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背对世界》读后感锦集

《背对世界》读后感锦集

《背对世界》是一本由[德]埃尔克·海登莱希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80,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背对世界》读后感(一):胸腔里的冰块

听苗师傅的中读《文学体验30讲》推荐,买了埃尔克·海登莱希的小说集《背对世界》来读。她的文字带着不逞之徒的气息,诚实、残忍,动荡,如同她写的:“就像胸腔里有个冰块正在融化,这正是我害怕的,因为这团冰化成的水会在我的灵魂中引发水灾。” 她书中的人物似乎总是不允许自己流露出任何形式的温柔,他们坚决地与一切爱与温情诀别,但心里却有一种隐蔽的激情,这种激情只能有一种命运——“没能让世界适应我的激情,我却适应了世界”。这本小说集里我最喜欢的是《最美丽的岁月》,其次是《背对世界》、《卡尔、鲍勃迪伦和我》。

《背对世界》读后感(二):人间平淡,我想尖锐地发疯

有点没想到是女作家的书。更没想到的是,以德国中年女性视角的写作,可以使我获得如此多的共情。通篇讲述着空旷、孤独、混乱、荒诞、一团乱麻的成年人生活,即使有着还体面和稳定的工作,有着空窗期无比短暂的丰富感情生活,仍然与世界充满隔阂格格不入。字里行间冷静疏离的口吻,仿佛是对一切的冷眼旁观。 当然她也有自己的感情,显而易见的,作者与母亲之间感情复杂。第一篇《最美丽的岁月》写与母亲的相处,彼此相爱又无法互相表达,同样性格冷硬的母女,女儿的关心和付出被拒绝,母亲从傲娇到偶尔示弱,有多少中国家庭里也是同样的模式吧。之后几篇里作者都有反复提到母亲,逝去的母亲,不肯言爱的母亲,她深深怀念的母亲,不同的主人公,拥有一个共同的母亲。 或许在冰冷的童年长大的人一生渴望被爱,但又怯于宣之于口。写经历的四任男人,鲜有温情的描述。有财富,有酒,有一起发疯的好友,就是全部的人生。至于幸福、温馨、甜蜜,都像是的局外之物。直到最后一篇《背对世界》,在对情爱的欲望与追求和与一个男人的亲密相处中,气氛热烈了起来,不再是中年的倦眼,虽然对待世界是一样的冷漠。 读这本书,能看到一个浓妆精致的有钱姐姐酷酷地对你说着她的故事。而我也有勇气说,我想在这无聊的人间做一个疯子。

《背对世界》读后感(三):背对世界 面向自己

背对世界,意味着面向自己最真实的内心。《背对世界》里面的七篇短篇小说,当中的主人公无一不是与世界的常规背道而驰,他们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决意喜欢同性、离开丈夫、沉迷性事,呈现出不顾一切的美感。

我最喜欢的是头尾两篇小说。《最美丽的岁月》前半部分把母女相处的种种难题刻画得非常形象,定期回去照看年迈的母亲只是出于一种责任与担当,更能表现出主角在这段母女关系中的无所适从。更妙的是引入了一个酒店接待的第三视角,暗示了主角其实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她对母亲定期的孝顺似乎只是为了维持一种表面的体面。因此,当后半部分女主角带上母亲出游,与女友会面时,母亲态度发生了转变,母女关系变得更为一体,女主角似乎在此时才有机会去感受母亲的真实想法,那是暗藏在她心里多年的秘事。可惜的是,此时的母亲年事已高,甚至在她离开之后,主角才明白属于母亲的那段最美丽的岁月。

小说同名的《背对世界》,将个人最私密的体验与当下的政治事件结合在一起,我想这是属于作者个人的政治表达。世事再纷扰,我只愿背对这一切,回到最为个人的日常生活。文学何尝不是为了找寻这些日常的细碎,刻画出普通人的平凡历史呢?

《背对世界》读后感(四):与世界背道而驰,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本书是德国短篇小说大师埃尔克·海登莱希的代表作,书中一共收录了七个短篇。故事的时代背景跨越了二战后到20世纪末。 在生活中,许多女性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境。面对外部的压力,家人的质疑,他人的评价,这样很容易陷入焦虑之中,否定自己,迷失方向。 书中着眼于普通人的日常琐碎:爱情与激情的幻灭、职业生涯的辉煌与失落、对青春的缅怀……特别喜欢《卡尔、鲍勃·迪伦和我》《背对世界》这两篇。 海登莱希在从事小说写作的同时,做过多年新闻工作。对于前人众说纷纭的那场战争,对于战后漫长而阴霾密布的岁月,她有自己的眼光,那既是小说家的眼光,是新闻工作者的眼光,又是普通人的眼光。 作为新闻工作者,她对发生在现实世界里的各种大事有着足够的敏锐和关注;作为小说家,她漫游在幽深延绵的历史隧道里寻微探秘,善于在想象的层面上为各种现实事物建立联系。 我愿意继续做冰山,这座冰山露出水面的是白色、可爱的一角,人人都能看见。但我那些巨大而黑暗的部分却隐藏在下面,既坚硬又危险。 她用独特的视角,细致的心理描写,辛辣的语言,将这些女性的故事娓娓道来。书中人物的困顿与迷惘,思考与选择,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更多可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学会慢慢地接纳自我。 当人们沉湎于自己的私人情感时,是会彻底背对整个世界的。

《背对世界》读后感(五):七个短篇,两类故事

一本小书,展现了德国人的扎实严谨和女性的细致,无论是写亲情还是写激情,都没有法国人那种飘在天上的浪漫,也不像俄国文学那样的沉重思辨,更不是日本那样物哀侘寂,就是那么认真的慢慢讲出来。

一类故事是写人生。时间跨度都很大,但是过的很自然,没有那种“十年过去了”“二十年之后”突兀的断档,很自然就滑过了大把时光。逃离原生家庭也好,青梅竹马却各自走了大段弯路也好,自由追求情欲也罢,不从所谓道德和社会规范角度评判,只是按着自己的意愿,随着当时的情境,就那么发生了。可能得到了四五十岁,被各种束缚,才能体会到这种自由的吸引力。但可能也只是吸引力而已,不可能真的被吸引过去,不自由更凸显了自由。

另一类故事是情景剧。大量的人物被限制在一个有限的集体活动范围,不管笔墨多少,人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给人留下印象,也有进一步发散的空间。想到了两个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和《十二怒汉》,一小伙人,聊着聊着就把故事讲了,故事本身可大可小,全凭那么几张嘴。这本书里的几个这类故事也一样,银婚宴席,酒馆聚会,电台庆典,简单的场景,却可以几乎无限发散出去,就着每个出场人物接着继续讲下去。从延伸性来讲,如果做个类比,我想到了最后的晚餐这幅画,画本身是静止的,画面却是动态的,根据画面的内容和趋势,可以脑补出更加丰富的内容,甚至编出个复杂的故事。一帧画尚且如此,一段情景剧,能联想的就更丰富了。

香肠与爱情一篇,没读到最后一句之前,我一直认为哈里是她男朋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