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见字如晤》读后感100字

《见字如晤》读后感100字

《见字如晤》是一本由张昌华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68,页数:2023-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见字如晤》读后感(一):见字如晤,抚笺思人|三百余封书信中感受名人的内心世界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被震撼到了,厚重的很有味道。 它没有那么多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再平常不过的问候、祝福和琐碎的日常,但却有一种真诚、幽默、严谨之感。

身为普通人的我,不管是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和这些名家都太远了。他们是一代优秀的文人,而我作为一个后代,蕞近的距离也只能是翻看他们的作品,或者去百科他们的事迹,所以有时候连了解都谈不上。

而这本书的作者却不一样,他和众多的名家因为出版有了更多的接触。讲真这样的工作有时还真让人羡慕。他在书中所写的相关小文章也穿插在书中,也让我们从侧面多多少少了解诸位名家的品性和学养。

书中的文人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着“杭州第一美人之称”的王映霞先生。这里有一封信让我觉得比较温暖亲切。在书中所有展示的信中,几乎所有的信开头都是昌华先生,而唯有这封的开头是昌华小弟,短短两个字好像一下子拉近了写信人和收信人的关系。

“她每每来信,你必须立即回复否则他就大为不悦:信要来回十五天,真急煞人”,“我用这样好的信纸写信给你,你不觉得可惜吗?”

这里的王映霞先生应该也是一个温暖、有点真性情的人,仿佛和昌华的书信往来是她生活的一大乐事。写信和等信也变的如此有意义。

书中的书信将近三百余封,每一封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出来展示给我们。虽然很多内容很简短、很平常,但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所见到的信中的字也各有千秋,都说“字如其人”,而你能从这些文字上看到感受到他们的品格吗?

说起写信,仿佛在快速发展的当下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通信的便利取代了鸿雁传书的浪漫。思念仿佛近在咫尺,只需一通电话就可以听到你的声音、看到你的容颜。

而这本书的珍贵之处便是那一封封的书信能点醒记忆深处的思念和思绪。书信结尾的祝安即是对彼此蕞好的祝福。

也许作者更多的是想表达:在他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不一样的名人,这也是我们走进名家文人的一份蕞好的资料。

书中的一些名人如今已驾鹤西去,而现在能有这样的作品为多我们展示这些名人过去的一些生活琐事,对我们这些后人来讲也是一种幸事。我们也应该借着这些书信重新拾起心中对“信”这种物件所蕴含的思念之情和浪漫之感。

《见字如晤》读后感(二):“君亲启,展信安。见字如晤,抚笺思人。”

“纸短情长,道不尽太多涟漪”

《见字如晤》

中央编译出版社

这是一本书简合集,张昌华先生是资深出版人,做过三十多年编辑,与众多文艺界名士交谊深厚,并与他们围绕图书出版有过书信往来。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留存了一些名家的书信,本书即由这些书信精拣而来。在内容编排上,全书分为甲乙两部分,甲部由周有光、张允和、萧乾、季羡林、黄苗子、周而复、杨宪益、丁聪、许渊冲、范用、流沙河、邵燕祥等人的书信组成;乙部由宗璞(冯友兰之女)、周海婴(鲁迅之子)、舒乙(老舍之子)等名士的后代所写的书信组成。在书信之外,还有作者所写的相关小文章穿插其间,可以从侧面了解诸位名家的品性、学养。

字里行间,均是平常人的琐碎,却又处处反射出他们为人处事的淡然和豁达。从书信中体味平常,在书简中领悟人生。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见字如晤》里的一篇篇书信,如同一笔笔的色彩,勾勒出这些文人大家的一幅画像。从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丝生活的气息,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更加真实的生命。

从斟字酌句描摹出一缕嬉笑怒骂的生活常态,如同与人交流的从容观感。

这一封封书信,正如书名所说《见字如晤》。

先生们已逝,留下的这些书简,就是时光残留下的一缕缕脚印,让我们踏着这些足迹,追寻着一颗颗闪烁着人文光辉的星辰。

“语言使人类别于禽兽,

文字使文明别于野蛮,

教育使先进别于落后。

了解过去,

开创未来,

匹夫有责。”

信息和交通的便捷,让思念仿佛失去了重量。想念了可以听见声音,看见样子。地隔两方的亲人最晚也可以在几天内跨越千山万水。

种种便利,让思念和思绪越来越淡,淡到不再想念,不再怀恋。

遥想鸿雁传书与君听,漫话情思到天明。

在书桌前,摆一盏小灯,铺一张薄纸,轻蘸浓墨,淡写忧思。

将一幕幕过往在心头历数,将一句句话语在唇边辗转。再将一缕缕思念凝于眉间,将一遍遍祝福种于心田。

由此百般,方才落笔成言。

如此这般,可见情长纸短。

“君亲启,展信安。

见字如晤,抚笺思人。”

