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普鲁斯特传(上下)读后感摘抄

普鲁斯特传(上下)读后感摘抄

《普鲁斯特传(上下)》是一本由[法]让-伊夫·塔迪耶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68.00,页数:120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普鲁斯特传(上下)》读后感(一):普鲁斯特与同时代文学家的勾连

这部传记描述了普鲁斯特与王尔德,柏格森,都德,马拉美和罗斯金的文艺理念之间的关系,对理解作家创作观念的形成很有帮助。

普鲁斯特几乎读过都德的全部小说,《阿莱城的姑娘》是一部让他终生不能释怀的作品。而和马拉美之间则有关于明晰与晦涩之争。普鲁斯特摒弃了罗斯金思想中的宗教观念而保留了审美的神圣性。

《普鲁斯特传(上下)》读后感(二):记忆海绵

“他不仅观察这一切,而且像海绵一样把它们吸收起来,保存起来,直到成年掌握了文学工具之后,才把孩童时代的所见所感,把‘所有这些充满好奇、温情和人性的欲望和喜悦’诉诸笔端。” —— 如果说普鲁斯特是罗斯金研究学者,那么本书作者让—伊夫·塔迪耶绝对是当之无愧的普鲁斯特研究专家。这1200+页分上下册呈现的皇皇巨著凝结了多少准备收集撰写工作的心血与智慧。 在本书中,我们能读到马塞尔·普鲁斯特在写作和“重建与重现”回忆的不懈努力,读到他在写作道路上的亦步亦趋,更读到作者为了重现普鲁斯特的在世风貌的良苦用心。他为我们展现了温柔细腻、忠诚和善亦极度渴望亲密感情的大男孩马塞尔,还有那个在文字文本回忆或展开想象的普鲁斯特。 ⭐感情 开篇介绍了马塞尔·普鲁斯特出生地奥特伊与成长地伊利耶,还有普鲁斯特一家及韦伊一家。这些久远却未被尘封的记忆都是普鲁斯特日后写作素材的来源。他的父母相继死去的那些年岁,他不强求自己房子的装潢如何,只想留下家族长辈们的肖像画还有泉水街房子里熟悉的挂毯与家具。(他不囤积身外之物,特别是书籍。或许对他来说,向亲近之人,无论男女,索要一张照片,就是仅有的收集习惯了。) 除此以外,书中不难看出马塞尔难以自持的表达欲望与向喜爱之人书信往来的反复试探。身边没有母亲或是亲密友人会让他心焦,以各种对方可能会感兴趣的条件试图诱惑。这些都反映他恐惧被抛弃的感觉,伪装的冷漠内心藏着肺腑之言。 诚如巴尔扎克写就《被抛弃的女人》,普鲁斯特结合他尊崇的巴尔扎克的写作手法与自己经常遭受的被抛弃的体悟,创作出他一生中不断讲述的爱情故事的主题——“被抛弃的男人”。 他写的爱情故事多半写出爱情的陨灭而非热恋的甜蜜。这紧扣他现实生活中恒常不变的状态——每每感到孤独,但又不想在母爱的重压下。他的恋情并不长久,大都只维持一年到一年半。(他很喜欢三人行,总想着追求女伴来引起男性友人的嫉妒。他错误认为嫉妒能转化成对他的爱恋。其实不然。) ⭐写作 罗马并非一天建成。普鲁斯特的写作风格亦非一天形成。 他热爱并大量阅读喜爱的作家作品。去枫丹白露短住那次,他没有带书也没认识到有趣的朋友,感到浑身不自在。他写信给母亲请求寄一些书给他。 只要他对哪位作家感兴趣,大都把能找到的作品找来读。托尔斯泰、巴尔扎克还有福楼拜(书中多次提到《情感教育》)都是他偏爱的作家。一旦他读到喜欢的故事或片段,他决心模仿,通过仿写来习得写作手法,吸纳所长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 青年时期在《月刊》和《会饮》 投稿起,马塞尔以各种笔名来撰写批评文章,逐渐有底气和信心写评述。然而,他并未因为文学批评展露才华,获得外界青睐。 (《欢乐与时日》印好之后,他分发给亲友的数量比卖出去的多。翻译罗斯金全集又让他没办法专注自己的写作。) 遗忘(同回忆同样是非自主的)是马塞尔写作的重要主题。“对任何事物,普鲁斯特都(至少)要经历两次:一次是真实的、日常的经历,另一次是它在记忆中复活。” 他的写作都是片段式的。为此读者能在普鲁斯特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找到相互关联的情节或人物。他用练习簿写下一个个片段。这样的写作方式有好有坏,不容易因前后写作间隔而变得不协调,但也很难形成非常连贯的故事性(估计就是人们认为他的作品十分意识流的缘故吧)。总的说来,《追忆逝水年华》是攒出来的而不是创作出来的。 ⭐社交生活 在巴黎社交圈,似乎无人不识马塞尔·普鲁斯特。他们对他的印象不错,母鹿般清澈的大眼睛,还有凝视全场的深邃目光。人们也常在咖啡馆里遇见过他。他以窥视的姿态打量来往的客人,用眼睛记录下眼前觉得有趣的人事物。别人以为他纵情沉浸在社交生活里,此话算是不假,更多的是寻找能用在作品人物的模型。(后来有人物原型在书中发现自己的身影,愤然向普鲁斯特求证。他只是淡然带过,并没正面回答。很显然,本书作者塔迪耶读过普鲁斯特的作品或历史材料,清晰得知作品中的现实人物原型。) 普鲁斯特的社交往来,最终还是为他的作品服务的。他从未放走过一切能成为素材的机会。 ⭐毕生事业 二十岁的普鲁斯特,他有几个未竟的事业:①大学学业;②社交活动;③文学写作;④情感乃至爱情事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相继抛弃了前两项,将后两样经营了一生。 他外语学习远比数学和物理好。当年父母不认为文学是一项能赚钱维生的职业,劝说他读法学。不过,从九岁就有的哮喘让他没有一次性通过法学考试。他看着顺从温和,最后还是拐着弯达到自己的目的,以写作为生。 情感乃至爱情事业,估计是他一生求而不得的梦。他年轻时曾经毫不顾忌写信给好友表达爱意,之后会试着把取向潜藏起来,以超乎友情的方式靠近喜欢的对象。

