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在少女花影下》读后感锦集

《在少女花影下》读后感锦集

《在少女花影下》是一本由[法]普鲁斯特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53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少女花影下》读后感(一):遇到普鲁斯特,遇到爱情

读第一部《去斯万家那边》时,简直爱不释手,读反复反复读,反反复复读了三遍才开始读第二部,但是开始读《在少女的花影下》后,拿起来放下,再拿起来,再放下……如此反复了三次才终于读完。

一上来差点让人怀疑,第二部的斯万和第一部不是一个人。

好书需要慢~慢~反刍。尤其是读了一部分的好书,暂时地放下,你会发现,你时时刻刻、心心念念的想着他,在刷牙的凝神的瞬间,在望向天空中的云朵和月牙的某刻,在读着其他书的间歇像遇见完美恋人与前任的比较,emmmm…普鲁斯特就不会这样…你回味这种无与伦比的享受,刻意把这美妙延长。直到你再次拿起书,再次投入一场完美爱情。

读普鲁斯特是遇见爱情,是美好。

重读第一部分,因为第一次读时是在火车上,空调特别冷,我套着郭大爷的衣服反复咀嚼这些句子,又因为读之前看过了后浪漫的绘本,以至于这一次再读,那些句子就像汩汩的溪水一样,从脑海里源源流了出来。再次遇见的完美恋人,还是熟悉的脸庞、眉眼,手掌相握的触感似曾相识的感觉。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我会伤感地想到,我们的爱,只要它是对某个活生生的人的爱,那就可能不是很真实的东西,因为,虽然在一段时间里欢欣成痛苦的梦也许会把这种爱跟一个女人联系在一起,使我们以为它是命定由她激发的,但是,一旦我们反过来自觉或不自觉地摆脱了这种联系,这种爱,既然它完全自发地源于我们自己,就会再次萌生,献给另一个女人。”

“爱情的回忆还得服从记忆的一般规律,而记忆的一般规律又受习惯的更一般规律所支配。由于习惯会使一切变淡变弱,最能让我们记起一个人的,恰恰是我们曾经忘记的事情(因为那是无足轻重的事情,我们就听凭它保留了它的全部能量)。正由于这个原因,我们的记忆中最美好的部分,都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外,存在于一缕带着雨丝的清风中,存在于一个房间幽闭的气息或一点初起的火苗的气味里;但凡我们能从自己身上发现智力由于不屑而懒得去探究的东西的地方,都有这些美好的记忆存在,它们是往最后的保留,是其中最美好的我们的泪泉看似已经干涸之时,还能让我们潸然泪下的东西。它当真是在我们自身之外吗?更确切地说,它是在我们心中,但避开了我们的视线,藏进了或长或短的忘川之中。而也只是靠了这种遗忘,我们才能不时找到我们曾经是过的那个人,才能像这个人曾经做过的那样去面对各种事物,也才会重新感到痛苦,因为我们已不再是我们,而是他,我们现在觉得无所谓的东西,却是他所爱的。在习惯性记忆的强光下,往昔的图像渐渐变得愈来愈淡,最后什么也没留下,我们再也找不到他了。或者更准确地说,要不是有些个词儿(比如邮政局司长)被小心翼翼地藏在了忘川之中,我们恐怕就再也找不到他了,这就好比国立图书馆里的一本书,要是一不小心没归架的话,以后恐怕就别想找到了。”

“有时候,久居一地会使时日停滞,赢得时间的最好办法,就是换个地方。”

“旅行特有的乐趣并不在于可以顺道而下,累了就歇,而在于尽可能让出发地和目的地之间的差异变得清晰可见。”

“然而无论什么物品,我们时代的风气,就是非要把它和现实生活中的环境一起拿出来让人看,这一来,就抹去了本质的东西,亦即将它从所处环境中分离出来的精神活动。一幅油画被放在同时代的家具、摆设和壁毯中间展示,就成了俗套的装饰,一个家庭主妇早些天还对此一窍不通,在档案馆和图书馆里泡了两天过后,现在居然可以在宅邸里很娴熟地摆弄这些玩意儿了。殊不知,坐在这些装饰中间边进餐边看画,是根本无法领略在博物馆大厅见到它时那种令人心醉的欣喜的,而博物馆大厅那没有任何装饰、近乎光秃秃的环境,恰恰更好地凸现了艺术家在其中驰骋想象进行创作的内心空间。”

“我的端坐不动,以及稍后袭来的睡意都带有一种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憩息的清新印象;倘若我有一刹那能化身为一条倦意朦胧的鱼儿,半睡半醒地在海面上随波逐浪,或者化身为一头苍鹰,任凭风狂雨骤,兀自被风力托举在半空,我想必也会在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怀抱里感受到这种清新的印象。”

2021.5.6

又一次捧起普鲁斯特,不同于第一部的一口气读完,第二部跌跌撞撞读得仿佛一个梦,不对,是一段一段的梦。而且无法引起共鸣,以至于我像在观看一个备受折磨的精神病患者。

“在这种女人身上,所有的欲望,对不了解的生活方式的好奇,以及博得新认识的人好感的希望,全都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佯装的轻蔑,是故作姿态的喜悦,而这些代用品自有它们的不便之处:从此她们就非得把不开心说成开心,非得一而再再而三地对自己说谎不可了一一有了这两条,她们也就甭想有舒心日子过喽。”

圣卢的这个舅舅终于出来了,我可太爱了!

