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该走了吗读后感摘抄

我该走了吗读后感摘抄

《我该走了吗》是一本由[美] 李翊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页数:39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该走了吗》读后感(一):每一句都沉甸甸

这个强硬的、嘲讽的老太太,一生生活在人群里,却始终没有失去自我,保持着一份冷眼旁观的觉察。一开始我想起了我姑姑,她面对生活的飒爽差相仿佛,但是她关闭了部分自我。后来我想到我自己,然而我没有莉利娅那种承受生活的能力,我活不到那么久。想到必将因此而失去“最后的发言权”,我心里不无遗憾。

我花了很长时间适应李翊云的文字,每一句都沉甸甸的,绝不会为了过渡或让你感到舒适而书写。是因为都是中国人的原因吗?分明原文是英语,我却能触摸到她话中的多重含义。

谈及露西的文字令人揪心,那是一个黑洞。即使莉利娅克制、躲避,即使作者熟练运用文字,即使她曾多次书写,有些事你就是不能掩盖。某些时刻,我同情创作者必备的敏感与诚实。

罗兰、西德尔、赫蒂的故事线,和莉利娅的故事线交错映照,我脑补出一部欧洲电影。如果你发自内心地了解一个人,你就没法轻易下定义。

好像读了一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写的书。对比李翊云和门罗,门罗是木质相框里的老故事,隔着时间的滤镜,显得温和得多。李翊云的故事,是闪着坚硬的寒光的。相同的是,她们的书都是这个浮光掠影的瞬时世界里不那么易读的、因此是磨心智的书。感谢她们。

《我该走了吗》读后感(二):女主仿佛观察室嘉宾

是我读完了有些困惑的书,豆瓣榜单新书,也有书友们的力荐,但我读得有些困惑,读读放放,用了5天。 我试着梳理一下自己觉得不舒适的地方,希望可以被纠正吧。 翻译得太差了,我听了作者访谈,作者在表达观点的时候需要借助大量英文词汇和句子,我理解在英语强语境的输入之下,作者在逐渐丧失中文表达能力的准确性和生动性。译者IP显示也在美国,我在阅读时候文字感觉是词语顺序似乎被英文表达带跑了,就读着有种断断续续的感觉,有些时候需要重新读一遍才晓得句子意思是啥,比如频繁出现的谅必这个词在句子里又突兀又生硬。 杰拉尔丁舅妈忽然就变成杰舅妈,这种人名+称谓的翻译法在小说中随处可见,我心里只想说什么鬼,这是中不中西不西啊 作者采访时候说自己读了两页译本就不读了,委婉说大概翻译是另一种创作。 这明明是拒绝认领。 总之呢,翻译绝对是使原作减分了,翻了翻别人的评论,也有一些人提到了阅读的皱巴感。 听采访的时候作者说自己的作品要反陈词滥调,我也觉得还好,但阅读时候,看着里面几个角色催动各自语言金句,刚开始还觉得比较惊艳,后面就觉得疲惫,我仿佛在看言词比赛,比试各自智性,这种彼此的重复让我觉得也是一种单调,我在想这种反陈词滥调的结果就是落入刻奇的圈子里,其实是另一种画地为牢。 读的时候,想起青春期读亦舒,被一些金句震撼,但读完心里会觉得也只是如此而已啊。 今年读了几本女性文学,其实我觉得莱辛比门罗金句多,写法呢其实都是相对传统的,但这并不影响她们写出深刻的内容和思想。 所以我觉得可以对结构和技巧有些祛魅之心。 这种日记和批注共生的文本,让我想起莫拉维亚《鄙视》或者《驾驶我的车》,是挺值得期待的结构,可我读下来觉得这种共生也没比单线叙述艺术效果好多少。 老人院里的一切就像随笔集合在一起,罗兰日记也好多类似随笔,书里的战争背景有没有也不影响人物形象完成和故事完整,比如倾城之恋里战争他是有效参与了情节。如契诃夫所言,第一幕出现的猎枪第三幕都没响,那就不该出现在台上。

在听访谈时候,作者说写作有人愿意写蝴蝶她想写影子,这就是我感觉,那个叙事就是影子般模糊,我没感觉到人物立住了,比如女儿露西的自杀,女主反复陈说的是自己的悲痛,让那些文字像散文集。露西跟影子一样模糊。

我有时觉得我大概在看三本随笔集,一本罗兰的,一本女主的人生,一本关于女儿的悼念。

女主的日记批注给我感觉像综艺节目里观察室的嘉宾,一边跟节目的人争胜,一边夹带自己的经历。虽然访谈里也知道有她生活的不幸,但我对她的同情无法转化为作品的激赏。 简单记记,希望能被校正吧

《我该走了吗》读后感(三):我该走了吗

李翊云写莉利亚失去女儿的痛苦,一如现实中她失去儿子的痛苦,面对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孩子,莉利亚和李翊云能冷静地正视这个事实和带来的无尽伤痛,但对于世俗视角,怎样的痛苦都不够,生活的残酷又强加于生命的残酷之上,将母亲打入痛苦的最底层才作罢。但无论是莉利亚还是李翊云,她们都要为自己活下去,她们有好好活下去的权利,她们不只是某人的母亲,她们是她们自己。

我们是我们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