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内生动力》经典读后感有感

《内生动力》经典读后感有感

《内生动力》是一本由【美】 艾利 特 · 菲什巴赫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28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内生动力》读后感(一):习惯行为学

得到听书 在第一部分,介绍了设定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制定恰当目标的原则和方法。恰当的目标要满足三个要求:一、不能太空泛;二、要能调动你的行动热情,不会让你觉得它是一件苦差事;三、要可量化、可执行。这样的目标会激励你,在实现目标的路上一直保持振奋,同时根据任务的进度,随时做出努力和调整。 第二部分讲述了在走向目标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强大的动力。一方面是监控任务的进展,运用“小区域原则”,在任务的前半段往回看,后半段往后看,获得更多的激励。另一方面是在任务过程中,对正面和负面结果做出反应,特别是对失败的结果,用强调学习的成长型思维来看待,把失败变成进步的阶梯,在追求目标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第三部分探讨了更现实的问题,如何在多个目标之间做权衡和取舍。首先是尽量寻找目标的交集,用较少的行动达成较多的目标,实现一举多得的效果;其次是运用折中或优先的方法,来处理目标之间的冲突,解决左右为难的问题;最后是通过“预先承诺”的策略,来对抗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排除琐碎目标对优先目标的干扰,从而实现自己的核心目标。 此外,在这本书的原著中,作者还谈到了如何利用社会及他人的帮助,来实现目标。不过在我看来,这部分内容的重点不是个人修炼和成长,而是处理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所以今天的解读没有涉及,如果你感兴趣,欢迎去做更多的学习。

《内生动力》读后感(二):如何设定一个目标从想到到做到

对自己有用的部分都摘录在下面了:

一、如何设定一个目标

1. 要从最终收益而不是成本(手段)的角度去定义目标。比如:找到工作而不是申请工作、拥有房子而不是为首付存钱

2. 目标有两种:应该目标(需要做的事———避免损失)和理想目标(希望渴望做的事———接近收益),尽量设定正向目标(做什么)而不是反向目标(不做什么)

3. 目标的特征:

* 挑战性:不要过分高估做事所需的时间

* 可衡量:可以监测的数字

* 可执行:目标可以转化成具体的行动

* 定时性(要有目标完成的截止期限、或行动的频率和具体开始做的时间)

二、如何兼顾多个目标(解决目标冲突)

1. 折中(推进所有目标) 或 优先(优先推进某单一目标)

2. 如何画出自己的目标系统?

* 先列出最宏观的目标

* 在每个目标下列出主要的子目标或者实现目标的方法(不要完整,但要不遗漏核心部分)

* 在这些方法中实线区分出正向性(要做什么)和虚线反向性(不要做什么)并与宏观目标连接

三、如何保持动力(如何监控进展,如何避免卡在中间)

1. 如何监控进展:(一开始养成习惯前)记录已完成量、(目标过半时)记录剩余量

2. 如何避免卡在中间:分解成以周为单位的任务;使用时间里程碑约定新开始

3. 如何在负面反馈后保持动力:问自己“ 是不是进展缓慢”不要问自己“是不是投入不够”。 记住自己学习的目标是为了提高技能而不是做好

4. 如何抵制诱惑:自控即在该做的事和想做的事之间做出选择(有意识识别:想做的事是否破坏了更重要的该做的事;想做的事是否并不有利于自己发展)

《内生动力》读后感(三):三分钟热度的人该如何完成一件事?

这是一本很神奇的书。

入手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朝着反向的心态拿的,我就不信看完这本书能改掉我三分钟热度、经常放弃的毛病。看完之后,毛病改掉了吗?不能说彻底改掉了,但还是有些改变。

改变源于对自己的了解更多了一点。对我个人而言,书里讲的很多理论,像怎样定目标、怎样分解阶段、保持怎样的心态这些知识,我之前都是知道的,但知道这些并不妨碍我该放弃还是放弃。

真正给我启发的是,怎样处理负面反馈的那部分内容。我是个很怕负面反馈的人,只要别人说我某件事做得不够好,我就觉得天塌下来了,开始怀疑我有没有能力做这件事,而这种想法只会让我非常害怕我正在做的事,因为没有证据表明我能做好它,我就会感到很沮丧,怎么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怎么别人可以做到,我就做不到?

