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弗吉尼亚·伍尔夫》读后感100字

《弗吉尼亚·伍尔夫》读后感100字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本由[加]埃拉·纳德尔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6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吉尼亚·伍尔夫》读后感(一):水面与洁净:一个不稳定的天才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个以女性主义著称的作家。在面对这一话题时,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传记采取了细腻又新奇的视角——小说意象,八卦轶事,和穿插在文字间的直接引语,这些平易的语言和叙述方式迅速打破了读者和伟大作家的距离感。 没有大词,没有长篇大论,短小语言娓娓道来,告诉读者伍尔夫何以成为时代的记录者,何以为作家,何以为女性。最终,何以成为现代主义之下的人。 翻开目录,诸多地点构成了文章的架构:从海德公园门到戈登广场, 里士满到蒙克屋。这一举动不仅仅是满足视觉效果的“故意为之”,更体现了空间变化对伍尔夫本人的重要影响。 “埃拉.纳德尔(本书作者)通过梳理伍尔夫的信件,日记,散文和小说,敏锐地捕捉到了空间变化对她意识中根深蒂固的不确定感的影响”。 也正是这种不确定感,构成了伍尔夫作为写作者的主要特性。就像她写曾对“潜入海面”的恐惧与希冀的充满矛盾感的描述。对伍尔夫与空间的关系的发现,与水面,灯塔与海的发现,无疑是作者细腻情感的体现。 伍尔夫讨论女权,政治,乃至发生于多年前的沉船案。而这本书也极为细致地发觉了伍尔夫对事物的细腻体验: 如何写好一个夏夜? 在阅读前人的作品后,伍尔夫迅速生成了独属于“夏夜”,一个混杂时间与季节的空间,极具偶然与定然形象的结构。 那时主人公们正在窗边闲聊,有人偶然转向窗边,将话题打断。那时主人公说,“这是多好的一个夜晚啊”。 读罢,只字未提季节与气温,却让人觉得这是最为适配夏夜的。和谐的画面中氤氲季节的气息,而季节本身又被对话的冲突打破。 伍尔夫的文字在冲突与和谐中游走,这是因为她总在对抗不稳定的情绪,用以达到某种平静时,更愿意拿起笔,用文字寻求某种冷静。 在开头某帧插图中,有些年岁的伍尔夫在一个午后花园读书。她坐在摇椅上,用一只胳膊撑住头,挨到她的黑色宽边眼镜框。 她神色严肃,对着书籍凝思。这一场安静而和谐的画面中,谁能想来她内心正燃烧着蓝火,思绪与自我拮抗,又被拉向社会与人类的未来呢?

《弗吉尼亚·伍尔夫》读后感(二):“只有把创伤用文字表达出来,我才能使它完整”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书如今有各个版本,发行量巨大,基本上我感觉对于女性写作感兴趣的朋友都会关注到这位英语世界著名的的女性作家。但是你可知道,在她46岁之时,虽然已经出版了五部小说,盛名在外,却无法靠自己的收入过活。这本《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胶囊式传记,就为我们描绘了伍尔夫复杂而细碎的人生轨迹。

很喜欢这种口袋书形式的传记,颠覆了之前传记总是大部头的一贯模式,其实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们更愿意在家里看大部头的文学作品,而作者的人生故事并不需要在桌前正襟危坐,严肃认真地来看,人生本就是一场旅行,而能够在外出或旅行时随身携带一本小巧的传记,也不失为一件很惬意的事。

并且我被种草了这个系统,它还有《爱伦·坡:有一种发烧叫活着》《梵高:一种力量在沸腾》《塞林格:艺术家逃跑了》《汉娜·阿伦特:活在黑暗时代》《伊夫·克莱因》等等,打开了传记阅读的新世界!

