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薇塔与弗吉尼亚》经典观后感1000字

《薇塔与弗吉尼亚》经典观后感1000字

《薇塔与弗吉尼亚》是一部由钱亚·波顿执导,杰玛·阿特登 / 伊丽莎白·德比茨基 / 伊莎贝拉·罗西里尼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爱情 / 同性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薇塔与弗吉尼亚》观后感(一):才华是最大的诱惑

欲望一旦被触发不找到答案如何让自己抽脱?薇塔和弗吉尼亚的才华不仅相互吸引而且吸引身边的丈夫,男人比女人狡猾他们可以用世俗拴住情感,女人是用真心触动情感有感而发直至认清自我打败怯懦获得生活的力量最后游刃有余的回到现实。就算遗憾沮丧也会珍惜得来不易的感受…

阶级是挡在薇塔和弗吉尼亚面前的河。薇塔遗憾因为自己的性别和婚姻让她失去了继承权和曾经拥有对家庭的安全感及其他情感,弗吉尼亚只能无可奈何的成为倾听者…

《薇塔与弗吉尼亚》观后感(二):薇塔与佛吉尼亚

影片背景设定在20年代的伦敦,剧情将会聚焦伍尔芙与韦斯特之间的情事:弗吉尼亚·史蒂芬1912年嫁给伦纳德·伍尔夫,接着遇见了上流社会人士兼作家薇塔·萨克维尔·韦斯特——哈罗德·尼科尔森的妻子。自1922始,她们开启了一段长达十年的恋情,并维持着性关系,互通了很多情书和日记。在她们的恋情终结之后,两人仍保持着良好的朋友关系,直到1941年伍尔芙去世。 这将是Chanya Button自2015年《Burn Burn Burn》之后执导的第二部剧情长片,艾琳·阿特金斯编写剧本,根据她出演的同名舞台剧(1993年首次在伦敦上演,1994年登陆百老汇)改编,还会基于伍尔芙和韦斯特之间的情书进行创作。伊娃·格林和安德丽亚·瑞斯波罗格此前曾接触过伍尔芙这个角色,后相继退出。导演称这是一部“新鲜刺激,充满创造力、激情与性欲”的影片。其他卡司包括伊莎贝拉·罗西里尼、鲁伯特·彭利·琼斯、彼得·费迪南多,9月爱尔兰开拍。

《薇塔与弗吉尼亚》观后感(三):作家的爱也难免落入凡尘

在B站看到作家的表白的视频来的。

一个天才作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一个泛爱作家,专注于事物。

说实话这两类人,现在的话就是互补,其实还是很搭的,从开头就知道她们两个是多么相互吸引的。

一个想要深入理解,一个惧怕被了解后自己的空洞暴露无遗。

人人都想要像吉尼亚那样,是个天才,虽在自己的世界里迷离又大胆探索、感受事物、融入事物又能把感受写出来。这样的人无疑是天才,是会发光的,同时又是那么想让人保护她。薇塔,有才华、有钱、炙热,同样光芒万丈,只是她在天才面前确实会显得空洞,这可能也是她泛爱的原因吧。是矛盾。

作为俗人的我,也经常想别人了解自己,又害怕别人了解后发现自己的不丰满。遇到过泛爱的人,当时并不理解,认为忠诚很重要,希望拥有一生只爱一人的爱情。看完这电影,真是百感交集。

哎,吉尼亚也是看得开。对于这样的结局那是最好不过了!拥有过真挚热烈的爱就足够!俗人只会死命抓住不放!

