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追忆似水年华 Ⅱ经典读后感有感

追忆似水年华 Ⅱ经典读后感有感

《追忆似水年华 Ⅱ》是一本由(法)普鲁斯特(Proust,M.)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20厘米图书,本书定价:$6.50,页数:520页,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忆似水年华 Ⅱ》读后感(一):追忆似水年华Ⅱ review

520页的书,看的过程中走神不下2000次。有时候是看着看着就发觉描述的主角,场景发生了变化,然后就返回去看,普鲁斯特这种打破时间空间主体的比较的写作手法就像一个巨大的迷宫。有时候是文字反照到我的生活中,催化着我的思维,召唤着我的回忆。

看完书后看了罗兰·巴特谈普鲁斯特的纪录片,其中这段话关于普鲁斯特时刻的诠释我很喜欢

“在过去和现在的碰撞中,总有幸福存在着,正是这种时刻,我们突然间将过去的片段和当下的感觉相融合,从而达到本质上的普鲁斯特式的额外时间概念。我们在某种程度上走出了时间,征服了时间,重新找回了时间。这给予叙述者如此强烈而又如此重要的幸福,以致根本就不存在这种幸福,这实际上是向死亡宣告胜利。这的确是一种深刻的感觉,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将死亡变得能够接受。”

我在普鲁斯特的书中,在我的生活中找到了这种幸福。

《追忆似水年华 Ⅱ》读后感(二):线上共读,十日打卡记录

022.11.20 穿越尘封,打开第二卷

2022.11.21 Day1进度7.5% 伴随德·诺布瓦先生的登场,新一卷的普鲁斯特之湖再起涟漪。其中对于看戏的内心戏远比戏剧本身更丰富且同频。

2022.11.22 Day2进度11% 思念有多长、有多宽,能匹及普鲁斯特笔下的又有几人。

2022.11.23 Day3进度20% 进入斯万家描述当时法国沙龙的圈层文化,决不仅仅是散步、下午茶的万花筒浅层视觉呈现,而是带到了音乐、文学赏析上去。今日BGM:César Franck- Sonata in A Major

2022.11.24 Day4进度36% 多情又善感的人在面对心仪的姑娘和仰慕的作家时,恨不能把世间所有美好词汇放之对方身上,透过这样的滤镜,周围漂浮着粉红色的泡泡,甜美又易碎。进而当心绪起一丝风,要么飞走了要么破灭了。

2022.11.25 Day5进度40% 一同与外祖母动身前往巴尔贝克教堂,伴随爱的抽象从一个具体女子到另一个具象的转移,如同火车站中转的存在,不过是地名的改变,虽然,但也是过去的告别,与过去的那个我。

2022.11.26 Day6进度58% 带着看到了心驰神往的教堂的失望,入住巴尔贝克旅社,陌生所裹挟的死亡感将其困住,唯有在外祖母慈爱之下得以纾解。而在克拉克维尔的乡间小路上,因为记忆与现实的重合,产生了难得的自由的欢愉的化学反应。等再回到旅社,似乎情绪放松了下来,甚至还结交了“好朋友”德·圣卢,还有”不喜欢的“布洛克。不知道明天的巴拉麦德舅舅又会引出其他什么”三观“的论述。

2022.11.27 Day7进度71% 真实的结交并没有带来什么更多的私人否决,反而是漫步海滨,从一群路过的少女,思绪纷飞。再配上如印象画派描绘出的日落之景,才是小少爷一如既往的风格。

《追忆似水年华 Ⅱ》读后感(三):孤处的发烧状态

叙述者总是自称在''养病'',在我看来,他是将病养出了自己的节奏和艺术。

首先,这病赋予他敏锐的感受力和观察力。他常会与众不同,看到事物为人忽略的另一面(比如当见到埃尔斯蒂尔神话题材的绘画后,反而认为画家太太的姿色增添了几分),使其与日常生活节奏本身拉开距离。而一旦承认这一点,主人公就也因此''虚弱''出了属于自己的新节奏。他总在强调自己的病,似乎病是种缺陷同时又是种优越,而他的叙述本身也像反复的''发烧''——忽而是执着躁狂,忽而又在过于冷静寒意逼人后退留一丝温情脉脉。

在同少女相遇前,''我''同画家有过一段交往,细思十分有趣。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总是会被吸引到和我们自身特点相关的人和事物上去,因此不难发现,观察者本身就是在以艺术家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常人加诸自身的矫饰只需一瞥便可将之摧毁,他们反而会竭力在最平凡的事物中寻找美。

