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云上四季的读后感大全

云上四季的读后感大全

《云上四季》是一本由程萌著作,沈阳出版社出版的384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云上四季》读后感(一):我眼中的 云上四季

我用三个“感”来形容程萌老师云上四季的特色

一、质感

1、文学底蕴

你对一个城市想了解的 电影、戏剧、音乐、历史故事、文学作品、以及少不了的美食和美景在书中都可以找到答案。我觉得,这本书适合初次旅行者,更适合资深旅行者。对于初级旅行者来说,他需要了解;对于资深旅行者来说,他结束旅行后再看这本书,是对信息的补充,越读越有味。

2、材质

书籍本身很精美。无论是护封还是手感。

二、美感

1、照片美。书中有一百多张精美大图。他不仅可以用优美的文字呈现一个城市的特色,而且可以用图片展现。我觉得是一种沉浸式体验。

2、画面感。你好像在跟着他一起旅行。譬如,他会告诉你,落地到什么城市,在酒店里经历了什么。他在这个城市看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以及眼前的建筑是在哪部话剧里出现过,哪位作家写作,哪部作品里是怎么 描述的。

三、动感

1、他的文字在“古与今”之间穿梭,使人感觉结构很严谨,但文字很有弹性。

2、他的动感体现在,有名的建筑、名画、名人、热门打卡点,总是在不经意间蹦出来,给人以惊喜。

刚才聊到的三感“质感、美感、动感”是我对程萌作品的真实感受。我对旅行的要求比较高,这个高不是住多好的酒店,吃多贵的美食,而是希望对抵达的城市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又想起那句“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眼前的所有景色,都是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映射。

我虽然只走了20多个国家,但也算是旅行的受益者。因为通过旅行让我感受到不同文化碰撞所带来的认知的提升,以及对生活的反思。所以,让我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多出去走走看看。

《云上四季》读后感(二):旅行长空中的四季回响——评程萌《云上四季》

文/沈晓辉

壮游年代的人生图景

对于不少资深旅行者来说,“美好年代”和“壮游”都是耳熟能详的旅行主题,但在国内出版的非虚构旅行文学作品中,这或许是比较鲜见的题材。

在完成《程萌·昨日三部曲》后,作家、摄影家和文化学者程萌依然厚积薄发,于新近又出版了新著《云上四季》(Soul Journey beyond the Clouds)。全书由27.8万隽永文字和173幅摄影佳作构成。程萌在欧洲多个奥运之城外,从“美好年代”、“壮游”和“马车邮路”等角度切入主题,并伴之以1999—2019年现代时空的拓展,让思绪从正处于急遽变化中的日常生活中抽离,用写作召唤远方,以挣脱现实的某种束缚。

这是作家程萌的又一部力作。穿越百年风云,回到“美好年代”:从比亚里兹到格施塔德,这些贵族之城依然优雅闲适;巴黎郊外的瓦兹河畔欧韦小镇,凡·高最后的栖息地仍然让人震撼;而在蒙马特高地,毕加索成名前的创作之地还留有依稀痕迹。那个“美好年代”已渗入城市文脉与历史记忆的每一处细节。

而“壮游”,也被称为“大旅行”,曾是一种优雅的传统。这种穿越欧洲之旅,萌发于1660年前后,到1840年,随着蒸汽机车旅行的出现而达到鼎盛时期,主要是欧洲上层阶级尤其是英国贵族家庭的年轻人,穿越法国、瑞士后径直来到意大利南部,寻找艺术、文化和西方文明的根源,有着相对固定的标准行程。程萌沿着当年的线路实地行走,从莱蒙湖畔、威尼斯、托斯卡纳、乌尔比诺一直到阿玛尔菲海岸,窥视历史深处的风景。

然后,他沿着“马车邮路”前行。早在300多年前马拉邮车的年代,在奥匈帝国的都城维也纳与亚德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Trieste)之间,有一条绵延不断的通商之路,而今,他沿着这条古路,翻越多洛米蒂山区,重走充满历史感和现代生活气息的商路,停驻在忧郁的远方。

最后,程萌从伊斯坦布尔、克罗地亚一直到蔚蓝海岸,从当代影片中获得灵感,观照当下的现实。这些文字和图片对应着欧洲生活的各个层面,也成为当今欧洲的隐喻。在地缘政治动荡、混乱的现状下,历史、现代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交织,影像折射着其间的冲突与焦虑。

本书的封面语是:“从美好年代到壮游,从多洛米蒂到巴黎,瞥见渐行渐远的文化背影。”时空远驰,意蕴深邃,饱含着浓烈而复杂的情愫。在本书中,空间之旅同时化为时间之旅。重温经典,那些远山、湖泊和古典小镇,依然保存完好。在这期间,无数名流雅士们的风流韵事轻盈浮动,让我们再次进入历史、传说、民间生活与文化灵魂之中。

本书作为体现“中西文明互鉴、文化互鉴”主题的一部厚重非虚构文学力作,对于欧洲文化的深度解读和诗意表达,将有助于读者拓宽视野,增进了解。随着2024年巴黎奥运会和2026年意大利冬奥会的逐渐临近,阅读本书将会更有裨益。附录部分,还推荐了与这些地点和线路有关的经典影片与书籍,读者可以互为参照阅读。

让影像成为生活的棱镜

在本书中,作家程萌以简约而克制的叙事方式,以东学西渐的视角,描述欧洲历史进程中那些关键但常常被人忽视的往事,这也是一个个植根于欧洲本土的故事。他持续探讨欧洲旅行经历和地理文化对其本土的语言、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影响,同时,聚焦当代生活经验,展现了人们可能被遮蔽的生活和远方,让影像成为一面生活的特殊棱镜。这对于每一位读者都深具启示意义。

在程萌看来,非虚构旅行文学的价值从来都不只停留在旅行表象的描述上,而在于对共同生活价值感的体现,以及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展望上。程萌在欧陆游历,以点带面,凝固下一个又一个特定的年代,置入他本人对不同人群人生选择的尊重和共情,或追寻生命的本质,或求索大道,或归于寂静平淡的生活,从而给人以思考和启发。