《薇塔与弗吉尼亚》观后感(四):无标题,因为短评字数限制写长评

个人很喜欢的一部电影,虽然电影的缺点也很明显。优缺点都浅谈一下。

缺点:有几处有点滥用配乐的感觉,例如开头就用电音和鼓点,还有两位主角的初见也是电音和鼓点,不过确实是恰当地表达了角色的活力兴奋与叛逆,换我可能也说不出该用什么配乐。第二个尬点是角色面对镜头说话,每次有书信内容都是角色用这种方式讲出来。虽然这种表达方式有它的方便之处,但从观众视角看还是很尬。我知道导演希望用这种方式把观众代入角色爱人的视角,但太容易让人意识到导演这一目的并出戏了。第三点就是太直抒胸臆了,这一点其实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不过这也使其区分于其它高分文艺片,我很喜欢弗吉尼亚的现代主义隐晦说话方式,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显得vita的台词对情感的表达太直白了。

不过以上的缺点并不至于阻止观众喜欢这部电影,它依然很好地展现了一个传统观念与现代革命性思想相碰撞的年代,弗吉尼亚的现代主义和薇塔的女性主义都是那个时代思想转变的特征之一,这点从其它相近时代背景的影视中也能看出来(对我来说的典例就是浴血黑帮)。片子的摄影也算挺好,虽然离大师级还有距离,不过很多镜头的氛围和美感都很到位。不过最大的优点的还是“高妹”伊丽莎白·德比齐无与伦比的魅力(其实我本来就是为了她来看的),感觉本来会很尬的一些镜头(如角色正脸看着镜头念信)因为她的演技也没那么尬了。还有演员对一些弗吉尼亚精神崩溃的瞬间的演绎也是这部电影的加分点(虽然现实中弗吉尼亚的精神状态可能比电影中还糟糕一点,因为现实中弗吉尼亚自杀了)。

ps:编剧肯定对精神分析也有点了解,弗吉尼亚写《奥兰多》对薇塔的重塑有这么点象征意义,因为重塑自我也是一种治疗方式。

《薇塔与弗吉尼亚》观后感(五):伟大的人需要一个团队

弗吉尼亚 伍尔夫身边的人都是她的亲人,思想交融无碍,生活上照顾她,守护她。他的丈夫完全是个守护者,超越亲人,如果我们自诩千里马,那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变化的关系中,他关心的是她的身体和精神状况是否足以支撑自己,简直就是知己、战友,伍尔夫一如冷静的拒绝了薇塔,果然是有良心,重点是理智的人。在认识薇塔后,她的亲友团并未恐慌,反而关注她的变化,很八卦,当然丈夫心中是有点嫉妒,凡人嘛。他们的谈话没有禁忌和遮掩,多好啊。要是家庭都这样,会少很多狗血的剧情。他们像侍奉国王一样守卫她的精神世界,像呵护婴儿般照料她的生活,任由她随性发挥,弗吉尼亚是幸运的。可以专注她擅长的才赋。然而探寻感知也是一种艰难的磨难。一切都可以坐下来慢慢谈,就是这个群体的腔调。

剧情就是花花人妇诱惑病态天才女作家的样子,相识不同阶段,伍尔夫的变化是明显的,走进去迷失自己,又能走出来。你背叛我,我就给你写本书。伍尔夫用眼和脑活着,只能写作,连这份情感都是她创作的来源。薇塔从崇拜到追求,又被她的佳作折服。剧情更侧重作家的情感和创作。两个人情感线不够清晰,感觉不到爱,一个粉丝吸引她爱慕膜拜的作家,作家迷惑失落中借助这个小粉丝再创辉煌。片中还提及伍尔夫的作品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和奥兰多。船戏可以删掉的。

敏感的天才她不属于任何人,弗吉尼亚和薇塔、以及这个世界始终是平行的关系。每段惊世骇俗的情感中总有一个中老年的妈妈,她找弗吉尼亚的帽子太多了,是个妖精吗?好几个弗吉尼亚独自在水边、城堡外等镜头她都在探寻死亡,好奇,敏感,脆弱。天才说话就是很有道理,你又有点听不懂,弗吉尼亚去薇塔家吃饭的场景,真是惊呆众人。

我在《时时刻刻》中认识了妮可基德曼和伍尔夫,她诠释了角色的本质,影后果然细腻传神。那种游离在世界之外,沉溺挣扎求索的历程。建议去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