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奇异的宇宙读后感锦集

奇异的宇宙读后感锦集

《奇异的宇宙》是一本由[美]洛伦·艾斯利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2023-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异的宇宙》读后感(一):谁也抵挡不住的宇宙级别的浪漫!

浪漫是个很奇妙的东西,越神秘越令人向往,人类的探索欲和狭隘让人更向往宇宙的未知与壮阔。

而宇宙不只是头顶的黑暗和星光,更是人类与自然。

《奇异的宇宙》读后感(二):奇异宇宙说

宇宙花了些时间,将你精雕细琢,使你与众不同。——露比·考尔 在你看来,宇宙是什么?从哲学角度讲,宇宙,即所有的空间、时间、物质等及其所产生的一切事物的统称,是物质的整体,是物理学和天文学的最大研究对象,哲学上又叫世界。通俗的说法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体环境,但绝大数人对其的了解基本停留在局部,事实上,宇宙是奇异而美好的,美国作家洛伦·艾斯利的《奇异的宇宙》便向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宇宙。

首先,《奇异的宇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普类著作,读起来并不会枯燥乏味,反而是有趣生动,这得益于这本书的作者,他笔下的《奇异的宇宙》更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其中不乏有叙事情节进行点缀,他将科学的严谨性和文学的优美性巧妙结合起来,读起来简单易懂、引人入胜。 其次,《奇异的宇宙》一书展现了人类作为探险者、漫游者和旅行人,追求冒险、知识、权力、意义与正义的旅程,在阅读过程中,不妨将自己带入作者的奇异宇宙说中,这本书的十章内容可以比较直观的看出作者笔下的宇宙是何种模样,无论是雾气笼罩、人迹罕至的“幽灵大陆”,还是漫天雪花、足迹寥寥的“愤怒的冬天”,抑或是无边无际、难以预测的“内心的星系”,无不在述说着宇宙的奇异,这个世界一旦出现,就无法再压制下去,任何由此而来的事情都有可能让人扫兴。 最后,我不得不发出感慨,这个宇宙,确实比我们原本认知中的更为奇妙,过去与未来交融在一起,我们站在现在回看过去的自然,遥看未来的涌动,探索生命世界里的深不可测和激动人心,想必已是足矣。

《奇异的宇宙》读后感(三):奇异的世界,相见恨晚

洛伦•艾斯利,在读到这本《奇异的宇宙》之前我并没听说过,一读之下,相见恨晚。 先来感受一下他的文风: “那是一个下雨的清晨,我在美国西部荒漠一个狭长的溪谷里寻找化石。突然。我看到了一只潜伏的圆蛛,体型巨大,黄黑相间。它的蛛网挂在高大的野牛草之间,就在沟河旁。这是它的宇宙,它的感觉不会超过蛛网的纵横与轮辐。它纤长的腿,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蛛网上的任何风吹草动。它知道风在拉扯,雨滴在坠落,被困住的蛾子在挣扎。在蛛网的轮辐之下,有一缕结实的蛛丝,一旦有猎物进入,他会迅速赶来查看。 出于好奇,我从口袋里拿出一支铅笔,碰了蛛网的一角,很快它就做出了反应,它开始拨动蛛网,颤动的越来越剧烈,直到肉眼难以看清。如果换做其他小虫,在这种情况下恐怕早就被牢牢缚住了。颤动渐渐减弱。我看到蜘蛛开始轻车熟路的寻找猎物挣扎的迹象,但是在这个小小的宇宙里,它没有遇到过铅笔尖儿这样的入侵者。蜘蛛习惯了蜘蛛的思维方式,它生活在它的宇宙里,任何外在的东西都是非理性的,无关的,最好是他的食物。在幽深的溪谷里穿行的时候我意识到对于蜘蛛来说我其实也是不存在的。 蜘蛛是人类的一个缩影,蛛网的轴幅体现了这种象征,人类同样生活在一个网络里,这个网络延伸至星际空间,回溯至史前的黑暗疆域。” 洛伦•艾斯利,美国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和自然科学散文作家,“现代梭罗。”宾夕法尼亚大学人类学系系主任和博物馆馆长。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他发表了多篇随笔,视野高远,思路深隧,学者散文。 本书共十个章节,“展现了他作为探险者、漫游者和旅行人,追求冒险、知识,权力、意义与正义的旅程。”(W•H•奥登,美国诗人语。) 我读第一章幽灵大陆的时候看他谈起库克船长的南极探险,聊到奥德修斯,电影《2001:太空漫游》以及拉斯科洞窟壁画以及达尔文,信手拈来,他感叹我们生活在一个碎片化的无意义的马赛克拼图里,历史与未来冶于一文,他到底是谁?科学家?怎么人文素养这么高? 接着读,更加佩服,原来大科学家的科普随笔是这样子的,纵横古今,跨越多学科。 当我见到蜘蛛,想到的是蜘蛛侠是霍比特人里的大蜘蛛或者要不要扫掉呢?而他看到的是一个宇宙,经过科学训练的头脑,看问题的角度就是不一样,充满智性的光辉。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哲理的光芒。

我对怎么介绍这本书词穷,只有仰望和接着读,努力去了解他展现的这个科学家的世界。

如果见到这本书,不要犹豫,读吧!