他所营造的正是一座宏大的迷宫。时间、空间、集体和个人记忆相互交织辉映。在写作和阅读过程中,作家和读者不时地共临同一个世界,并在辽阔大地的沙砾中淬炼关于信仰、挚爱与时间的往事。程萌拍摄的图片蕴含着语义丰富的内容,引导读者不断地去解构并适度质疑我们正在注视着的东西。他鼓励人们深入影像其间,又置身于影像背后,来读取这个时代更为宏大和深远的场景。

作为曾经活跃在巴黎时装周和伦敦时装周最前沿的第一代中国摄影师,程萌对于时尚之美有着深度的哲学思考,这更多的应是发轫于他自身的美学观。他渴望表达身体的无畏力量与影像的纯净之美,但这两种特质在现实生活中都极难同时呈现,并极易被折损和破碎,或许,也只有在他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中,在那一片丰饶的世界里才得以集中呈现,并让读者去共建和完善这个影像和文字所构成的脆弱世界。

美丽的,往往是脆弱的。

程萌一直在追寻诗意生命和诗歌般的表达。从《水岸九歌》到《琴岛低语》,再到这部《云上四季》,从爱琴海到佛罗伦萨,他在追寻着荷马、里尔克和但丁依稀的足迹,综观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人类如何在战争、瘟疫和贫困的夹击下,顽强而诗意地生活着的繁盛景象。这种关于诗意生命和意境美学的想象,随着他的游历而日渐丰满,最终为他指明了一条崎岖、漫远而深长的写作之路。

时光的足迹,静静的长河。没有影像,也就没有记忆。作为摄影名师,程萌用镜头凝望繁杂人间,给人以震撼和感动。他的影像富有诗意,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和深切的历史痛感,并在走笔之间,展现人间真谛。如在佛罗伦萨的章节里,文化信仰需要受到尊重和保护等问题,早已成为共识,这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

在本书宏大和幽微的史实中,不断浮现的则是我们在疲惫生计中难以寻觅的宁静和安详,一种基于宏阔图景而产生的奇幻之美。它让我们暂时忘却那些很难摆脱的生存之窘和庸常忙碌的浮躁时光,在语言的迷宫中,试着去沉浸自己,去消弭时代的痛点,也即作家程萌在本书中蕴含的愿景: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去点燃自己的想象力,去创造可能的生活。

作为非虚构文学尤其是国际题材非虚构旅行文学的写作者,程萌深深地懂得,作为方兴未艾的一种写作形式和文本范畴,非虚构旅行文学一直都受到文学创作强大传统和规律的制约,难度极大,但也正源于此,非虚构文学的辨识度、文体特征和美学价值更趋鲜明、完善并逐步彰显,已赢得一批又一批读者的喜爱,在此基础上,对于催生一批标杆性且能够影响未来写作趋势的作品,作家和读者也因此有了双重的期待。

在本书的后记中,程萌也对他的旅行心态进行了揭秘——“回想起来,我始于1999年夏季的环球旅行计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抢救式旅行’。因为那些世界的奇观一直处在变动或湮灭的危险之中,即世界不会总是在等待着我。比如,蓝窗曾是马耳他戈佐岛上的一处胜景,它是《权力的游戏》的外景地,但在2017年3月,蓝窗因暴风雨导致坍塌,不复存在。尽管我并不过分焦灼,但这些年我一直都在快马加鞭地完成我的探访项目,因为时不我待。

我们已步入21世纪20年代。这是一个世界动荡不安,令每个人都无法游离和无法躲避的年代。人类将如何迈进下一个10年?尘埃纷扰,唯有静默的写作令我心安,也因为写作与拍摄,使我得以保留下昨日世界的一些残片,让我悲欣交集。在清澈的时间与深邃的记忆之间,努力去点亮文学的微光,自有旅痕芳踪来临。”