时间和距离将思念酝酿成酒香,

笔墨与鸿雁让相思沉醉于心房。

《见字如晤》读后感(三):《见字如晤》抚笺思人

《见字如晤》是一本书简合集,本书作者张昌华先生是资深出版人,做过三十多年的编辑,与众多文艺界名士都有交情,并与他们围绕图书出版有过书信往来。在此期间,作者留存了一些名家的书信,本书便是由这些书信精拣而来。 在内容编排上,全书分为甲乙两部分,甲部由周有光、张允和、萧乾、季羡林、黄苗子、周而复、杨宪益、丁聪、许渊冲、范用、流沙河、邵燕祥等人的书信组成;乙部由宗璞(冯友兰之女)、周海婴(鲁迅之子)、舒乙(老舍之子)等名家的后代所写的书信组成。 书中黄色的部分是书信往来,并附有作家的照片以及书信原稿的图片。每位作家的信后面是张昌华先生写的小品文,记叙了与该作家交往的经过和一些趣事,让我们能够更加生动真实的了解这些大作家,可以从侧面了解诸位名家的品性、修养,感觉他们就在我们身边。这部分采用的蓝色纸张印刷。由此可见,这本书真的是很用心。 这真的是一本让人爱不释手的书。印刷非常精良,采用线装,随书附赠了名人的明信片以及他们手写信的原件照片。还赠了一个小便签本,非常的精美。绝对的物超所值,读完之后忍不住想再买一本,留作收藏之用。 从前,车马慢,书信迟,抚笺思人,见字如晤。在这个冰冷的网络化信息时代,所有消息都能够快速掌握,反而怀念起那个年代。特别是书中的好多人都已经不在,作者却可以拿出他们的信,抚笺思人,反复回忆,这种感觉是冰冷的电子邮件无法比拟的。 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便是杨苡先生,因为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杨苡老先生还在世,可是2023年1月27日,最后一位贵族小姐杨苡先生去世了。真的是让人不尽的唏嘘。同时也感受到书信的意义和文字的魅力。 想想现在的小孩子大概好多都不知道什么是“信”,我儿子也不知道邮票是做什么用的。记得上大学时我们经常给朋友写信,家里现在还有好多信件,一直留了很多年。没事儿的时候经常拿出来翻一翻,感觉那个时候真的很美好。大学快毕业时,网络就已经很普及了,渐渐的不再写信。我还曾经问过闺蜜说,怎么不给我写信了?她回信到谁现在还写信呀?现在有一种东西叫E-mail,你不知道吗?从那之后我们就开始了QQ聊天和发Email的生活。一转眼这么多年已经过去,我们也算见证了历史的一代了。 感谢《见字如晤》这本书,让我再次想到了自己曾经年轻过,曾经的美好。通过这本书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学大家的魅力。文字的确能够温暖人心,纸短言深,用再多的文字也写不出心里百分百的感受,但是真的感恩遇见这本书,在2023年的这个寒冬里,带给我极大的温暖,这也是读书的意义所在。

《见字如晤》读后感(四):借用这本书信集,感受名人人生魅力,感受着作家和编辑背后的故事

文学编辑是一项伟大的工作,他是连接起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他让很多作者的作品能够走进读者的世界,让读者们感受书籍阅读的快乐。

编辑在这一过程之中,必然面临艰辛的工作,必然也有着自己的酸甜苦辣,但他们收获更多的也将是成就感,是和作者、读者更多交流的机会,而这样的一种交流,已是乐趣无穷的。

特别是一些资深编辑,他们更是能够和一些知名作家有着更近距离交流的机会,也能够更近距离感受这些作家们的人格魅力,感受到那些纯净如镜子般灵魂的力量。

张昌华,中国作协会员,更是资深文学编辑,江苏文艺出版社原副总编辑,为大量名人出版作品集。当然这样一个过程中,他也与这些作家们有了近距离交流的机会。

在张昌华工作的主要时间段还是以书信为主要交流手段的时期,而且,既是后来互联网流行,很多名人也依然会用书信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意见。因此,张昌华就保留了大量名人的书信原件,这无疑就是走进他们生活,了解他们思想最宝贵的财产。

现在,张昌华把这些信件获得授权后公开发表,也就有了这样一本书《见字如晤:名人书简三百通》,让我们今天再次阅读这些文字,再次聆听那些名人最日常的教诲,也给我们带来完全不一样的阅读感觉。

对于我们来说,绝大多数收到信件的记忆都已经是很久的过去了,而读信的感觉也都沉寂于内心深处。而现在,这些文学就是勾起我们回忆最好的载体,让我们也再次体会读信的快乐。

