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母亲 女儿 自我读后感精选

母亲 女儿 自我读后感精选

《母亲 女儿 自我》是一本由[美]简·戈德伯格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30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母亲 女儿 自我》读后感(一):与自己和解|看完这本书 我想妈妈了!

“你和母亲的关系,决定了你和世界的关系”

正是封面的这一行字,吸引我翻开了这本母女关系之书

《母亲 女儿 自我》读后感(二):你和母亲的关系,也是你和孩子的关系复制

每个人都曾是女儿,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母亲。但你和母亲的关系,也决定你和世界的关系。

说起母女关系,既神秘又复杂,终极一生,两个女人都在彼此身上寻找亲密和归属感。在女儿小的时候妈妈是避风港,等女儿长大了,反过来会保护和呵护妈妈。

母爱是伟大和无私的,它像水一样滋润着我们,但过分的爱也会像大山一样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在又爱又恨,又恐惧又渴望中,母女该如何和谐相处?又该如何正确表达爱和接受爱呢?菲利斯·梅朵博士说:如果有一本书能让母亲、子女发现自我、治愈自己,那么这本书就是。

这本书就是心理学家简·戈德伯格的《母亲女儿自我》,它道尽了母女关系的复杂与微妙。

母亲往往会把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转移给孩子,不容质疑的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打着爱的旗号去违背孩子的意愿。

的确,没有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愚昧和强硬的爱,只会打着爱的名义“我都是为了你”,“我是为了你好”,“我不管你谁管你”来逼迫孩子就范。

母亲为爱而爱,却一点看不见女儿的思想,更听不到女儿的心声,这时爱就会变得窒息和紧迫。

等女儿长大成人后,有了自己的孩子,又会延续母亲对自己爱的方式。如果女儿遭遇过创伤,也会在无意识中受到困扰,还会将痛苦、迷茫、困扰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这也就是原生家庭里讲到的所有情感经历,不过是过往的重演。比如分离焦虑、恐惧感等。

无论是母亲还是女儿,想要摆脱过往生活的干扰,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接纳自己,重建自我,最终在心灵的某个地方,不再被过去的丧失感和抛弃感以及不安全感而折磨。

当爱不再被恐惧支配,不仅疗愈了自己,也治愈了生活。

《母亲 女儿 自我》读后感(三):和书关系不多的感想

在看这本的过程中(目前看到25小节),读完了《一个女孩的记忆》,因为内容有一些重叠的地方,所以看的时候偶尔混淆,但是激发了很多我不愿意回想的感情,揭开了很多我不愿意暴露的伤痕。

看《女孩》,我觉得难以承受,我觉得自己确实有很多不堪回首的青春往事,很多尴尬以致此后再也不敢尝试而当时却毫不自知的事件和瞬间,我不想去回想、不想去承认。很多女性在四五十岁的时候,提及年龄和衰老都坦然接受、并且享受此时此刻,而不愿意回到二十岁那个除了年轻便无一优势的动荡青春。那时候,我们可能为了现今想来没什么意义的事情奋不顾身,甚至还大肆宣扬,如果现在的我回到当时看到那时的我,真想把她叫醒,别瞎折腾了!叫我回忆从前,我一定会篡改历史,我无法理解很多时刻的那个自己。我希望自己不要做出当时的选择,我希望自己聪明一点、果断一点。我希望那个自己是别人,并不是我。而我,只是现在的我,不需要太多的过去。

看《母女我》,它逼着我承认曾经的我就是我,想要掩饰是没有办法的。我非要深入自己的内心,非要面对真实的自己,非要把过去到现在的时光都理顺,我才能成为完整的我。而只有找到自我,完成和母亲的分离,我才能走好自己的路,才有可能与我的女儿建立真正的良性的关系。但是,难道逃避痛苦不是人的本性吗?难道追求哪怕表面的幸福不是人的本性吗?我不想深刻而痛苦地度过人生,也不想清醒地审视流逝的岁月。我的人生,不是作者那样中产阶级的人生,一辈子没有物质上的困扰,只求精神的纯净与升华。我那么竭力想要对抗物质、追求精神,而我将只能被物质追求、被社会冗则压着艰难地度过一生。我们的痛苦是不相通的。我甚至没有办法,在任何不如意的时候重回母亲的怀抱,也不能把任何心灵的创伤归咎于母亲(虽然我曾经有过怨和恨,为数不少,让我那么痛苦),我不能奢求他们在对待孩子方面和我有一样的那么强烈的责任感和愧疚感,他们的时代是那样的,她不比任何其他的母亲差,她甚至超过平均水平的付出,我有什么资格让她为我的痛而负责呢?然而,我这么介意这个问题,说明我真的有在责怪,在心底,我责怪她让我孤立无援,我责怪她的传统观念让她把一切给了弟弟,我责怪她对我的放养,但她对此一无所知,她对我是嫁出去的女儿的那种不舍和好,有些溺爱的好,最终我只能责怪自己竟然会责怪自己的母亲。有些情感和情绪永远会时不时地冒头,把我拉入痛苦的漩涡,但我永远无法向任何人表达,只能顾自抑郁。甚至有时,我无法理解原因,也找不到源头。我觉得把什么撕裂、拉扯、抑郁、焦虑之类的痛苦,都源结于母亲的说法,是无稽之谈。我们只是太痛苦了,因为生活、因为生命,我们自己不能承受、也不能解决,所以我们必须找一个人为自己的现状负责,这个人除了是母亲还能是谁?母亲不为我下地狱,还有谁会呢?