“向时光摊开手掌,向天空投以飞翔。”这是全书的收尾之句。我想,作家程萌所趋近的,正是那无限接近透明的蔚蓝。那是碧海,也是远空。唯有悠长的回声响彻。

《云上四季》读后感(三):旅行长空的四季回响——评程萌非虚构文学作品《云上四季》 作者:沈晓辉

旅行长空中的四季回响 ——评程萌非虚构文学作品《云上四季》 沈晓辉 壮游年代的人生图景 对于不少资深旅行者来说,“美好年代”和“壮游”都是耳熟能详的旅行主题,但在国内出版的非虚构旅行文学作品中,这或许是比较鲜见的题材。 在完成《程萌·昨日三部曲》后,作家、摄影家和文化学者程萌依然厚积薄发,于新近又出版了新著《云上四季》(Soul Journey beyond the Clouds)。全书由27.8万隽永文字和173幅摄影佳作构成。程萌在欧洲多个奥运之城外,从“美好年代”、“壮游”和“马车邮路”等角度切入主题,并伴之以1999—2019年现代时空的拓展,让思绪从正处于急遽变化中的日常生活中抽离,用写作召唤远方,以挣脱现实的某种束缚。 这是作家程萌的又一部力作。穿越百年风云,回到“美好年代”:从比亚里兹到格施塔德,这些贵族之城依然优雅闲适;巴黎郊外的瓦兹河畔欧韦小镇,凡·高最后的栖息地仍然让人震撼;而在蒙马特高地,毕加索成名前的创作之地还留有依稀痕迹。那个“美好年代”已渗入城市文脉与历史记忆的每一处细节。 而“壮游”,也被称为“大旅行”,曾是一种优雅的传统。这种穿越欧洲之旅,萌发于1660年前后,到1840年,随着蒸汽机车旅行的出现而达到鼎盛时期,主要是欧洲上层阶级尤其是英国贵族家庭的年轻人,穿越法国、瑞士后径直来到意大利南部,寻找艺术、文化和西方文明的根源,有着相对固定的标准行程。程萌沿着当年的线路实地行走,从莱蒙湖畔、威尼斯、托斯卡纳、乌尔比诺一直到阿玛尔菲海岸,窥视历史深处的风景。 然后,他沿着“马车邮路”前行。早在300多年前马拉邮车的年代,在奥匈帝国的都城维也纳与亚德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Trieste)之间,有一条绵延不断的通商之路,而今,他沿着这条古路,翻越多洛米蒂山区,重走充满历史感和现代生活气息的商路,停驻在忧郁的远方。 最后,程萌从伊斯坦布尔、克罗地亚一直到蔚蓝海岸,从当代影片中获得灵感,观照当下的现实。这些文字和图片对应着欧洲生活的各个层面,也成为当今欧洲的隐喻。在地缘政治动荡、混乱的现状下,历史、现代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交织,影像折射着其间的冲突与焦虑。 本书的封面语是:“从美好年代到壮游,从多洛米蒂到巴黎,瞥见渐行渐远的文化背影。”时空远驰,意蕴深邃,饱含着浓烈而复杂的情愫。在本书中,空间之旅同时化为时间之旅。重温经典,那些远山、湖泊和古典小镇,依然保存完好。在这期间,无数名流雅士们的风流韵事轻盈浮动,让我们再次进入历史、传说、民间生活与文化灵魂之中。 本书作为体现“中西文明互鉴、文化互鉴”主题的一部厚重非虚构文学力作,对于欧洲文化的深度解读和诗意表达,将有助于读者拓宽视野,增进了解。随着2024年巴黎奥运会和2026年意大利冬奥会的逐渐临近,阅读本书将会更有裨益。附录部分,还推荐了与这些地点和线路有关的经典影片与书籍,读者可以互为参照阅读。 让影像成为生活的棱镜 在本书中,作家程萌以简约而克制的叙事方式,以东学西渐的视角,描述欧洲历史进程中那些关键但常常被人忽视的往事,这也是一个个植根于欧洲本土的故事。他持续探讨欧洲旅行经历和地理文化对其本土的语言、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影响,同时,聚焦当代生活经验,展现了人们可能被遮蔽的生活和远方,让影像成为一面生活的特殊棱镜。这对于每一位读者都深具启示意义。 在程萌看来,非虚构旅行文学的价值从来都不只停留在旅行表象的描述上,而在于对共同生活价值感的体现,以及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展望上。程萌在欧陆游历,以点带面,凝固下一个又一个特定的年代,置入他本人对不同人群人生选择的尊重和共情,或追寻生命的本质,或求索大道,或归于寂静平淡的生活,从而给人以思考和启发。 他所营造的正是一座宏大的迷宫。时间、空间、集体和个人记忆相互交织辉映。在写作和阅读过程中,作家和读者不时地共临同一个世界,并在辽阔大地的沙砾中淬炼关于信仰、挚爱与时间的往事。程萌拍摄的图片蕴含着语义丰富的内容,引导读者不断地去解构并适度质疑我们正在注视着的东西。他鼓励人们深入影像其间,又置身于影像背后,来读取这个时代更为宏大和深远的场景。 作为曾经活跃在巴黎时装周和伦敦时装周最前沿的第一代中国摄影师,程萌对于时尚之美有着深度的哲学思考,这更多的应是发轫于他自身的美学观。他渴望表达身体的无畏力量与影像的纯净之美,但这两种特质在现实生活中都极难同时呈现,并极易被折损和破碎,或许,也只有在他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中,在那一片丰饶的世界里才得以集中呈现,并让读者去共建和完善这个影像和文字所构成的脆弱世界。 美丽的,往往是脆弱的。 程萌一直在追寻诗意生命和诗歌般的表达。从《水岸九歌》到《琴岛低语》,再到这部《云上四季》,从爱琴海到佛罗伦萨,他在追寻着荷马、里尔克和但丁依稀的足迹,综观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人类如何在战争、瘟疫和贫困的夹击下,顽强而诗意地生活着的繁盛景象。这种关于诗意生命和意境美学的想象,随着他的游历而日渐丰满,最终为他指明了一条崎岖、漫远而深长的写作之路。 时光的足迹,静静的长河。没有影像,也就没有记忆。作为摄影名师,程萌用镜头凝望繁杂人间,给人以震撼和感动。他的影像富有诗意,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和深切的历史痛感,并在走笔之间,展现人间真谛。如在佛罗伦萨的章节里,文化信仰需要受到尊重和保护等问题,早已成为共识,这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 在本书宏大和幽微的史实中,不断浮现的则是我们在疲惫生计中难以寻觅的宁静和安详,一种基于宏阔图景而产生的奇幻之美。它让我们暂时忘却那些很难摆脱的生存之窘和庸常忙碌的浮躁时光,在语言的迷宫中,试着去沉浸自己,去消弭时代的痛点,也即作家程萌在本书中蕴含的愿景: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去点燃自己的想象力,去创造可能的生活。 作为非虚构文学尤其是国际题材非虚构旅行文学的写作者,程萌深深地懂得,作为方兴未艾的一种写作形式和文本范畴,非虚构旅行文学一直都受到文学创作强大传统和规律的制约,难度极大,但也正源于此,非虚构文学的辨识度、文体特征和美学价值更趋鲜明、完善并逐步彰显,已赢得一批又一批读者的喜爱,在此基础上,对于催生一批标杆性且能够影响未来写作趋势的作品,作家和读者也因此有了双重的期待。 在本书的后记中,程萌也对他的旅行心态进行了揭秘—— “回想起来,我始于1999年夏季的环球旅行计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抢救式旅行’。因为那些世界的奇观一直处在变动或湮灭的危险之中,即世界不会总是在等待着我。比如,蓝窗曾是马耳他戈佐岛上的一处胜景,它是《权力的游戏》的外景地,但在2017年3月,蓝窗因暴风雨导致坍塌,不复存在。尽管我并不过分焦灼,但这些年我一直都在快马加鞭地完成我的探访项目,因为时不我待。 我们已步入21世纪20年代。这是一个世界动荡不安,令每个人都无法游离和无法躲避的年代。人类将如何迈进下一个10年?尘埃纷扰,唯有静默的写作令我心安,也因为写作与拍摄,使我得以保留下昨日世界的一些残片,让我悲欣交集。