大家都知道伍尔夫的著名作品《一件自己的房间》,而这本传记就是以伍尔夫的7个“房间”为线索来叙事的,它们分别是: 1 海德公园门22号,1882-1904年; 2 戈登广场46号,1904—1907年 3 菲茨罗伊广场29号,1907-1911年 4 不伦瑞克广场38号,1911—1915年 5 里士满天堂路34号霍加斯宅,1915—1924年 6 塔维斯托克广场52号,1924—1939年 7 蒙克屋I,1919—1941年

如果说这本传记的电影感极强,那么作者恰好是以空间的的变迁来实现伍尔夫人生的转场的,并且向我们展示了空间对于这位女性写作者的重要影响,包括她对家庭,对爱情,对友谊、对生活,对写作的看法,都在这些不同的空间之中展开。

伍尔夫的作品之所以在今天仍然广受好评,因为这意味着女性作为一种独立意识的觉醒,意味着女性开始认识到“我们的关系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而不仅仅是男人和女人的世界的关系”,并且告诉所有女孩,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房间,拥有自由的习惯和精确地写出自己的想法的勇气!

《弗吉尼亚·伍尔夫》读后感(三):伍尔夫:看到水流深处

无论是作为一位标志性的作家、一位了不起的剧作家、评论家与出版人、一位女性主义先驱,还是一位传奇式的知识分子,伍尔夫的一生是持续以来被人们好奇和感兴趣的话题。但作家的经历与交集几乎贯穿了欧洲的知识分子圈层,其丰富而多元的人生殊难描写。

1935年的伍尔夫

传记《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者埃拉·纳德尔在《序曲》中说到“伍尔夫传记最好的作者是其本人”,因此这本传记呈现以文学评传的形式,以伍尔夫的作品、日记、书信往来等文本为基点,分析和回顾作家的一生发展。由于所有论点都源自于文本,因而更像由作家本人时不时地现身说法,权威性与可靠性相较于纯粹的传记而言都更高出许多。

作家的音乐人生

这本传记是浪漫的。正文以《序曲》开始,以《终曲》结束,似乎在照应伍尔夫对音乐引而不发的喜爱:“在我落笔之前,我总是把要写的作品想象成音乐。”而正文部分,则以伍尔夫生活行藏的地点作为标志,串联出对作家人生影响巨大的重要事件、写作背景和思想历程。

布卢姆斯伯里团体

在伍尔夫的成长经历里,友谊与交际和她的创作灵感爆发同期而至,而写作生活带给她的最初是建立属于自己空间,是自我性格的释放。也因此,往往提到伍尔夫就不得不提布卢姆斯伯里团体,他们崇尚自由主义的人生态度让伍尔夫的生活爱好、审美取向在另一个维度上的铺展。

伍尔夫的书桌

维塔与奥兰多

弗吉尼亚与维塔两位女作家之间的情感火花是文学史上人们津津乐道的花边之一。这本评传中的描述堪称大胆,不仅用两人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原型分析和两人之间的信件分析出感情的纠葛细节,甚至将浪漫故事的讲述精确到两人“第一次”发生的时刻。维塔对伍尔夫的启发不仅让两人从朋友升格为情人,更成为了《奥兰多》的创作原型。

在正文的最后以《终曲》结尾,是伍尔夫的家人与朋友对伍尔夫作品和人生经历的评论和作家本人的自我评价——“吾如大树生根于斯,亦若江河奔腾流淌”,作家灵魂的自由之高已经到达湖底深邃,苍穹浩渺。

《弗吉尼亚·伍尔夫》隶属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小文艺口袋文库·知人系列“,延续了上海文艺出版社近年来一贯保持的高水准和雅致审美,装帧简单却不简陋,图片穿插恰到好处。不过由于图书使用了“口袋本”“文库本”的小开本形式,加上设计师也许并不想因此增加篇幅,整本书的正文字体大概在6~8之间,对于读惯了正常32开本或16开本图书的读者来说会累眼——至少假如是五年前的我遇到,一定会为它的精致小巧、节省空间而爱不释手,但如今双眼太容易疲劳,手握如此蝇头小字就有些吃力了。

(2023.05.14)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