故事也是完全可以的。孩子们眼中的中国神话传说,肯定不想只想着要讲道理、讲人生,而是既看上去既可以端正镇定,实际上却又分明调皮可爱,最好不需要很严肃的样子。而且,碰上不认识的字,会拼音也行——白羽给一些字、词注了汉语拼音。不过,如果再有一些比较简单的注释,就更能降低家长们的工作强度了。

此外,《中国神话传说奇谭》不仅有熟悉的那些中国神话传说,还有另外一些比较有趣的故事,遵循的都是同样的规则,常常是“一波三折”,但是会“自圆其说”;常常“似曾相识”,却未必就是“旧时王谢堂前燕”!

所以,哪有什么固定的规则呢?毕竟是讲故事,那就怎么好玩就怎么来好了,只要“奇”就行,只要孩子们愿意“谭”就行!男人至死是少年,这不是贬义,或者不必等同于贬义,换一种角度换一种方式,那不是比假装老成更让孩子们着迷吗?这样一定会相当相当有意思的。

更不用说,家长们讲,或者孩子们自己读《中国神话传说奇谭》中的每一个故事,还可以欣赏了美之又美、美不胜收的插图了。这些插图是故事书《中国神话传说奇谭》中至少占据了近半“分量”和魅力的另一种“神奇存在”,一定不能错过,而且一定要再三揣摩,才算对得起新锐画家“壹橙”和“眼镜设”的一番良苦用心。

所以呢,不要犹豫了,还是赶紧找到白羽的《中国神话传说奇谭》,去读其中的故事、看精美的插画吧!这本书分上下两册,包括17篇神话传说,其中的主角包括古帝王、神女、龙王、英雄、刺客、书生……故事还是非常吸引人,而且便于孩子们自主阅读;如果孩子们学有余力,还可以根据每篇故事最后的“提示”,去找一找这些故事的较初模样……

《中国神话传说奇谭》读后感(四):在神话的奇谭中徜徉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是中国人流传千载的精神财富,是在每个炎黄子孙血脉中流传不息的文化基因,其中凝聚着的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集体记忆。用奥地利心理学家荣格的话说,这里蕴含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如果说意识是露出海平面的小岛,那么个人无意识就是海面之下随着潮汐时而沉入水面又时而露出的礁岩,而集体无意识,就是岛的最底层那与广大海床连为一体的部分。神话传说,便是承载一个民族文化与认同的“精神海床”,其中所蕴含的无数母本“原型”,不仅是后世诸多文学作品的原始蓝本与灵感源泉,也是每个华夏后裔所仰望的精神图腾和共同信仰。

晋陶渊明有诗云:“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是的,我们的神话中,有矢志不渝的精卫,有顽强不屈的刑天,有射日的大羿,有逐日的夸父,有尝百草的神农,有造字的仓颉,有哭长城的孟姜女,也有劈山救母的沉香。这其中,有着属于我们自己的英雄与智者,神女与精灵。可以说,这些神话不仅代表着我们亘古时代的集体记忆,更体现了我们独特的文化特质与精神认同。世界各民族的古代神话中均有大洪水的内容,这代表的是一种共同的远古记忆,然而应对洪水的方式,各个神话却又迥然不同。西方神话中,只有被神选中的子民诺亚靠着方舟逃过一劫,而在中国神话中,人们却在大禹的带领下成功制服了洪水。其间差别,实在耐人寻味。甚至可以说,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与其说是因为生物学上的基因,不如说是源自这种共同的文化基因。正如歌曲《万神纪》中唱的“杜若含秋光,九歌一梦起湘江,它在华夏子民血脉中流长……”

如果说神话传说本身是自古流传的文化基因,那么不同时代的文学与艺术形式便是这种基因得以自我表达并不断传承的载体。从先秦两汉时期的《山海经》《淮南子》,到晋代的志怪小说《搜神记》,从唐宋的《酉阳杂俎》《太平广记》,到明清时期的神魔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再到近代如鲁迅的《故事新编》,其可谓一脉相承。而在如今这个文化传播形式日益多元化,多媒体化的时代,我们也依旧不时感受到神话时代的余韵。从当年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到如今创造票房奇迹的《大圣归来》《魔童降世》,从当年家喻户晓的电视剧《西游记》《封神榜》,到如今仍在大荧幕上演绎的《封神》,从诸多游戏和网络文学作品中登场的神兽与英雄,到让外国玩家也趋之若鹜的《黑神话:悟空》……可以说,神话题材为新时代的创作者们提供了极其肥沃的文化土壤和丰富的灵感源泉,而这些丰富多彩的形式也正是神话传说本身依旧强劲的生命力的证明。