天哪,这就是人类最为自私、最为阴暗的念头之一了吧!或许,只是我的吧!

我不愿意审视过去、剖析自己,因为结果一定不是好的!我是自私的,我是普通人,这些都是我不愿意承认的!

思考让我感觉自己活着,可是思考同时令我痛苦不堪!但我又不愿停止读书,不愿停止思考!毕竟我还坚强地想要活下去。起码这是好的!

《母亲 女儿 自我》读后感(四):《母亲女儿自我》母亲和女儿是人生的循环

书的译者方慧佳和邱岑翻译的很精彩。书的封面设计了三个圈,贴合了书名《母亲女儿自我》。

作者简:戈德伯格,从事心理咨询和精神分析工作超过了40年,精神分析领域的权威专家。本书用精神分析和自身的生活感悟所写成的《母亲女儿自我》,是本很自愈的书,可以让读者和自我和解。 精神分析师是会扩展自我的,是一种融合:既是一种学习,同时也是一种经验。它既突出了极致的理性和科学性,同时又完全是非理性和精神性的。它既沉重、有分量且落地,同时又轻盈没有分量且很空洞。 如果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会发现一个女人她生下孩子之后,会大概分为两种:母性较重型和妻性较重型,第一种她会特别爱自己的孩子;第二种她的重心仍然还是她自己的情感,会像书的作者外祖习,年轻时为了自己的事业冷漠的对待自己孩子,当年老时再想和解已为时太晚,连最后的诀别都拒接了。 两种类型其实大部分是自己都无法意识到的。 当女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都会像妈,她的想法理解了,不仅是她的造型,她的想法,她的观点,原来当年为什么年轻的时候,或者自己小时侯妈妈以前那么有嫉妒心,那么有控制欲,那么没有安全感,因为那个女性自己也曾受了伤害。 某一时刻女儿跟妈妈会有那种循环,有些时候下意识说的话,做的动作,声音都会越来越像自己的妈妈,有些当你发现你挣不脱这个枷锁的时候,其实也恰之是自己和母亲和解的时候,忽然理解了母亲。 母女也有尴尬处,两代人之间总会有冲突,做为母亲最可怕的是控制欲,我生了你,你是属于我的,你所有的一切我都要掌握,母亲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控制欲。作为孩子,要学会不过度依赖母亲,自己可以独立生活。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是一生的课题!

《母亲 女儿 自我》读后感(五):《母亲 女儿 自我》——确实学习到了呀

初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想起了春晚黄绮珊和希林娜依·高的那一首《是妈妈是女儿》各自站在妈妈和女儿的角度,诉说着自己的想法,“我希望你被爱着,我想你要快乐,我希望我的双手可以为你挡着风”,突然好像有点理解了自己的妈妈。拿到这本书之后也想在里面去寻找一些答案。

在潜意识的世界里,没有过去和未来,只有现在。当我们追随着自己的欲望,一路飞奔向宿命,我们会不断地回到过去,过去总是会神不知鬼不觉地影响着我们。“在从出生到死亡的一切创伤中,主要的情感成分都是无助的焦虑和恐惧。”有时候自己也挺迷茫的站在时间的一个节点上内心也充满了恐惧,不知道这恐惧从何而来,不知道如何踏出这一步,不想离开,想要退回到自己的舒适圈,一直这样生活下去。

我想认识母亲,不是我熟知的“母亲”,而是那个完全独立于我的女人。她是一位妻子是女儿是朋友,同时她也是她自己。由于母亲和女儿生理上天然的相似,她们的分离过程会来得更不容易--有别于母子、父女、父女的分离过程,母女的分离可能会更加复杂,更加艰难。对母亲和女儿而言,我们源自女人,且将成为女人。

“孩子在母亲的脸上找不到自己,他只能从母亲的困境中找到自己。这个孩子一直没有镜子可供观照,终其一生,他都会徒劳地去寻找镜子。”一些成年人格中的伤痛和缺陷,其实起源于童年早期。都在说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童年时期的经历对我们自己的影响可能最开始我们自己的没有意识到,未曾发觉对我们的影响如此深远。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想到了日本温情治愈系电影《生日卡片》,讲述的是女主10岁的时候失去了母亲,但在母亲生前约定好在她二十岁之前每年生日都送她生日卡片。尽管女主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友情、恋爱和结婚等各种烦恼,但生日卡片一直是她的力量源泉,陪伴着她成长。

或许正如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所说,我们用整个人生去铭记——寻找丢失的记忆,以实现与我们遗失的灵魂重聚。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