其中给人印象很深刻一处是他在旅馆窗前看云彩和大海的情景。明暗、色彩、线条,描摹之细让人想到画者笔触,艺术表达在不同介质间就这样反复游动,流逝在时间中的''看''在记忆的笔下''写''成了涂满空间的''画''。我们当然有理由追问:从小窗中看到的风景真是这个样子吗?究竟是教堂像悬崖还是悬崖像教堂?这显然又回到''风景如画''这个好问题了,在这几页对光色和谐效果的追求中,普鲁斯特给出了属于他的答案。

这本的总题是《在少女们身旁》或《在少女花影下》,所有关于少女群像的描绘都极为动人,恋爱中人眼若追光,先是摇晃扫射,最终定格在那一人身上。因此,主人公的爱并不像友情那样是一种敞开的交流状态,它始于远距离的窥视,发展于阐释和想象,并要靠对方的不知情得以维系。(我们能够隐隐感到斯万对奥黛特、我对希尔贝特的那种状态似乎又再重复)但我更认为,群的多声部同样重要。这很像茫茫海上英雄见到一群水中仙,他爱上了其中一人。但与此同时,他是爱上了他们所有人。''少女们''同''大海''一样,既是背景,又是主角,其要义在形状之不固定,即永远不间断更新带来的无法把握之感。

同样有趣的,是少女们并不知的,她们的目光给少年留下的深刻印象。晃似不经意般奇迹的一瞥,像光投在墙上对方却因此得以变得立体、确认自己的存在。就是这样的一瞥造成的深刻印象,让''我''在记忆中将她们的转瞬即逝的表情塑了像,处于一种不可得的追逐状态中。

荡远一点说,塑像后的结果就是''追''。想想古今中外多少作品里写这些爱塑像的故事,大理段氏公子爱的是那无量洞中璧人目光难以捉摸,红白蓝之白里理发师逃亡也要将至抱走,祖与占遇见卡特琳之前在墓园看见塑像后有这样一句:

他们有见过这样的笑容吗?

没有。

若有幸遇上呢?

必穷追不舍。

这样向前跑,"终不可得"护佑着,便没有任何可以阻拦想象。而当你意识到这些时,便在有把握抓够到的一瞬间有片刻茫然,选择放手。

这是神赐的单人游戏。

我突然又想起

老歌 you are beautiful ,歌里给我触动最深的一句就是 cause i will never be with you 。

《追忆似水年华 Ⅱ》读后感(四):读《追忆似水年华》 第二卷 有感

这一卷,看名字就充满青春气息,地点是巴尔贝克海滩,面朝大海的旅馆,落地玻璃大餐厅,一个贵族士官青年(圣卢)的友谊(这在下一卷中起关键作用),又结识了大画家,成功结识了一群彼此互为好友的少女。彼时正是作者青春年少之时,16岁左右,内心对爱情的向往和想象全部激发出来,而且没有具体爱恋对象的年龄,对任何哪怕是路边走来的陌生妙龄女子,都能激起作者内心的爱意和想象,那匆匆一瞥的路人女子的形象,在作者充满爱意的想象世界里竟然能存活很久,俨然已经进行了一场真正的恋爱。整篇中,作者最幸福的时刻,我觉得是他和这群少女去山崖边上野餐的时候,他心满意足的处在一群青春活力的少女中间,犹如处在花团锦簇之中,那一刻,用作者的话说,他不再需要同性好友(圣卢)的友谊了,如果在这样的时刻死去,他是绝对愿意的。

有些场景的叙述,也许会让人觉得作者是个十足意淫的人,其实只是作者在显意识方面是个敏感的捕捉者,善于捕捉任何细若游丝的意识,并能加以对显意识之下的潜意识乃至心理、思想都加以分析和描写,这是他的长处、也是他精于意识研究的成果(他本人对弗洛伊德很崇敬)。我们普通人也有这些意识活动,只不过我们不很敏感或者由于缺乏相应的学知而陌生。