话虽如此,但在新的媒体文化环境下,对神话故事的取材和创新却仍是一个值得审视的话题。其中有几点尤其需要我们加以关注:

首先,在取材上是否太过集中于热门题材?中国古代神话体系博大精深,其中蕴含了极其丰富的人物与意象,可我们的创作往往盯着“西游”“封神”“大圣”“哪吒”这几个大“IP”不放,这其实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其次,对神话的演绎是否过度碎片化而削弱了其内涵表现?比如游戏《王者荣耀》中有收入后羿为英雄,可这名英雄对于玩家,尤其是青少年玩家而言有何意味?如果只是将其作为一名强输出的射手,而忽略了“后羿射日”神话的精神内涵,那么这样的神话题材运用只能说是徒具其形而未得其神。

再次,对神话题材的阐释如何在迎合时代审美与价值评判方面变化的同时,不忘其根本精神内核。女娲造人,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故事讲出新意,让新一代人接受,还能秉承神话本身的价值内涵,而不是沦为老生常谈式的说教?

可以说,这是对新一代创作者提出的挑战,而当这些故事的受众是青少年儿童时,这种挑战就尤为明显和迫切,毕竟孩提时代是文化的启蒙期,我们的童年不也是听着各种神话传说长大的?现在的孩子是否还能体会中国神话的幽远博大,瑰丽多彩?还是说他们已转而投向《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的怀抱呢?

白羽的《中国神话传说奇谭》便是对这一疑问与挑战的一个回应,一次作答的尝试。这本书的对象读者是谁?无疑最主要的便是青少年儿童。从对生僻字的拼音标注,到力求平实简单的文风,我们看到的是作者为降低阅读门槛而做出的努力。那么,本书对青少年读者还有哪些引人入胜之处呢?

翻开书本,首先映入眼帘且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书中那些色彩鲜艳,描绘传神的插画彩绘了。通过邀请新锐插画家为本书绘制彩插,《奇谭》在这方面的表现可以说做到了个中翘楚。为神话作品绘制插画其实也算是一种传统,而本书中的插画无疑更符合在动漫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审美情趣,是对传统的全新演绎。看着书中这些美轮美奂的插画,读者自身的想象力也能得到极大程度的激发,从而更好地沉浸于故事本身。

本书的故事共17篇,其中不乏大禹治水、孟姜女、沉香救母等知名度较高的题材,但也搜罗了弄玉、羽民、宝塔镇龙之类相对“冷门”的传说,令作品既有传统的厚重,又给人一定的新鲜感,对青少年读者来说,尤能令其领略中国传统故事的博大一面。

而故事本身的叙述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书中的故事,并不仅仅是对老版神话的“重写”,作者对神话本身的架构和叙述脉络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和重排,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和理解习惯,同时又为古老的神话灌注了新的活力。《哭城记》中以双线乃至三线结构重新演绎了孟姜女哭长城的古老传说,使得故事本身更为丰满;而在《青丘天狐》《化虎记》等故事中,作者借取传说中“九尾狐”“人身化虎”等散碎意象,却以自身的想象力在传说的留白间挥洒,写出全新的故事;此外,还有《白蛇》中从许仙、白娘子、青儿三人不同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所做的叙述,这些都是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意”。

而这种新意本身,并不仅仅限于形式上的,也可以是对内核的改变。其实正是神话传承中不可或缺之物。就像生物基因的传递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样,文化基因的传承也绝非千篇一律,食古不化,否则所谓的传统只会成为一潭死水。无论是口口相传,还是文字相续,神话传说其实一直都在流变之中,每个时代的人,都会在这些故事中加入自己的感悟,使之符合自身时代的风貌。在《沉香》的故事中,作者并未满足于传统叙事构建的“救母”孝道式内涵,而是通过沉香在无怨寺的“破妄”,融入了当代人对自我与人生终极意义的探问与思考。这种流变,并非不尊重历史的戏说瞎说,而是试图挖掘神话古老内核中的全新意义,是一种在文化基因蓝本上进行的“突变”。神话传说,如何融入当代人的精神生活而不仅仅代表斑驳陈旧的过往,可以说全赖这些有意无意的“突变”。甚至可以说,这是神话之所以历久而弥新的关键。

那么,还等什么呢?不管你是不是青少年,只要对神话还有一份好奇与向往,那就不妨跟随作者那汪洋恣肆的笔触,一起神游八极,思接千古,在中国神话传说的“奇谭”之中徜徉一番吧!

既然是神话传说,背景音当然应该是一首《万神纪》!

【肥皂菌】万神纪(人声本家/新增remix版本)_哔哩哔哩_bilibili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