他极度渴望爱与被爱,一刻都不停歇。外祖父、外祖母、外叔公、父亲、母亲与舅舅的相继离世,让他内心缺了一块又一块。过往的相处回忆,成为他再现亲友的在世,重建他与他们之间的联结。

他就像是永不停歇的记忆海绵,吸纳他自出生以来的种种际遇,用逐渐熟练掌握的文学工具,将脑海中的回忆进行重构再现。 或许,他写作《追忆逝水年华》的目的并不为了为难读者,而是他透过输出记忆,让他和亲人们在文字世界里再活一遍,或永久留存。

《普鲁斯特传(上下)》读后感(三):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

远航季第18海里:《普鲁斯特传》,让-伊夫·塔迪耶[法]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品。

正值新春佳节,祝大家兔年快乐,新的一年我们一起分享更多的好书。今年的年味儿似乎前所未有,大概是所有人都经历了这三年来太多的不易和佳节的难以相聚,今年要以一场最浓郁的节日仪式感来犒劳一下自己和家人,我听到那些从异乡归来的游子们,回家所说最多的,就是想念家人做的菜肴的香气与味道,也有比较细腻的朋友说起,回到家中躺到床上,闻到妈妈新洗好的床单味道,喝一口爸爸泡的茉莉花茶的味道,就会有异常的安心感,外面世界的繁华不再有吸引力,更是如同穿越回到了儿时的美好时光,想起许多瞬间。

和他们围茶炉而坐,听他们聊起这些,我突然想到20世纪的法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堪称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意识流文学的先驱与大师马塞尔·普鲁斯特在其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中的一段表述。作品中的叙述者“我”将一块玛德莱娜点心沾着茶来吃时,“虽然它(点心)的模样丰满肥腴、令人垂涎,虽然点心的四周还有那么规整、那么一丝不苟的绉褶。但是气味和滋味却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即使人亡物毁,久远的往事了无陈迹,唯独气味和滋味虽说更脆弱却更有生命力。”意识随着点心的味道和茶水的香气,瞬间回到童年时光。

特别是后面那句“虽说更虚幻却更经久不散,更忠贞不贰,它们仍然对依稀往事寄托着回忆、期待和希望,它们以几乎无从辨认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支撑起整座回忆的巨厦。”这不正是与我开头所说的相通,无论是菜肴的味道,还是床单、茶水的气味,都与点心沾着茶吃时的牛油香气夹杂茶香相通,将那些似乎已消失很久的儿时记忆在“巨夏”中搜寻,一瞬间全部涌上心头,意识穿梭时间与空间,猛击现实中的你,形成巨大反差的对比,成为了你颇有哲学意味的思考,将美好回味,更去学会感知时间,珍惜当下,更为充盈地走下去。

