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读书,照亮不安的世界经典读后感有感

读书,照亮不安的世界经典读后感有感

《读书,照亮不安的世界》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书,照亮不安的世界》读后感(一):如果你正经历不安,请务必读读此书

[两颗心R]先生书中娓娓道来“芝麻绿豆般的小事儿”,对于80后,从农村到镇上到后来的县城,再到后来在城市读书,来一线二线城市工作,有很多共鸣和对曾经的回忆。教师父母曾经谆谆教诲的“知识改变命运”映照了书的扉页上那个橘色的标题《读书照亮不安的世界》。

[两颗心R]先生笔下少年求学时的经历,虽然大的历史时代背景不同,但是普天之下少年的情怀却是共通、共情的。当年具体学习的内容,已然不能了然于心,然而那教室窗外的一束束花开,一季季春夏秋冬,倒是越发鲜活起来。那个年代物质匮乏,当下回忆下来都是那些温暖的一幕幕。读书,让我们有一种生活态度,可以去记录曾经的过往,读来可以照亮过往以及前行的道路,这大抵是知识改变命运不曾寄予的“佐料”。

《读书,照亮不安的世界》读后感(二):“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自古以来,许多中外名人都谈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魅力,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从书中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到各种各样的知识,还能明白做人的道理。在《读书,照亮不安的世界》中也宣扬了自己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读书,照亮不安的世界》是季羡林先生未完成的愿望,里面收录的文章和事件,也让我们看到真真切切的季老,无论是读书、求学、做人,都让我受益匪浅。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人间词话》里有这三重境界,我爱学一些关于比较文学的东西,季羡林先生觉得年轻人要把比较文学看的难一点,越是觉得难,看的难,便越有好处。人的一生都要学习,终身学习,终身读书,人们获取知识的道路上也没有捷径,感觉到痛苦是大多数人所必经的,咬咬牙熬过去的大部分人也许会获得渴望的真理,但随着深入其中,也许遇见的是更深刻的痛苦,但无可奈何,这就是寻求真理的必经之路,我们通过读书,满足自我,从而在一次实践之中,感受胜利的喜悦,而后走进更深更深的丛林。 “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人不仅要好好读书,更要真诚做人,真诚待人。 开卷有益,读书的选择有很多,读自己喜欢的书,读专业方面的书,读中文书,读外国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找到自己的热爱。读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书籍是促进人类文明与发展的重要载体,在读书的过程中薪火相传智慧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读书,照亮不安的世界》读后感(三):国学大师季羡林教你学习与成长

[书名]读书,照亮不安的世界

[作者]季羡林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一直很喜欢一句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没想到在这本书里,季羡林先生送给青年人的经验和诀窍也是这句话。

在季羡林先生看来,读书的诀窍就是“勤”和“苦”。

可以说,这本书就是他留给无数青年学子的礼物,也是他九十多年人生智慧的总结和心灵独白。

作为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在学术和文学上的成就数不胜数,他学贯中西,汇通古今,为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9年5月,季羡林先生向前来探望的弟子王树英谈及想要编写读书求学经历的心愿,王树英在病床前接下了这个任务。

2009年7月,王树英再次去医院为季羡林先生送去稿费并汇报工作,两天后,季羡林先生去世了。

这本书作为季羡林先生生前未完成的遗愿,终于出版问世了!

在这本书里,收录了季羡林先生自1933年到2006年的著作及文章,从读书、做研究、为人处世等角度,完美展现了季羡林先生与世界的相处之道。

从青春学子到耄耋老人,季羡林先生把他求学的一生都展现给了我们。

虽年少家贫,但季羡林靠着勤学苦读一步一步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一条路是桃花,一条路是雪。”

究竟何去何从?

在这个不安的世界,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抉择。

也许读书的作用就是在此:汲取他人的智慧,抚慰我们的不安。

读季羡林先生的文字,相信你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道路。

《读书,照亮不安的世界》读后感(四):读书,是一件令人心安的事情

当外面的街道一片寂静,当平时车水马龙的喧闹时间也变得鸦雀无声,当防控的喇叭车又在街上跑了起来。

心里会有不安吗?

