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季羡林:人生告白》读后感100字

《季羡林:人生告白》读后感100字

《季羡林:人生告白》是一本由季羡林著作,中国致公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季羡林:人生告白》读后感(一):悲欢皆是生活

“人间毕竟是温暖的,生命毕竟是可爱的,生活着毕竟是美丽的。做你该做的事情,并接受它的事与愿违。”确实,悲欢皆是生活,在大师的文字之间,看见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道路,步履不停,从容向前。也许生命纵有遗憾和不如意,可那又怎样,人生旅途,所见所遇皆是风景。做着春天的梦,在夏天努力奔跑,不忘秋的风景,寒冬天问候老朋友,四季轮回,年年岁岁,努力生活,朝阳生长。

《季羡林:人生告白》读后感(二):秋季,深情告白好时节

晚秋,浓墨重彩的美丽画卷,多种情绪的体验:重逢、邂逅、离别、失去……温柔、牵念、不舍、通透,和我读的一本书特别契合,悲欢都是生活。 书名:《人生告白》 作者:季羡林 出版:中国致公出版社 十二分地喜欢这本散文集,理由很多还特别充分: 喜欢书的装帧, 里面有许多全幅的画,让我们了解书的内涵,更多是赏心悦目的美感。 喜欢书抒发的多重情感,有童年的困苦、有寄人篱下的隐忍、有对花草、动物的喜爱、更有对故乡、亲人的深深情思、有对老友的想念……这既是季老的人生告白,也有我们的部份感怀。 这些人生怀想和感悟,季老把它们装在六个时光的罐罐中,如窖藏多年的老酒,一旦打开 芳香扑鼻,久久不能散去。 在烟村旧景中描述,家、童年、老师、佣人、故乡明月。 在万物可爱中喜欢,听雨、可爱的

《季羡林:人生告白》读后感(三):百岁老人的人生智慧,与万事万物相安

深秋,山庄,傍晚。阳光斑斓,微风含香。人们常说,秋天,是读散文的好时节。我在这样的闲散光阴里,偷得浮生半日闲,读百岁老人季羡林的人生百味《人生告白》,感悟人生是旷野,随遇、随意、随安。 《烟村旧风景》,将我带回了故乡。故乡,于我童年的记忆中,白雪圆月,月高风冷。我的棉鞋踩在厚厚的白雪上,发出吱吱嘎嘎的响声。穿行过同学家那条狭窄的小胡同时,四望无人,忽然就生出恐惧感,各种志怪故事扑面而来,总觉得后面有“东西”如影相随,撒开腿开跑,到家已是头顶冒热气。故乡并不遥远,一直都在,傻傻的童年,傻傻的可爱的少年。 《万物皆可爱》中的咪咪和咪咪二世,读到这段,不禁泪眼朦胧。我和家庭的万物之灵的成员猫猫狗狗的片段,映入眼前。他们都是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辗转与我相遇而成为家人的,都算是我捡来的吧。曾经热闹的家园,最后剩下我一人和八戒一猫,在这伤秋的季节,泪水打湿了衣衫,陷入了过往的或欢喜或伤感的回忆中。 小七,我的古怪精灵的、漂亮的美短妹子,虽然只有30天的母女情缘,但是她离开前,坐在窗台上,看向大年初一外面世界的茫茫白雪的小小背影,永久刻在了我的心底,此时此刻打下这些文字,还是让我泪流满面。 他们和我的故事很多很多,按来家的先后顺序,还是各说一件治愈我的吧。 八戒,我的英俊的、绅士的英短猫仔。他的治愈是陪伴。有一天他看到我哭,他趴我脚边喵喵叫,笑得我书都看不下去了,他把我的与书的共情当成了伤心,来安慰我,笑过后我很开心,八戒知道心疼我啦。 小七,我吃饭的时候,她喜欢从后面扒着我的肩膀,让我喂她好吃的,她啊卖萌第一名。 臭臭,我的阳光男孩,边牧汪仔。他瞬间治愈我的是,和爹爹送我去南站。我刚从副驾驶下来,他就从后座跳到了副驾驶,并扒着玻璃窗看我的背影,小手伸出窗外,似乎在和我告别,我回头的瞬间他的依依不舍瞬间暖化了我。 蛋黄,我的帅气、温暖、贪吃的金毛汪仔。那时,我每周末从天津滨海回北京的家,他都会等在门口,我开门的瞬间,高大的他,一下就扑到我身上,双手搭着我的双臂,温暖而贴心地把头靠到我的怀里,等着我给他好吃的。 他们都曾温暖、治愈和守护过我,在和他们的相守、相处与相别中,我体悟出些许人生的道理,人生没有永远,相遇珍惜,相别珍重。 季老的《人生告白》,写他的书中得自在、悲喜唯自渡,满满都是这人生的大智慧。此时,我合书而立,仰望星空,十四的夜空已是月满山岚、繁星点点。日落尤其温暖,人间皆是浪漫。