在清澈的时间与深邃的记忆之间,努力去点亮文学的微光,自有旅痕芳踪来临。” “向时光摊开手掌,向天空投以飞翔。”这是全书的收尾之句。我想,作家程萌所趋近的,正是那无限接近透明的蔚蓝。那是碧海,也是远空。唯有悠长的回声响彻。 壮游年代的人生图景 对于不少资深旅行者来说,“美好年代”和“壮游”都是耳熟能详的旅行主题,但在国内出版的非虚构旅行文学作品中,这或许是比较鲜见的题材。 在完成《程萌·昨日三部曲》后,作家、摄影家和文化学者程萌依然厚积薄发,于新近又出版了新著《云上四季》(Soul Journey beyond the Clouds)。全书由27.8万隽永文字和173幅摄影佳作构成。程萌在欧洲多个奥运之城外,从“美好年代”、“壮游”和“马车邮路”等角度切入主题,并伴之以1999—2019年现代时空的拓展,让思绪从正处于急遽变化中的日常生活中抽离,用写作召唤远方,以挣脱现实的某种束缚。 这是作家程萌的又一部力作。穿越百年风云,回到“美好年代”:从比亚里兹到格施塔德,这些贵族之城依然优雅闲适;巴黎郊外的瓦兹河畔欧韦小镇,凡·高最后的栖息地仍然让人震撼;而在蒙马特高地,毕加索成名前的创作之地还留有依稀痕迹。那个“美好年代”已渗入城市文脉与历史记忆的每一处细节。 而“壮游”,也被称为“大旅行”,曾是一种优雅的传统。这种穿越欧洲之旅,萌发于1660年前后,到1840年,随着蒸汽机车旅行的出现而达到鼎盛时期,主要是欧洲上层阶级尤其是英国贵族家庭的年轻人,穿越法国、瑞士后径直来到意大利南部,寻找艺术、文化和西方文明的根源,有着相对固定的标准行程。程萌沿着当年的线路实地行走,从莱蒙湖畔、威尼斯、托斯卡纳、乌尔比诺一直到阿玛尔菲海岸,窥视历史深处的风景。 然后,他沿着“马车邮路”前行。早在300多年前马拉邮车的年代,在奥匈帝国的都城维也纳与亚德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Trieste)之间,有一条绵延不断的通商之路,而今,他沿着这条古路,翻越多洛米蒂山区,重走充满历史感和现代生活气息的商路,停驻在忧郁的远方。 最后,程萌从伊斯坦布尔、克罗地亚一直到蔚蓝海岸,从当代影片中获得灵感,观照当下的现实。这些文字和图片对应着欧洲生活的各个层面,也成为当今欧洲的隐喻。在地缘政治动荡、混乱的现状下,历史、现代以及可以预见的未来交织,影像折射着其间的冲突与焦虑。 本书的封面语是:“从美好年代到壮游,从多洛米蒂到巴黎,瞥见渐行渐远的文化背影。”时空远驰,意蕴深邃,饱含着浓烈而复杂的情愫。在本书中,空间之旅同时化为时间之旅。重温经典,那些远山、湖泊和古典小镇,依然保存完好。在这期间,无数名流雅士们的风流韵事轻盈浮动,让我们再次进入历史、传说、民间生活与文化灵魂之中。 本书作为体现“中西文明互鉴、文化互鉴”主题的一部厚重非虚构文学力作,对于欧洲文化的深度解读和诗意表达,将有助于读者拓宽视野,增进了解。随着2024年巴黎奥运会和2026年意大利冬奥会的逐渐临近,阅读本书将会更有裨益。附录部分,还推荐了与这些地点和线路有关的经典影片与书籍,读者可以互为参照阅读。 让影像成为生活的棱镜 在本书中,作家程萌以简约而克制的叙事方式,以东学西渐的视角,描述欧洲历史进程中那些关键但常常被人忽视的往事,这也是一个个植根于欧洲本土的故事。他持续探讨欧洲旅行经历和地理文化对其本土的语言、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影响,同时,聚焦当代生活经验,展现了人们可能被遮蔽的生活和远方,让影像成为一面生活的特殊棱镜。这对于每一位读者都深具启示意义。 在程萌看来,非虚构旅行文学的价值从来都不只停留在旅行表象的描述上,而在于对共同生活价值感的体现,以及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展望上。程萌在欧陆游历,以点带面,凝固下一个又一个特定的年代,置入他本人对不同人群人生选择的尊重和共情,或追寻生命的本质,或求索大道,或归于寂静平淡的生活,从而给人以思考和启发。 他所营造的正是一座宏大的迷宫。时间、空间、集体和个人记忆相互交织辉映。在写作和阅读过程中,作家和读者不时地共临同一个世界,并在辽阔大地的沙砾中淬炼关于信仰、挚爱与时间的往事。程萌拍摄的图片蕴含着语义丰富的内容,引导读者不断地去解构并适度质疑我们正在注视着的东西。他鼓励人们深入影像其间,又置身于影像背后,来读取这个时代更为宏大和深远的场景。 作为曾经活跃在巴黎时装周和伦敦时装周最前沿的第一代中国摄影师,程萌对于时尚之美有着深度的哲学思考,这更多的应是发轫于他自身的美学观。他渴望表达身体的无畏力量与影像的纯净之美,但这两种特质在现实生活中都极难同时呈现,并极易被折损和破碎,或许,也只有在他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中,在那一片丰饶的世界里才得以集中呈现,并让读者去共建和完善这个影像和文字所构成的脆弱世界。 美丽的,往往是脆弱的。 程萌一直在追寻诗意生命和诗歌般的表达。从《水岸九歌》到《琴岛低语》,再到这部《云上四季》,从爱琴海到佛罗伦萨,他在追寻着荷马、里尔克和但丁依稀的足迹,综观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人类如何在战争、瘟疫和贫困的夹击下,顽强而诗意地生活着的繁盛景象。这种关于诗意生命和意境美学的想象,随着他的游历而日渐丰满,最终为他指明了一条崎岖、漫远而深长的写作之路。 时光的足迹,静静的长河。没有影像,也就没有记忆。作为摄影名师,程萌用镜头凝望繁杂人间,给人以震撼和感动。他的影像富有诗意,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和深切的历史痛感,并在走笔之间,展现人间真谛。如在佛罗伦萨的章节里,文化信仰需要受到尊重和保护等问题,早已成为共识,这也是现代文明的基石。 在本书宏大和幽微的史实中,不断浮现的则是我们在疲惫生计中难以寻觅的宁静和安详,一种基于宏阔图景而产生的奇幻之美。它让我们暂时忘却那些很难摆脱的生存之窘和庸常忙碌的浮躁时光,在语言的迷宫中,试着去沉浸自己,去消弭时代的痛点,也即作家程萌在本书中蕴含的愿景: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去点燃自己的想象力,去创造可能的生活。 作为非虚构文学尤其是国际题材非虚构旅行文学的写作者,程萌深深地懂得,作为方兴未艾的一种写作形式和文本范畴,非虚构旅行文学一直都受到文学创作强大传统和规律的制约,难度极大,但也正源于此,非虚构文学的辨识度、文体特征和美学价值更趋鲜明、完善并逐步彰显,已赢得一批又一批读者的喜爱,在此基础上,对于催生一批标杆性且能够影响未来写作趋势的作品,作家和读者也因此有了双重的期待。 在本书的后记中,程萌也对他的旅行心态进行了揭秘—— “回想起来,我始于1999年夏季的环球旅行计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抢救式旅行’。因为那些世界的奇观一直处在变动或湮灭的危险之中,即世界不会总是在等待着我。比如,蓝窗曾是马耳他戈佐岛上的一处胜景,它是《权力的游戏》的外景地,但在2017年3月,蓝窗因暴风雨导致坍塌,不复存在。尽管我并不过分焦灼,但这些年我一直都在快马加鞭地完成我的探访项目,因为时不我待。 我们已步入21世纪20年代。这是一个世界动荡不安,令每个人都无法游离和无法躲避的年代。人类将如何迈进下一个10年?尘埃纷扰,唯有静默的写作令我心安,也因为写作与拍摄,使我得以保留下昨日世界的一些残片,让我悲欣交集。在清澈的时间与深邃的记忆之间,努力去点亮文学的微光,自有旅痕芳踪来临。” “向时光摊开手掌,向天空投以飞翔。”这是全书的收尾之句。我想,作家程萌所趋近的,正是那无限接近透明的蔚蓝。那是碧海,也是远空。唯有悠长的回声响彻。