坦白讲,还真没有。

早在附近的超一线城市开始爆发的时候,我这种小城居民便有了唇亡齿寒的危机感,于是囤了十瓶辣椒酱八瓶酱油20袋热干面还有12包火锅底料,所以物质方面我丝毫不慌。

那精神层面呢?季羡林先生的这本书名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读书,照亮不安的世界》。

手里有书的我面对这个世界确实丝毫不慌,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精神没有寄托觉得空虚时,面对不便出门的日子,才会觉得无聊无所事事。

而当一个人有精神追求了之后,就可以淡然且平和的接受命运的安排。

一起读读书吧,如果不知道读什么,那就读读季羡林的这本散文集吧。

季羡林先生在这本书中谈学习与成长,谈为人与处世。从一位将近活了一个世纪的老先生身上,我们能看到他做学问的勤劳与刻苦,我们也能看到他做人的智慧与通达。

每次看一些大家的散文,都会觉得感触很深并且很多,他们笔下流淌的文字总是不经意间就能戳中我心里的某个点,然后忍不住边看边狂点头还要在心里狂喊“啊对对对对写得太好了啊!我也这么觉得!!!”

而季羡林先生是这么写自己的——“我是一个最枯燥乏味的人,枯燥到什么嗜好都没有。我自比是一棵只有枝干并无绿叶更无花朵的树。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

季羡林先生是如何读书的?他写他读的书多而杂,小时候爱读“闲书”,稍微大些之后才开始读古典小说。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两位大师,一位是德国的海因里希·吕德斯,他是世界公认的梵学大师,可以说是影响了季羡林先生之后的学习与研究方向。另一位是陈寅恪先生,陈寅恪先生的严谨学风与论证问题的仔细与周密,同时也影响了季羡林治学的态度。

每每读到老先生们的故事,都不得不感叹他们那一辈人踏踏实实做学问的认真与刻苦。我们常常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对于今时今日的我们来说,又有几个人在读书这件事情上面真的吃了多少苦,又真的付出了多少勤呢?

但这些老先生们,是真的苦过,也真的一“勤”就勤了一辈子。

有时想想,别急,他们一生历经的坎坷与风雨,我们如今所面临的“不安”也就没有那么的不安了。

城市总会再次焕发生机,希望总是要自己来给予自己的。实在不行还可以到乡下去,再实在不行,就找个地方去做一做陶渊明,有书相依,有茶为伴,种一些蔬菜,养一些动物,晴耕雨读,何尝不是另一种快意人生。

《读书,照亮不安的世界》读后感(五):季羡林的成事之法,不看,损失太大

我们所熟悉的季羡林是散文大家,其实他还是国际著名的东方学家、印度学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他精通梵文等12种语言,在语言学、文化学等诸多领域,建树卓著。 季老先生笔耕一生,著作等身,留下了2000多万字的文化遗产。 《读书,照亮不安的世界:季羡林谈学习与成长》一书,是老先生专门委托其弟子编者王树英,根据自己读书求学经历编写,以期为后学者提供借鉴。

有幸阅读此书,恍若聆听先生教诲,受益颇丰。 先生学习态度端正。在《抓住一个问题终身不放》一文中,他认为集中一段时间专优专研一个问题,文章写成便转移注意力,甚至遗忘,这些都是毛病。 对待自己写出的文章,应该念念不忘,不断完善它。因为真理的长河是永远流逝不停。 先生为人极其谦虚。季羡林所涉专业非常杂,但他自己仅用九个字做总结:研究创作与翻译并举。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却从来不以作家自居。理由是:“在我眼中作家是神圣的名称,是我崇拜的对象,我哪里敢鱼目混珠呢?”

真是越优秀越谦卑,其态度简直是吊打现在发表了几篇文章,就自称为作家的那些人。

先生尤重学术良心。他认为在课堂上听课或者公开的学术报告、别人的讲演,哪怕阅读报刊时,读到他人的见解认为有用或者有趣,自己写成文字都应当提及老师、讲演者及作者的名字。如果据为己有,则是没有学术良心和学术道德的行为。 同时他坦承:“这些行为,自己从来没有干过,以后也永远不会干。” 现在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上,都有很多人篡改研究真相、伪造数据,或者干脆天下文章一大抄,东拼西凑成为一篇论文,还通过各种渠道公然发表。先生的教诲令人醍醐灌顶,对我们现在的写作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书中,先生还谈及自己童年时代,离家远行求学的经历,尤其不避讳当年出国留学,是为了回国后再得到一个铁饭碗。自己在最后明确方向之前,也曾经像我们现在一样彷徨,兴趣经常变化,也会在远离家乡的时候思乡、脆弱。

总之,在我们成长中会遇到的大多数问题,在这本书中都会找到季羡林老先生给出的自己亲身经历的参考。 对照大师,找出自己的差距,明确自己的方向。这,也许就是老先生想对我们说的话。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