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追忆似水年华(第二卷)》经典读后感有感

《追忆似水年华(第二卷)》经典读后感有感

《追忆似水年华(第二卷)》是一本由马塞尔·普鲁斯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65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忆似水年华(第二卷)》读后感(一):如果也可以说是书评

有第一卷,是官人给礼物。那个时候的官人还不是官人,而我们已经认识两年半,我生日,他网购来的书。不得不说文青就是文青,何况还是个学术派的闷骚文青,所以送礼物也只会送书。之前他就送过我川端康成的文集和荆棘鸟,所以我也没对他抱过多大希望。快递来之前他让我猜是哪本,我开玩笑说不会是追忆似水年华吧,那我可扛不动。下午快递到,我一拆盒子,打电话给他说天啊真的是这本可为什么只有第一卷,他告诉我说他想每年送我一本。不久后的后来,我们正式在一起,而我现在想想那个时候,以及之前的和之后的很多时候,都总会觉得很美。

《追忆似水年华(第二卷)》读后感(二):每个人男人都曾经在花季少女的倩影下做过梦

不得不说,在读过《在斯万家这边》后,总算开始适应普鲁斯特的风格了。相对于第一部,这一部给我的感觉更加深刻,可能是因为书中提到的内容我也经历过吧。

从年前到年后,再加上工作原因,这部断断续续读了一个多月。作者对初恋的抉择,青春期对阿尔贝蒂娜的爱慕,还有他对成熟女性的迷恋,种种细致入微的心理波动都触动到了我内心的最深处。

如果小说按照“大家都有这种经历、感觉、冲动但是却都没有发现,而恰好这个时候有人发现了还用华丽、浪漫、多愁善感的语言表达了出来”来定小说的语言是否经典,那么这一部无疑处处都是经典段落。

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减缓了我对于普鲁斯特拗口又自以为是的表达方式的抵触,让我重温了青春时期的那些情绪和梦境。

《追忆似水年华(第二卷)》读后感(三):比较

《追忆似水年华》第二卷,译林出版社,马赛尔·普鲁斯特。去年曾读第一卷,普鲁斯特漫长婉转的思绪,总令人摸不着头脑,时间地点的跳跃,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的错落穿插。本是简而言之的事,以普鲁斯特的回忆把其他的他觉得应该叙述的事填入其中,读者是难以把握的,所以放弃继续读了下去。本卷《在少女们身旁》,依然是那种风采,在巴黎在巴尔贝克,回忆他与一些女孩的交往,希尔贝特是初恋吧,阿尔贝娜安德烈等是初恋后再次的情感故事。看不出文中的我什么年龄,高中年级应该有,情窦初开,看女孩子的性格自己不断的反省思索,把找女朋友这个事,发散为回忆的带有预见性且带有老成的气息,上帝视角去写估计更有教益,深入为“我”去写,所用的感情是普鲁斯特当时的感觉,故意的引申不知道是他的记忆惊人呢,还是找出以前的通信或日记而获得的意象,既是清纯又充斥着成熟。太迷幻了。了解到,周克希老先生翻译了第一、第二和第五部,不全。他的翻译本,好在后面有梗概也有附录介绍,再去读会得心应手点。另外,此套译林版是多人翻译的,前后口气总不是一个味道,也是遗憾的事。

《追忆似水年华(第二卷)》读后感(四):只是一篇有些话多的短评

诚实、丰盈、精彩!

关于青春。对于我来说,是从泥土与青草的芬芳到海盐味道的移步。 相较于“在少女们身旁”或“在花季少女的倩影下”的卷名,我更想把它称作“在少女的花影下”。 相较于第一卷观看斯万与奥黛特的“有隔”,第二卷则是“我”与少女们、“我”与地点和空间的“不隔”。后者表现得更加曲折更加明媚,其中也加入了更多元素,除了对景物的再现、对感情的合理化表现,还添入更多观点,包括对艺术和美、变化与差异、真实与虚假、信仰与意愿、颇具陀氏色彩的具体的爱与抽象的爱/个体的爱与集体性的爱等主题观点的表达。 加入更多隐喻和线索,第一卷“纽扣孔里的纽卡兰花”已让我惊艳,这一卷里的大海、房间、车站的意象与想象,真的太厚实了!服气! 人物形象也更加多元生动,人物的面孔往往随着追忆在独立性与模糊性之间转换。浓郁普氏风格的植物与人物形象的对应和勾连,让往事回忆起来,总是溶解在大自然的温柔里。

那个时常追忆的人,他还爱着我们今天已经无所谓的一切。在他库存的往日里,有他追寻到的地名、地方。

或许美是一系列的假设,普氏一直在假设。而在他对过往的假设里,感受到了某种比现实更真实的东西,光影和气味,色彩与线条,温度,情感,诚实的态度,展开再合上。

「至少有一段时间,您有青春年少。」

《追忆似水年华(第二卷)》读后感(五):刻画出时刻发情的公狗

作者给我的感觉就像一只时刻在发情的公狗

对吉尔贝特如果说因为对方身份比他高贵而有所收敛。在追求吉尔贝特不成,画着那姑妈遗产花瓶兑换的钱,去打炮屋,在追求吉尔贝特时也光顾打炮屋,并把姑妈的老家具沙发送给熟悉的老鸨,又因沙发使他想起了幼年和表妹的时光,而不再去这家低档的打炮屋。

和外婆度假,路上遇见雌性就开始想是否一见钟情,远观车站牛奶女工,想象对方给自己写信,打开发现是贝戈特的信件而失望。在乡村中看被绿植覆盖的教堂时,遇见乡村姑娘,渴望引起别人的注意,遂有意识拿出钱,专门在姑娘面前晃一晃,让姑娘去镇上看看他外婆和某某侯爵夫人是否在店里,要特别看有没有两匹马拉的马车在店门口候着,以便给姑娘留下深刻印象。

在沙滩看见几个穿运动服服装的姑娘,有推车拿网球拍,便认为肯定是某些运动员的情妇,且放荡不羁。认为如果有老鸨,则因唾手可得而显得没有美感。处心积虑,在得知姑娘们其实是商人的女儿们来度假,又自行脑补在姑娘们中间徘徊,又评比下层姑娘的风韵和上层的高贵,而中产则无趣。

一方面男主的与男性的交往,要么是贵族,要么是不如自己的犹太人。

看的难受,少了童年的灵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