实拍图

实拍图

实拍图

实拍图

实拍图

《季羡林:人生告白》读后感(四):深情的人生告白

季羡林老先生融合自己人生智慧的深情人生告白,深情回望中给我们道出人生的真谛,抛开先生身上的那些光环,文学大师,语言大师,也是一个普通人,也有着普通人的无奈与痛苦,听百岁老人季老师娓娓道来,述说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体会不一样的人生况味。

我们对于自己的来处的怀念和记忆会一直伴随着人生旅途,时常会思念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割舍不断的亲情,给了我们成长的动力,也是我们不断跌倒后再爬起来的最佳补给站。

烟村旧风景是季老心中的白月光,对于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那些现在残败落寞的村庄,曾经也曾繁华热闹,给我们的童年带来多少欢乐时光。

童年是我们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一段美好时光,正如季先生的描述的那样,虽然从一片灰黄开始,表面的单调,死板,贫困,但是还有小伙伴一起打枣子,凫水,捉知了…对比现在的孩子们的童年生活,物质层面当然是无法比拟的,但是那些精神层面的快乐和充实确是更丰富和满足的,这些简单的快乐在默默滋养着季老师,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童年时代简单的快乐和满足,季老师才成为现在的季大师,那些童年看似无用的事件默默滋养着他,影响着他的心性。

也正是有了这些时光的滋养,老先生才有了后来豁达矍铄的生命力量,在艰难困苦面前才能保持乐观,平和平淡的看待那些生命中的不平等待遇,在静默中积蓄力量,最终平稳走过人生的四季。深谙人生的真谛后,逐渐豁达开朗,看淡了一些事,也就更珍惜生命中那些美好的事物,更平淡的看待世界,才能有万物皆可爱的境界。

季老的爱猫是出了名的,在和这些毛孩子的相处过程中,人心变得更加柔软清澈,这些可以在那些字里行间的深情看出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面对人生困境,有时候我们需要换个角度,从人生的苦闷中解脱出来,当然这个说着容易做起来难,有时候需要一个契机,这个可能是一个师友的影响,有时候可能是一句无心的话,有时候是醍醐灌顶的先贤语录,有时可能就是身边的一个小动物,或者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这些微小的事物有时有着超乎寻常的力量,正如这本散文集,有着动人心弦的力量,给我们带来别样的人生况味。

《季羡林:人生告白》读后感(五):感谢《人生告白》,为我挽回半袋面粉,抚慰浮躁身心

自己生活了20多年,第一次发生面粉生虫的事情,唏嘘震惊之余,看着半袋面粉,脑海里扔还是留两个观念开始打架。我干脆扔下俗物,翻起桌上的书卷。

没想到,季羡林先生的《人生告白》第一辑:烟村旧风景,瞬间挽回了我半袋面粉,也抚慰了我的身心。

在先生朴实优美,娓娓道来的文字中,我感悟到他一生“惜物,惜时,惜人“得珍贵品性,应该是从小在艰难困苦中养成的美德。

在赋得永远的悔中,先生说自己出生在一个穷无立椎之地的家中,红高梁饼子难以下咽,两三岁的他另辟蹊径,一声甜甜的“奶奶”就换得族中“举人奶奶”从袖子里掏出的一小块馍,这是他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

四五岁,他吃到的白面是用劳动换来的。

春夏秋季,打草到二大爷家喂牛,蹭饭,心安理得。

麦收季,顶着毒辣的日头,吃着拾的十斤八斤麦子磨成面粉,做成的白面饼子,是何等的幸福?某年中秋,破天荒地吃到母亲递过来如龙肝凤髓般的月饼,若干年后才想起,母亲毕生与红高梁饼子为伍,白面,月饼从未尝到,好吃的都留给他这个宝贝儿子。

六岁离开母亲外出求学的先生,之后几乎没再和母亲亲近过。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的他努力读书,立志迎养母亲,然而,天不随人愿,大学未毕业,母亲就去世。

面貌模糊的母亲,记忆中好像一辈子没笑过。但邻居那句“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的话,却饱含多少辛酸悲伤。这是先生母亲的心声,何尝不是千万个母亲对儿女外出求学,工作,不得相见的儿女地牵挂与惦念?

在小传中读到,先生留学德国时,头顶是飞机轰炸,眼前是断壁残垣,肚中是饥肠辘辘,手中是不释书卷,心中那颗“学成回国”的朴素信念支持着他,不敢对学业有丝毫懈怠。

即便回国后因梵文书刊资料的缺失,引起研究的中断,他秉承“有什么饭,就吃什么饭,有多少碗,就吃多少碗”的指导思想,安心地做起杂家,翻译与写作并举,从未间断。

他惜物:留学时从德国带回的手动剃须刀,他用了六十年还视若珍宝。

他惜时:从医院捡回一条命回家,照旧四点多起床,坐在书桌前,眼前是燕园荷塘,身边是千万藏书,思想已神驰万里,从唐诗想到印度,变成笔下可爱文章。

他惜人:他笔下的亲人,朋友,师长,千人千面,如在眼前,可爱至今!

先生一生爱自然,爱生命,爱人类,人虽仙逝,但已永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