《云上四季》读后感(四):张思宁 | 人与自然的相互凝视

沈阳出版社 2023-04-13 18:05 发表于辽宁

程萌 著 沈阳出版社 2023年2月出版 ISBN:978-7-5716-2737-9

定价:128.00元

人与自然的相互凝视

——程萌《云上四季》赏析

张思宁

《云上四季》让我想到了电影《云上的日子》。能够产生联想的关键词是“云上”,“云上”意味着地球之上,当然还有其他含义。《云上四季》体现的不仅是眼睛所见,也有镜头所视,还有心灵所思,更有意境深远的浪漫泽光,藏匿着“云上”的意象,这不仅是对地球的远眺,还有着“局外人”的客观与超然。

《云上四季》是著名摄影家、作家程萌先生的作品,这同他的“昨日三部曲”一样,都是著名出版人沈晓辉老师编辑的图书。一部书的完美创作,蕴涵了编辑的智慧。书的创作代表了这个时代,也标志着这个时代。不仅如此,《云上四季》凝缩了这个时代的审美成果:装潢、设计、印刷、纸张、色彩、图片和文字等,展示的是时尚的锋芒。如果书是一件艺术品,它承载的是超越物质存在的阅读欲望。也许您会设问:怎么可能会有如此迷人的诱惑?因为眼睛,我们的眼睛需要食粮,这是前所未有的饥渴。手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激活了人类潜在的阅图渴望。心理学家认为,人类95%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文字需要大脑翻译语义,图片可以直接产生心理反应,这是与生俱来的镶嵌在基因中的程序。正因为如此,图书的精美,通过视觉激活了那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若想持续这种感觉,会不由自主地翻开书籍。

对于一本陌生的书籍而言,最初就是这种感觉的牵引,也许已不再是开卷有益那么简单,而是发自内心的欲望。在一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尽管有人不断地抨击这种阅读的弊端,这种论谈已经成为耳旁风,包括说者自己也无法拒绝碎片化阅读带来的愉悦。也许只有在信息时代,碎片化阅读才成为可能,这呈现出隐藏在深处的人类本能一直被压抑着,那就是视觉快感,只有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人类的这种需求才有能力满足。达尔文先生揭示了视觉快感的存在,视觉链接了最原始的心理反应,并启动行为程序,诸如孔雀的羽毛、斑马的条纹决定了是否有机会将基因传给下一代,当然还有看到绳子想跑时的感觉,那是因为绳子看上去像蛇。也许在此之前,人类关注的只是与生存有关的视觉反应,在《云上四季》中程萌先生呈现了自然、文化和意境与视觉的关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既是文学作品,也是科普作品。