《奇异的宇宙》读后感(四):美丽神秘的自然世界

科普散文并不好写,一方面不仅要对具体的科学领域有详细了解,一方面还要有娴熟的写作技巧和深厚的文字功底。这方面成功的案例并不算很多,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封的《自然史》是一个十分突出的成功案例,这部作品兼具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已成为自然文学写作领域的一部经典杰作。

《奇异的宇宙》也是一部优秀的科普散文集,作者洛伦·艾斯利既是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又是科学散文作家,其写作题材涉猎广泛,且洞察犀利、思想深刻,兼具专业性与通俗性、思想性与可读性。

具体而言,这本书主要包括十章,洛伦·艾斯利化身为一位对大自然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知识追求者,深入观察他所接近的自然万物与世间万象,并做出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充满诗意的记录,“展现了人类作为探险者、漫游者和旅行人,追求冒险、知识、权力、意义与正义的旅程”。

美学大师宗白华曾说过,“自然始终是一切美的源泉,是一切艺术的范本。”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很多都离不开大自然的“馈赠”。科学家们从植物和动物的体型特征和生存习性上汲取了太多的智慧,做出了许多伟大的创造与发明;诗人和作家也在与自然地互动中获取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创作出了无数感人的作品。在这本书中,作者就像“现代梭罗”般,追寻对奥德修斯、库克船长、查尔斯·达尔文等人曾经走过的足迹,写下了一篇篇优美、沉思的文章。

《奇异的宇宙》只是本书中的第二篇文章,其所指的还是广阔无垠、美丽神秘的自然世界。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曾说过,我不是不爱人类,而是更爱大自然。的确,大自然的美丽与壮阔,不仅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美的真谛,还具有神奇的治愈作用,可以疗愈我们的焦虑情绪,帮助我们寻得内心的平静。

黑格尔也曾说过,大自然本身,包括黎明和日出,其实并没有美丑的问题,日出之所以美,是我们看到黎明的时候,唤起了生命里的某种感叹。是的,我们喜欢大自然,不仅是因为那片美丽的风景,更是因为可以找到灵魂的归属。读这本书也是如此,我们认真感受那些动物与植物、岛屿与星辰,很难不带来心灵的震撼。

《奇异的宇宙》读后感(五):《奇异的宇宙》装满了浪漫,我更愿意称它为“散文集”

《奇异的宇宙》是一部洞见人类与自然、科学关系的杰作,作者展现了独特视角,描绘出一幅宏伟的宇宙画卷。初次翻开这部作品时,我被艾斯利的文字所吸引,那是一种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语言。他笔下的自然世界生动有趣,宛如一个描绘科学精髓的诗人,使得抽象难懂的科学原理,变成严谨又优美的文字,而后跃然纸上。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想起卡尔·萨根的《宇宙》。我原以为《奇异的宇宙》会是一本同样深入探索宇宙奥秘的硬核科普书籍,所以在开始阅读前,我得调整自己的心态,可是做了很长时间的心理准备呢。然而,这本书让我惊愕——它并不只是一本科普书,更像是一本带你走进宇宙浪漫的散文集。它扩展了我对散文的定义,原来,散文不仅可以描绘现实世界的景象,也可以如此多元,甚至能将星辰大海纳入其中。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觉得有一种让我熟悉的味道。猛然之间,我意识到这源于我喜欢的科普作家卡洛·罗韦利的作品。如果你喜欢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书籍,那一定会认识他。他的作品,如《现实不似你所见》和《七堂极简物理课》都是深入浅出的科学读物,将复杂的物理学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也充满了诗意。罗韦利试图弥合科学和人文之间的鸿沟,认为我们的文化愚蠢地将科学和诗歌分开,而它们都可以揭示世界的复杂和美丽。

艾斯利出生于1907年,而卡洛出生于1956年,他们两人的生平和作品在时间上有着明显的跨度。我大胆地猜测,也许罗韦利的写作风格就受到了艾斯利的影响。艾斯利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诗意的语言,讲述了达尔文、梭罗、亚里士多德等多个层面的故事,更为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罗韦利虽然是一位物理学家,但他的作品更偏向于哲学和人文主义,他用诗意的语言解读了物理学的魅力。我热爱这样的灵感瞬间,看似孤立的两点在我心中连成了线,我在他们编织的丝线上,跳起了思想的舞蹈。

读完《奇异的宇宙》,我惊叹于艾斯利的跨学科才华。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哲学家和文学家。他将科学的严谨、哲学的思辨和文学的优美融为一体,让我窥见了一个更宏大、更深邃、更辽阔的世界。阅读过程中,我有如坐过山车般的感觉,时而在科学的海洋中潜水,时而在哲学的天空中飞翔,时而在文学的花园中漫步。

说起来,昨天刚读完他的《达尔文的世纪》,那本书中的他更加俏皮,展现了自己对信息强大的组织和再创作能力,让我更加了解了演化论的演变过程。而在这本书中,我更能看到他的文笔之优美,令人惊叹。这两本的封面设计极为贴切,都是黑金配色,典雅而神秘。《达尔文的世纪》封面显然用了“抽枝和剪枝”的隐喻,让演化论的主题呼之欲出。《奇异的宇宙》则是漫天星点,浪漫无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