我又偏偏处理不了这些想法产生的巨大的负面情绪,为了逃避这些情绪,我就会开始问自己,这件事真的非做不可吗?要不就放弃了吧?于是,很多事情在初学的时候,因为没法容忍被人指出自己做得不好,就选择不做这些事情。只要不做,就不会有指责,就不会有很难处理的负面情绪。这大概就是我很多事情都没法做完的原因。

书中很详细地剖析了为什么人类会很难从失败中学习,也是因为很多人把负面反馈产生的情绪问题看成是最重要的。明明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做完一件事是最重要的,但却会因为感受不好而放弃。然而,情绪能给我们带来实质性的伤害吗?其实又并不能。这虽然是事实,又让每个实际受困于情绪中放弃的读者心里不好受。不过,确实也是话糙理不糙。

书中给出了四个方法让人更能从负面反馈中走出来。第一是问进展。收到负面反馈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问自己:“我是不是没有什么进展?”这样,我们会把目光放在如何改进上,而不是想这件事该不该做。二是,把目标放在学习一样技能,而不是把某件事做到完美,即便是事情搞砸了,但学到了些什么,我们也是在进步。三是,把我们的失败看成是别人的,这样会在心里更好受一点,也能更客观地看待这次失败。四是,想象自己要给一个与自己面临相似问题的人提供建议,这样会迫使自己搜索更多能解决问题的信息,而不是只关注于问题带给我们的感受。

希望每一个拖延症、三分钟热度的人都能从书里找到自己的突围方法。

《内生动力》读后感(四):不成功是因为不会正确地设立目标?由“想到”实现“做到”的奥秘

艾利特·菲什巴赫在《内生动力》一书的开篇举了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一段对话,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爱丽丝问柴郡猫:“你能告诉我该走哪条路吗?”柴郡猫回答:“这得看你要去哪儿。”

第二个例子是作者在管理课上常用的一个练习。她让学生们想象自己是飞机失事后的幸存者,在飞机上寻找接下来他们需要的物品。很多学生没有事先想好自己的首要目标是等待救援还是寻找救援,所以在选择火柴、斧头、指南针和导航手册这些工具时自相矛盾,最终的结果是他们既不能有效地搭建起帐篷,也无法顺利地离开丛林。

我们从中得到的教训是,如果不提前选好能指明方向的目标,我们的行为就会毫无目的性,前后矛盾。

目标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工具,它不仅指引着具体的方向,而且会拉动我们朝这一方向去努力。

如果目标是为人父母或者换职业,我们就需要长时间持续投入;如果目标是健康饮食或加强锻炼,我们就需要意志力和自控力;如果目标仅仅是养一只陪伴自己的小狗,我们一样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进一步说,如果目标是登顶珠峰,我们就需要接受艰苦的锻炼;如果目标是从事法律工作,我们就要努力学习,准备律师资格考试。

举了这么多例子,其实都是为了说明我们在树立和设定目标时,有以下几方面需要注意。

第一,要弄清目标与手段的区别。

需要记住这句话,“设定的目标应该是抱负而非苦差事,有驱动力的目标设定的是期望的理想状态,而不是实现目标所必须的手段”。

以下例子能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去酒吧点一杯五十块钱的酒,你可能毫不犹豫;但是要花五十块钱停车,你可能会不愿意,宁愿冒被摄像头拍到的风险,寻找不需要花钱停车的地方。因为停车只是手段,是能让你进酒吧喝酒这一目标的手段。

我们在网上购物,不想单独再付运费,我们更愿意把钱花在目标而不是手段上,所以包邮的商品更畅销。其实电商会把运费暗含在商品价格中,但我们通常不会考虑这一点。

艾立特·菲什巴赫和富兰克林·沙迪向一群MBA学生拍卖著名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的一本亲笔签名书,学生们都很想得到这本书,最终的平均出价为二十三美元。接着他们向对这本书有同样热情的另一群MBA学生拍卖一个手提袋,塞勒的亲笔签名书则装在手提袋里,送给购买这个手提袋的人。奇怪的是,学生们对这一看似更划算的组合平均只愿意支付十二美元。这还是源于人们不想在手段上花钱的心理:花那么多钱买个手提袋,而它唯一的作用就是装一本免费书。