这些名人的信件,更多都是和编辑交流关于书籍的事情,,虽然很多信件都极为简短,内容也很平常,但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都是写信人最私人的表现,而在我们阅读之时,也就可以感受到不同性格、有血有肉的人格。

比如,我在读王映霞信件时的忍俊不禁。“我用这样好的信纸写信给你,你不觉得可惜吗?请复。”老小孩的形象溢于言表。在读到萧乾信件时感受到的那种严谨细致,信中提到文章每一个词语的改动,八十多高龄依然一丝不苟,让我们看了都动容。当然,其他名家也都有着各自的特色,都让我们阅读之时,心向往之。

而这本书更是收录了每一位名人手写信件的图片,又让我们真切的感受他们最直接的魅力见证。“字如其人”,也就是这些见证最好的注脚。看到一位位手写的文字,欣赏着不同书法的同时,也感悟着笔后人生的魅力。

当然,张昌华也把这些名人交往的过程和背后的故事梳理给了我们,这也是了解他们最好的资料。那我们就借用这本书,感受着书信应有的魅力,感受名人人生的魅力,感受这些书信背后的故事。

《见字如晤》读后感(五):久不通函,至以为念

从前的书信很慢,在疾驰的骏马上,在绿色的自行车帆布袋里,小小的一枚邮票,是乡愁是思念是牵挂。是两个人沟通的桥梁。 一封充满墨水味道的信,我想一定充满了浪漫的味道。 现在很多小孩子应该都没有见过邮票了,旧连我都已经记不清写信的感觉了,外边绿色的邮筒也越来越少,和自行车一起消失的,还有邮差绿色的身影。 在张昌华先生三十多年的编辑生涯中,与各路文人墨客通信上千余封,历时两年删选出三百封书信整理成册,出版《见字如晤-名人书简三百通》 全书由甲乙两部分组成,甲部由周有光,季羡林,杨宪益、丁聪、许渊冲等人来往书信组成,乙部由宗璞(冯友兰之女)、周海婴(鲁迅之子)、舒乙(老舍之子)、钱易(钱穆之女)等名士的后代所写的书信组成。 见字如晤,抚笺思人。 作者造访萧乾时,恰逢“电视书屋”剧组采访他,萧乾说:“未来一部新书出版,应有许多人出来评头论足说三道四。”这句话我觉得像他为人一样坦坦荡荡。 对任何事情都要保持自己的想法,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好还是不好都不应该人云亦云。我们应该珍惜现在言论自由的社会,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甚至去杠一件事情,不应该搞什么小团体去打压别人,或者为了利益而去抹黑人或者事儿。 我很看不上现在蜂拥而上的水军,为了区区蝇头小利,抛弃自己的想法,为了引起舆论而哗众取宠。来之不易的文字言论自由,不好好珍惜,甘愿成为别人的口替。 跨越山海,奔波晨昏的信,在到达张昌华先生手里的时候,他是什么样的表情呢?每封书信之间还有先生所写的文章,从来往之间的书信,也能感受到文豪们的情怀。 很多文人经历过那段黑色的日子,在洗去冤屈后也没有怨天尤人,只是那份不经意的小心让人看了着实心疼,也能感受到他们的豁达,一份看破生死的淡然。 琐碎的家长里短,让那些名人在我心里更立体了起来,在中国很喜欢把名人神话化,这本书让我觉得他们更常人化,看了觉得心里暖暖的,对他们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一个人了解的越多,越能理解他笔下的故事。 在乙部里,开篇就是鲁迅之子周海婴的回信,我一直都很喜欢迅哥儿,很多事情我们无法用现代人的眼光钱评判一个人,未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在感情方面,我对迅哥的做法是十分认同的。在作者与周海婴交谈过程中,周海婴有句话我很喜欢,“金无全赤,人无完人,鲁迅也是可以批评的,但是必须通过他的作品,研究他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恶劣环境。他的文风不得不犀利,语言不能不苛刻。” 迅哥的文字像是一把利剑,带着猖狂和嗡鸣脱鞘而出。 在这本书里,也可以了解到迅哥在美术方面的造诣,也可以了解到很多关于迅哥的书是如何诞生的。 迅哥的精神时至今日依然是要奋力继续传承的,在我去北京鲁迅博物馆的时候,不大的地方,却络绎不绝的有人进进出出,雕像下边趴着一只懒洋洋的大橘猫,旁边还有稻香村的点心。 你看,爱他的人那么多,带着中国人独有的浪漫。 很多人带着遗憾成为了天上的星星,却一直照亮在人世间,也是通过《见字如晤》这本书,见识了更多人的气度,也感受一下君子之交。 见字如晤,展信舒颜。纸短情长,顺颂时祺。《见字如晤》整本书都散发着儒雅的墨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