而与普鲁斯特有某些相似之处的中国作家史铁生也曾说:“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普鲁斯特的这样一段小小的文学表述,将回忆串联感官来表达,既客观的进行描写,也令故事的主人公与读者有着现实感的互动,原本虚无的回忆有了描述可击的着力点,简单的文字竟带给读者以场景上的亲临感,更是激发起一种知觉,正因普鲁斯特作品中的文学创作,这一现象被神经科学家称之为“普鲁斯特效应”。

聊起《追忆似水年华》一书,我想可以说所有热爱文学的人都听过这本书的名字,但我看过那么多博主在分享名著的阅读经历,却很少看到有人在分享阅读它的感受,似乎极少有人完整完整部作品。那么多的出版社这几年不断地以精美的设计再版名著,或抢着公版时间节点翻热作品进行推广,但很少有出版社去碰触这部名著,更是少见到新的完整译制版本。这难道真的像《星空中的普鲁斯特》一书作者马尔科姆·鲍威曾说的“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三千页的咒语!”有着某种难以打破的“边界”?

这一切问题的答案我们可以去《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身上寻找答案,是什么样的契机令他创作下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又是什么样的成长与发展经历,令他托着自幼孱弱的身体,带着生性敏感的性格,去创作出一系列的文学作品,更是将自己的思想乃至生命中最好的部分,都倾注到《追忆逝水年华》一书中。为此我试图在著名的文学史家,公认的普鲁斯特专家让-伊夫·塔迪耶所著《普鲁斯特传》中寻找答案。整部传记的阅读带给我一种罕见的阅读体验,不仅仅是因为这部传记多达1200多页“厚”与“长”的沉甸甸。

这部不同于以往的传记,让人感到作者不止是爱他的作品至深,是一位“普鲁斯特迷”经年累月对他深入研究而来的高“站位”描述,站在的是对普鲁斯特整个家族家世和人生成长经历的详细追溯了解,站在的是对普鲁斯特个人阅读、书信往来、创作手稿等的入微梳理,帮助你于普鲁斯特人生的细微处感受他“思想”的逐步建成,通过对他人生至细的展开感受他创作的本源。最具独到之处,就是以作品去解构作家,以阅读去阅察他的一生,令读者感知作品是如何的反映作家,作家是如何的创作作品,其中究竟有何联系所在。

会发现普鲁斯特的“创作”和“思想”始于曾经的“译制”经历,当然殷实家世的影响令他能有更加宽阔的眼界,敏感的性格令他有更加细腻的观察,而孱弱的身体反而给了他只能去闭门创作的际遇。就算是那些普鲁斯特“名不见经传”时期的种种信息,竟都被塔迪耶挖掘并呈现给读者,对他这一时期的研究比他已成名之后显得更为珍贵,展现了普鲁斯特的文学起点,让你读懂他后期所创作出《追忆似水年华》的呈现内容有了更多的帮助,让你知晓作品的主题、形象、人物的真实来源为何,让你理解意识流的魅力所在。

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佩服和惊叹于塔迪耶在整部传记中所做的每一处标注,这令我知晓整部传记所成,有着大量基础研究的沉淀,细致到每一处着笔都有根源支撑。你不犹的会感叹,伟大作家的伟大作品,就是需要这样的也堪称为伟大的传记作者,用其作品为其立传,毕竟作家因作品而得作家此名,作品就是他的一切,作品才能全景的展现他。普鲁斯特的魅力所在就是他作品的魅力所在,他以小说探讨爱情、艺术、时间和记忆等主题,塑造了不朽的艺术作品,于作家群体是一种文学前所未有的创造,给读者是一种充满生命力的阅读。

据吉尼斯世界纪录,《追忆似水年华》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的小说,它的长度令很多人望而却步,但当你通过这部《普鲁斯特传》知晓了它的诞生史,你便会产生一种浓烈的兴趣,你会想发起这个“登封”的挑战,你会期待普鲁斯特的文字驾驭能力和对美的感知能力,你会期待在冗长的意识流表达中,与其换位感受,去获得一种认识自我的独特途径,经历着他笔下的一切。当你走进塔迪耶笔下的“普利斯特世界”,你便能拥有一个完整的《追忆似水年华》“创作观”,这是普鲁斯特带给我们的一种全新的、更为丰富的看待世界之方式。

同时,也会像开头我所说到的那样,你慢慢的会去习惯以“普利斯特式”的方法去观察世界,你会不时的感受到属于他的真实感,这种真实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也伴随着他的不断创作而走向成熟,即便是非常单薄的生活印象,看似缥缈虚无,但同样有痕迹留存在你我的心中,而你需要的是一种感知,同曾经的普鲁斯特那样,用某种感官去标的,从而不断在过往的真实生活中去激发心灵的感受力,在其中找到力量,这些也正如在《普鲁斯特传》中塔迪耶写到,“小说家的题材,诗人的幻觉,哲学家的真理”而小说家的创造性开始发挥作用。

