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背对世界读后感摘抄

背对世界读后感摘抄

《背对世界》是一本由[德] 埃尔克·海登莱希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80元,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背对世界》读后感(一):沉湎私情时,就会背对整个世界

很难想象这部小说集是来自于1943年出生的老人。据说她在这部书出版的年纪,在中国已经是所谓“知天命”了。然而文中洋溢的那种青春的热情真的能让人真真切切体会到她内心的年轻。经常祝愿时光不老,真正有可能不老的,估计只有作者的少女心了吧。

《背对世界》读后感(二):轻松无比的阅读,偶尔忍俊不禁,喜欢

每一篇小故事都非常棒,一口气利用两天的空闲时间就读完了。翻译得也很流畅,每个小故事中都体现出众生相,有些人物心理的描写惟妙惟肖仿如在看电影,画面感极强。人物涉及有亲情,有爱情,有工作事业中的人物关系,属于非常轻松又舒服的阅读范围。以前有个误区,总以为德国作家的文风不是处处充满哲思就是比较阴郁或雄辩,亦或是政治氛围笼罩其中,这次真是惊喜,遇到这本小书,推荐!

《背对世界》读后感(三):《背对世界》(中短评)

总有人以为去嘲笑、讽刺,自己也就实现了人性的沉淀。事实上,面对甚至不同气氛下烘托的对同一个人的情感,多数人都会手足无措地作出不尽相同的选择。所以,与母亲多年不通心意的女儿,会在一段突然安排的旅行中对母亲能背诵出诸多名句而惊讶;银婚纪念晚宴上,刻意要显示幸福的人下定决心去“寻找一见到就会明白的幸福”;一位即将退役的运动员和一场沦于自嗨的电视台庆典,能让不少人重新想起心中的不甘、又转身沉没进生活······所以,没有埃尔克·海登莱希,人们很难截取出生活里那些零碎的画面,还原自己像她一样偶尔的“毒舌”和张狂,发现不了自己情深处认为“一对恋人的幸福总是背对世界的”,找不到作者在文字背后面对世界的态度。

《背对世界》读后感(四):德国这几十年——评《背对世界》

德国这几十年——评《背对世界》

埃尔克•海登莱希在德国是个类似梁文道的文学人物,在她的电台和电视书评节目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新出道作家若是能得到这位文学评论与仲裁者、新书介绍者的好评,对其文学生涯肯定是很大的加分。她这个身份,幻化在她自己的短篇小说“一家广播电视台的庆典活动”里几个文学与媒体跨界人士身上。

这是海登莱希的短篇小说集《背对世界》的自传性的佐证之一。虽然我比较信奉T.S.艾略特式的新批评,觉得把作品视为独立有机体,忘记其作者是更好的诠释手段,但这本不厚的书里,映入眼帘的是太多、以至于无法忽略的自传性,尤其是在对当代德国文学有一定了解,且对海登莱希比较熟悉的读者看来。

《背对世界》读后感(五):在普通人的悲喜间隙中,瞥见世界真实的影子

埃尔克·海登莱希是记者出身,所以小说里有记者的影子。

我们经常说,人生苦短,就要努力行乐。就要努力为了增加生命的长度和厚度。

德国人对生活有一种偏执,但是对感情却毫不拖泥带水。以至于,结婚离婚劈腿单亲以及同性恋成为司空见惯。

所有故事的背景其实有点远,从德国二战后,到80-90年代,这活脱脱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移风易俗的一个另类写照,性解放如星星之火燎原之势,对同性之间的恋情开始包容。

我对第一个故事印象尤为深刻,其实说的是主人公对母亲以及自身性取向的一种和解与认知。

表面上粗糙、絮叨、冷漠的母亲,和中年感情平淡如水,孩子成家立业,却意外发现与同性产生激情的女儿,在一次次的探望中,母女之间的感情开始产生共鸣,最终在一次去米兰的旅途中,两个人彼此洞悉各自的情感和过往,但更多的是,女儿对母亲在二战时的生活让她明白了为什么母亲对自己如此冷漠,而母亲看到自己同性女友的一瞬间,两人之间真正产生了纽带。

其实,爱就是理解和包容。一向如此。

其他的故事,都不约而同的指向同一个主题,那就是中年危机。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或释然,感情趋于平淡,对过往却有一丝潜伏的耿耿于怀。

想到步入中年的自己,就不得不感同身受。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