读的过程中,让我联想起自己的中学时期,那个时候,每到一个新的年级,每到一个新的班级,我的心里总有新的暗恋对象,而这种暗恋是在对方完全不知道,而且我可能也不想让对方知道的情况下进行的。我会默默的观察班里所有的女同学,然后就会有一两个我很有好感的女同学,我认为班里最可爱的女同学,随后的时间和意识的潜流中,我会默默的用眼睛,用自己的想象,来完善我有好感的女同学的形象。这种活动甚至几乎能伴随一个人很久。就比如成年之后参加工作,公司中那些你自己觉得喜欢的女同事,你可能也会在心里,用想象使她在与你有交集的生活中出现。我们并不一定会向对方表露自己的喜爱之情,由于各种原因,也许是由于觉得暗中喜爱的对象自己高攀不上,也许由于对家庭的道义使自己到此为止,也许是由于长期的习惯使自己不会表达,也许由于其他顾虑而作罢,很多幻想永远都不会跨出行动的那一步。

这些你可能也有过的经历,足以说明作者并没有夸张,或者作者是病态的细腻,只是他由于自己的学识、他自己的气质习性,他所处的生活环境,而更善于捕捉到生活中细微的游丝。即便用客观的事实来看,普鲁斯特是欧洲从古至今排名前十的作家,如果他不着边际的瞎编乱写、无病呻吟,那他这部巨著也抵挡不住漫长时间的考验。所以,他的叙述,需要仔细体会,在你我身上,在你我过往的经历中也许都曾出现过,只是我们不曾如作者那么敏感的捕捉到罢了,或者就算我们有所意识,但是我们不一定有作者那么深厚的学识,也同样只能意识,不能言传出来。所以,当有那么一个人表达出了你意识到,但不能言传出来的东西的时候,你才会那么激动,那么有共鸣。音乐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些让我们感动的旋律,只不过是激发了本来存在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罢了。

这一卷中,作者就将青春期感情的蓬勃、内心的浪漫完全展现出来,这是他的青春期,也可能是你我曾经的青春期。印象比较深的一段是,作者到达一个陌生的风景如画的乡村,他渴望乡村小道上出现一个年轻的村姑,然后和他长久的拥抱。这符合青春期天马行空的浪漫,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却容易在感情蓬勃的年龄里出现在想象中。我年少时也曾有过类似的幻想,在夕阳下的林间小道上,缓缓走来一个打水的少女,夕阳照耀下,少女神采奕奕,浑身笼罩在夕阳如梦的光晕中,而我,渴望走进那夕阳的梦境中,然后牵起她的手,一起朝梦境深处不回头的走去。还记得我上中学时看了李若彤演的小龙女,我就内心极度渴望和幻想能在现实中找到她,然后不分离。

青春期的作者,已经极其聪明、极其敏感,而且很有风度,很时髦,在社交界已经获得不小成功(他本身也算是贵族出身,但是他社交上的成功更多的是靠他的品德和学识),他对绘画、歌剧、文学都很有研究和很深刻的理解,深得一些社交名流的喜爱和一些大画家的喜爱。他和少女们交往时,也仿佛是那个占主导地位的那个,可以游刃有余处在在少女们中间,他也仿佛能深刻的看清每个少女的内心和性格特质,如果他想,他可以比较容易的获取每个少女的喜欢。这点似乎和我中学时候不大一样,我中学那时候,在女生面前总是很拘谨,傻里傻气的,更没有作者那么深厚的学识和才气,更没有接触过绘画、歌剧这些东西。作者才智早熟,而且绝对是具备一定的艺术、文学天赋。放在现在,又是别人家的孩子,学霸。

他的书,绝对需要慢读、精读,慢慢的理解和品味,跟上作者细密的意识流向,只有这样,才能在沉浸其中,让作者带着你进入一个现实、思维、回忆、触觉交织起来的多维世界,就好像现在的VR沉浸式电影,让你仿佛完全进入一个虚幻但无比真实的普鲁斯特看到的世界,而他细腻的描述,足以让他描述的东西仿佛就近在你的眼前,在你的回忆和内心里。读他的书(虽然也是小说),不能追求情节,他的书情节反而是弱化了,精彩的是作者随时随地陷入游思之中,他的细腻和敏感犹如金丝雀对于瓦斯的敏感,他能凭借自身特质发掘出生活中更深的意味,当你仔细品味,发现他说的确实很对很精彩。在他的书里,你总能找到一两处与作者吻合的感受,这一两处感受也许对于普通人来说,是由于特定的情境之下,才得以在记忆中留存下来。而作者的过人之处就在于,对于我们平常人只有特殊情况下才能意识到并记忆住的情境,作者却随时随地都能更清晰、更深刻的捕捉到并叙述出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