《云上四季》呈现了自然、文化和意境同心理反应之间的链接,用眼睛、镜头和文字记录的自然、文化和意境映射出人与自然的互动。自然是造物主的杰作,远比我们更具深邃的灵魂,山峰、山脉、山谷,河流、海洋等,它们的灵动在四季的轮回之中变化万千。程萌先生用他的眼睛、镜头和文字昭示了自然的生命力比人类生命更加博大精深,以及用物质表现的文化存在同样具有震撼力,人类有足够的能力去同自然和文化互动。《云上四季》呈现了一个事实,就是人与自然的相互凝视和感知一直以被忽略的形式存在,我们更在意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受。人的感知力是先天预成程序的设定,《云上四季》揭示了这种设定,人与自然相互凝视时的感知和反应。当然,这不是单维度的创作,这种创作为视觉与文字信息在大脑的不同区域的整合提供了素材。程萌先生用镜头和文字相互交融的表现力,既集成了传统的创作,也表现了对碎片化阅读的尊重。

尽管我们无法揣摩人与自然互视或相互凝望时自然的感受,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在感觉深处潜藏的对自然的深情,或者说自然映现在视觉中的感觉,激活了心灵深处最洁净的感受,这是生命与自然天然的联系。程萌先生用镜头和文字呈现出的这分情愫,犹如身临其境,不仅仅是在听他讲故事,而且也陶醉于这样的山水和建筑,观视它们时是绝对的视觉反应,人的情愫延伸到自然、文化和意境,这一切如此纯净、纯情和纯粹。那种贯彻周身的清澈、清凉和清润,似乎同自然、文化进行了链接,那感觉温情、温馨、温柔,犹如荒漠甘泉,从这种意义而言,沈晓辉老师和程萌先生的创作契合了时代,只有信息时代的人类才需要这样的感受。

《云上四季》用自然、文化和曾经在那里发生的故事,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纯净关系。这种关系既是人与自然的一种互动和交流,同时,也是文化与自然的互动和交流,具有自然与文化的双重效力。程萌先生在《云上四季》中呈现了三层情感:视觉的、感觉的和文化的,也许每个读者都有不一样的文化视角,却有相同的感觉背景,人与自然高度契合,而且,感觉作为先于文化的映现,满足了碎片化阅读背后最强烈的心理诉求,用最纯粹的感觉拓展心灵的净土。程萌先生的镜头将眼睛的见识定格在那个瞬间,让那一刻的美景凝固、永恒。人与自然的相互凝视拓展了人类的精神疆域和心灵的意境,这不是一种超现实的存在,而是阅读中的真情实感。

在纷繁的生活中,我们无暇顾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许我们没有机会走到如此的遥远之地。《云上四季》告诉我们,这一切的真实存在,不是超然的,而是自然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象的。书中叙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自然回赠给人类的真实美学镜像,可以令人类的精神更加清洁、纯粹而美丽。镜像是自然景色的浓缩,视觉快感会在脑海里弥散,它既是自然的缩影,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情感的、文化的和历史的。这些关系既是跨国界的,也是跨文化的,还是跨时空的。心灵无界,《云上四季》浓缩了“行千里路、读万卷书” 的精华,在信息时代,人类需要这种感觉,以此来诠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云上四季》客观的意境,因为表现了真实,这种真实在读者那里再现,不是阅读者的身临其境,而是阅读过程的感受,这不同于视频,而是用灵动的摄影作品、极美的文字元素,激活想象空间,进而产生一种联想,这正是程萌作品的独特魅力,它让读者找到自己心灵的圣洁所在,回归一个人的纯粹,这与所有的现存经验毫无关系。阅读《云上四季》犹如在自然面前的自我梳理,曾几何时,不论经历了什么,人与自然的相互凝视,都会带给我们全新的开始。

(书评作者:张思宁,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专栏作家、心理医生)

作者简介

程萌:

著名作家,摄影家,文化学者。

多年来,程萌成功地横跨人文地理和国际时尚两大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作为地理探险家和高端出境游的先行者,他常年深入地中海、非洲、北极和南极等地区,持续关注全球的环境现状。

同时,他曾是最早拍摄伦敦时装周和巴黎时装周等时尚盛会的华裔摄影师之一,现场拍摄下那个时尚鼎盛时代的魅影,记录下Karl Lagerfeld和John Galliano等设计大师的精彩瞬间。

程萌获得过国内外多项重大奖项,其中包括两度荣获中国新闻奖,其摄影作品被多家国际影像博物馆永久收藏。在全国各大城市做过数十场大型时尚和旅行文化巡回讲座。出版有《西欧时装之旅》《华丽巅峰》《心灵居所》《橱窗里的彼岸》《水恋欧洲》《时尚候鸟》《水岸九歌》《琴岛低语》《极地天穹》《非洲苍穹下》等一系列专著。

出版信息 作者:程萌

出版社:沈阳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2月

定价:128.00元

版次:1

页数:384页

字数:287千字

图幅数:173幅

印刷时间:2023年2月

开本:16开

纸张:内文进口爱尔丽莎涂布特种纸

封面高彩映画

护封铜版卡

印次:1

包装:锁线精装

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16-2737-9

内容简介 随着2022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人们逐渐把目光投向2024巴黎奥运会和2026意大利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奥会。作家程萌以此为契机,展现欧洲多座奥运城市的风貌,并从“壮游”“美好年代”和“古老邮路”等角度来巧妙切入,伴之以1999—2019年的现代时空的拓展,从表现深度、影像结构和文字质感等方面都堪称上乘之作。本书是体现“中西文明互鉴、文化互鉴”主题的一部非虚构旅行文学作品,对于欧洲文化的深度解读和诗意表达,将有助于读者拓宽视野,对中西文明、文化增进了解。 编辑推荐 《云上四季》作为非虚构文学作品,延续了《程萌·昨日三部曲》的风格,在欧洲多个奥运之城外,从“美好年代”、“壮游”和“马车邮路”等角度切入主题,并伴之以1999—2019年现代时空的拓展。

程萌用他的文字重温往昔的那些温柔遗憾,同时以慧眼捕捉缓慢消失的文化曙光……旅痕迷踪和那些暂时被遮蔽的远方,依次浮现。

全书典藏级装帧:封面豪华设计,高定烫银,勒口圆弧模切,雅致锁线装订,自然平摊;内页进口格调书纸,高度还原摄影大片色彩和质感。

《云上四季》读后感(五):谵小语 | 世界不会总是在等着我

世界之美有时在想象之外,但它不会总是在等着你。旅行是这样,人生亦如是。世界不会总是在等着我

谵小语

继“昨日三部曲”之后,作家程萌又推出同一风格的第四部作品《云上四季》。在这四部书构成的非虚构旅行文学作品系列中,《云上四季》实际是对三部曲的补充和延续,无论从题材类型、写作方式,还是装帧设计上看,都是这样。