作品令一切与真实相连,更有了意义,当你通过塔迪耶的《普鲁斯特传》了解了普鲁斯特,鼓起勇气去阅读《追忆似水年华》,那么未来你会以不同以往的方式去看待路过的建筑与街道,路上的行人和手捧的鲜花,还有你身边的人们,不同以往的方式思考人生、亲情、爱情,不同以往的方式去感知时间和发掘记忆,你会发现你的焦虑与彷徨被抚平,你会以更为深情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以更柔软的状态去呵护宝贵的心灵与记忆。有人曾感叹“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而这部传记会告诉你普鲁斯特和他的《追忆似水年华》,是真正的人间值得,不止是一部无须溢美之词,璀璨而迷人,高贵而从容的意识流文学名作。

《普鲁斯特传(上下)》读后感(四):“普鲁斯特大祭司”的“追忆”

普鲁斯特的校样

惟有作家中的作家,才能享受顶级学术礼遇,不仅有全集、选集、评注本、导读本、皮面精装烫金本,亦有传记、书信集、影像集、研讨会、纪念馆,足够奢侈的话,还需一本“私人词典”。私人词典是把作家一生的时间和空间打破,抽丝剥茧,重新编织,再按ABCD的字母顺序排列,望之俨然。别致的是,法国昂旺托父子编辑的《普鲁斯特私人词典》,在书迷熟悉的“山楂树”、“斯万”、“里茨酒店”、“莱奥尼姑妈”之间,设置了词条“让-伊夫·塔迪耶”。此君何人?解释如下:“普鲁斯特宗教的教皇、虔诚者、势利眼、盲目崇拜者、朝觐者、专家、饶舌者不计其数,但是如果要指定一个大祭司、一个中央银行行长、一个剩余价值模范提供者,这人毫无异议就是塔迪耶。”

让-伊夫·塔迪耶与他的书

让-伊夫·塔迪耶(Jean-Yves Tadié,1936- )法国最权威的普鲁斯特研究专家,1959年23岁开始发表有关普鲁斯特的研究论文,毕生重要工作包括主编四卷《普鲁斯特研究专辑》、编辑七星文库版《追忆似水年华》、辑印普鲁斯特手稿和异文、撰写普鲁斯特传记、探究普鲁斯特的小说艺术、阅读范围和朋友圈,85岁还出版了他的第18部研究成果《普鲁斯特与社会》。可以说,塔迪耶的一生活在普鲁斯特的一生里,如果戴上“普鲁斯特大祭司”的高帽,帽子绝无掉落之虞。

在普鲁斯特传记领域,仅中文译本就有十种以上,而塔迪耶的《普鲁斯特传》一出,大有力挫群雄之势。本书既是最厚重的普鲁斯特法文传记,也是最权威的《追忆似水年华》传记。假如说“重建和重现”是普鲁斯特孜孜以求的,他把自己的一生与整个美好时代装进了七卷书里,那么“重建和重现”也是塔迪耶无时或忘的,他把填充了七卷书的主题、人物、意象与观念的千头万绪,经由七千页普鲁斯特文献,予以全盘拆解,再一一还原到普鲁斯特五十一岁的年华经纶里。如中文译者李鸿飞所概括的:“这部传记既是小说家普鲁斯特的心灵史、成长史,也是巨著《追忆》的生长史、创作史。”从此,普鲁斯特与《追忆似水年华》边界模糊,作者即书,书即作者。相较于本书庞大而密实的“时间织毯”,《普鲁斯特私人词典》仅是若干碎片,《恋爱中的普鲁斯特》不过是几根金线,21卷的《普鲁斯特书信集》似乎也只是一种底衬。难怪1996年本书付梓后,一版再版,风行世界。

《普鲁斯特传》的总体风格是普鲁斯特式风格,也就是缠绕、缠绕、加缠绕。《追忆》有500多个人物,数数《普鲁斯特传》后面的人名索引,提到的人名竟有1984个!对于某些记忆力欠佳的读者,才出经典的狼窝,又入传记的虎穴,不想麻烦人工智能的话,只能自己对着索引慢慢梳理。而对于痴情的书迷,这1200页的扎实传记,句句有来历、事事有出处、人人有着落,未尝不漫长得令人幸福。

