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母亲 女儿 自我读后感摘抄

母亲 女儿 自我读后感摘抄

《母亲 女儿 自我》是一本由[美]简·戈德伯格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30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母亲 女儿 自我》读后感(一):《母亲 女儿 自我》——确实学习到了呀

初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想起了春晚黄绮珊和希林娜依·高的那一首《是妈妈是女儿》各自站在妈妈和女儿的角度,诉说着自己的想法,“我希望你被爱着,我想你要快乐,我希望我的双手可以为你挡着风”,突然好像有点理解了自己的妈妈。拿到这本书之后也想在里面去寻找一些答案。

在潜意识的世界里,没有过去和未来,只有现在。当我们追随着自己的欲望,一路飞奔向宿命,我们会不断地回到过去,过去总是会神不知鬼不觉地影响着我们。“在从出生到死亡的一切创伤中,主要的情感成分都是无助的焦虑和恐惧。”有时候自己也挺迷茫的站在时间的一个节点上内心也充满了恐惧,不知道这恐惧从何而来,不知道如何踏出这一步,不想离开,想要退回到自己的舒适圈,一直这样生活下去。

我想认识母亲,不是我熟知的“母亲”,而是那个完全独立于我的女人。她是一位妻子是女儿是朋友,同时她也是她自己。由于母亲和女儿生理上天然的相似,她们的分离过程会来得更不容易--有别于母子、父女、父女的分离过程,母女的分离可能会更加复杂,更加艰难。对母亲和女儿而言,我们源自女人,且将成为女人。

“孩子在母亲的脸上找不到自己,他只能从母亲的困境中找到自己。这个孩子一直没有镜子可供观照,终其一生,他都会徒劳地去寻找镜子。”一些成年人格中的伤痛和缺陷,其实起源于童年早期。都在说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童年时期的经历对我们自己的影响可能最开始我们自己的没有意识到,未曾发觉对我们的影响如此深远。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想到了日本温情治愈系电影《生日卡片》,讲述的是女主10岁的时候失去了母亲,但在母亲生前约定好在她二十岁之前每年生日都送她生日卡片。尽管女主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友情、恋爱和结婚等各种烦恼,但生日卡片一直是她的力量源泉,陪伴着她成长。

或许正如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所说,我们用整个人生去铭记——寻找丢失的记忆,以实现与我们遗失的灵魂重聚。

《母亲 女儿 自我》读后感(二):是女儿,也是母亲(心理自助书籍推荐)

职场给予女性独立的个性,而成为一名母亲则赋予女性享受亲密的能力。 为人母并不总是一件顺利的事。 母子相处的难题在于如何化解亲密的尴尬,而母女间不仅要保持亲密,还要学会独立。 美国资深精神分析师简·戈德伯格在《母亲 女儿 自我》一书中,用精神分析法再现了真实家庭环境下的母女相处,并对“母女关系为何重要”等问题给出间接回答。

过去,我们天然地认为母女间有着同性相通的心灵力量,是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去维持的。 假设这个前提成立,那么,那些童年缺少母爱的孩子不会憎恨母亲,更不会仗着成年后的力量拒绝母亲的亲近。 非得要举个例子,那便是简(作者)笔下的“母亲”。 简的外祖母是一位头脑灵活的成功女性,可为了跻身成功人士行列,她放弃了对自己第一个孩子、也就是简的母亲建立亲密关系。 此后,简的母亲与情感上给了她“淡漠”印象的外祖母间的关系间接定义了她一生当中重要的几段关系。 这当中,首先是女性与女性间关系的直接投射。 简从母亲遗留的日记中发现,在与父亲相识前,母亲有过几位交往过密的“女性好友”。 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能让简的母亲上赶着讨好的女性,无一例外都是职场成功人士。比起与简的母亲交往,她们更看重职场上的事情。 后来,简的母亲与她的父亲交往并结婚。 从简对父亲的了解来看,父母的结合不过是再一次重复了母亲儿时与外祖母矛盾的相处模式——一方理性地施舍爱,另一方则默默地乞求被爱。

如果你要问:被母爱放逐过的孩子,是否很难再接纳本应给予母爱的那个人?答案几乎是肯定的。 但我们没必要对一切都绝望。 缺失母爱的人,一部分因为经验不足确实会有不再爱人的表现,但另一部分人恰恰相反,她们会因为不被爱过,而将自己的遗憾补偿给下一代,以至于她们的孩子体验到的是与她们截然相反的人生。 在简的故事里,她与母亲都曾差一点泥足深陷在“缺爱”的泥潭中,一个是真的不被关心,另一个是失去了关心她的人。 好在,她的母亲在与她的母女关系中治愈了自己,而她也在失去母亲后,与女儿莫莉的相处中找回完整的自己。 书里还有许多具体的人生经历、简的分析过程没能一一写出来,希望大家有机会详读一下内容。 不要轻易放弃改善一段重要的人际关系,即使错过,也要尝试在接下来的人际关系中疗愈自己。

母亲 女儿 自我

暂无评分

[美]简·戈德伯格 / 2023 / 台海出版社

《母亲 女儿 自我》读后感(三):没有一点道德绑架,值得细看

这本书没有一点道德绑架

解释了许多无法开口的压力与困惑

你就是你,

没有什么好为了谁

就要牺牲什么

其中:

你和母亲的关系,

决定了你和世界的关系。

封面的这行小字击中多少女性的内心

这本书主要阐述了母女关系很想的物质:

两个女人在彼此身上同时寻求着个性和亲密。

母亲因女儿成为母亲,

女儿因母亲成为女儿

是一个整体的关系

但彼此个体又是独立的

女儿对母亲的诉求是被爱

但每个人当妈都是第一次

如何避免自己沉浸于无爱的母女关系带来的伤痛中是一个课题

无爱是怎么造成的?

是从女儿的视角出发:

认为母亲有能力

但没有给出爱。

或者没有意识到要给出爱:

比如忙工作忙事业。

无爱中成长的后果是什么?

当经受无爱的女儿长大后

她将自己满腔的感情都倾泻到了母女以外的关系上

窒息的索取被关注,刷存在感

比如:绑架婚姻,盲目工作,脆弱的人际关系。

什么时候才能治愈?

曾经受伤的女儿成为新母亲后

她会将自己的女儿转化成为“妈妈”

从女儿身上感受弥补缺失的爱。

这也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闭环

如果新母亲不能很好的感知女儿

那么将会是一个极左极右的死循环

比如:

新一轮无视反馈的只想付出曾经所想的爱。

这个问题在哪里呢?

就好像一个人不想过马路

你却执意要帮她过马路一样

你给的爱根本不是对方想要的。

那么所有的问题在哪里呢?

在自己!

只有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情感

与母亲与女儿这层关系来说

都是彼此相对独立的

是两个不同的个体

才能整理什么叫自我!

找到自我真的不容易

很多时候

人类活得还不如小婴儿明白

不如看看这本

清醒一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