程萌不单纯是一位作家,还是著名摄影师,是一位文化学者。因此,他的书中配有大量精彩照片,我们读书的过程也是在享受一次视觉盛宴,是视觉的旅行,更是艺术的旅行、文化的旅行。作者的多重身份,也带给我们读者以多重的体验。他的书,你可以轻松地读,尽情享受作者用文字和镜头讲述的那些昨日往事与美好瞬间带来的舒适;如果你有兴趣,你也可以卖力气地读,读得满头大汗,读得酣畅淋漓,因为它包含的内容和涉及的信息非常丰富。那些旅途见闻,那些精彩照片,总能让你久久回味,引起无限遐想。

读完这样的书,你甚至会萌生放下眼前所有烦恼所有是非,远走高飞的冲动。那么,在欣赏“云上风景”之前,让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昨日恋歌”。

“昨日三部曲”开篇之作是《水岸九歌》,讲的是关于泅渡与彼岸的那些事。作者在书中带我们领略了欧洲著名河流的风光,如大家熟悉的莱茵河、多瑙河,也寻访了科莫湖、莱蒙湖等意大利、瑞士、法国和匈牙利等国家的十多个湖区。可以说一路风光旖旎,且歌且行。作者写奥尔塔湖,在意大利北部,湖中一座岛,叫圣朱利奥岛。岛上不仅有古老的传说,而且是意大利“最美中世纪小镇”,被巴尔扎克称为“绿篮里一颗灰珍珠”;这里还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劫界”,他和莎乐美同游此地,表白受挫后开始写作著名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还没完,朱塞佩•托纳多雷《爱情天文学》也到此取景……

在书中,作者将自己的生命比作“岁月之河”,一语道出真相。作者对于河流的理解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无论是他笔下由河流与湖泊见证过的历史与文明,还是包括作家、读者在内的我们用脚步丈量出来的人生之路,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有着不可逆的昨日与永恒向往的彼岸。时间的河流不可逆,生命的河流不可逆,我们永远泅渡在各自的航道里。那么,能够抵达昨日与彼岸的是什么呢?答案是文学和艺术。也许这就是作者的文字和影像最重要的价值吧!

第二部《琴岛低语》,是关于欧洲海岛文化的旅行随笔,其中尤其是对爱琴海岛屿给予较多关注。在作者笔下,我们看到了哲学家伊壁鸠鲁与毕达哥拉斯的故乡萨摩斯岛、拿破仑的出生地科西嘉岛、有着美丽传说的西西里岛、吕克•贝松碧海蓝天下的阿莫戈斯岛等。有些岛屿我们在其他文字中读到过,有些我们在影视中见到过,但彼时它们都只是一瞥即逝的背景,作者以学人的第一视角带我们身临其境,他并不只是简单地朝觐和打卡,他还沉下心去感受那里的潮来潮往和日升日落。于是,我们看到了文明的背影,也看到了人间烟火。也只有在这样的旅行中才能发现,“世界之美有时在想象之外”。这是程萌式旅行和我们绝大多数人跟团旅游最大的不同,他眼中所见的,常常是我们未曾注意到的。

岛屿在西方文学中具有特殊的意味,常常隐喻隔绝、避世与宝藏等意象,比如《鲁滨逊漂流记》《金银岛》等作品中都有相关情节演绎。提起海岛,我们绝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是热带风情、浪漫沙滩这样的景象。然而,现实中的海岛有时也是疾病与罪恶的容纳之所,比如欧洲最后一个麻风村所在地斯皮纳龙格岛。1623年,伦敦暴发瘟疫,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以为这是把人类视作整体相对而言之。事实上,具体到独立的个体,有时候在精神层面上一个人就是一座孤岛。所以,对照疫情与战火之下饱受折磨与摧残的当下人类,作者不禁感叹:“如果没有这些文字,没有这些影像,没有内心的热望,又何以来对抗时间的荒凉?”

作为“昨日三部曲”的终篇,《极地天穹》则是一部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人类终极关怀为主题的作品。作者特别关注了地球环境问题,表达了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极地也是大部分旅行者的梦想所在,对于许多旅行者都具有里程碑意义,所以这也是一部关于梦想与终点的书。该书出版于2022年,正值人类抵达南极极点111周年。作者在叙述自己逐梦旅途上的所见所感的同时,也回顾了100多年以来从斯科特、阿蒙森到沙克尔顿的英雄逐梦史,向读者展示了如何在人类探险史的坐标系里留下自己的生命足迹。对于极地,人类不是为了征服而征服,而是为了探索与破解人类的命运谜题,为了与我们脚下的地球呼吸与共。

从一定意义上说,到达极地,是人类了解自身生存的这个世界的重要一步。但这个所谓的世界只是有形世界,只是人类生活场域的一部分。一旦真的到达了这个“世界的尽头”,你就会发现世界远不是到此为止。因为,作者告诉我们,极地有着看不见的边界线,而我们始终瞩望的是你我共同面对的天穹。天穹笼罩着地球,那么天穹可以成为这个世界大小的度量吗?