本书的最大贡献是把普鲁斯特从“妈宝男”、“浪荡子”和“社交花蝴蝶”的标签中拯救出来,普鲁斯特首先是一位孤独、勇敢、勤奋的作家——“他的伟大源于他的写作,因为他为此奉献了一切”。高悬于奥赛博物馆的《普鲁斯特肖像》,是普鲁斯特的“视觉标识”,那一年他21岁,深色背景上深色的外衣,更显出白色丝质衬衣和白色卡特来兰花,衬得面部要发出光来,按照普鲁斯特朋友的描述,“一位长着羚羊般温柔大眼睛的年轻波斯亲王”。

布朗什的《普鲁斯特像》,是未完成品,被普鲁斯特“抢”来的。

不过肖像与照片一样,深具欺骗性,真实的普鲁斯特远没有画像上这般整饬不苟,他生活能力奇差,既像个丹第那样讲究,又像老学究那样漫不经心。他打不好领带,系不好鞋带,母亲去世后,他的领口甚至有棉花露出来,简直邋遢。唯一堪称风格的是他的大衣,某大使说:“他是我所见过的最不同寻常的人——甚至赴晚宴他也穿着长大衣!”有时在这件大衣里面,还有一条长长的紫红色的围巾,每次抽出来的时候,都令朋友讶然失笑。这是因为普鲁斯特有严重的哮喘病,极端怕冷,在写作的时候,他要“盖上七条毛毯、一件皮衣,捂着三个热水袋,一旁还要生火。” 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不停地修改、增删、打磨,连出去社交都是为了把一切写进小说,靠了这样的苦工,普鲁斯特才成其为普鲁斯特,他的座右铭是:“只要有光明,就要劳作不息”。

新发现的普鲁斯特照片,最右一个。

本书的“索隐”性是又一个特色。《追忆》中名字出现次数最多的人物是“阿尔贝蒂娜”,2360次,一个年轻的花季少女,一个“时刻逃逸”的人,一个谜一样的女性角色。但她的原型之一,却是阿尔弗雷德·阿戈斯蒂耐利,给予普鲁斯特最大创痛感的情侣。1907年遇到普鲁斯特时,阿戈斯蒂耐利19岁,是位英俊的摩洛哥人,来自底层,以驾驶汽车谋生。普鲁斯特与他的感情一波三折,热恋、争吵、负气、出走、跟踪、追悔,一样不缺。利用普鲁斯特赠予的钱,阿戈斯蒂耐利参加了一个飞行学校,登记时用了伪造的来自《追忆》的姓名:马塞尔·斯万。这一边,普鲁斯特盼着情人归来,甚至花巨资买了一架飞机;那一边,1914年5月30日,阿戈斯蒂耐利驾机在海上坠毁。数月后,在给密友哈恩的信里,普鲁斯特坦诚地说:“我真正地爱过阿尔弗雷德。说我爱过他还不够,我仰慕他。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用过去时。我依然爱着他。” 塔迪耶论证说,《追忆》里的每一个主要人物都有不止一个原型,在普鲁斯特笔下他们不断合并、分裂、变化,阿戈斯蒂耐利最后定型为阿尔贝蒂娜,源于生活,终于艺术。

作为普鲁斯特研究专家,塔迪耶对于文献材料是一网打尽、涸泽而渔的,其中与《追忆》最相关的,莫过于“普鲁斯特手稿”,包括作家始于1908年的4本笔记,75本写在小学生作业本上的草稿,20本誊清稿,18部修改后的打字稿,以及满布划痕和补充的14部校改稿,总计7000页。由于普鲁斯特不断重写,且在生前只出版了前四卷——后三卷《女囚》、《女逃亡者》、《重现的时光》由他的弟弟罗贝尔主持整理陆续出版——所以,就像“未完”的《红楼梦》更引人猜测一样,多种手稿的《追忆》也是专家们不断挖掘的金矿。迟至2021年,这矿藏还有新的矿洞被发现:写于1907年的《七十五页手稿》。塔迪耶是手稿掘金队伍中的佼佼者,全面运用手稿是他这部《普鲁斯特传》的最大特色,他将最新材料也补充进了这本传记的中文版本。

在普鲁斯特手稿的牛奶咖啡污痕中、以及涂涂抹抹的笔迹间,塔迪耶细致入微地阐释了,一部伟大作品到底是如何成形的,堪称“时光倒转”,更确切地说是“追忆‘追忆似水年华’”。

普鲁斯特笔记本

法国政府将普鲁斯特全部手稿上传至这个网站

我喜欢他笔记本上的涂鸦

本文已发《三联生活周刊》,请勿转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