读普鲁斯特,会让人觉得再没有比这更有意思的事了。这起承转合。

2023.3.27,跨度三年,终于读完。

《在少女花影下》读后感(二):普鲁斯特

普鲁斯特阅读指南

一部名著在它的时代可能无法树立威名。普鲁斯特曾经说过有些作品太过于创新,以至于当代人无法理解。同样他的《追忆似水年华》也经历了戏剧性的经典化过程。开始这本书可怜地被各大出版社拒绝,原因是"无法理解花几十页写主人公在床上的辗转反侧",以至于作者不得不拿去自费出版——实际上拿到现在的话普鲁斯特可以说是标准的"土豪金"了。小说出版了又在乐于助人的朋友们的帮助下获得了龚古尔奖,还有人认为并不是名副其实。当时这本书被认为是对巴黎美好时代的可爱的怀念,一本社交回忆录。现代主义兴起时它被公认为意识流小说的先驱,是让很多作家压力山大的"完美的小说"。然而作品的意义未竟,后现代主义的大师们也对它做了各种探索,他们的思想上也打上了普鲁斯特的烙印。从作品来看,普鲁斯特是颇具出世目光的作家,《追忆》是消弭个人欲望、需要静静阅读的书籍,然而一部《追忆》让很多人获得了博士学位也是实情。

人们往往觉得经典名著常读常新。很多时候这种感觉往往是由于经典名著总是产生于过去的作品,当时代变化,一切习俗也会随之变化,于是情侣们调情使用的是不同的词汇,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也会别有情趣,而在当代,你看到的永远是用烂了的词汇和故事。有时候我毫不怀疑我们时代"霸道总裁"的故事也会引起后人们的兴趣。当然,伟大的作品不仅仅如此,伟大的作家往往尽善尽美,他们的作品往往让我们体会到巨大的努力,深深的人情之美。总之,为了理解一个作家表达的意思,读者必须付出一定的努力,你付出的努力越多,可能满足感会相对增大。有的作家采用很多方法让他的作品变得不容易理解,以至于你必须反复阅读,得到更多东西。有的作家会采用了象征手法(实际上象征是古老的手法),现代主义作品中往往采取晦涩的象征。也有的作家调换故事发生的顺序,在结构上动脑筋(比较容易理解的例子是电影《低俗小说》)。而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之所以难读,首先当然是因为它的篇幅实在是太大了,对此法朗士说过经典的评价: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其次是因为普鲁斯特本人实在是、真的太聪明了。以至于普鲁斯特也是让大部分人望而却步的现代主义作家。

其实普鲁斯特是在感情上和我们最为贴近的现代主义作家,最容易让现代人产生同感。现代主义给我们的印象总是过于"高大上",很可能是因为现代主义有很多理论的鼓吹家,以至于让我们认为他们阐释了独一无二的高深思想。实际上最容易的态度就是,无论什么样的文学,归根结底毕竟产生于生活,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生生相息。普鲁斯特在《追忆》中写了很多你我的人生痛苦,他居然把失恋的痛苦和军事战役等量齐观。他和我们一样,并没有觉得父母对我们的付出理所当然,对自己的未来毫无打算,在恋爱中步步走错,因为不理解恋人的想法产生了无尽的困扰。他像我们一样困扰于自己生存的位置,长久地觉得自卑。普鲁斯特并不是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他真正讨厌的是很多人明明无法对国家大事感同身受,还要装出伤感的姿态,他喜欢嘲讽的是虚伪而不是爱国。如果没有读过普鲁斯特,就不会发现普鲁斯特的世界,但是如果你读了普鲁斯特,就会发现生活中你自己的生活处处可以在普鲁斯特的作品中得到解释。这就是普鲁斯特说的,当我们读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觉得羞耻的行为,其实也为那些作家经历,你会发现新的世界。这些偶然的情感,在小说中得到了妥帖的、精雕细刻的描写,这是普鲁斯特反复修改的结果,他总是致力使所有的东西在他的笔下与众不同。恋人的气息的是这样的:

她刚笑盈盈地睁开眼睛,便把嘴唇伸给我,她还什么都没说我已经感到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有如拂晓前依然一片寂静的花园那般让人心旷神怡。

这种句子没有引用任何典故,可以轻松被理解,甚至显得过于文艺。实际上《追忆似水年华》这个中译名本身就透着过于文艺的气息。在我们中国古代,年华如流水是约定俗成的具有深刻含义的比喻,它象征了过去的一切幸福终会逝去。这也和小说的感伤的内容有着某种共通点:过去的一切只会出现一次,它们终将成为记忆,然后随着时光的洪流真正地被人遗忘,不再提起。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面临的现状:现代人对所谓的永恒,再也没有古代人的那种自信。

最近我打算总结一下《追忆》里的人物,稍微一总结似乎大部分人物都和同性恋有关系,有的人物本身就是同性恋,有的人物和同性恋有关系,或者包庇同性恋行为。主人公是一个直男,但是实际上普鲁斯特是一个多少有点可怜的同性恋。这也许可以提醒我们,不管你多希望追忆是一部社交回忆录,它也只是小说,虚构的文字。普鲁斯特的想法和我们所受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截然相反。我们总是刻板地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是永世不变的真理,普鲁斯特却怀疑是意识决定物质。想必大家都有小说中主人公的经验。主人公最好的朋友,贵族子弟圣卢,本来是一个直男,直到主人公后知后觉地发现圣卢并不是直男,于是之前圣卢是直男的证据也都指向了相反的方向。生活中我们也体验到类似的事情,比如你看到某处的风景,一厢情愿觉得它是一座塔,直到某一天你突然发现那是垃圾堆,你的信念会全部崩塌。普鲁斯特要说明的就是物质世界并不是确定的,而是需要你头脑中已经存在的观念去理解,当你的头脑中没有观念,你甚至没有办法理解任何事物。这就好像庄子说的那个古老的寓言:当两个人吵架的时候,如果一个人没有吵过另一个人,难道他就绝对是错误的吗?找到第三个人给他们评理,这个人必定和其中一个人的观点相同才可以评价,如果他同意一个人的想法,难道这个人就真的正确吗。一个人内心的情感是无法形容的,但是他必须想办法写出来才有可能成为作家,在作品和真实的情感之间其实是有距离的。而在我们和真理之间也永远存在着距离,这样的距离让我们永远生活在不确定之中。

《在少女花影下》读后感(三):普鲁斯特式爱情

爱情中是无宁静可言的,原因在于你所得到的永远只是你的欲求的一个新起点而已。当我不能去她家的时候,我的眼睛盯在这份可望而不可即的幸福上,我甚至无法想象还能有怎么样的新的烦恼在前面等着我。但是,来自父母方面的阻力一旦撤销,这个问题一旦得到解决,新的问题就会不断冒出来,而且每次都变换着形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和吉尔贝特的关系每天都在更新。每天晚上回家,我都会想到有些问题,有些对我俩的感情至关重要的问题,我必须告诉吉尔贝特,而这些问题每次都是不一样的。我暗自庆幸不会再有任何东西来威胁我的幸福了。可是,威胁还是悄然而至,而且恰恰来自我毫无防范的方面,来自吉尔贝特和我自己。那些使我觉得欣慰,使我相信这就是幸福的事情,按说是该让我感到烦恼的。因为幸福在爱情中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一些看似最简单的、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如其来的事情,本身往往都是些小事,但当我们处于那种状态时,它们顷刻间就变得事态很严重。爱情让我们感到兴奋快乐,是因为我们心中存在某种不稳定的东西,我们不停地设法保持它的稳定,而在它暂时稳住不动的那会儿,我们是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的。其实,爱情中有一种永恒的痛苦,欢乐冲淡了它,使它显得虚缈、遥远,但是它随时有可能以本来的面目狰狞地出现在你面前要不是你一度得到过你所想望的东西,你早就该看见它了。

所以我倾向于,爱情是瞬间性的行为。

可以哭,真是一件奢侈的能力啊。我要做一个一直都会哭的人。

普鲁斯特这里的描述,让我想到我对城市的爱情,那种可以信誓旦旦说,即使要离开,我也知道有一块北京活在我的身体里,那样的爱情。还有景山男孩教会我做一些事情要不急不躁、沉默在一些时刻更有力量,支撑我自己一个人走下去的爱情。

一百分同意!我才不相信爱是排他的。就是王小波《地久天长》那样,“你们都来爱我吧!我想要你们的爱!”那么愉快的爱情。这样的爱,让马塞尔暂时遗忘了外婆,也就是暂时远离了死亡和衰老吧。

所以要认识到爱的虚幻性,以及在遭遇生活之时,对爱情祛魅的必要性啊。

爱人亦如是。

所以这些话,这些道理,我是绝对不要让爱人看到的 :)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