从《水岸九歌》的冷静,到《琴岛低语》的谦卑,再到《极地天穹》的眺望与遥想,作者的脚步从未停歇,眼前的景象不断变换,始终没有变的是精神,一种放逐与追寻的精神,放逐灵魂,追寻诗意,作者自己称之为“流浪”。极地都不是真正的终点,流浪又怎会有终点呢?于是就有了《云上四季》……可以说这个系列的前三部作品各有主题和侧重,《云上四季》则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再度对那些在四季往复中穿梭云端的旅行进行撷英集萃。

在《云上四季》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组波澜壮阔的空间图景:带我们去到了伦敦、巴黎、罗马、威尼斯、布鲁塞尔、伊斯坦布尔、耶路撒冷,等等,从欧洲到中东,自然景观、风物人情,尽收眼底。读者跟随作者在欧亚大地上纵横游荡的同时,也是在时光的长河里穿梭。这本书在时间上,跨越了几个重要阶段:始于1871年的美好年代,350多年前的壮游年代,200多年前的邮车年代。作者的笔触,随着他的脚步,穿越漫长的中世纪,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年代,作者最后又回到了当下,进行现实的观照。

读过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凡•高的最后客栈,不是毕加索的海滩,不是茨威格的中央咖啡馆、卡萨诺瓦的威尼斯,不是蒙马特的激情燃烧和巴黎的斑斓夜,等等,这些都不是。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作者旅行生活中的那些细节。

比如,写到蒙马特时,作者说:

“我曾在蒙马特小居过三个星期。每天早晨都在那陡峭的佛亚提尔台阶路上跑步,在圣心教堂前的长椅上读书,到了吃饭时间,回到小小的但很干净的旅馆房间,用自带的一个在马德里购买的微型烤箱,放入里昂香肠、葡萄干和奶酪薄片,制作出香喷喷的三明治,完全融入当地那种艺术化的简朴生活中。”

再如,入住比亚里兹酒店后,作者在第二天清晨出门散步时,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一觉醒来,从酒店出门没走几步,一条优美的海岸线就飘动在眼前。我沿着海边便道漫步,略有寒意。我的前面是一位 40多岁的瘦高男人,颇有贵族气质,他上身穿着一件轻薄面料的防寒服,脚蹬一双灰色绒面皮鞋,手里牵着一条腊肠犬。”

然后作者就继续往前走,去观赏比亚里兹海岸的那些礁石,游览旧港沙滩,逗留一段时间之后往回走。接着作者又写道:

“回来的路上,又遇见清晨看到的那个男人,他站在路边柔声地打电话。此情此景让我心里动了一下。我想,那边接电话的人一定很幸福。”

为什么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呢?旅行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首先是对一种状态的渴求,离开日常,离开枯燥乏味,离开琐碎与烦恼。那么,作者对这些细节的描写则恰恰是在这种离开之后,最细微的体验。这种体验要比介绍那些名胜古迹更加真实可感。因为,那些名胜,怎么讲都离不开固定的物质形态和基本的史实,反而是个体经历和感受的细腻与真实,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复制的。这些会让我们更加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仿佛自己已经到了那样的异国他乡。

其实,这些文字从功用上说,把它们删掉并不影响叙述文本的完整性,但是如果用好的文学作品的标准来衡量,这些文字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些文字使作品有了生命,其背后是有趣的灵魂。这些生动的、鲜活的、充满生命张力的文字,也让那些城市、街道、岛屿、河流、山川活了起来,让旅行成为真正的人的旅行。就像我们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在那些大山大河的画卷的角落里,常常有人在,或行走,或静坐。他要去哪?他在想什么?可以让你产生无穷的想象。于是,它就成了开放的艺术,永远有讲不完的故事,这就是图景中人的存在意义。

真正的旅行一定是要对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让你在精神上有所收获、心灵上有所触动。旅行,其实是对现实的反照。

作者带我们回到壮游年代的旅程尤其值得我们重新考量。壮游,又叫大旅行、大周游。在17—18世纪的欧洲,贵族子弟有过壮游才能算完成了基础教育。哲学家霍布斯二十几岁成为哈德威克男爵卡文迪许之子威廉的私教,先后陪着威廉及其子进行壮游,年近五旬才从意大利回到英国。期间他认识了培根、知道了伽利略这样的大咖,所以后来才有了不朽的著作。我们中国从古代到近代,文人、知识阶层也都有游历的传统。如谢灵运、徐霞客那样的,就是旅行家。而像李白,离开家就再也没回去过,一辈子都在游走。那时候读书人游历,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即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到民国的时候,很多精英都有过类似的游历经历,梁思成在美国学成之后,又和林徽因到欧洲游历,后来因为梁启超生病才回国。

这种教育,对我们当下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现今人们的旅行多是打卡式旅行,为什么我们去了就是拍个照发个圈,而作家去了可以讲出耐人寻味的故事?为什么三百年前的旅行热门地现在冷门了?还有我们现在称之为游学的,在多大程度上是游,又在多大程度上是学?走出去当然就是一种进步,能不能有深入体验,而不只是换了个上课地点?

由于遭逢疫情,我们大概有三年时间难以自由行走。程萌这个系列的书恰好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做出来,可谓恰逢其时。读了这样的书,是不是应该重新考虑我们的出行计划了呢?甚至我觉得应该重新考虑一下的还有,我们要怎样过好我们的余生。

在《云上四季》的《后记》中有一句话,我读到的时候心头一震。作者说,为什么这些年始终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因为,“世界不会总是在等着我”,战争、灾难随时可能发生,比如他在书中讲到的马耳他蓝窗,是《权力的游戏》的外景地,2017年在暴风雨中坍塌;还有他在非洲拍摄过的黑犀牛,属于面临灭绝困境的极危物种,不知道再去非洲还能否见到。就在当下,土耳其地震还没有平息,还有某些战争危机依然形势严峻……

“世界不会总是在等着我”,世界两个字包含的,不仅是那些城市那些美景那些可爱的动物,其实所有美好的事物皆如此,人也一样,包括爱人、亲人、友人。“世界不会总是在等着我”,我想补充一下说,旅行是这样,人生又何尝不是呢?

书评作者

谵小语,作家、评论人。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学会会员、辽宁省电影家协会会员。随笔、评论见于《中华读书报》《社会科学报》《文学报》《芒种》《海燕》等报刊。曾获东北三省电影评论奖一等奖、辽宁散文丰收奖一等奖。个人作品入选2016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榜单。

3+1签名版函套装

新书上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