所以我们设定目标时,要从最终收益而不是从成本(手段)的角度去定义目标。比如要把目标设定为“找到一份工作”,而不是“上网浏览有哪些工作机会”;或者把目标设定为“拥有一套房子”,而不是“为首付存钱”。比如我自己,之前的目标是“每天都要写出好文章”,读了艾立特·菲什巴赫的《内生动力》以后,我的目标变成了“要成为一个在网络平台上拥有很多好文章的作者”。这样一来,目标确确实实由压力变成了激励,是憧憬的对象而不是每天必须完成的苦差事。

第二,设定的目标要抽象而远大,避免过于具体详细。

“对目标的具体描述强调的是行动,而抽象描述强调的则是行动背后的意义”。

艾立特·菲什巴赫向我们介绍了心理学家藤田健太郎做的一项研究。他将参与实验的对象分成两组,分别回答一系列“为什么”的抽象问题和“如何”的具体问题。比如“你为什么要保持身体健康”和“你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在回答了一些这样的问题之后,参与者开始对自己的目标进行思考。最终结果是,那些回答了“为什么”的参与者显得更有动力,也会更努力地去实现目标,例如手持握力器时,他们会更用力。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必须控制目标的抽象程度。比如“探索职业机会”的目标比“追求成功”要好很多。当现实到目标之间没有明确路径时,我们就只能陷入幻想,而不是行动。

心理学家加布里埃尔·奥廷根和托马斯·瓦登的实验可以证明这一点。《内生动力》中介绍说,他们让减肥者在开始减肥计划时给自己对减肥的期望(减肥可能性有多大)和对减肥成功的幻想程度打分,一年后期望值高的人比期望值低的人减重更多,但幻想值更高的人却没怎么减重。

切记,目标过于具体就会强调行动,把激励变成苦差事;而目标过于抽象就可能会沦为幻想,让人不去采取行动。

第三,分清楚趋向型目标和回避性目标。

“做什么”的目标也叫“趋向型目标”,因为它明确了努力接近的理想状态,“不做什么”的目标也叫“回避型目标”,因为它促使我们远离希望避免的状态。

不能说哪种目标在激发行为方面更加有效,在不同的情境中,趋向型目标和回避型目标各自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比如在体育比赛中 “赢比赛”的趋向型目标比“不输比赛”的回避型目标更有吸引力。在思维训练中,“想什么”的趋向型目标比“不想什么”的回避型目标要容易的多。

在避免伤害和逃避危险的情境中,回避型目标的作用更强。比如涂防晒霜时,你的目标是避免晒伤,而不是让皮肤更健康;戴头盔时,你的目标是避免受伤,而不是保持头骨完整。

有时候在同一情境中,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类型的目标。如果你是老板,你可能希望人们喜欢你,这是趋向型目标;如果你是个实习生,你就要先确保自己不惹人讨厌,这是回避型目标。

了解趋向型目标和回避型目标的作用是什么呢?

艾立特·菲什巴赫告诉我们说,“追求趋向型目标和追求回避型目标的感觉也完全不同。成功实现趋向型目标时,你会感到快乐、骄傲和激动,不能实现这一目标时,你会感到沮丧和悲伤;而在实现回避型目标时,你会感到平静、放松和宽慰,未能实现这一目标时,你会感到焦虑,恐惧和内疚。”

在实现总体大目标的过程中,感觉是一种非常及时的反馈,不断得到正面的情绪是一种强大的动力,你可以用它来激励自己或者奖励自己。

对趋向型目标和回避型目标区别的深入理解,有助于你认识到哪些目标更适用于自己,或者更适用于某种情境。

《内生动力》这本书源自艾利·特菲什巴赫近二十年的动机学研究成果,本书从设定目标开始,抽丝剥茧地讲述了如何把理想照进现实。书中列举了大量的生动事例,我们能非常容易地理解并实践书中的理论,不管你是学生还是职场人士,或者已经为人父母,这本书都能使你看清从现实到成功之间的路径。

—END—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